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明朝的憤怒
關燈
小
中
大
器,如果在目前的局勢下,貿貿然與明朝開戰,後果不堪設想,必須穩固現有的戰果,至于大明……,那是遲早的事。
萬曆二十年(1592)十一月二十八日,沈惟敬再次來到朝鮮,這一回,小西行長終于亮出了他的議和條件: “以朝鮮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全部歸還朝鮮。
” 為表示自己和談的誠意,他還補充道: “平壤城亦交還朝鮮,我軍隻占據大同江以東足矣。
” 最後,他又順便拍了拍明朝的馬屁: “幸好天朝(指明朝)還沒有派兵來,和平已經實現,我們不久之後就回去啦。
” 跑到人家的家裡,搶了人,放了火,搶了東西,然後從搶來的東西裡挑一些不值錢的,還給原先的主人,再告訴他:其實我要的并不多。
這是一個很不要臉的人,也是一個很不要臉的邏輯。
但沈惟敬似乎并沒有這樣的覺悟,他本來就是個混事的,又不能拍闆,于是他連夜趕回去,通報了日軍的和平條件。
照這位沈先生的想法,所謂談判就是商量着辦事,有商有量,和買菜差不多,你說一斤,我要八兩,最後九兩成交。
雖然日本人的條件過分了點,但隻要談,還是有成功的可能。
但當他見到宋應昌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錯了。
因為還沒等他開口,宋侍郎就說了這樣一段話: “你去告訴那些倭奴,如果全部撤出朝鮮,回到日本,講和是可以的(不妨),但如果占據朝鮮土地,哪怕是一縣、一村,都絕不能和!” 完了,既不是半斤,也不是八兩,原來人家壓根就沒想過要給錢。
雖然沈惟敬膽子大,敢忽悠,确有過人之處,但事實證明,和真正的政④治家比起來,他仍然隻是混混級别。
因為他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原則是不能談判的,比如國家、主權、以及尊嚴。
沈惟敬頭大了,但讓人驚訝的是,雖然他已知道了明朝的底線,卻似乎不打算就此了解,根據多種史料分析,這位仁兄已把和談當成了自己的一種事業,并一直為此不懈努力。
在不久之後,我們還将看到他的身影。
但在宋應昌看來,目的已經達到,因為他苦苦等待的那個人,已經做好了準備。
☆軍閥 宋應昌等的人,叫做李如松。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兒子。
以往我介紹曆史人物,大緻都是從家世說起,爺爺、爹之類的一句帶過,然後再說主角兒子,但對于這位李先生,隻能破例了,因為他爹比他還有名。
作為明朝萬曆年間第一名将(首輔申時行語),李成梁是一個非常出名的人——特别是蒙古人,一聽到這名字就打哆嗦。
李成梁,字汝器,号銀城,遼東鐵嶺衛(即今鐵嶺)人。
這位仁兄是個超級傳奇人物,四十歲才混出頭,還隻是個小軍官,不到十年,就成為了邊界第一号人物,風頭壓過了戚繼光,不但當上了總兵,還成了伯爵。
當然,這一切都不是白給的,要知道,人家那是真刀真槍,踩着無數人的屍體(主要是蒙古人的),紮紮實實打出來的。
據統計,自隆慶元年(1567)到萬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間,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殺人,年年升官,從沒消停過,平均每年都要帶上千個人頭回來報功。
殺得蒙古人魂飛魄散,搞得後來蒙古人出去搶劫,隻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幟,基本上都是掉頭就跑。
事實上這位仁兄不但故事多,還是一個影響大明王朝命運的人,關于他的事情,後面再講。
這裡要說的,是他的兒子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長子,時任宣府總兵。
說起來,宋應昌是兵部的副部∕長,明軍的第二把手,總兵都是他的下屬。
但作為高級領§導,他卻一定要等李如松,之所以如此丢面子,絕不僅僅因為此人會打仗,實在是迫不得已。
說起來,那真是一肚子苦水。
兩百年前,朱元璋用武力統一全國後,為保證今後爆發戰争時有兵可用,設置了衛所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常備軍,但他吸取了宋代的教訓(吃大鍋飯,養兵千日,用不了一時),實行軍屯,并劃給軍隊土地,也就是當兵的平時耕地當農民,戰時打仗當炮灰。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十分省錢,但時間久了,情況就變了,畢竟打仗的時間少,耕田的時間多,久而久之,當兵的就真成了農民,有些地方更不像話,仗着天高皇帝遠,軍官趁機吞并了軍屯的土地,當起了軍事地主,把手下的兵當佃農,有的還做起了買賣。
搞成這麼個狀況,戰鬥力實在是談不上了。
