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悟道
關燈
小
中
大
”。
雖然他不贊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也不認可人心和天理的分離,但“理”畢竟還是存在的,隻有找到這個神秘的“理”,他才能徹底擊潰朱熹的體系,成就自己的聖賢之路。
可是“理”在哪裡呢? 這又不是豬肉排骨,上對門王屠戶那裡花幾文錢就能買到,奇珍異寶之類的雖然不容易搞到,但畢竟還有個盼頭。
可這個“理”看不見摸不着,連個奮鬥方向都沒有,上哪兒找去? 于是唯一的方法隻剩下了“格”。
王守仁隻能相信程頤老師的話了,今天“格”一個,明天“格”一個,相信總有一天能“格”出個結果的。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過去,啥都沒有“格”出來,王守仁十分苦惱,他開始意識到可能是方法不對,可他也沒有别的法子,隻能整日冥思苦想,但無論如何,他依然堅定地相信,隻要堅持下去,是能夠成功的。
因為他隐約地感覺到,自己已經接近了那個最終疑團的謎底。
成功确實就要到來了,可是老天爺偏偏不做虧本買賣,在将真相透露給王守仁之前,它還要給他一次沉重的打擊,考驗他的承受能力,以确認他是否有足夠的資格來獲知這個最大的秘密。
這就是之前提到過的六部九卿上書事件,事實證明,哲學家王守仁先生不是一個隻會整日空想漫談的人,他有着強烈的正義感和勇氣。
南京的言官戴銑上書被廷杖,大家都上書去救,由于劉瑾過于強勢,很多人的奏折上都隻談從寬處理,唯獨這位仁兄,不但要救人,還在奏章中頗有新意地給了這位司禮監一個響亮的稱呼――權奸。
劉瑾氣壞了,在當時衆多的上書者中,他特别關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還把他貶為貴州龍場驿的驿丞。
這個職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貴州龍場招待所的所長。
龍場就在今天的貴州省修文縣(貴陽市管轄)境内,在**開放的二十一世紀,那地方都還算不發達地區,在明代就更不用說了,壓根就沒什麼人,那裡的招待所别說人,連鬼都不去住。
王守仁原先大小也是個六品主事,結果一下子變成了王所長,那麼龍場招待所所長是幾品呢? 答案是沒品。
也就是說大明國的官員等級序列裡根本就沒這一号人物,基本算是清除出高級公務員隊伍了。
于是,天資聰慧、進士出身的王哲學家就此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可這還沒完,還有一場更為嚴峻的生死考驗在等待着他。
劉瑾是一個辦事效率很高、做事很絕的人,他罷了王守仁的官,打了他的屁股,卻并不肯就此甘休,為了一解心頭之恨,他特地找來了殺手,準備在王守仁離開京城赴任途中幹掉他。
這一招确實出人意料,一般說來很難防備,可惜劉瑾并不真正了解王守仁。
這位兄台雖然平日研究哲學,每天“格”物,看起來傻乎乎的,其實他還有着另外不為人知的一面。
王守仁從小就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應該算是個人精,連他那考上狀元的爹都被折騰得無可奈何,初中文化的劉瑾就更不是他的對手了。
他早就料到劉瑾不會放過他,便在經過杭州時玩了一個把戲,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進了錢塘江,為了達到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目的,王哲學家做戲也做了全套,還留了封遺書,大意是我因為被人整得很慘,精神壓力太大,所以投江自盡了。
這一招很絕,殺手們聽說這人已經自盡,就回去交差了,更搞笑的是連杭州的官員們也信以為真,還專門派人在江邊給他招魂。
而與此同時,魂魄完好的王守仁已經流竄到了福建,他雖然保住了命,卻面臨着一個更為麻煩的問題――下一步怎麼辦? 不能回京城了,更不想去貴州,想來想去也沒出路,看來隻能繼續流竄當盲流了。
可盲目流動也得有個流動方向才行,往南走,還是往北走? 在武夷山,王守仁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因為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老朋友。
他鄉遇故知,王守仁高興之餘,便向對方請教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
他的這位朋友思考了很久,給了他一個天才的建議: “還是算一卦吧。
”(似曾相識) 于是,一百多年前老朱同志參加革命前的那一幕又重演了,在王守仁緊張的注視下,算卦的結果出來了:利在南方。
那就去南方吧。
王守仁告别了朋友,踏上了新的征途,但他仍然不願意去貴州,便選定了另一目的地――南京。
此時他的父親王華正在南京做官,而且還是高級幹§部――吏部尚書。
但王守仁此去并非是投奔父親,而且是秘密前往的,因為他已經在**挂了号,稍有不慎,可能會把父親也拉下水。
他之所以要去南京,隻是因為還有一件事情沒有了結。
王守仁十分清楚,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傳統古闆的讀書人,他并沒有什麼偉大的夢想,隻希望兒子能夠追随自己的足迹,好好讀書做人,将來混個功名,可現實是殘酷的,自己從小胡思亂想就不說了,十幾年都沒讓他消停過,好不容易考中了個進士,現在還被免了官。
事到如今前途已經沒有了,要想避禍,看來也隻能去深山老林隐居,但在這之前,必須給父親一個交代。
于是他連夜啟程趕往南京,見到了他的父親。
