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東山再起
關燈
小
中
大
人。
是那個在無奈中痛苦掙紮、無比絕望的靈魂。
隻有那首桃花歌仍舊在訴說着他的心聲,萦繞千載,從未散去。
别人笑我太瘋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 無花無酒鋤作田。
訣别 送走了唐伯虎的朱宸濠卻沒有絲毫的憂傷愁緒,他正鼓足精神,準備着自己的造反事業。
王守仁與孫燧的暧昧關系沒有逃過他的眼睛,對這兩個人,他一直十分頭疼,孫燧就不說了,王守仁他也是久聞大名,将來一旦動手,此二人将是最強大的敵手。
應該想個辦法解決他們了。
但目前是造反的最關鍵階段,畢竟是兩個巡撫,如果私下派人黑了他們,恐怕要出亂子,可要是放任不管,又似乎不太妥當。
此時,劉養正卻提出了一個疑慮,打斷了朱宸濠的思索。
“如果他們把這裡的情況上奏朝廷怎麼辦?” 朱宸濠看着擔憂的劉養正,突然笑了: “這個問題你不用擔心。
” 說話之間,他突然想出了一個主意: “你去找人通知孫燧和王守仁,我要和他們見一面。
” 孫燧和王守仁也正在商量着對策,在對目前态勢進行仔細分析後,王守仁得出了一個我方前景的科學預測——死路一條。
孫燧十分同意這個觀點。
皇帝是不能指望了,朱厚照兄也沒工夫搭理這些事情,能給皇帝遞話的那幾個寵臣,如果沒有錢是打不通關系的。
而根據最新消息,擁有兵權的江西鎮守太監也已經被朱宸濠收買。
現在是徹底的“三沒有”狀态,沒有兵,沒有将,也沒有人管。
四周都是朱宸濠的人,天羅地網,無所遁形。
這種情形在兵法裡有一個特定的稱呼——“絕地”。
“那就向朝廷内閣直接上書吧。
”王守仁提出了似乎唯一可行的建議。
然而孫燧搖了搖頭,反問了一句: “有用嗎?” 自從朱宸濠招兵買馬以來,從言官、禦史到各級地方官員,告他的人數不勝數,可沒一個人能夠告倒他。
為什麼? 除了有寵臣錢甯保他之外,内閣中的那個人和他也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對于那個人,王守仁并不陌生,他明白孫燧的意思。
唯一的一條路似乎也不通了,王守仁又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
忽然他眼睛一亮,有了一個想法: “還是寫封書信送到朝廷去吧。
” 孫燧有點不耐煩了: “不是告訴過你沒用嗎?” “你誤會了,不是給内閣,而是送給另一個人的。
” 王守仁的臉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我隻是要一樣東西而已。
” 朱宸濠的使者到了,他通知兩人,朱宸濠邀請他們吃飯,務必賞光。
王守仁和孫燧對視一眼,立刻答應了。
這次宴會的日期大緻在正德十四年(1519)的四五月間,距離最後日期的到來已經很近了,雙方将在這場宴會上展開撕破臉前的最後一場交鋒。
出人意料的是,宴會是在和睦的氣氛中開始的,朱宸濠似乎也不想談其它問題,隻是關心地問王守仁是否習慣這裡的生活,是否缺少生活用品等等,王守仁作了得體的答複,但他并沒有放松警惕,因為他知道,這場宴會絕不會如此簡單。
果然,不久之後,朱宸濠還是發難了。
他愁眉苦臉地歎了口氣,說道: “皇上總是出巡,國事也不怎麼理,如此下去怎麼得了啊。
” 王守仁愣住了,這是一句很犯忌諱的話,朱宸濠竟然公開說出來,莫非是想攤牌? 可還沒等到他反應過來,旁邊一個人突然站起來,厲聲說道: “世上難道沒有湯武嗎?” 這句話實在太要命了,王守仁立刻轉身,尋找發言人,然後他發現了滿面怒氣的退休侍郎李士實。
話說到這個份上,不能不還擊了。
王守仁紋絲不動地坐着,平靜地接了句: “湯武再世也需要伊呂。
” 幕後人物終于出場了,朱宸濠接着回答: “湯武再世,必定有伊呂!” 王守仁還是那副平靜的表情: “有伊呂,還怕沒有伯夷叔齊嗎?” 聽到這句話,朱宸濠漲紅了脖子,半天說不出話來。
這是一段不太容易理解的對話,我來解釋一下,他們談論的湯武等人都是商代的著名人物,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這段話用我的語言來翻譯,大概是這個樣子。
“世上沒有敢造反的人嗎?!” “有造反的人也需要一個得力的幫手。
”——此處意思是你李士實沒有什麼能力。
“有人敢造反,就一定會有得力的幫手!。
” “即使你有得力的幫手,但國家一定會有忠臣!” 大意翻譯完畢,換到今天,這樣說話的人應該被拉出去修理一頓。
