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東山再起
關燈
小
中
大
是抓您表個态啊!
沒辦法了,逼上絕路的土匪們準備突圍了。
可他們剛向包圍圈發起沖鋒,後路卻突然出現大批人馬,退路随即被切斷,他們又一次掉進了王守仁設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潰不成軍。
大部投降,小部逃竄。
經過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傳,說王巡撫長了八個腦袋,九條胳膊,厲害得沒了邊,于是剩下的土匪們一合計,這個閻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個軟,暫時招安,反正你老王總是要走的,到時候再鬧也不遲。
就這樣,土匪頭們手牽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撫衙門,表示願意服從政府管理,改當良民。
其實這一招倒也不壞,可到王大人那裡,實在是過不了關的。
1、因為王大人有一個好習慣——查檔案。
在剿匪之前,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裡有數。
土匪們看到王大人以禮相待,都十分高興,以為糊弄過去了,可是沒過兩天,王大人突然發難,殺掉了其中幾個人,而這幾個人都是曾經受過朝廷招安的,這種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興趣的。
(這一條如果推廣使用,張獻忠早就沒命了)。
殺雞給猴看,這一招用出來,就沒什麼人敢動了,于是假投降就變成了真投降。
就這樣,煩了朝廷十幾年,屢招不安,屢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徹底掃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幾個月的時間裡,連打帶拉,連蒙代騙,終于解決問題。
江西剿匪記在明代曆史上并不起眼,但對于王守仁而言,卻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
要知道大凡曆史上幹哲學這行的,一般都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智商要過剩,弱智白癡是禁止入内的(大智若愚者除外),第二必須是吃飽了沒事幹(飯都吃不飽還搞啥哲學)。
哲學有這麼高的門檻,是因為它是世間一切科學的基礎,如果你夠厲害,理論上是什麼學科都可以搞得定的。
比如錢學森先生曾經反複說,他之所以能夠搞導彈衛星,不斷出科研成果,是他長年累月學習馬列主義的結果。
别人我不敢說,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哲學家,而這幫贛南土匪們正好為他提供了另一個機會——突破的機會。
因為随着時間的流逝,王守仁終于發現光懂得哲學是不夠的,整天談論“心學”并沒有什麼效果,“心學”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約地感覺到,要想理論聯系實際,成功立業處事,還需要另一樣神秘的工具。
經曆了荒山野嶺的荒涼,無人問津的落寞、曾經悟道的喜悅後,王守仁又一次來到了關口,在江西的兩年,由于遍地土匪,他隻能四處出差專職剿匪,沒有時間去研究他的哲學。
上天沒有虧待王守仁,正是在這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的兩年中,王守仁逐漸找到了這樣工具,并且熟練地掌握了它。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衆多的前輩,成為理學的聖賢。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輝煌武功,為後人敬仰。
有了這件工具,他的哲學方為萬人信服,遠流海外,千古不朽。
而後世的名臣徐階、張居正也正是借助了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勳,名留千古。
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關于知和行的關系,是一個中國哲學史上的根本問題,這個麻煩從諸子百家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孫中山,曆時幾千年,罵了無數次,吵了無數次,始終無法解決。
我也不能解決,但我可以解釋。
其實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人認為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容易的,實踐是很難的,有人認為知難行易,領悟道理很難,實踐很容易。
比如朱聖人(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個格法,悟道是很難的,但執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難想象,但就是這麼個玩意,折騰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沒停過。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來,他大聲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這絕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一種高深的處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終身,所以它看起來很容易明白,實際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後,有兩個人先後讀了他的書,卻都看到了“知行合一”這句話,一個人看懂了,另一個人沒有看懂。
看懂的那個人叫張居正,沒有看懂的那個人叫海瑞。
