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不倫之戀
關燈
小
中
大
她作為一個小小的倉庫管理員,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上天無路,遁地無門。
萬貴妃的親信終于還是來了,她走進紀姑娘那所簡陋的住所,目無表情地看着她挺起的肚子和驚慌的眼神,沒有說一句話,轉身走了。
然後她回到萬貴妃的寝宮,回複了她的答案: “她的身體有病,但并未懷孕。
” “你肯定嗎?” “我肯定。
” 我沒有能夠在史書中找到這個宮女的名字,這并不奇怪,因為在後世史家的眼中,她隻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不過在我看來,在王侯将相的曆史中,她也有着屬于自己的稱呼——一個有良心的人。
萬貴妃被瞞了過去,而紀姑娘肚子裡的孩子終于保住了性命,後宮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但在這平靜的外表下,事情才剛剛開始。
成化六年(1470),七月,己卯。
伴随着一聲響亮的啼哭,經曆了痛苦分娩的紀姑娘終于生下了一個男孩,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她欣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看着這個剛剛誕生的生命,緊緊地将他擁入懷中。
她已經沒有了父母,沒有了兄弟姐妹,因為即使他們沒有在戰亂中死去,也注定永遠不能再見面。
現在她終于有了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兒子。
這是幸福的一刻,她孤獨的生命終于有了寄托,有了希望。
可是她的幸福并沒有延續多久,因為這一聲啼哭也驚動了後宮中的另一個人,一個滿懷失落和仇恨的女人。
她終歸還是知道了這個孩子的誕生,嫉妒的火焰在她的心中燃燒起來,為什麼她有孩子,而我沒有?!我才是後宮的統治者,是皇帝最為寵信的女人,任何人都不能将這一切從我身邊奪走! 她下達了命令: “溺死那個孩子!” 接受命令的人叫張敏,他隻是一個普通的宦官,但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個名字。
他奉命來到紀姑娘的住所,推開房門,看見了紀姑娘和她懷中正在吃奶的孩子。
這一次,紀姑娘不再驚慌了,曆經這麼多的風風雨雨,她很清楚即将發生些什麼。
她從容地說道: “做你該做的事情吧。
” 張敏站在門口,靜靜地看着這對母子,一動也不動,過了很久,他走了進去,從紀姑娘手中小心翼翼接過了孩子。
“孩子在這裡不安全,還是交給我吧,過段時間你再來看他。
” 他沒有再看紀姑娘那驚愕的表情,抱着孩子徑自走了出去。
張敏抱走了孩子,找了宮中一間空置的房子,安頓了這個孩子,他還和宮中的其他太監商議,從他們那少得可憐的收入中擠出一些錢,買來乳糕裹着蜜糖喂養這個沒奶吃的孩子。
在沒人注意的時候,紀姑娘也會經常來看望她的孩子。
從此,這個孩子就成為了後宮中宮女太監們那枯燥生活的最大樂趣。
他們都很喜歡這個孩子,原因很簡單,作為這座冷酷的後宮中的普通一員,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
可是随着這個孩子一天天長大,張敏等人逐漸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他們養不活這個孩子。
張敏是一個普通的宦官,并非司禮監,而他的同事和那些知情的宮女們都隻是這座金碧輝煌的後宮中的最底層,沒有額外的收入,除了自己花銷外,每月根本剩不下什麼錢,雖然這個孩子不用上托兒所,也不用交什麼擇所費,更不用上那些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無法承擔養育他的費用。
對于這個問題,紀姑娘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她隻是一個小小的倉庫管理員,也沒有額外收入,養不起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養不起,難道要拿去送給萬貴妃?正當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另一個人說話了。
“那就交給我來養吧。
” 講這句話的正是前任皇後吳小姐。
雖然是前任皇後,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吳小姐家有錢有勢,養一個孩子自然不在話下,當然了,她的動機估計沒有那麼單純,打倒萬阿姨仍然是她的最終目的,無論如何,這個孩子能夠活下來了。
這之後的五年,紀姑娘的這個孩子一直在宮中生活,雖然他不能出去玩,但在她母親、吳阿姨、張叔叔以及無數叫不出名字的内監宮女的照料下,他一直幸福地成長着——至少比他的父親幸福。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而這些生活在後宮最底層的人們卻沒有發現,他們已經創造了一個奇迹。
