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傳奇就此開始
關燈
小
中
大
他就這樣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聖賢。
有理想是好的,可是王兄弟挑的這個理想可操作性實在不高,畢竟之前除若幹瘋子精神病自稱實現了該理想之外,大家公認的也就那麼兩三個人,如孔某、孟某等。
王守仁自己也摸不着頭腦,所以他出沒于佛寺道院,希望從和尚道士身上尋找成為聖賢的靈感。
但除了學會念經打坐之外,連聖賢的影子也沒看到。
他沒有灰心喪氣,仍然不斷地追尋着聖賢之道。
終歸是會找到方法的,王守仁堅信這一點。
或許是他的誠意終于打動了上天,不久之後,它就給王守仁指出了那條唯一正确的道路。
弘治二年(14**),十八歲的王守仁離開江西,帶着他的新婚妻子回老家餘姚,在旅途之中,他認識了一個書生,便結伴而行,閑聊解悶。
交談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問: “怎樣才能成為聖賢呢?” 這位書生思慮良久,說出了四個字的答案: “格物窮理。
” “何意?” 書生笑了: “你回去看朱聖人的書,自然就知道了。
” 王守仁欣喜若狂,他認為自己終于找到了答案。
聖賢之路 朱聖人就是朱熹,要說起這位仁兄,那可真算得上是地球人都知道,知名度無與倫比,連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譜,給他當孫子。
可關于他的争論也幾百年都沒消停過,罵他的人說他是敗類,捧他的人說他是聖賢,但無論如何,雙方都承認這樣一點:他是一個影響了曆史的人。
朱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支持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标志性人物,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反對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标志性人物,是禁锢思想的罪魁禍首。
其實朱熹先生遠沒有人們所說得那麼複雜,在我看來,他隻是一個有追求的人,不過是他的目标有些特殊罷了。
他追求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為深邃的秘密。
(提示:下面的内容将叙述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哲學問題,相信按本人的講述方式,大家是能夠理解的,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就去翻書吧。
) 自古以來,有這樣一群僧人,他們遵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誦經念佛,而與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們往往幾十年坐着不動,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體,痛苦不堪卻依然故我。
有這樣一群習武者,經過多年磨煉,武藝已十分高強,但他們卻更為努力地練習,堅持不辍。
有這樣一群讀書人,他們有的已經學富五車,甚至功成名就,卻依然日夜苦讀,不論寒暑。
他們并不是精神錯亂、平白無故給自己找麻煩的白癡,如此苦心苦行,隻是為了尋找一樣東西。
傳說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一種神奇的東西,它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輕若無物,卻又重如泰山,如果能夠獲知這一樣東西,就能夠了解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奧秘,看透所有僞裝,通曉所有知識,天下萬物皆可歸于掌握! 這并不是傳說,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這樣東西的名字叫做“道”。
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隻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
這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誘惑,所以幾千年來,它一直吸引着無數人前仆後繼地追尋。
更為重要的是,事實證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為人所掌握的。
對于不同種類的追尋者而言,道有着不同的表現方式,對于和尚們來說,道的名字叫做“悟”,對于朱熹這類讀書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和尚們夢寐以求追尋的“悟”,并不是虛無缥缈的,事實上,它是一種極為玄妙的快感,遠遠勝過世間所有的歡悅和一切精神藥品,到此境界者,視萬物如無物,無憂無慮,無喜無悲,愉悅之情常駐于心。
佛法謂之“開悟”。
最著名的“開悟”者就是“六祖”慧能,之後的德山和尚與臨濟和尚也聞名于世。
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
此即所謂佛者之道。
而關于武者的道,大緻可以用這樣一個故事來說明: 按照武術中的說法,兵器是越長越好,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
