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塞下曲 第一章 盛世(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了,我爹去塞外辦貨,還得些日子才回來呢!”少年人一邊把長衫向身上套,一邊大聲推辭。
燕趙人性子烈,連喝酒也喜歡烈性的。
而烈性子酒得之十分不易,為了提高黃酒的口感,釀酒人需要多次用密法加工,将酒裡的水除掉大半,才能讓酒濃到令人三碗吐然諾的地步。
所以一壇子老酒,造價往往是普通濁酒的五倍。
這麼貴重的禮物,即便放在好年景,少年人也不忍從舅舅家搜刮,更何況眼下正是張寶生的客棧瀕臨倒閉之時。
“拿着,旭官,否則是不給舅舅臉面!”張寶生用油手愛憐地拍了拍外甥的臉,低聲命令。
這孩子是開皇年間生的,娘胎裡養得好,明顯長了張福氣面孔。
過了年就要束發(注4),可自己這個當舅舅的連件像樣束發的禮物都給不起。
想到着,心裡不覺有些凄涼,又自怨自艾地歎了口氣,低下頭,緩緩向後院的酒窖走去。
李旭見舅舅歎氣,知道自己的舉動又惹老人傷心了,隻好默默地呆在客棧中等。
過了片刻,張寶生轉了回來,抱着的卻不止是一大壇子酒,放酒壇子的柳筐上,又挂上了兩條幹麂子,還有半兜幹荠菜、蘿蔔絲等。
“這怎麼成,我這樣搜括您,回去我娘非動家法不可!”李旭挫着手,滿臉為難之色。
“酒和下酒菜麼,舅舅也不白送。
等你爹從外邊回來,你讓他幫舅舅問問,誰手裡有生牛皮或驢、馬之類大牲口的皮子出讓。
衙門裡催得急,舅舅願意出個合适的價錢買。
”張寶生憨厚的笑着,為自己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适的送禮物借口而高興。
不由少年推辭将柳條筐挂在騾子背上,臨了,又變百戲般從後腰解下一個皮囊來,硬塞到張旭手裡。
“這是開皇十八年的時候,幾個去遼東尋功勞的軍爺喝醉了酒,落到我客棧裡的。
十多年了也沒人回來找,怕是沒人要了。
舅舅尋摸着,應該是把不錯的弓呢,所以每年都好生保養着。
你拿去玩吧,明年你就十五了,你們李家人講究馬上覓取富貴,有一把好弓正趁手兒!” 少年人知道這是舅舅給自己的束發禮,不敢推辭,雙手接了過來。
入手的刹那之間傳來融融暖意,不知道是舅舅的體溫,還是那黑漆漆豪不起眼的弓囊本身溫度。
解開弓囊上的皮繩再看,隻見一張兩尺半長的角弓躺在細細的茸毛之間,顔色居然如墨玉般溫潤(注5)。
上谷郡靠近邊境,曾經是飛将軍李廣駐紮過的地方。
所以民間好武成風,隻要不是特别貧苦人家,平時都會讓孩子拜個野師父去學些刀劍、弓馬、拳腳來防身。
所以李旭用眼睛略略一掃,就知道舅舅給自己的是一把上上等好弓,如果拿到市面上,估計沒三、五吊肉好根本換不回來。
到了這個時候,他也無法客氣了,隻能再次施禮,感謝舅舅的一番美意。
見禮物能得到自家外甥的喜歡,張寶生比賺了幾十吊還得意。
一邊關鎖門窗準備收攤,一邊叮囑道,“這弓長時間沒人用,使起來硬得很。
你玩時悠着點勁兒,别傷了身體。
這東西畢竟隻是個玩物,你是品學兼優,将來被推了秀才,考了進士,放了縣太,郡守,光耀門楣,我這當舅舅的也沒人再敢小瞧了去……” 注1、笊籬北方撈米飯專用器具,木柄一端帶有細竹篾編成的網。
在河北一帶鄉間,挂此物于牆外為飯館标記。
風俗一直延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
此處修改了一個錯誤,原來誤寫為罩拎,感謝熱心讀者看一眼提供更正信息。
注2、肉好。
隋文帝重鑄五株錢,禁止南北朝時所發行的劣币。
此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所以民間稱其為肉好。
隋唐年間,與絹布同時作為貨币通行全國。
注3、戶槽隋代縣裡設戶槽和兵槽,地位等同于縣丞。
戶槽負責收稅,統計人口等工作。
手下可招募幫閑(協管),國家不發幫閑俸祿,由戶槽從地方稅收裡扣,後漸漸成為官員們搜刮地方的捷徑。