這種部隊要拉出去,也隻能填個溝,挖個洞,而且明朝的軍隊制度也有問題,部隊在地方将領手中,兵權卻在兵部手裡,每次有麻煩都要臨時找将領,再臨時安排部隊,這才能開打。
真打起來,就熱鬧了,說起打仗,很多電視劇上都這麼演過:大家來自五湖四海,關鍵時刻指揮官大喝一聲: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沖啊!然後大家一擁而上,戰勝了敵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這都是胡扯。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平時誰也不認識誰,飯沒吃過酒沒喝過,啥感情基礎都沒有,關鍵時刻,誰肯為你賣命?你喊一句就讓我去沖鋒?你怎麼不沖? 總之,賣命是可以的,沖鋒也是可行的,但你得給個理由先。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大明王朝都找不到這個理由,所以明軍的戰鬥力是一天不如一天,仗也越打越差,但随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優秀的将領終于找到了它,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人,就是戚繼光。
而這個理由,也可以用一句經典電影台詞來概括——跟着我,有肉吃。
很多人并不知道,戚繼光的所謂“戚家軍”,其實并不算明朝政府的軍隊,而是戚繼光的私人武裝,因為從征集到訓練,都是他本人負責,從軍官到士兵,都是他的鐵杆,除了戚繼光外,誰也指揮不動這支部隊。
而且在戚繼光部隊當兵的工資高,從不拖欠,也不打白條,因為戚将軍和胡宗憲(後來是張居正)關系好,軍費給得足。
加上他也會搞錢,時不時還讓部隊出去做點生意,待遇自然好。
長官靠得住,還能拿着高薪,這種部隊,說什麼人家也不走,打起仗來更是沒話說,一個賽一個地往上沖。
後來戚繼光調去北方,當地士兵懶散,戚繼光二話不說,把戚家軍調了過來,當着所有人的面進行操練。
那一天,天降大雨,整整一天。
戚家軍就在雨裡站了一天,鴉雀無聲,絲毫不動。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
但要論在這方面的成就,戚繼光還隻能排第二,因為有個人比他幹得更為出色——李成梁。
戚繼光的戚家軍,有一流的裝備,優厚的待遇,是明朝戰鬥力最強的步兵,但他們并不是唯一的精英,在當時,還有一支能與之相匹敵的部隊——遼東鐵騎。
作為李成梁的精銳部隊,遼東鐵騎可謂是當時最強大的騎兵,作戰勇猛,且行動迅速,來去如風,善于奔襲,是李成梁賴以成名的根本。
擁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是因為遼東鐵騎的士兵們,不但收入豐厚,裝備精良,還有着一樣連戚家軍都沒有的東西——土地。
與戚繼光不同,李成梁是一個有政④治野心的人,他在遼東土生土長,是地頭蛇,也沒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高尚道德,在與蒙古人作戰的過程中,他不斷地擴充着自己的實力。
為了讓士兵更加忠于自己,他不但大把花錢,還幹了一件膽大包天的事情。
在明代,駐軍有自己的專用土地,以用于軍屯,這些土地都是國家所有,耕種所得也要上繳國家。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很多軍屯土地都被個人占有,既當軍官打仗,又當地主收租,兼職幹得不亦樂乎。
當然,這種行為是違法的,如果被朝廷知道,是要惹麻煩的。
所以一般人也就用地種點東西,撈點小外快,就這樣,還遮遮掩掩不敢聲張,李成梁卻大不相同,極為生猛,不但大大方方地占地,還把地都給分了!但凡是遼東鐵騎的成員,基本上是人手一份。
貪了國家的糧也就罷了,連國家的地,他都敢自己分配,按照大明律令,這和造反也差不太遠了,掉腦袋,全家抄斬,那都是闆上釘釘的事。
但事實證明,李成梁不是木闆,而是闆磚,後台極硬,來頭極大,還很會來事,張居正在的時候,他是張居正的嫡系,張居正下去了,他又成了申時行的親信,誰也動不了他一根指頭。
如果按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分析,李成梁的士兵應該全都算地主,他的部隊就是地主集團,那真是平民的沒有,良民的不是。
有這麼大的實惠,所以他的部下每逢上陣,都特别能玩命,特别能戰鬥,跟瘋子似地向前跑,沖擊力極強。
地盤是自己的,兵也是自己的,想幹什麼幹什麼,無法無天,對于這種人,今天我們有個通俗的稱呼——軍閥。
對于這些,朝廷自然是知道的,可也沒辦法,那地方兵荒馬亂,隻有李成梁鎮得住,把他撤掉或者幹掉,誰幫你幹活? 所以自嘉靖以後,朝廷對這類人都非常客氣,特别是遼東,雖然萬曆十九年(1591)李成梁退休了,但他的兒子還在。
要知道,軍閥的兒子,那還是軍閥。
而作為新一代的軍閥武将,李如松更是個難伺候的人物。
在明代,武将是一個很尴尬的角色,建國之初待遇極高,開國六公爵全部都是武将(李善長是因軍功受封的)。