但據說五代年間,有一位高手用劍,卻是越用越短,到後來他五六十歲了,劍法出神入化之時,居然不用劍了,每逢打架都是光膀子上陣,卻從未打敗過。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才真正開始相信一句小說中的常用語: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有理想是好的,可是王兄弟挑的這個理想可操作性實在不高,畢竟之前除若幹瘋子精神病自稱實現了該理想之外,大家公認的也就那麼兩三個人,如孔某、孟某等。
王守仁自己也摸不着頭腦,所以他出沒于佛寺道院,希望從和尚道士身上尋找成為聖賢的靈感。
但除了學會念經打坐之外,連聖賢的影子也沒看到。
他沒有灰心喪氣,仍然不斷地追尋着聖賢之道。
終歸是會找到方法的,王守仁堅信這一點。
或許是他的誠意終于打動了上天,不久之後,它就給王守仁指出了那條唯一正确的道路。
弘治二年(14**),十八歲的王守仁離開江西,帶着他的新婚妻子回老家餘姚,在旅途之中,他認識了一個書生,便結伴而行,閑聊解悶。
交談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問: “怎樣才能成為聖賢呢?” 這位書生思慮良久,說出了四個字的答案: “格物窮理。
” “何意?” 書生笑了: “你回去看朱聖人的書,自然就知道了。
” 王守仁欣喜若狂,他認為自己終于找到了答案。
聖賢之路 朱聖人就是朱熹,要說起這位仁兄,那可真算得上是地球人都知道,知名度無與倫比,連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譜,給他當孫子。
可關于他的争論也幾百年都沒消停過,罵他的人說他是敗類,捧他的人說他是聖賢,但無論如何,雙方都承認這樣一點:他是一個影響了曆史的人。
朱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支持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标志性人物,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反對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标志性人物,是禁锢思想的罪魁禍首。
其實朱熹先生遠沒有人們所說得那麼複雜,在我看來,他隻是一個有追求的人,不過是他的目标有些特殊罷了。
他追求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為深邃的秘密。
(提示:下面的内容将叙述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哲學問題,相信按本人的講述方式,大家是能夠理解的,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就去翻書吧。
) 自古以來,有這樣一群僧人,他們遵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誦經念佛,而與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們往往幾十年坐着不動,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體,痛苦不堪卻依然故我。
有這樣一群習武者,經過多年磨煉,武藝已十分高強,但他們卻更為努力地練習,堅持不辍。
有這樣一群讀書人,他們有的已經學富五車,甚至功成名就,卻依然日夜苦讀,不論寒暑。
他們并不是精神錯亂、平白無故給自己找麻煩的白癡,如此苦心苦行,隻是為了尋找一樣東西。
傳說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一種神奇的東西,它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輕若無物,卻又重如泰山,如果能夠獲知這一樣東西,就能夠了解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奧秘,看透所有僞裝,通曉所有知識,天下萬物皆可歸于掌握! 這并不是傳說,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這樣東西的名字叫做“道”。
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隻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
這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誘惑,所以幾千年來,它一直吸引着無數人前仆後繼地追尋。
更為重要的是,事實證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為人所掌握的。
對于不同種類的追尋者而言,道有着不同的表現方式,對于和尚們來說,道的名字叫做“悟”,對于朱熹這類讀書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和尚們夢寐以求追尋的“悟”,并不是虛無缥缈的,事實上,它是一種極為玄妙的快感,遠遠勝過世間所有的歡悅和一切精神藥品,到此境界者,視萬物如無物,無憂無慮,無喜無悲,愉悅之情常駐于心。
佛法謂之“開悟”。
最著名的“開悟”者就是“六祖”慧能,之後的德山和尚與臨濟和尚也聞名于世。
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
此即所謂佛者之道。
而關于武者的道,大緻可以用這樣一個故事來說明: 按照武術中的說法,兵器是越長越好,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
但據說五代年間,有一位高手用劍,卻是越用越短,到後來他五六十歲了,劍法出神入化之時,居然不用劍了,每逢打架都是光膀子上陣,卻從未打敗過。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才真正開始相信一句小說中的常用語: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