四百年後,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了這句話,佩服得五體投地,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行為準則,并據此改名——陶行知。
不祥的預兆 領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談理論和哲學,因為殘酷的現實讓他明白,光憑說教和四書五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讓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槍。
懷揣着這種理念,王守仁即将迎來自己人生中最為艱難的考驗。
對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納悶,既不經看,也不經打,如此的一群廢物,怎麼就敢如此嚣張搞規模經營呢,而在訊問土匪時,他終于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甯王朱宸濠。
毫無疑問,這些土匪的背後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身為一個藩王,卻去和強盜打成一片,總不能理解為深入群衆吧。
知縣拉關系是想升知府,侍郎拉關系是想當尚書,藩王拉關系是想…… 于是王守仁很快找到了答案,唯一的可能的答案。
問題嚴重了,他立刻跑去找孫燧。
孫燧,時任江西巡撫,浙江餘姚人,不但是王守仁的老鄉,也是他同朝為官最好的朋友。
當時的王守仁隻是江西南部(贛南)巡撫,且主要任務就是剿匪,這麼大的事情,他沒法拍闆當家,隻能找孫燧。
然而當他跑到巡撫衙門,找到孫燧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完這件事情後,卻隻換來了一個奇怪的反應。
2、孫燧是苦笑着聽他說完的,然後他歎了一口氣,隻說了一句話: “兄台你現在才知道?” 這下輪到王守仁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十月,河南布政史孫燧接到了一份命令,**決定提升他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孫燧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後面還有一個任命——派江西巡撫。
江西,對當時的朝中官員來說,是一個死亡之地。
就在幾年前,江西巡撫王哲光榮上任,可沒多久,他竟突然離奇死亡了,朝廷派董傑接替他的位置,才過了八個月,董傑兄也死了,死得不明不白,後任的兩位巡撫還沒幹到一年,就自動收拾包裹回來了,甯可不做官,也不在那裡住。
其中奧妙朝廷的高級官員都心知肚明,卻不出聲。
收了人家的錢,自然不好出聲。
可是江西不能沒有人去,也不知是哪位仁兄和孫燧有仇,竟然推薦了他。
孫燧就這樣被推到了懸崖邊上。
然而孫燧回答:“我去!” 他叫來了自己的妻子,跟他交待自己的後事,妻子吓得不行,問他是怎麼回事。
孫燧隻是歎氣說道: “這次我要死在那裡了。
” “既然如此,那咱不當這個官,不去還不行嗎?” “國家有難,自應挺身而出,以死報國,怎能推辭!”孫燧義正言辭地這樣回答。
他遣散了所有的下人,安置好
可他們剛向包圍圈發起沖鋒,後路卻突然出現大批人馬,退路随即被切斷,他們又一次掉進了王守仁設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潰不成軍。
大部投降,小部逃竄。
經過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傳,說王巡撫長了八個腦袋,九條胳膊,厲害得沒了邊,于是剩下的土匪們一合計,這個閻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個軟,暫時招安,反正你老王總是要走的,到時候再鬧也不遲。
就這樣,土匪頭們手牽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撫衙門,表示願意服從政府管理,改當良民。
其實這一招倒也不壞,可到王大人那裡,實在是過不了關的。
1、因為王大人有一個好習慣——查檔案。
在剿匪之前,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裡有數。
土匪們看到王大人以禮相待,都十分高興,以為糊弄過去了,可是沒過兩天,王大人突然發難,殺掉了其中幾個人,而這幾個人都是曾經受過朝廷招安的,這種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興趣的。
(這一條如果推廣使用,張獻忠早就沒命了)。
殺雞給猴看,這一招用出來,就沒什麼人敢動了,于是假投降就變成了真投降。
就這樣,煩了朝廷十幾年,屢招不安,屢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徹底掃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幾個月的時間裡,連打帶拉,連蒙代騙,終于解決問題。
江西剿匪記在明代曆史上并不起眼,但對于王守仁而言,卻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
要知道大凡曆史上幹哲學這行的,一般都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智商要過剩,弱智白癡是禁止入内的(大智若愚者除外),第二必須是吃飽了沒事幹(飯都吃不飽還搞啥哲學)。
哲學有這麼高的門檻,是因為它是世間一切科學的基礎,如果你夠厲害,理論上是什麼學科都可以搞得定的。
比如錢學森先生曾經反複說,他之所以能夠搞導彈衛星,不斷出科研成果,是他長年累月學習馬列主義的結果。
别人我不敢說,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哲學家,而這幫贛南土匪們正好為他提供了另一個機會——突破的機會。
因為随着時間的流逝,王守仁終于發現光懂得哲學是不夠的,整天談論“心學”并沒有什麼效果,“心學”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約地感覺到,要想理論聯系實際,成功立業處事,還需要另一樣神秘的工具。