并形成了一個慣例:如非武将、無軍功,無論多
萬曆二十年(1592)十一月二十八日,沈惟敬再次來到朝鮮,這一回,小西行長終于亮出了他的議和條件: “以朝鮮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全部歸還朝鮮。
” 為表示自己和談的誠意,他還補充道: “平壤城亦交還朝鮮,我軍隻占據大同江以東足矣。
” 最後,他又順便拍了拍明朝的馬屁: “幸好天朝(指明朝)還沒有派兵來,和平已經實現,我們不久之後就回去啦。
” 跑到人家的家裡,搶了人,放了火,搶了東西,然後從搶來的東西裡挑一些不值錢的,還給原先的主人,再告訴他:其實我要的并不多。
這是一個很不要臉的人,也是一個很不要臉的邏輯。
但沈惟敬似乎并沒有這樣的覺悟,他本來就是個混事的,又不能拍闆,于是他連夜趕回去,通報了日軍的和平條件。
照這位沈先生的想法,所謂談判就是商量着辦事,有商有量,和買菜差不多,你說一斤,我要八兩,最後九兩成交。
雖然日本人的條件過分了點,但隻要談,還是有成功的可能。
但當他見到宋應昌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錯了。
因為還沒等他開口,宋侍郎就說了這樣一段話: “你去告訴那些倭奴,如果全部撤出朝鮮,回到日本,講和是可以的(不妨),但如果占據朝鮮土地,哪怕是一縣、一村,都絕不能和!” 完了,既不是半斤,也不是八兩,原來人家壓根就沒想過要給錢。
雖然沈惟敬膽子大,敢忽悠,确有過人之處,但事實證明,和真正的政④治家比起來,他仍然隻是混混級别。
因為他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原則是不能談判的,比如國家、主權、以及尊嚴。
沈惟敬頭大了,但讓人驚訝的是,雖然他已知道了明朝的底線,卻似乎不打算就此了解,根據多種史料分析,這位仁兄已把和談當成了自己的一種事業,并一直為此不懈努力。
在不久之後,我們還将看到他的身影。
但在宋應昌看來,目的已經達到,因為他苦苦等待的那個人,已經做好了準備。
☆軍閥 宋應昌等的人,叫做李如松。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兒子。
以往我介紹曆史人物,大緻都是從家世說起,爺爺、爹之類的一句帶過,然後再說主角兒子,但對于這位李先生,隻能破例了,因為他爹比他還有名。
作為明朝萬曆年間第一名将(首輔申時行語),李成梁是一個非常出名的人——特别是蒙古人,一聽到這名字就打哆嗦。
李成梁,字汝器,号銀城,遼東鐵嶺衛(即今鐵嶺)人。
這位仁兄是個超級傳奇人物,四十歲才混出頭,還隻是個小軍官,不到十年,就成為了邊界第一号人物,風頭壓過了戚繼光,不但當上了總兵,還成了伯爵。
當然,這一切都不是白給的,要知道,人家那是真刀真槍,踩着無數人的屍體(主要是蒙古人的),紮紮實實打出來的。
據統計,自隆慶元年(1567)到萬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間,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殺人,年年升官,從沒消停過,平均每年都要帶上千個人頭回來報功。
殺得蒙古人魂飛魄散,搞得後來蒙古人出去搶劫,隻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幟,基本上都是掉頭就跑。
事實上這位仁兄不但故事多,還是一個影響大明王朝命運的人,關于他的事情,後面再講。
這裡要說的,是他的兒子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長子,時任宣府總兵。
說起來,宋應昌是兵部的副部∕長,明軍的第二把手,總兵都是他的下屬。
但作為高級領§導,他卻一定要等李如松,之所以如此丢面子,絕不僅僅因為此人會打仗,實在是迫不得已。
說起來,那真是一肚子苦水。
兩百年前,朱元璋用武力統一全國後,為保證今後爆發戰争時有兵可用,設置了衛所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常備軍,但他吸取了宋代的教訓(吃大鍋飯,養兵千日,用不了一時),實行軍屯,并劃給軍隊土地,也就是當兵的平時耕地當農民,戰時打仗當炮灰。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十分省錢,但時間久了,情況就變了,畢竟打仗的時間少,耕田的時間多,久而久之,當兵的就真成了農民,有些地方更不像話,仗着天高皇帝遠,軍官趁機吞并了軍屯的土地,當起了軍事地主,把手下的兵當佃農,有的還做起了買賣。
搞成這麼個狀況,戰鬥力實在是談不上了。
這種部隊要拉出去,也隻能填個溝,挖個洞,而且明朝的軍隊制度也有問題,部隊在地方将領手中,兵權卻在兵部手裡,每次有麻煩都要臨時找将領,再臨時安排部隊,這才能開打。
