第七卷 逍遙遊 尾聲 一(正劇版)
關燈
小
中
大
舊臣的公議,淩煙閣上根本不該有李孝恭的畫像才對,隻是因為李世民的堅持,大夥才不得不硬着頭皮認可了此人的功績。
“哦!博陵六郡!”李世民沒有繼續糾纏對李孝恭遺屬多加照顧的問題,心思被長孫無忌的話又帶到他處。
“博陵六郡啊!”他歎了口氣,意興闌珊。
“博陵六郡還是那樣富庶麼?那裡的百姓呢,也依舊念着李仲堅的好處?” “百姓們記性哪有那麼長久。
他們隻會記得現在是誰讓他們過上了好日子!”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長孫無忌趕緊出招補救。
“況且李仲堅于先皇在世時就偷偷摸摸将博陵六郡百姓向北遷徙。
從武德元年到武德四年,一直沒間斷過。
當年追随他的那夥老人,幾乎被他騙出塞外去了。
留下的,都是各地後去的新人,跟本不會念他的舊情!” “那也是!”李世民笑着點點頭,又仿佛看透了長孫無忌的虛僞般,笑着搖了搖腦袋。
“你啊,别拿這些話來糊弄朕。
早點讓戶部将赈災的錢糧運送到位才是。
否則,人家說起來,我這個大唐天子也太不着調,對待治下百姓居然還不如一個擁兵自重的權臣,豈不是個大笑話?” 不待長孫無忌回應,他又笑着問道:“渤海國主最近在幹什麼?是不是又在偷朕的百姓?他那裡又玩了什麼新花樣?你用心打聽過麼?”(注1) 長孫無忌臉色一凜,憤然道:“渤海國主去年将靺鞨諸部都收歸帳下了,正忙着處理善後諸事,還沒來得及對陛下您施展任何伎倆!依臣之見,您早就應該發兵滅了他。
省得做事顧忌這,顧忌那!還要日日提防者他暗中生事!” “那地方太冷,路又太遠!”李世民苦笑着搖頭,“上次打高句麗,咱們已經吃了天氣的虧,同樣的虧不能再吃第二次。
況且渤海國主素得軍心,又身經百戰,不會比高句麗君臣好對付。
朕對上他,未必能完勝!” “陛下顧忌着當年的情分而已,姓張的不識擡舉!”長孫無忌不屑地搖了搖頭,低聲唾罵。
李世民卻不肯吃這個變相的馬屁,笑了笑,淡然道:“朕豈是會為私情耽誤國事之人?朕不與他交手,一是咱大唐兵馬的确不适應渤海國那邊的氣候。
二是朕念着那也是我中原衣冠所在,沒必要相煎太急。
第三麼,呵呵,朕這些年來慢慢發現,人做事有些顧忌也好,有些顧忌,會少犯很多錯!魏征是朕的鏡子,而渤海國麼,恰恰可做我大唐之鏡!” “陛下英明!”長孫無忌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作揖,對主公的胸懷表示佩服。
“去!少跟我做戲!”這一套東西,李世民早就了熟于心了,唾了對方一口,笑着罵道。
“不是相讓陛下開心些麼?”把戲被人拆穿,長孫無忌也不覺得窘迫,嘿嘿笑了幾聲,繼續說道:“不過渤海國吞并了靺鞨後,高句麗國就有了些麻煩,眼下渤海國疆界已經接到了馬砦水上遊,冬天時可以直接從冰面上進入高句麗!“ “博陵将士還那麼能打?”聽說渤海國與高句麗之間起了沖突,李世民的興趣立刻被提了起來。
登基後,他也試圖征讨高句麗,以血中原當年兵敗之恥辱。
但因為天氣和地形等諸多原因,勉強隻維持了一個不勝不敗的僵局。
渤海國主與高句麗有不共戴天之仇,他的疆土與高句麗既然接了壤,一定不會讓高句麗君臣睡上安穩覺。
據咱們的探子說,光上一個季度,就有二十幾股渤海馬賊進入高句麗境内。
遇到高句麗官員則一擁而上,亂刀剁翻。
待高句麗士兵從營地殺出來救援,他們又呼嘯而去。
害得現在馬砦水北側,除了幾個大城外,高句麗官員都不敢赴任。
高句麗君臣有心發兵報複,又怕咱們營州守軍趁虛而入!” “痛快!”李世民撫掌大笑,仿佛将高句麗君臣折騰得夜不能寐的人就是自己。
一笑過後,他好像又年青了十幾歲,拍了拍長孫無忌的肩膀,笑着說道“無忌,你可知道,朕這淩煙閣上,本來想畫二十八個人,以應光武的雲台二十八将!可惜,他甯可遠走他鄉,也不肯替朕效力!” “他沒有福氣!”長孫無忌輕聲回答。
“你不懂,你不懂!”李世民繼續笑着搖頭,“無忌,你是朕的肱骨,朕的良臣。
張仲堅不是。
他做不了朕的良臣,但他的心思,你永遠不會懂!” “連自己姓氏都要改的人!嗤!”長孫無忌很不服氣,鼻孔中連噴冷氣。
李世民笑着看着心腹臣子,繼續搖頭,“無忌,你永遠不會懂。
說實話,即便是朕,當年都沒弄懂仲堅為什麼要那樣做!他本來可以不走,他要是不走,這淩煙閣上,必然有他一席之地……” 不甘心地歎了口氣,李世民又笑着說道:“你們這些人都不懂他。
居然将朕當年和他、羅藝還有隐太子三人并肩殺敵那段故事不予記錄。
其實記錄下來又如何呢?他既然已經出塞,難道還會再回來?” “臣是怕有人借他的名義惹事,倒不是怕他回來。
”長孫無忌躬了下身,再次向李世民解釋。
關于這個問題,他都解釋過很多次了,但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懷。
“況且春秋筆法,也是聖人早有的先例。
