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二次攤牌

關燈
敵人越來越多,沒有預備隊,沒有援軍。

    打到這個份上,如稍有不慎,後果将不堪設想。

    許多将領紛紛建議,應盡早撤退。

     經過慎重考慮,麻貴終于做出了決定——圍城。

     這是一個讓所有人都吃驚不已的抉擇,但麻貴堅信,自己是正确的。

     他敏銳地意識到,如果就此撤退,敵軍将趁勢追擊,大敗不可避免,雖然日軍援軍已到,但決定戰鬥成敗的,卻是城内的敵人。

    隻要殘敵覆滅,勝利仍将屬于自己。

     于是他調整了作戰部署,派部将盧繼忠率軍三千堵住江口,組織火炮弓箭,加強防禦。

    高策則帶兵監視釜山及泗川日軍,其餘部隊集結于城下,斷絕敵人的一切補給,總之一句話:打不死,就圍死! 麻貴的決定是明智的。

    因為此時明軍處境不佳,日軍卻更慘,基本上算是山窮水盡,城内沒有水源,隻能喝雨水,糧食吃光了,石頭又不能啃。

    打仗還能提提神,不打就真沒辦法了。

     于是在明軍圍困兩天後,加藤清正主動派人送信給楊鎬,表示希望講和,楊鎬倒也實在,說你出來吧,出來我和你談判。

     加藤清正回複,你們明朝人不守信,我不出來。

     在我看來,這就是随意忽悠的惡果。

     日軍的境況持續惡化,之前日軍有兩萬餘人,戰鬥死傷已達四五千人,躲入城的,由于沒有糧食衣被,許多都凍餓而死,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正月初一,城内僅餘四千餘人。

     麻貴十分肯定:敵人,隻剩下最後一口氣。

     可這一口氣,終究沒能挺過去。

     到目前為止,麻貴的判斷一直是正确且周密的,從假象、兵力部署、戰略戰術、計劃變更,都無一失誤。

     綜觀整個戰役,他隻犯了兩個錯誤,兩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錯誤。

     然而成敗,正是由細節決定的。

     第一個錯誤的名字,叫做心态。

     雖然麻貴準确地判斷出了日軍的現狀,做出了繼續圍困的決定,但他卻忽視了這樣一點:城内的日軍固然要比明軍艱苦,但雙方的心态是不同的。

    日軍如果丢失蔚山,就會失去退路,除了下海喂魚,估計沒有第二條路走。

    所以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頑抗到底。

     而明軍作為進攻方,占據優勢,就算戰敗,回家睡一覺再來還能打,畢竟是公家的事兒,犯不着玩命。

    而在戰役的最後階段,這一看似微小的差别,将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

     正月初二,外海的日本援軍發起了潮水般的進攻,明軍拼死作戰,終于遏制了日軍,暫時。

     正月初三,日軍發動猛攻,明軍在付出重大傷亡後,再次抵擋了進攻,但士氣已極度低落,開始收縮陣地。

     正月初四,麻貴做出決定,撤退。

     事情已經很明顯,敵人異常頑強,此戰已無勝利可能,如不立即撤退,必将全軍覆滅。

    在随後的軍事會議上,麻貴做出了具體的撤退部署——城北右路明軍先行撤退,其他部隊随後跟上,部将茅國器率軍殿後。

     而統領城北明軍的任務,他交給了楊鎬。

     這是他犯的第二個錯誤。

     在接到撤退命令後,楊鎬帶隊先行,開始一切都很順利,部隊有條不紊地行進着,但随着部隊的行進,越來越多的明軍得知了撤退的消息,特别是受傷及患病的士兵,唯恐被丢下,開始喧嘩起來。

     應該說,在撤退中,這種事情是難免的,如能及時控制,就能平息風波。

    退一步講,就算楊鎬沒能力,控制不住,畢竟有人殿後,也不至于出大事。

     然而在蜂擁的士兵裡,嘈雜的叫喊聲中,楊鎬慌亂了。

     這個厚道的老好人,這個連買根白菜都要付現錢的統帥,終于在最關鍵的時刻,暴露出了他最緻命的弱點。

     面對眼前的亂局,驚慌失措的楊鎬做出了毀滅性的決定——逃跑。

     局勢再也無法挽回。

     從某種意義上講,撤退就是逃跑,但兩者間是有區别的:撤退是慢慢地跑,有組織地跑,而逃跑的主要内容,隻有跑。

     楊鎬毫無顧忌地帶頭逃跑了,領§導有跑的權力,下屬自然沒有不跑的義務。

    一個跟着一個,明軍很快大亂,四散奔逃。

     沿海日軍趁機登岸追擊,明軍大敗,傷亡慘重,餘部退回慶州。

    蔚山之戰就此失敗。

     此戰,明軍傷亡共計兩萬餘人,進攻受挫,戰線收縮至王京,而日軍損失也高達一萬餘人,無力發動反擊,朝鮮戰局再度進入了僵持狀态。

     戰争最殘酷的地方,其實并不在于死了多少人,有多少财産損失,而是它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

