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為了忘卻的紀念

關燈
訊,請你接替我的位置,以我的名義,繼續戰鬥下去。

    ” 這也是他的最後遺言。

     在戰場上,唯一的衡量标準就是勝負,因為隻有勝利者的故事,才能流傳下來。

     所以李舜臣依然是幸運的,他雖沒能看到勝利的來臨,但他的一切都将作為勝利者的傳奇傳揚萬世,正如他所寫過的那首詩句: 全節終須報,成功豈可知? 平生心已定,此外有何辭! 節已報,心已定,便已成功,再有何辭? 伴随着李舜臣的逝去,日軍迎來了自己的最後命運,在明朝聯軍的全力猛攻下,戰鬥變成了屠殺,日方四百餘艘戰艦被擊沉,一萬餘人陣亡,日軍慘敗。

     但要說日軍毫無亮點,那也是不客觀的。

    要特别提出表揚的,就是島津義弘同志,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逃跑本領可謂舉世無雙,在抛下無數墊背、送死的同胞後,他終于逃了出去,雖然此時他的身邊,隻剩下了幾十餘條破船和幾百名士兵。

     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九日中午,曆時一天半的露梁海大戰正式結束,日軍精銳第五軍全軍覆沒,史稱露梁海大捷。

     露梁海大捷後,翹首期盼的小西行長部終于徹底崩潰,紛紛化整為零,四散奔逃,小西行長不落人後,率殘部趁明軍不備,乘船偷渡出海,經過千辛萬苦逃回日本,餘部大部被殲。

     至此,抗倭援朝戰争正式結束,此戰曆時七年,最終,以中國軍隊的徹底勝利,以及日本軍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七年前,那杯由邪惡與野心釀成的苦酒,最終澆到豐臣秀吉的墳頭上。

     活該,死了也該。

     正義終究戰勝了邪惡,無論此時,或是三百四十年後,曆史都用事實告訴了我們相同的道理: 無論何時何地,總會有那麼幾個不安分的侵略者,他們或許殘暴,或許強大,或許看似不可戰勝,但終将被埋葬。

     戰争結束了,勝利也好,失敗也罷,參戰的主角們都有了各自的結局。

     兩年後(1600),超級“忍者”德川家康終于發作,集結兵力,準備欺負豐臣秀吉的孤兒寡婦,死硬派小西行長當即聯同石田三成等人,組成西軍,出兵迎戰。

     但滑稽的是,出于對小西行長、石田三成的極度憎恨,作為豐臣秀吉的鐵杆親信,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當機立斷,放下與德川家康之間的敵我矛盾,毅然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内部矛盾中去,加入東軍,跟小西行長玩命。

     而最搞笑的,莫過于島津義弘,此人和豐臣秀吉關系本就不好,開戰之初是德川家康的人,并奉命去幫助守城。

    結果城裡的人未接通報,以為他是敵人派來忽悠的,不但沒有開門,還對他放了幾槍。

     換了别人,無非是回去找德川家康告一狀,之後該幹嘛還幹嘛,可這位就不同了,二杆子精神再起,操着家夥連夜投小西行長去也。

     經過你來我往數個回合,這一大幫子人終于在日本關原碰上了,展開死磕,經過一天戰鬥,西軍敗退,小西行長戰敗後逃走,後又被擒獲斬首,島津義弘還是一如既往地跑了路,後來托人求情撿了一條命。

     豐臣秀吉創立的事業就此完結。

     但曆史的懲罰并未結束,十五年後(1615),戰火再起,在大阪夏季戰役中,德川家康攻克了豐臣家的最後據點大阪城,豐臣秀吉的老婆孩子都死在城裡,豐臣家族滅亡,斷子絕孫。

     我不是報應論者,但這一次,我信。

     此後,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并建立了著名的德川幕府,他着力與明朝恢複友好關系,發展經濟,頗有建樹。

     朝鮮失去了李舜臣,卻迎來了和平,回複了平靜的生活,為紀念那些為了朝鮮人民的安甯和自由而犧牲的明軍将士,朝鮮政府修建了大報壇,每年祭祀,以表示對明朝仗義相助的感激,并提醒後輩不忘報恩。

     現在,大報壇已經消失了,為什麼消失,我不知道。

     明朝的大軍得勝歸來,萬曆并沒有虧待他們,将領之中,麻貴升任右都督,陳璘和劉綎也升了官。

     當兵的也沒白幹,為表彰群衆,據說萬曆從國庫裡撥出了八萬兩白銀,作為對士兵的封賞,當然,具體到每個人的頭上,一層扒一層,外加還有陳璘這樣的領§導,能分到多少,那就不好說了。

    但無論如何,也算夠意思了。

     雖然在七年之中,曾有過無數的曲折,遇上許多的困難,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打赢了。

     所謂正義、邪惡、侵略、暴行,大多時候都是毫無意義的胡扯,衡量戰争的唯一且永遠的準則,就是勝利,或失敗。

     用黑暗的暴力維護了光明的正義,這正是明朝創立的不朽功勳。

     這場戰争的最後結局大緻如此,十分清楚,但有趣的是,幾百年後,曆史對于這場戰争的評價,卻十分之不清楚。

     具體說來是這樣的:日本的史料表示,這是一場延續了戰國光榮以及名将光輝的戰争,雖然未必光彩(這一點,他們是承認的)。

     朝鮮(韓國)的史料則認為,這場戰争之所以勝利,主要是因為李舜臣和朝鮮義軍(無奈,政府軍的表現實在太差),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當然是有的,但似乎也是比較次要的。

     而明朝方面……,基本沒什麼動靜。

     現象是奇怪的,但原因是簡單的,因為在明朝看來,這場戰争,壓根就不是什麼大事。

     這是千真萬确的事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