當年塞上之事張
“哦!博陵六郡!”李世民沒有繼續糾纏對李孝恭遺屬多加照顧的問題,心思被長孫無忌的話又帶到他處。
“博陵六郡啊!”他歎了口氣,意興闌珊。
“博陵六郡還是那樣富庶麼?那裡的百姓呢,也依舊念着李仲堅的好處?” “百姓們記性哪有那麼長久。
他們隻會記得現在是誰讓他們過上了好日子!”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長孫無忌趕緊出招補救。
“況且李仲堅于先皇在世時就偷偷摸摸将博陵六郡百姓向北遷徙。
從武德元年到武德四年,一直沒間斷過。
當年追随他的那夥老人,幾乎被他騙出塞外去了。
留下的,都是各地後去的新人,跟本不會念他的舊情!” “那也是!”李世民笑着點點頭,又仿佛看透了長孫無忌的虛僞般,笑着搖了搖腦袋。
“你啊,别拿這些話來糊弄朕。
早點讓戶部将赈災的錢糧運送到位才是。
否則,人家說起來,我這個大唐天子也太不着調,對待治下百姓居然還不如一個擁兵自重的權臣,豈不是個大笑話?” 不待長孫無忌回應,他又笑着問道:“渤海國主最近在幹什麼?是不是又在偷朕的百姓?他那裡又玩了什麼新花樣?你用心打聽過麼?”(注1) 長孫無忌臉色一凜,憤然道:“渤海國主去年将靺鞨諸部都收歸帳下了,正忙着處理善後諸事,還沒來得及對陛下您施展任何伎倆!依臣之見,您早就應該發兵滅了他。
省得做事顧忌這,顧忌那!還要日日提防者他暗中生事!” “那地方太冷,路又太遠!”李世民苦笑着搖頭,“上次打高句麗,咱們已經吃了天氣的虧,同樣的虧不能再吃第二次。
況且渤海國主素得軍心,又身經百戰,不會比高句麗君臣好對付。
朕對上他,未必能完勝!” “陛下顧忌着當年的情分而已,姓張的不識擡舉!”長孫無忌不屑地搖了搖頭,低聲唾罵。
李世民卻不肯吃這個變相的馬屁,笑了笑,淡然道:“朕豈是會為私情耽誤國事之人?朕不與他交手,一是咱大唐兵馬的确不适應渤海國那邊的氣候。
二是朕念着那也是我中原衣冠所在,沒必要相煎太急。
第三麼,呵呵,朕這些年來慢慢發現,人做事有些顧忌也好,有些顧忌,會少犯很多錯!魏征是朕的鏡子,而渤海國麼,恰恰可做我大唐之鏡!” “陛下英明!”長孫無忌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作揖,對主公的胸懷表示佩服。
“去!少跟我做戲!”這一套東西,李世民早就了熟于心了,唾了對方一口,笑着罵道。
“不是相讓陛下開心些麼?”把戲被人拆穿,長孫無忌也不覺得窘迫,嘿嘿笑了幾聲,繼續說道:“不過渤海國吞并了靺鞨後,高句麗國就有了些麻煩,眼下渤海國疆界已經接到了馬砦水上遊,冬天時可以直接從冰面上進入高句麗!“ “博陵将士還那麼能打?”聽說渤海國與高句麗之間起了沖突,李世民的興趣立刻被提了起來。
登基後,他也試圖征讨高句麗,以血中原當年兵敗之恥辱。
但因為天氣和地形等諸多原因,勉強隻維持了一個不勝不敗的僵局。
渤海國主與高句麗有不共戴天之仇,他的疆土與高句麗既然接了壤,一定不會讓高句麗君臣睡上安穩覺。
據咱們的探子說,光上一個季度,就有二十幾股渤海馬賊進入高句麗境内。
遇到高句麗官員則一擁而上,亂刀剁翻。
待高句麗士兵從營地殺出來救援,他們又呼嘯而去。
害得現在馬砦水北側,除了幾個大城外,高句麗官員都不敢赴任。
高句麗君臣有心發兵報複,又怕咱們營州守軍趁虛而入!” “痛快!”李世民撫掌大笑,仿佛将高句麗君臣折騰得夜不能寐的人就是自己。
一笑過後,他好像又年青了十幾歲,拍了拍長孫無忌的肩膀,笑着說道“無忌,你可知道,朕這淩煙閣上,本來想畫二十八個人,以應光武的雲台二十八将!可惜,他甯可遠走他鄉,也不肯替朕效力!” “他沒有福氣!”長孫無忌輕聲回答。
“你不懂,你不懂!”李世民繼續笑着搖頭,“無忌,你是朕的肱骨,朕的良臣。
張仲堅不是。
他做不了朕的良臣,但他的心思,你永遠不會懂!” “連自己姓氏都要改的人!嗤!”長孫無忌很不服氣,鼻孔中連噴冷氣。
李世民笑着看着心腹臣子,繼續搖頭,“無忌,你永遠不會懂。
說實話,即便是朕,當年都沒弄懂仲堅為什麼要那樣做!他本來可以不走,他要是不走,這淩煙閣上,必然有他一席之地……” 不甘心地歎了口氣,李世民又笑着說道:“你們這些人都不懂他。
居然将朕當年和他、羅藝還有隐太子三人并肩殺敵那段故事不予記錄。
其實記錄下來又如何呢?他既然已經出塞,難道還會再回來?” “臣是怕有人借他的名義惹事,倒不是怕他回來。
”長孫無忌躬了下身,再次向李世民解釋。
關于這個問題,他都解釋過很多次了,但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懷。
“況且春秋筆法,也是聖人早有的先例。
當年塞上之事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