     開打前可以随便嚷嚷,可要真打起來,那就痛苦了。

    雙方各出奇謀,什麼陰招狠招都用出來,全都往死裡掐,如果雙方實力差距大,當場掐死了還好,賠款割地,該幹嘛就幹嘛。

    最惡心人的,就是死掐偏掐不死,你能打,我也不差。

     但凡遇到這種情況,雙方都頭疼,要不打吧,死了那麼多人,花了那麼多錢,這筆帳找誰算?更何況,還有一個面子問題。

     麻貴面臨的,就是這種狀況。

     蔚山戰役之後,明軍開始收拾殘局。

     第一件事是整軍隊,麻貴親自出馬,把戰敗的士兵重新集結起來,并向朝廷打報告,要求增兵。

     第二件事是整人,也就是追究責任,首當其沖的就是楊鎬。

    這位仁兄自然沒個跑,仗打成這樣,作為主要責任人,處罰是免不了的。

    被言官狠狠地參了一本,搞得皇帝也怒了,本打算劈他,大臣求情,這才罷官免職,沒挨那一刀。

    這位兄弟的事還沒完,後面再說。

     善後處理圓滿結束,可是接下來就難辦了。

     日本方面力不從心,很想和談。

    打到今天,獨占朝鮮是不敢想了,可畢竟投入本錢太多,還是希望多少撈點好處,挽回面子,才好走人。

     然而明朝卻是死硬派,根本就沒想過談判,别說割地賠款,連路費都不打算出,且毫無妥協退讓的意思。

     談是談不攏了,可要打也打不起來。

    日軍雖然人多,但之前被打怕了,隻是龜縮在沿海地區,不敢進犯。

    估計是學精了,占多少是多少,死賴着不走。

     明軍倒是很有進取精神,總想趕人下海,無奈兵力實在太少,有心而無力,隻能在原地打轉。

     總而言之,誰也奈何不了誰,于是大家隻能坐在原地,繼續等待。

     等着等着,日軍開始吃不消了。

    因為他們部隊太多,且長期出差在外,國内供養不起,又沒人種田,隻能陸續往回拉人,在朝日軍人數随即減至八萬。

     與此同時,明朝軍隊卻源源不斷地開入朝鮮,加上麻貴之前整頓的新軍,總數已達七萬。

     明軍從未如此強大,日軍也從未如此弱小,于是麻貴認為,行動的時候到了。

     萬曆二十六年(1598)七月,麻貴再次做出了部署: 東路軍,由麻貴親率,所部三萬人,攻擊蔚山。

     中路軍,統帥董一元,所部兩萬六千人,攻擊泗川。

     西路軍,統帥劉綎,所部兩萬人,攻擊順天。

     九月七日,三路明軍正式出征,這一次,沒有假象,不用轉彎,所有的軍隊,都将直奔他們的對手。

     在當時的麻貴看來,選擇這個時候出征,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此時距上次出征已有半年,各部修整完畢。

    而在此期間,錦衣衛也來湊了把熱鬧。

    事實證明,這幫人除了當特務,幹間諜也有一套,探明了日軍的虛實和實際兵力,并提供了大量情報。

     出于對特務同志們的信任,加上手裡有了兵,麻貴相信,最後的勝利即将到來。

     但是他又錯了。

     麻貴不知道的是,錦衣衛的工作雖然卓有成效,卻絕非盡善盡美,因為有一條最為重要的情報,他們并未探知: 萬曆二十六年(1598)八月,豐臣秀吉病死于日本,年六十三。

     這位日本曆史上的一代枭雄終于死了,他的野心也随之逝去,歸于夢幻,但他親手挑起的這場戰争,卻還遠未結束。

     豐臣秀吉死後,日本方面封【鎖了消息,并指派專人前往朝鮮,傳達了這樣一道命令: 極力争取議和,如議和不成,即全線撤退。

     撤軍日期為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五日,此日之前,各軍應嚴加布防,死守營壘,逃兵格殺勿論,并應誓死擊退明軍之一切進攻。

     為保證撤退成功,當時知道這一消息的,僅有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寥寥數人,連許多日軍高級将領也不知道。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豐臣秀吉的死訊竟然還是傳到了朝鮮,然而沒有人相信,因為根據以往的傳聞計算,豐臣秀吉至少已經死掉了十多次。

     于是,在前方等待着麻貴的,是日軍最後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