注4、束發,一般指男子15歲左右,這時應該去學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 注5、漢尺,一尺約為現在的23.1厘米。
燕趙人性子烈,連喝酒也喜歡烈性的。
而烈性子酒得之十分不易,為了提高黃酒的口感,釀酒人需要多次用密法加工,将酒裡的水除掉大半,才能讓酒濃到令人三碗吐然諾的地步。
所以一壇子老酒,造價往往是普通濁酒的五倍。
這麼貴重的禮物,即便放在好年景,少年人也不忍從舅舅家搜刮,更何況眼下正是張寶生的客棧瀕臨倒閉之時。
“拿着,旭官,否則是不給舅舅臉面!”張寶生用油手愛憐地拍了拍外甥的臉,低聲命令。
這孩子是開皇年間生的,娘胎裡養得好,明顯長了張福氣面孔。
過了年就要束發(注4),可自己這個當舅舅的連件像樣束發的禮物都給不起。
想到着,心裡不覺有些凄涼,又自怨自艾地歎了口氣,低下頭,緩緩向後院的酒窖走去。
李旭見舅舅歎氣,知道自己的舉動又惹老人傷心了,隻好默默地呆在客棧中等。
過了片刻,張寶生轉了回來,抱着的卻不止是一大壇子酒,放酒壇子的柳筐上,又挂上了兩條幹麂子,還有半兜幹荠菜、蘿蔔絲等。
“這怎麼成,我這樣搜括您,回去我娘非動家法不可!”李旭挫着手,滿臉為難之色。
“酒和下酒菜麼,舅舅也不白送。
等你爹從外邊回來,你讓他幫舅舅問問,誰手裡有生牛皮或驢、馬之類大牲口的皮子出讓。
衙門裡催得急,舅舅願意出個合适的價錢買。
”張寶生憨厚的笑着,為自己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适的送禮物借口而高興。
不由少年推辭将柳條筐挂在騾子背上,臨了,又變百戲般從後腰解下一個皮囊來,硬塞到張旭手裡。
“這是開皇十八年的時候,幾個去遼東尋功勞的軍爺喝醉了酒,落到我客棧裡的。
十多年了也沒人回來找,怕是沒人要了。
舅舅尋摸着,應該是把不錯的弓呢,所以每年都好生保養着。
你拿去玩吧,明年你就十五了,你們李家人講究馬上覓取富貴,有一把好弓正趁手兒!” 少年人知道這是舅舅給自己的束發禮,不敢推辭,雙手接了過來。
入手的刹那之間傳來融融暖意,不知道是舅舅的體溫,還是那黑漆漆豪不起眼的弓囊本身溫度。
解開弓囊上的皮繩再看,隻見一張兩尺半長的角弓躺在細細的茸毛之間,顔色居然如墨玉般溫潤(注5)。
上谷郡靠近邊境,曾經是飛将軍李廣駐紮過的地方。
所以民間好武成風,隻要不是特别貧苦人家,平時都會讓孩子拜個野師父去學些刀劍、弓馬、拳腳來防身。
所以李旭用眼睛略略一掃,就知道舅舅給自己的是一把上上等好弓,如果拿到市面上,估計沒三、五吊肉好根本換不回來。
到了這個時候,他也無法客氣了,隻能再次施禮,感謝舅舅的一番美意。
見禮物能得到自家外甥的喜歡,張寶生比賺了幾十吊還得意。
一邊關鎖門窗準備收攤,一邊叮囑道,“這弓長時間沒人用,使起來硬得很。
你玩時悠着點勁兒,别傷了身體。
這東西畢竟隻是個玩物,你是品學兼優,将來被推了秀才,考了進士,放了縣太,郡守,光耀門楣,我這當舅舅的也沒人再敢小瞧了去……” 注1、笊籬北方撈米飯專用器具,木柄一端帶有細竹篾編成的網。
在河北一帶鄉間,挂此物于牆外為飯館标記。
風俗一直延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
此處修改了一個錯誤,原來誤寫為罩拎,感謝熱心讀者看一眼提供更正信息。
注2、肉好。
隋文帝重鑄五株錢,禁止南北朝時所發行的劣币。
此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所以民間稱其為肉好。
隋唐年間,與絹布同時作為貨币通行全國。
注3、戶槽隋代縣裡設戶槽和兵槽,地位等同于縣丞。
戶槽負責收稅,統計人口等工作。
手下可招募幫閑(協管),國家不發幫閑俸祿,由戶槽從地方稅收裡扣,後漸漸成為官員們搜刮地方的捷徑。
注4、束發,一般指男子15歲左右,這時應該去學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 注5、漢尺,一尺約為現在的23.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