從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時間,緊密森嚴的後宮中多了一個孩子,這一點,幾乎所有的宦官、宮女、妃嫔們都知道,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這個秘密。
隻有一個人不知道——萬貴妃。
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真實的史實,是發生在以争寵奪名、勾心鬥角聞名于世的後宮中的史實。
在這裡,人們放棄了私欲和陰謀,保守了這個秘密,證明了善良的力量。
讀史多年,唯一的發現是:幾千年來我們似乎在重複着同一種遊戲——權力與利益的遊戲,整日都是永遠也上演不完的權力鬥争、陰謀詭計,令人厭倦到了極點。
但這件事似乎是個例外,它真正地打動了我。
我們這個古老國度有着漫長的曆史,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但我卻始終保持着對這些故紙堆的熱情。
因為我始終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殺、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後面,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将永遠存在。
最後的抉擇 這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就這樣在後宮中快樂地生活着,對他而言,有母親的陪伴,還有那麼多叔叔阿姨寵愛着他,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幸福的,但紀姑娘明白,這種日子是不會長久的,她和她的孩子最終還是要面對命運的最後裁決。
這一天終于來臨了。
成化十一年,五月,丁卯。
朱見深坐在鏡子面前,一個宦官正站在他的身後為他梳頭,端詳着鏡中自己那憔悴的容貌,他深深地歎了一口氣,雖然他還不到三十歲,卻已未老先衰,這倒也罷了,他真正擔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我還沒有兒子啊!” 當朱見深為自己的不育問題而煩惱時,站在他身後的那個人也正在痛苦中思索着自己的抉擇——說,還是不說? 這個梳頭的宦官正是張敏。
五年前的那個夏天,他奉命去除掉一個孩子,面對着那對孤苦的母子,他最終違背了冷酷的命令,選擇了自己的良知。
五年之中,他和這個孩子朝夕相處,看着他一天天地長大,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日子,可他很清楚,這件事情總會有一個了結。
這個孩子必須獲得他父親的承認,才能活下去,并成為這個帝國的繼承者。
現在時機到了。
但他也很明白,自己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宦官,無權無勢,如果說出真相,以萬貴妃的權勢,他将必死無疑。
真相大白之日,即是死期來臨之時。
這是張敏一生中最為痛苦的時刻,要讓這個孩子活下去,他就必須舍棄自己的生命。
除此之外,别無選擇。
一生低聲下氣、地位卑微、終日帶着讨好笑容的張敏終于做出了他人生最後的抉擇——一個偉大的抉擇。
“陛下,您已經有兒子了。
” 離别 朱見深驚詫地回過頭,第一次認真地打量着這個為他梳頭的宦官。
“你剛才說什麼?” “陛下,您已經有兒子了。
” 朱見深一動不動地盯着跪在地上的張敏,确定他并非精神錯亂之後,方才半信半疑地問道: “在哪裡?” 但這一次,張敏沒有立刻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選擇了沉默。
朱見深疑心頓起,厲聲追問道: “為什麼不答話?!” 跪在地上、半輩子卑躬屈膝的張敏擡起了頭,無畏地看着朱見深,提出了一個條件: “我自知說出此事必死無疑,但隻要皇上能為皇子做主,死亦無憾。
” 就這樣吧,我相信我做出了正确的決定。
朱見深被眼前的這個小人物震懾住了,他知道,一個有膽量說出這句話的人是不會說謊的。
“我答應你,告訴我在哪裡吧。
” 然後他得知自己有一個已經五歲多的兒子,正在後宮的安樂堂内玩耍。
此時的朱見深什麼也顧不上了,他喜形于色地奔向了後宮,并立刻派人去安樂堂接他的兒子——大明皇位未來的繼承者。
此時的後宮已經亂成一團,大家都已知道皇帝派人來接孩子的消息,宦官宮女們都十分高興,而妃嫔們也紛紛來到紀姑娘的住處,向她道賀。
這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自古以來母以子貴,紀姑娘保住了孩子,很快就能成為紀貴妃甚至紀皇後,甚至有可能取代萬貴妃成為後宮的統治者。
紀姑娘微笑着送走了前來祝賀的人們,然後她關上了房門,向她的兒子做了最後的道别。