經曆了荒山野嶺的荒涼,無人問津的落寞、曾經悟道的喜悅後,王守仁又一次來到了關口,在江西的兩年,由于遍地土匪,他隻能四處出差專職剿匪,沒有時間去研究他的哲學。
上天沒有虧待王守仁,正是在這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的兩年中,王守仁逐漸找到了這樣工具,并且熟練地掌握了它。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衆多的前輩,成為理學的聖賢。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輝煌武功,為後人敬仰。
有了這件工具,他的哲學方為萬人信服,遠流海外,千古不朽。
而後世的名臣徐階、張居正也正是借助了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勳,名留千古。
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關于知和行的關系,是一個中國哲學史上的根本問題,這個麻煩從諸子百家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孫中山,曆時幾千年,罵了無數次,吵了無數次,始終無法解決。
我也不能解決,但我可以解釋。
其實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人認為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容易的,實踐是很難的,有人認為知難行易,領悟道理很難,實踐很容易。
比如朱聖人(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個格法,悟道是很難的,但執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難想象,但就是這麼個玩意,折騰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沒停過。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來,他大聲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這絕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一種高深的處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終身,所以它看起來很容易明白,實際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後,有兩個人先後讀了他的書,卻都看到了“知行合一”這句話,一個人看懂了,另一個人沒有看懂。
看懂的那個人叫張居正,沒有看懂的那個人叫海瑞。
四百年後,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了這句話,佩服得五體投地,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行為準則,并據此改名——陶行知。
不祥的預兆 領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談理論和哲學,因為殘酷的現實讓他明白,光憑說教和四書五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讓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槍。
懷揣着這種理念,王守仁即将迎來自己人生中最為艱難的考驗。
對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納悶,既不經看,也不經打,如此的一群廢物,怎麼就敢如此嚣張搞規模經營呢,而在訊問土匪時,他終于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甯王朱宸濠。
毫無疑問,這些土匪的背後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身為一個藩王,卻去和強盜打成一片,總不能理解為深入群衆吧。
知縣拉關系是想升知府,侍郎拉關系是想當尚書,藩王拉關系是想…… 于是王守仁很快找到了答案,唯一的可能的答案。
問題嚴重了,他立刻跑去找孫燧。
孫燧,時任江西巡撫,浙江餘姚人,不但是王守仁的老鄉,也是他同朝為官最好的朋友。
當時的王守仁隻是江西南部(贛南)巡撫,且主要任務就是剿匪,這麼大的事情,他沒法拍闆當家,隻能找孫燧。
然而當他跑到巡撫衙門,找到孫燧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完這件事情後,卻隻換來了一個奇怪的反應。
2、孫燧是苦笑着聽他說完的,然後他歎了一口氣,隻說了一句話: “兄台你現在才知道?” 這下輪到王守仁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十月,河南布政史孫燧接到了一份命令,**決定提升他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孫燧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後面還有一個任命——派江西巡撫。
江西,對當時的朝中官員來說,是一個死亡之地。
就在幾年前,江西巡撫王哲光榮上任,可沒多久,他竟突然離奇死亡了,朝廷派董傑接替他的位置,才過了八個月,董傑兄也死了,死得不明不白,後任的兩位巡撫還沒幹到一年,就自動收拾包裹回來了,甯可不做官,也不在那裡住。
其中奧妙朝廷的高級官員都心知肚明,卻不出聲。
收了人家的錢,自然不好出聲。
可是江西不能沒有人去,也不知是哪位仁兄和孫燧有仇,竟然推薦了他。
孫燧就這樣被推到了懸崖邊上。
然而孫燧回答:“我去!” 他叫來了自己的妻子,跟他交待自己的後事,妻子吓得不行,問他是怎麼回事。
孫燧隻是歎氣說道: “這次我要死在那裡了。
” “既然如此,那咱不當這個官,不去還不行嗎?” “國家有難,自應挺身而出,以死報國,怎能推辭!”孫燧義正言辭地這樣回答。
他遣散了所有的下人,安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