雖然他不贊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也不認可人心和天理的分離,但“理”畢竟還是存在的,隻有找到這個神秘的“理”,他才能徹底擊潰朱熹的體系,成就自己的聖賢之路。
可是“理”在哪裡呢? 這又不是豬肉排骨,上對門王屠戶那裡花幾文錢就能買到,奇珍異寶之類的雖然不容易搞到,但畢竟還有個盼頭。
可這個“理”看不見摸不着,連個奮鬥方向都沒有,上哪兒找去? 于是唯一的方法隻剩下了“格”。
王守仁隻能相信程頤老師的話了,今天“格”一個,明天“格”一個,相信總有一天能“格”出個結果的。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過去,啥都沒有“格”出來,王守仁十分苦惱,他開始意識到可能是方法不對,可他也沒有别的法子,隻能整日冥思苦想,但無論如何,他依然堅定地相信,隻要堅持下去,是能夠成功的。
因為他隐約地感覺到,自己已經接近了那個最終疑團的謎底。
成功确實就要到來了,可是老天爺偏偏不做虧本買賣,在将真相透露給王守仁之前,它還要給他一次沉重的打擊,考驗他的承受能力,以确認他是否有足夠的資格來獲知這個最大的秘密。
這就是之前提到過的六部九卿上書事件,事實證明,哲學家王守仁先生不是一個隻會整日空想漫談的人,他有着強烈的正義感和勇氣。
南京的言官戴銑上書被廷杖,大家都上書去救,由于劉瑾過于強勢,很多人的奏折上都隻談從寬處理,唯獨這位仁兄,不但要救人,還在奏章中頗有新意地給了這位司禮監一個響亮的稱呼――權奸。
劉瑾氣壞了,在當時衆多的上書者中,他特别關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還把他貶為貴州龍場驿的驿丞。
這個職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貴州龍場招待所的所長。
龍場就在今天的貴州省修文縣(貴陽市管轄)境内,在**開放的二十一世紀,那地方都還算不發達地區,在明代就更不用說了,壓根就沒什麼人,那裡的招待所别說人,連鬼都不去住。
王守仁原先大小也是個六品主事,結果一下子變成了王所長,那麼龍場招待所所長是幾品呢? 答案是沒品。
也就是說大明國的官員等級序列裡根本就沒這一号人物,基本算是清除出高級公務員隊伍了。
于是,天資聰慧、進士出身的王哲學家就此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可這還沒完,還有一場更為嚴峻的生死考驗在等待着他。
劉瑾是一個辦事效率很高、做事很絕的人,他罷了王守仁的官,打了他的屁股,卻并不肯就此甘休,為了一解心頭之恨,他特地找來了殺手,準備在王守仁離開京城赴任途中幹掉他。
這一招确實出人意料,一般說來很難防備,可惜劉瑾并不真正了解王守仁。
這位兄台雖然平日研究哲學,每天“格”物,看起來傻乎乎的,其實他還有着另外不為人知的一面。
王守仁從小就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應該算是個人精,連他那考上狀元的爹都被折騰得無可奈何,初中文化的劉瑾就更不是他的對手了。
他早就料到劉瑾不會放過他,便在經過杭州時玩了一個把戲,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進了錢塘江,為了達到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目的,王哲學家做戲也做了全套,還留了封遺書,大意是我因為被人整得很慘,精神壓力太大,所以投江自盡了。
這一招很絕,殺手們聽說這人已經自盡,就回去交差了,更搞笑的是連杭州的官員們也信以為真,還專門派人在江邊給他招魂。
而與此同時,魂魄完好的王守仁已經流竄到了福建,他雖然保住了命,卻面臨着一個更為麻煩的問題――下一步怎麼辦? 不能回京城了,更不想去貴州,想來想去也沒出路,看來隻能繼續流竄當盲流了。
可盲目流動也得有個流動方向才行,往南走,還是往北走? 在武夷山,王守仁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因為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老朋友。
他鄉遇故知,王守仁高興之餘,便向對方請教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
他的這位朋友思考了很久,給了他一個天才的建議: “還是算一卦吧。
”(似曾相識) 于是,一百多年前老朱同志參加革命前的那一幕又重演了,在王守仁緊張的注視下,算卦的結果出來了:利在南方。
那就去南方吧。
王守仁告别了朋友,踏上了新的征途,但他仍然不願意去貴州,便選定了另一目的地――南京。
此時他的父親王華正在南京做官,而且還是高級幹§部――吏部尚書。
但王守仁此去并非是投奔父親,而且是秘密前往的,因為他已經在**挂了号,稍有不慎,可能會把父親也拉下水。
他之所以要去南京,隻是因為還有一件事情沒有了結。
王守仁十分清楚,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傳統古闆的讀書人,他并沒有什麼偉大的夢想,隻希望兒子能夠追随自己的足迹,好好讀書做人,将來混個功名,可現實是殘酷的,自己從小胡思亂想就不說了,十幾年都沒讓他消停過,好不容易考中了個進士,現在還被免了官。
事到如今前途已經沒有了,要想避禍,看來也隻能去深山老林隐居,但在這之前,必須給父親一個交代。
于是他連夜啟程趕往南京,見到了他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