她在戰争中永别了自己的親人,被俘獲進宮,在孤苦中延續着自己的生命,直到
萬貴妃的親信終于還是來了,她走進紀姑娘那所簡陋的住所,目無表情地看着她挺起的肚子和驚慌的眼神,沒有說一句話,轉身走了。
然後她回到萬貴妃的寝宮,回複了她的答案: “她的身體有病,但并未懷孕。
” “你肯定嗎?” “我肯定。
” 我沒有能夠在史書中找到這個宮女的名字,這并不奇怪,因為在後世史家的眼中,她隻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不過在我看來,在王侯将相的曆史中,她也有着屬于自己的稱呼——一個有良心的人。
萬貴妃被瞞了過去,而紀姑娘肚子裡的孩子終于保住了性命,後宮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但在這平靜的外表下,事情才剛剛開始。
成化六年(1470),七月,己卯。
伴随着一聲響亮的啼哭,經曆了痛苦分娩的紀姑娘終于生下了一個男孩,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她欣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看着這個剛剛誕生的生命,緊緊地将他擁入懷中。
她已經沒有了父母,沒有了兄弟姐妹,因為即使他們沒有在戰亂中死去,也注定永遠不能再見面。
現在她終于有了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兒子。
這是幸福的一刻,她孤獨的生命終于有了寄托,有了希望。
可是她的幸福并沒有延續多久,因為這一聲啼哭也驚動了後宮中的另一個人,一個滿懷失落和仇恨的女人。
她終歸還是知道了這個孩子的誕生,嫉妒的火焰在她的心中燃燒起來,為什麼她有孩子,而我沒有?!我才是後宮的統治者,是皇帝最為寵信的女人,任何人都不能将這一切從我身邊奪走! 她下達了命令: “溺死那個孩子!” 接受命令的人叫張敏,他隻是一個普通的宦官,但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個名字。
他奉命來到紀姑娘的住所,推開房門,看見了紀姑娘和她懷中正在吃奶的孩子。
這一次,紀姑娘不再驚慌了,曆經這麼多的風風雨雨,她很清楚即将發生些什麼。
她從容地說道: “做你該做的事情吧。
” 張敏站在門口,靜靜地看着這對母子,一動也不動,過了很久,他走了進去,從紀姑娘手中小心翼翼接過了孩子。
“孩子在這裡不安全,還是交給我吧,過段時間你再來看他。
” 他沒有再看紀姑娘那驚愕的表情,抱着孩子徑自走了出去。
張敏抱走了孩子,找了宮中一間空置的房子,安頓了這個孩子,他還和宮中的其他太監商議,從他們那少得可憐的收入中擠出一些錢,買來乳糕裹着蜜糖喂養這個沒奶吃的孩子。
在沒人注意的時候,紀姑娘也會經常來看望她的孩子。
從此,這個孩子就成為了後宮中宮女太監們那枯燥生活的最大樂趣。
他們都很喜歡這個孩子,原因很簡單,作為這座冷酷的後宮中的普通一員,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
可是随着這個孩子一天天長大,張敏等人逐漸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他們養不活這個孩子。
張敏是一個普通的宦官,并非司禮監,而他的同事和那些知情的宮女們都隻是這座金碧輝煌的後宮中的最底層,沒有額外的收入,除了自己花銷外,每月根本剩不下什麼錢,雖然這個孩子不用上托兒所,也不用交什麼擇所費,更不用上那些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無法承擔養育他的費用。
對于這個問題,紀姑娘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她隻是一個小小的倉庫管理員,也沒有額外收入,養不起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養不起,難道要拿去送給萬貴妃?正當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另一個人說話了。
“那就交給我來養吧。
” 講這句話的正是前任皇後吳小姐。
雖然是前任皇後,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吳小姐家有錢有勢,養一個孩子自然不在話下,當然了,她的動機估計沒有那麼單純,打倒萬阿姨仍然是她的最終目的,無論如何,這個孩子能夠活下來了。
這之後的五年,紀姑娘的這個孩子一直在宮中生活,雖然他不能出去玩,但在她母親、吳阿姨、張叔叔以及無數叫不出名字的内監宮女的照料下,他一直幸福地成長着——至少比他的父親幸福。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而這些生活在後宮最底層的人們卻沒有發現,他們已經創造了一個奇迹。