宴會的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雙方都不發一言,以沉默互相對抗。
此時,孫燧突然站了起來,對朱宸濠的熱情款待道謝。
大家都如釋重負,王守仁趁機提出道别,這場劍拔弩張的宴會就此結束。
朱宸濠本想借着這次宴會摸摸王守仁的底,他基本達到了目的。
而王守仁和孫燧卻在宴會上感受到了濃厚的殺意,他們已經感到,反叛的刀鋒正向他們不斷迫近。
之後環境變得更為惡劣,來曆不明的人開始在街頭成群結隊地出現,拿着刀劍招搖過市,地方官員都睜一眼閉一眼,誰也不去管。
王守仁和孫燧則成為了重點保護對象,他們的住所周圍整天都有朱宸濠的人嚴密監視。
就在這日漸恐怖的環境中,王守仁終于等到了他要的東西。
不久之前的那封神秘的信,朝廷内的接收人并不是内閣,而是兵部尚書王瓊。
在信中,王守仁向自己的老上級隻要了一樣東西——旗牌。
旗牌是明代的一種制度規定,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們隻介紹一下它的作用——調兵。
王守仁之前征讨土匪時曾經拿過旗牌,之後又還了回去,也算是有借有還,但這不是王守仁的品德好,其實他老兄不想還,可是又不得不還。
因為明代的朝廷絕不允許地方擁有軍事力量,所有的軍隊都要統一聽從國家**指揮。
但眼下這個環境,甯王造反隻是個時間問題罷了,一旦事發,沒有準備,大家隻能一起完蛋。
所以王瓊破例給了王守仁使用旗牌的權力,甯王實在太可怕了,寵臣中有人,内閣中也有人,朝中大臣很多都收過他的錢。
而王守仁和孫燧什麼都沒有。
這是我唯一能提供的幫助,剩下的一切隻能靠你自己。
得到許可,拿了旗牌的王守仁十分高興,他興奮地跑去找孫燧。
可當他來到巡撫衙門時,告訴孫燧這個消息時,他的這位同鄉不但沒有絲毫喜悅,反而端正地整理了身上的官服,說出了一句王守仁做夢也想不到的話: “你還是離開這裡吧。
” 王守仁呆住了,他正想說點什麼,孫燧卻擺了擺手,說出了他必須離去的緣由。
“那樣東西(旗牌)現在還沒用。
” 王守仁恍然大悟。
他們不過是兩個小小的巡撫,對方卻是藩王,總不能自己先動手吧,所以現在這玩意還不能用。
現在不能用,那什麼時候能用呢? 很簡單,甯王謀反的時候就能用了。
謀反不是搭台唱戲,到了那個時候,不肯屈
是那個在無奈中痛苦掙紮、無比絕望的靈魂。
隻有那首桃花歌仍舊在訴說着他的心聲,萦繞千載,從未散去。
别人笑我太瘋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 無花無酒鋤作田。
訣别 送走了唐伯虎的朱宸濠卻沒有絲毫的憂傷愁緒,他正鼓足精神,準備着自己的造反事業。
王守仁與孫燧的暧昧關系沒有逃過他的眼睛,對這兩個人,他一直十分頭疼,孫燧就不說了,王守仁他也是久聞大名,将來一旦動手,此二人将是最強大的敵手。
應該想個辦法解決他們了。
但目前是造反的最關鍵階段,畢竟是兩個巡撫,如果私下派人黑了他們,恐怕要出亂子,可要是放任不管,又似乎不太妥當。
此時,劉養正卻提出了一個疑慮,打斷了朱宸濠的思索。
“如果他們把這裡的情況上奏朝廷怎麼辦?” 朱宸濠看着擔憂的劉養正,突然笑了: “這個問題你不用擔心。
” 說話之間,他突然想出了一個主意: “你去找人通知孫燧和王守仁,我要和他們見一面。
” 孫燧和王守仁也正在商量着對策,在對目前态勢進行仔細分析後,王守仁得出了一個我方前景的科學預測——死路一條。
孫燧十分同意這個觀點。
皇帝是不能指望了,朱厚照兄也沒工夫搭理這些事情,能給皇帝遞話的那幾個寵臣,如果沒有錢是打不通關系的。
而根據最新消息,擁有兵權的江西鎮守太監也已經被朱宸濠收買。
現在是徹底的“三沒有”狀态,沒有兵,沒有将,也沒有人管。
四周都是朱宸濠的人,天羅地網,無所遁形。
這種情形在兵法裡有一個特定的稱呼——“絕地”。
“那就向朝廷内閣直接上書吧。
”王守仁提出了似乎唯一可行的建議。
然而孫燧搖了搖頭,反問了一句: “有用嗎?” 自從朱宸濠招兵買馬以來,從言官、禦史到各級地方官員,告他的人數不勝數,可沒一個人能夠告倒他。
為什麼? 除了有寵臣錢甯保他之外,内閣中的那個人和他也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對于那個人,王守仁并不陌生,他明白孫燧的意思。
唯一的一條路似乎也不通了,王守仁又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
忽然他眼睛一亮,有了一個想法: “還是寫封書信送到朝廷去吧。