真打起來,就熱鬧了,說起打仗,很多電視劇上都這麼演過:大家來自五湖四海,關鍵時刻指揮官大喝一聲: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沖啊!然後大家一擁而上,戰勝了敵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這都是胡扯。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平時誰也不認識誰,飯沒吃過酒沒喝過,啥感情基礎都沒有,關鍵時刻,誰肯為你賣命?你喊一句就讓我去沖鋒?你怎麼不沖? 總之,賣命是可以的,沖鋒也是可行的,但你得給個理由先。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大明王朝都找不到這個理由,所以明軍的戰鬥力是一天不如一天,仗也越打越差,但随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優秀的将領終于找到了它,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人,就是戚繼光。
而這個理由,也可以用一句經典電影台詞來概括——跟着我,有肉吃。
很多人并不知道,戚繼光的所謂“戚家軍”,其實并不算明朝政府的軍隊,而是戚繼光的私人武裝,因為從征集到訓練,都是他本人負責,從軍官到士兵,都是他的鐵杆,除了戚繼光外,誰也指揮不動這支部隊。
而且在戚繼光部隊當兵的工資高,從不拖欠,也不打白條,因為戚将軍和胡宗憲(後來是張居正)關系好,軍費給得足。
加上他也會搞錢,時不時還讓部隊出去做點生意,待遇自然好。
長官靠得住,還能拿着高薪,這種部隊,說什麼人家也不走,打起仗來更是沒話說,一個賽一個地往上沖。
後來戚繼光調去北方,當地士兵懶散,戚繼光二話不說,把戚家軍調了過來,當着所有人的面進行操練。
那一天,天降大雨,整整一天。
戚家軍就在雨裡站了一天,鴉雀無聲,絲毫不動。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
但要論在這方面的成就,戚繼光還隻能排第二,因為有個人比他幹得更為出色——李成梁。
戚繼光的戚家軍,有一流的裝備,優厚的待遇,是明朝戰鬥力最強的步兵,但他們并不是唯一的精英,在當時,還有一支能與之相匹敵的部隊——遼東鐵騎。
作為李成梁的精銳部隊,遼東鐵騎可謂是當時最強大的騎兵,作戰勇猛,且行動迅速,來去如風,善于奔襲,是李成梁賴以成名的根本。
擁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是因為遼東鐵騎的士兵們,不但收入豐厚,裝備精良,還有着一樣連戚家軍都沒有的東西——土地。
與戚繼光不同,李成梁是一個有政④治野心的人,他在遼東土生土長,是地頭蛇,也沒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高尚道德,在與蒙古人作戰的過程中,他不斷地擴充着自己的實力。
為了讓士兵更加忠于自己,他不但大把花錢,還幹了一件膽大包天的事情。
在明代,駐軍有自己的專用土地,以用于軍屯,這些土地都是國家所有,耕種所得也要上繳國家。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很多軍屯土地都被個人占有,既當軍官打仗,又當地主收租,兼職幹得不亦樂乎。
當然,這種行為是違法的,如果被朝廷知道,是要惹麻煩的。
所以一般人也就用地種點東西,撈點小外快,就這樣,還遮遮掩掩不敢聲張,李成梁卻大不相同,極為生猛,不但大大方方地占地,還把地都給分了!但凡是遼東鐵騎的成員,基本上是人手一份。
貪了國家的糧也就罷了,連國家的地,他都敢自己分配,按照大明律令,這和造反也差不太遠了,掉腦袋,全家抄斬,那都是闆上釘釘的事。
但事實證明,李成梁不是木闆,而是闆磚,後台極硬,來頭極大,還很會來事,張居正在的時候,他是張居正的嫡系,張居正下去了,他又成了申時行的親信,誰也動不了他一根指頭。
如果按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分析,李成梁的士兵應該全都算地主,他的部隊就是地主集團,那真是平民的沒有,良民的不是。
有這麼大的實惠,所以他的部下每逢上陣,都特别能玩命,特别能戰鬥,跟瘋子似地向前跑,沖擊力極強。
地盤是自己的,兵也是自己的,想幹什麼幹什麼,無法無天,對于這種人,今天我們有個通俗的稱呼——軍閥。
對于這些,朝廷自然是知道的,可也沒辦法,那地方兵荒馬亂,隻有李成梁鎮得住,把他撤掉或者幹掉,誰幫你幹活? 所以自嘉靖以後,朝廷對這類人都非常客氣,特别是遼東,雖然萬曆十九年(1591)李成梁退休了,但他的兒子還在。
要知道,軍閥的兒子,那還是軍閥。
而作為新一代的軍閥武将,李如松更是個難伺候的人物。
在明代,武将是一個很尴尬的角色,建國之初待遇極高,開國六公爵全部都是武将(李善長是因軍功受封的)。
并形成了一個慣例:如非武将、無軍功,無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