從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時間,緊密森嚴的後宮中多了一個孩子,這一點,幾乎所有的宦官、宮女、妃嫔們都知道,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這個秘密。
隻有一個人不知道——萬貴妃。
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真實的史實,是發生在以争寵奪名、勾心鬥角聞名于世的後宮中的史實。
在這裡,人們放棄了私欲和陰謀,保守了這個秘密,證明了善良的力量。
讀史多年,唯一的發現是:幾千年來我們似乎在重複着同一種遊戲——權力與利益的遊戲,整日都是永遠也上演不完的權力鬥争、陰謀詭計,令人厭倦到了極點。
但這件事似乎是個例外,它真正地打動了我。
我們這個古老國度有着漫長的曆史,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但我卻始終保持着對這些故紙堆的熱情。
因為我始終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殺、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後面,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将永遠存在。
最後的抉擇 這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就這樣在後宮中快樂地生活着,對他而言,有母親的陪伴,還有那麼多叔叔阿姨寵愛着他,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幸福的,但紀姑娘明白,這種日子是不會長久的,她和她的孩子最終還是要面對命運的最後裁決。
這一天終于來臨了。
成化十一年,五月,丁卯。
朱見深坐在鏡子面前,一個宦官正站在他的身後為他梳頭,端詳着鏡中自己那憔悴的容貌,他深深地歎了一口氣,雖然他還不到三十歲,卻已未老先衰,這倒也罷了,他真正擔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我還沒有兒子啊!” 當朱見深為自己的不育問題而煩惱時,站在他身後的那個人也正在痛苦中思索着自己的抉擇——說,還是不說? 這個梳頭的宦官正是張敏。
五年前的那個夏天,他奉命去除掉一個孩子,面對着那對孤苦的母子,他最終違背了冷酷的命令,選擇了自己的良知。
五年之中,他和這個孩子朝夕相處,看着他一天天地長大,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日子,可他很清楚,這件事情總會有一個了結。
這個孩子必須獲得他父親的承認,才能活下去,并成為這個帝國的繼承者。
現在時機到了。
但他也很明白,自己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宦官,無權無勢,如果說出真相,以萬貴妃的權勢,他将必死無疑。
真相大白之日,即是死期來臨之時。
這是張敏一生中最為痛苦的時刻,要讓這個孩子活下去,他就必須舍棄自己的生命。
除此之外,别無選擇。
一生低聲下氣、地位卑微、終日帶着讨好笑容的張敏終于做出了他人生最後的抉擇——一個偉大的抉擇。
“陛下,您已經有兒子了。
” 離别 朱見深驚詫地回過頭,第一次認真地打量着這個為他梳頭的宦官。
“你剛才說什麼?” “陛下,您已經有兒子了。
” 朱見深一動不動地盯着跪在地上的張敏,确定他并非精神錯亂之後,方才半信半疑地問道: “在哪裡?” 但這一次,張敏沒有立刻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選擇了沉默。
朱見深疑心頓起,厲聲追問道: “為什麼不答話?!” 跪在地上、半輩子卑躬屈膝的張敏擡起了頭,無畏地看着朱見深,提出了一個條件: “我自知說出此事必死無疑,但隻要皇上能為皇子做主,死亦無憾。
” 就這樣吧,我相信我做出了正确的決定。
朱見深被眼前的這個小人物震懾住了,他知道,一個有膽量說出這句話的人是不會說謊的。
“我答應你,告訴我在哪裡吧。
” 然後他得知自己有一個已經五歲多的兒子,正在後宮的安樂堂内玩耍。
此時的朱見深什麼也顧不上了,他喜形于色地奔向了後宮,并立刻派人去安樂堂接他的兒子——大明皇位未來的繼承者。
此時的後宮已經亂成一團,大家都已知道皇帝派人來接孩子的消息,宦官宮女們都十分高興,而妃嫔們也紛紛來到紀姑娘的住處,向她道賀。
這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自古以來母以子貴,紀姑娘保住了孩子,很快就能成為紀貴妃甚至紀皇後,甚至有可能取代萬貴妃成為後宮的統治者。
紀姑娘微笑着送走了前來祝賀的人們,然後她關上了房門,向她的兒子做了最後的道别。
她在戰争中永别了自己的親人,被俘獲進宮,在孤苦中延續着自己的生命,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