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傳奇就此開始
關燈
小
中
大
一号人物登場
李東陽決不是劉瑾的同情者,他之所以會猶豫,恰恰是因為他注意到了被其他大臣忽視的因素——朱厚照的性格。
焦芳的背叛隻不過是個偶然因素,劉瑾之所以能夠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朱厚照,這位玩主是不會殺掉自己的玩伴的,而“八虎”也絕對不會坐以待斃。
李東陽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人,他思維缜密,看得比劉健和謝遷更遠,也更多,他很清楚要解決劉瑾,并沒有那麼容易。
劉瑾是一個可怕的對手,遠比想象中要可怕得多,要打倒這個強大的敵人,必須等待更好的時機。
是的,現在還不是時候。
但是其他官員們似乎不這麼想,他們為劉健、謝遷的離去痛惜不已,紛紛上書挽留,第一批上書的官員包括監察院禦史薄彥征、南京給事中戴銑等二十多人,劉瑾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十分果斷——廷杖。
二十多人全部廷杖,上書一個打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最慘的是南京給事中戴銑,他居然被活活打死了,而為了救戴銑,又有很多人第二批上書,劉瑾對這些人一視同仁,全部處以了廷杖。
在這一批被拉出去打屁股的人中,有一個叫王守仁的小官,與同期被打的人相比,他一點也不起眼。
但此次廷杖對他卻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這位三十四歲的小京官即将踏上曆史舞台的**,傳奇的經曆就此開始。
兵部武選司主事、六品芝麻官王守仁,他的光芒将冠絕當代,映照千古。
傳奇 1905年,日本海軍大将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領,他率領裝備處于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争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
由于他在戰争中的優異表現,日本天皇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将他召回日本,并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
在這次宴會上,面對着與會衆人的一片誇贊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隻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衆人,上面隻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陽明。
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餘姚,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貧寒,小小年紀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撈魚,家裡還有幾個生病的親屬,每日以淚洗面。
這差不多也是慣例了。
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況恰好完全相反。
王守仁家是遠近聞名的大地主,十分有錢,而且他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
是否屬實不知道,但以他家的條件,就算是也不奇怪。
王家的先輩們大都曾經做過官,據說先祖王綱曾經給劉伯溫當過跟班的,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後世子孫雖然差點,但也還湊合。
而到了王守仁父親王華這裡,事情發生了變化。
成化十七年(1481),十歲的王守仁離開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為他家的墳頭冒了青煙,父親王華考中了這一年的狀元。
這下王家更是了不得,王華的責任感也大大增強,畢竟老子英雄兒好漢,自己已經是狀元了,兒子将來就算不能超過自己做個好漢,也不能當笨蛋。
于是他請了很多老師來教王守仁讀書。
十歲的王守仁開始讀四書五經了,他領悟很快,能舉一反三,其聰明程度讓老先生們也倍感驚訝,可是不久之後,老師們就發現了不好的苗頭。
據老師們向王狀元反映,王守仁不是個好學生,不在私塾裡坐着,卻喜歡舞槍弄棍,讀兵書,還喜歡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寫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有詩為證: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在先生們看來,這是一首荒謬不經的打油詩,王華看過之後卻思索良久,叫來了王守仁,問了他一個問題: “書房很悶嗎?” 王守仁點了點頭。
“跟我去關外轉轉吧。
” 王華所說的關外就是居庸關,敏銳的他從這首詩中感覺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玄妙,他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這個兒子非同尋常,書房容不下他,王華便決定帶他出關去開開眼界。
這首詩的名字是《蔽月山房》,作者王守仁,時年十二歲。
這也是他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
此詩看似言辭幼稚,很有打油詩的神韻,但其中卻奧妙無窮。
山和月到底哪個更大,這個十二歲的少年用他獨特的思考觀察方式,給出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
他的這種思維模式,後世有人稱之為辯證法。
王華做出了一個不尋常的承諾。
當
焦芳的背叛隻不過是個偶然因素,劉瑾之所以能夠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朱厚照,這位玩主是不會殺掉自己的玩伴的,而“八虎”也絕對不會坐以待斃。
李東陽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人,他思維缜密,看得比劉健和謝遷更遠,也更多,他很清楚要解決劉瑾,并沒有那麼容易。
劉瑾是一個可怕的對手,遠比想象中要可怕得多,要打倒這個強大的敵人,必須等待更好的時機。
是的,現在還不是時候。
但是其他官員們似乎不這麼想,他們為劉健、謝遷的離去痛惜不已,紛紛上書挽留,第一批上書的官員包括監察院禦史薄彥征、南京給事中戴銑等二十多人,劉瑾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十分果斷——廷杖。
二十多人全部廷杖,上書一個打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最慘的是南京給事中戴銑,他居然被活活打死了,而為了救戴銑,又有很多人第二批上書,劉瑾對這些人一視同仁,全部處以了廷杖。
在這一批被拉出去打屁股的人中,有一個叫王守仁的小官,與同期被打的人相比,他一點也不起眼。
但此次廷杖對他卻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這位三十四歲的小京官即将踏上曆史舞台的**,傳奇的經曆就此開始。
兵部武選司主事、六品芝麻官王守仁,他的光芒将冠絕當代,映照千古。
傳奇 1905年,日本海軍大将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領,他率領裝備處于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争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
由于他在戰争中的優異表現,日本天皇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将他召回日本,并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
在這次宴會上,面對着與會衆人的一片誇贊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隻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衆人,上面隻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陽明。
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餘姚,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貧寒,小小年紀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撈魚,家裡還有幾個生病的親屬,每日以淚洗面。
這差不多也是慣例了。
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況恰好完全相反。
王守仁家是遠近聞名的大地主,十分有錢,而且他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
是否屬實不知道,但以他家的條件,就算是也不奇怪。
王家的先輩們大都曾經做過官,據說先祖王綱曾經給劉伯溫當過跟班的,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後世子孫雖然差點,但也還湊合。
而到了王守仁父親王華這裡,事情發生了變化。
成化十七年(1481),十歲的王守仁離開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為他家的墳頭冒了青煙,父親王華考中了這一年的狀元。
這下王家更是了不得,王華的責任感也大大增強,畢竟老子英雄兒好漢,自己已經是狀元了,兒子将來就算不能超過自己做個好漢,也不能當笨蛋。
于是他請了很多老師來教王守仁讀書。
十歲的王守仁開始讀四書五經了,他領悟很快,能舉一反三,其聰明程度讓老先生們也倍感驚訝,可是不久之後,老師們就發現了不好的苗頭。
據老師們向王狀元反映,王守仁不是個好學生,不在私塾裡坐着,卻喜歡舞槍弄棍,讀兵書,還喜歡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寫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有詩為證: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在先生們看來,這是一首荒謬不經的打油詩,王華看過之後卻思索良久,叫來了王守仁,問了他一個問題: “書房很悶嗎?” 王守仁點了點頭。
“跟我去關外轉轉吧。
” 王華所說的關外就是居庸關,敏銳的他從這首詩中感覺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玄妙,他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這個兒子非同尋常,書房容不下他,王華便決定帶他出關去開開眼界。
這首詩的名字是《蔽月山房》,作者王守仁,時年十二歲。
這也是他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
此詩看似言辭幼稚,很有打油詩的神韻,但其中卻奧妙無窮。
山和月到底哪個更大,這個十二歲的少年用他獨特的思考觀察方式,給出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
他的這種思維模式,後世有人稱之為辯證法。
王華做出了一個不尋常的承諾。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