” 孫燧有點不耐煩了: “不是告訴過你沒用嗎?” “你誤會了,不是給内閣,而是送給另一個人的。
” 王守仁的臉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我隻是要一樣東西而已。
” 朱宸濠的使者到了,他通知兩人,朱宸濠邀請他們吃飯,務必賞光。
王守仁和孫燧對視一眼,立刻答應了。
這次宴會的日期大緻在正德十四年(1519)的四五月間,距離最後日期的到來已經很近了,雙方将在這場宴會上展開撕破臉前的最後一場交鋒。
出人意料的是,宴會是在和睦的氣氛中開始的,朱宸濠似乎也不想談其它問題,隻是關心地問王守仁是否習慣這裡的生活,是否缺少生活用品等等,王守仁作了得體的答複,但他并沒有放松警惕,因為他知道,這場宴會絕不會如此簡單。
果然,不久之後,朱宸濠還是發難了。
他愁眉苦臉地歎了口氣,說道: “皇上總是出巡,國事也不怎麼理,如此下去怎麼得了啊。
” 王守仁愣住了,這是一句很犯忌諱的話,朱宸濠竟然公開說出來,莫非是想攤牌? 可還沒等到他反應過來,旁邊一個人突然站起來,厲聲說道: “世上難道沒有湯武嗎?” 這句話實在太要命了,王守仁立刻轉身,尋找發言人,然後他發現了滿面怒氣的退休侍郎李士實。
話說到這個份上,不能不還擊了。
王守仁紋絲不動地坐着,平靜地接了句: “湯武再世也需要伊呂。
” 幕後人物終于出場了,朱宸濠接着回答: “湯武再世,必定有伊呂!” 王守仁還是那副平靜的表情: “有伊呂,還怕沒有伯夷叔齊嗎?” 聽到這句話,朱宸濠漲紅了脖子,半天說不出話來。
這是一段不太容易理解的對話,我來解釋一下,他們談論的湯武等人都是商代的著名人物,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這段話用我的語言來翻譯,大概是這個樣子。
“世上沒有敢造反的人嗎?!” “有造反的人也需要一個得力的幫手。
”——此處意思是你李士實沒有什麼能力。
“有人敢造反,就一定會有得力的幫手!。
” “即使你有得力的幫手,但國家一定會有忠臣!” 大意翻譯完畢,換到今天,這樣說話的人應該被拉出去修理一頓。
宴會的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雙方都不發一言,以沉默互相對抗。
此時,孫燧突然站了起來,對朱宸濠的熱情款待道謝。
大家都如釋重負,王守仁趁機提出道别,這場劍拔弩張的宴會就此結束。
朱宸濠本想借着這次宴會摸摸王守仁的底,他基本達到了目的。
而王守仁和孫燧卻在宴會上感受到了濃厚的殺意,他們已經感到,反叛的刀鋒正向他們不斷迫近。
之後環境變得更為惡劣,來曆不明的人開始在街頭成群結隊地出現,拿着刀劍招搖過市,地方官員都睜一眼閉一眼,誰也不去管。
王守仁和孫燧則成為了重點保護對象,他們的住所周圍整天都有朱宸濠的人嚴密監視。
就在這日漸恐怖的環境中,王守仁終于等到了他要的東西。
不久之前的那封神秘的信,朝廷内的接收人并不是内閣,而是兵部尚書王瓊。
在信中,王守仁向自己的老上級隻要了一樣東西——旗牌。
旗牌是明代的一種制度規定,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們隻介紹一下它的作用——調兵。
王守仁之前征讨土匪時曾經拿過旗牌,之後又還了回去,也算是有借有還,但這不是王守仁的品德好,其實他老兄不想還,可是又不得不還。
因為明代的朝廷絕不允許地方擁有軍事力量,所有的軍隊都要統一聽從國家**指揮。
但眼下這個環境,甯王造反隻是個時間問題罷了,一旦事發,沒有準備,大家隻能一起完蛋。
所以王瓊破例給了王守仁使用旗牌的權力,甯王實在太可怕了,寵臣中有人,内閣中也有人,朝中大臣很多都收過他的錢。
而王守仁和孫燧什麼都沒有。
這是我唯一能提供的幫助,剩下的一切隻能靠你自己。
得到許可,拿了旗牌的王守仁十分高興,他興奮地跑去找孫燧。
可當他來到巡撫衙門時,告訴孫燧這個消息時,他的這位同鄉不但沒有絲毫喜悅,反而端正地整理了身上的官服,說出了一句王守仁做夢也想不到的話: “你還是離開這裡吧。
” 王守仁呆住了,他正想說點什麼,孫燧卻擺了擺手,說出了他必須離去的緣由。
“那樣東西(旗牌)現在還沒用。
” 王守仁恍然大悟。
他們不過是兩個小小的巡撫,對方卻是藩王,總不能自己先動手吧,所以現在這玩意還不能用。
現在不能用,那什麼時候能用呢? 很簡單,甯王謀反的時候就能用了。
謀反不是搭台唱戲,到了那個時候,不肯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