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悟道
關燈
小
中
大
爹丢臉,可惜他沒有混上翰林,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建設部),但根據工作日志記載,王守仁不算是個積極的官員,他從來都不提什麼合理化建議,也不當崗位能手,卻認識了李夢陽,整天一起研究文學問題。
這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生活,但在光鮮的外表下,王守仁的痛苦卻在不斷地加深。
他的痛苦來源于他的追求,因為他逐漸感到,朱聖人所說的那些對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狽不堪,卻毫無收獲。
而一個偶然的事件讓他發現,在朱聖人的理論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問題。
這裡先提一下朱聖人理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觀點,說起來真可謂是家喻戶曉,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這句話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則更為著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這句話曾經被無數人無數次批倒批臭,我就不湊這個熱鬧了,但還是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因為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這也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原理。
大家要知道,朱聖人的世界和我們的是不同的,這位哲學家的世界是分裂成兩塊的,一塊叫做“理”,另一塊叫做“欲”。
朱聖人認為“理”是存在于萬物中的,但卻有着一個大敵,那就是“欲”,所謂“理”,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和準則,隻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來了,那好處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協調了。
換在今天,這玩意兒還能降低犯罪率,穩定社會,那些翻牆入室的、飛車搶包的、調戲婦女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會統統地消失。
最終實現和諧社會。
可是“欲”出來搗亂了,人心不古啊,人類偏偏就是有那麼多的**,吃飽了不好好待着,就開始思考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搞得社會不得安甯。
所以朱聖人的結論是,要用客觀世界的“理”,去對抗主觀人心的“欲”,而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犧牲人的所有**,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
這是一個對後世産生了極大(或者說極壞)影響的理論,到了明代,這套理論已經成為了各級教育機構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級官僚們的行為法則和指導思想,在那個時候,朱聖人的話就是真理,沒有多少人敢于質疑這套理論。
可是王守仁開始懷疑了,這源于一件事情的發生。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調到了刑部(司法部),當時全國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頻發,他便從此遠離了辦公室的坐班生活,開始到全國各地出差審案。
但是審案之餘,王大人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四處登山逛廟找和尚道士聊天,因為他“格”來“格”去,總是“格”不出名堂,隻好改讀佛經道書,想找點靈感。
不久之後,他到了杭州,在這裡的一所寺廟中,他見到了一位禅師。
據廟中的人介紹,這位禅師長期參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經悟透生死,看破紅塵,是各方僧人争相請教的對象。
王守仁即刻拜見了禅師,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啟示。
可是他失望了,這位禅師似乎沒有什麼特别,隻是與他談論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經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興趣。
而禅師也漸漸無言,雙方陷入了沉默。
在這漫長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個念頭。
他開口發問,打破了沉寂。
“有家嗎?” 禅師睜開了眼睛,答: “有。
” “家中尚有何人?” “母親尚在。
” “你想她嗎?” 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即刻的回應,空蕩蕩的廟堂又恢複了寂靜,隻剩下了窗外淩厲的風聲。
良久之後,一聲感歎終于響起: “怎能不想啊!” 然後禅師緩緩地低下了頭,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來,看着眼前這個慚愧的人,嚴肅地說道: “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麼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聽到這句話的禅師并沒有回應,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他莊重地向王守仁行禮,告辭而去。
第二天,他收拾行裝,舍棄禅師的身份,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
寺廟的主持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上門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師勸回了家,要讓他再待上幾天,隻怕自己這裡就要關門了,便連忙把王大人請出了廟門。
王守仁并不生氣,因為在這裡,他終于領悟了一條人世間的真理: 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會被泯滅的,它将永遠屹立于天地之間。
轉折 正是從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識到:朱熹可能是錯的。
他開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人雖然有着種種的**,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強行用所謂的天理來壓制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并不知道,經過十幾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經在無意識中突破了朱聖人的體系,正向着自己那宏偉光輝的目标大踏步地前進。
可要想走到這條聖賢之路的終點,他還必須找到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疑團的答案――“理
這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生活,但在光鮮的外表下,王守仁的痛苦卻在不斷地加深。
他的痛苦來源于他的追求,因為他逐漸感到,朱聖人所說的那些對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狽不堪,卻毫無收獲。
而一個偶然的事件讓他發現,在朱聖人的理論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問題。
這裡先提一下朱聖人理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觀點,說起來真可謂是家喻戶曉,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這句話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則更為著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這句話曾經被無數人無數次批倒批臭,我就不湊這個熱鬧了,但還是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因為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這也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原理。
大家要知道,朱聖人的世界和我們的是不同的,這位哲學家的世界是分裂成兩塊的,一塊叫做“理”,另一塊叫做“欲”。
朱聖人認為“理”是存在于萬物中的,但卻有着一個大敵,那就是“欲”,所謂“理”,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和準則,隻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來了,那好處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協調了。
換在今天,這玩意兒還能降低犯罪率,穩定社會,那些翻牆入室的、飛車搶包的、調戲婦女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會統統地消失。
最終實現和諧社會。
可是“欲”出來搗亂了,人心不古啊,人類偏偏就是有那麼多的**,吃飽了不好好待着,就開始思考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搞得社會不得安甯。
所以朱聖人的結論是,要用客觀世界的“理”,去對抗主觀人心的“欲”,而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犧牲人的所有**,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
這是一個對後世産生了極大(或者說極壞)影響的理論,到了明代,這套理論已經成為了各級教育機構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級官僚們的行為法則和指導思想,在那個時候,朱聖人的話就是真理,沒有多少人敢于質疑這套理論。
可是王守仁開始懷疑了,這源于一件事情的發生。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調到了刑部(司法部),當時全國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頻發,他便從此遠離了辦公室的坐班生活,開始到全國各地出差審案。
但是審案之餘,王大人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四處登山逛廟找和尚道士聊天,因為他“格”來“格”去,總是“格”不出名堂,隻好改讀佛經道書,想找點靈感。
不久之後,他到了杭州,在這裡的一所寺廟中,他見到了一位禅師。
據廟中的人介紹,這位禅師長期參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經悟透生死,看破紅塵,是各方僧人争相請教的對象。
王守仁即刻拜見了禅師,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啟示。
可是他失望了,這位禅師似乎沒有什麼特别,隻是與他談論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經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興趣。
而禅師也漸漸無言,雙方陷入了沉默。
在這漫長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個念頭。
他開口發問,打破了沉寂。
“有家嗎?” 禅師睜開了眼睛,答: “有。
” “家中尚有何人?” “母親尚在。
” “你想她嗎?” 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即刻的回應,空蕩蕩的廟堂又恢複了寂靜,隻剩下了窗外淩厲的風聲。
良久之後,一聲感歎終于響起: “怎能不想啊!” 然後禅師緩緩地低下了頭,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來,看着眼前這個慚愧的人,嚴肅地說道: “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麼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聽到這句話的禅師并沒有回應,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他莊重地向王守仁行禮,告辭而去。
第二天,他收拾行裝,舍棄禅師的身份,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
寺廟的主持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上門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師勸回了家,要讓他再待上幾天,隻怕自己這裡就要關門了,便連忙把王大人請出了廟門。
王守仁并不生氣,因為在這裡,他終于領悟了一條人世間的真理: 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會被泯滅的,它将永遠屹立于天地之間。
轉折 正是從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識到:朱熹可能是錯的。
他開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人雖然有着種種的**,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強行用所謂的天理來壓制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并不知道,經過十幾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經在無意識中突破了朱聖人的體系,正向着自己那宏偉光輝的目标大踏步地前進。
可要想走到這條聖賢之路的終點,他還必須找到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疑團的答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