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高拱的成就

關燈
低河道,就必須除掉河裡的泥沙,好了,關鍵就在這裡,怎麼除沙呢? 找人去挖,估計沒人肯幹,也沒法幹,找挖掘機,那還得再等個幾百年,用什麼才能把這些泥沙除去呢?潘季馴苦思冥想,終于醒悟,原來那件制勝的武器就在他的眼前——水。

     收緊河道,加大水的沖力,就可以把河底的泥沙沖走,所謂“水流沙中,沙随水去”,就此大功告成。

     除此之外,他還想出了一種獨特的治水方法,名叫滾水壩,具體說來,是事先選擇一個低窪地區,當洪水過大之時,即打開該處堤壩,放水進入,以減輕洪峰壓力。

     看起來很眼熟是吧,沒錯,這就是流傳至今,衆人皆知的治水絕招——分洪。

     有這麼一位水利天才坐鎮,泛濫多年的黃河得到了平息,在之後的數十年内沒有發生過大的水患。

     這是第一位,算是個幹技術的,相比而言,下面的這位就麻煩得多了。

     黃河泛濫,多少還有個期限,等汛期洪峰過了,該埋的埋,該重建的重建,也就消停了,但是暴動就不一樣了,要鬧起來你不管,指望他們突然放下屠刀,皈依我佛,那種事西遊記裡才有。

     隆慶四年(1570),永不落幕的兩廣叛亂再次開演了,在當年,這個地方算是蠻荒之地,文盲普及率較高,不讀書自然不服管,不服管自然不納稅,不納稅自然是不行的。

    于是來來往往,雙方都喜歡用拳頭刀槍講話,每到逢年過節,不鬧騰一下,那就不正常了。

     但這次鬧騰的動靜很大,兩廣全境都有叛亂,且叛軍有一定的戰鬥經驗,派了幾個人去都被打了回來,于是高拱一拍腦門: “沒辦法了,派殷正茂去吧!” 殷正茂,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是當年傳奇科舉班的一員,和諸位名人同學相比,他沒有張居正的政務能力,王世貞的文采,更沒有楊繼盛的膽量,但他也有着屬于自己的專長——軍事。

     他雖是文官出身,卻極具軍事才能,多次領兵出戰,從無敗績,被認為是一代名将,按說他應該是最理想的人選,可為什麼直到沒辦法才找他呢? 原因很簡單,他太貪。

     這位兄弟雖說很有才能,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貪污犯,原先當地方官就吃農民賦稅,到軍隊後就吃士兵的軍饷,明代貪污不算什麼大事,但殷先生卻貪得天下皆知,貪得名聞全國,着實不易。

     果然,任用殷正茂的消息一傳出,就如同往廁所裡丢了顆炸﹎彈,分量十足,在大貪污犯殷正茂的面前,大臣們第一次消除了分歧和派系,異口同聲地表示絕對不行。

     高拱卻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表示一定要用,每天朝廷裡都吵得天翻地覆,最後還是高學士水平高,隻用一句話,就讓所有的人都閉上了嘴: “誰再反對殷正茂去兩廣,我就派誰去!” 這就不好玩了,殷正茂即刻光榮上任。

     但他的親信,給事中陸樹德站了出來,勸告高拱,人你可以派去,但軍饷你要看緊,最好在戶部找個人随從前去,搞好财務審核制度,要内防家賊。

     然而高拱說: “不用派人,所有軍饷直接撥給殷正茂就是了。

    ” 陸樹德急了: “殷正茂必定貪污軍饷!” “我知道。

    ”高拱卻笑了笑,“那又如何?” “我撥一百萬兩軍饷給殷正茂,他至少貪污一半,但以他的才能,足以平定叛亂,如果我派一個清廉的人去,或許他一兩也不貪,但是辦不成事,朝廷就要多加軍饷,這麼拖下去,幾百萬兩也解決不了問題。

    ” “所以殷正茂不去,誰去?” 事實确實如此,殷正茂去後,僅僅幾個月就平息了叛亂,班師凱旋,當然了,軍饷他也沒少拿,如果不貪,那就不是殷正茂了。

     但高拱還是賺了,說到底,這是個成本核算問題。

     在高拱的正确指導下,潘季馴和殷正茂成為了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但和第三個人比起來,前面這二位就隻能算是小兒科了。

    因為這位最後出場的壓軸主角解決了一個問題,一個連朱元璋都沒能解決的問題。

     這個人的名字叫王崇古,時任都察院右副都禦史。

     其實之前他曾經露過一面,在浙江時,他作為俞大猷的副将出擊倭寇,獲得大勝。

    這之後他官運亨通,一直升到了現在的位置。

     在當時的朝廷中,有三個人是言官們不怎麼敢惹的:楊博、譚綸以及這個王崇古。

     所謂不敢惹,絕不是因為官銜問題,越大的官罵得越起勁,此三人之所以能幸免,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殊身份——軍事文官。

     在明代武将出身的人是很受歧視的,經常被人看作大老粗,比如戚繼光、俞大猷等人也不能幸免,而進士出身改行當武将的,就不同了,這類人既有文化,又會打仗,且由于長期在邊界砍人,性情比較彪悍,不守遊戲規則,你要是敢罵他,他沒準就敢拿刀砍你,看誰吃虧。

     而這位王崇古除了喜歡領兵打仗外,還有後台,作為嘉靖二十年的新科進士,他和高拱同學的關系很好。

     于是他被委派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職務——宣大總督。

     偉大的軍事家、政④治家、哲學家王守仁曾在他的著作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隻有四處,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 王守仁所講的四個地方,是指宣府、大同、薊州、遼東,它們是明代邊界最讓人頭疼,也最難防守的重要據點。

     所以自明代中期後,它們被分為兩個獨立軍區(宣大、薊遼),由朝廷直接管理,其指揮官為總督,超越各級總兵,是明朝國防部∕長(兵部尚書)以下最高級别的軍事長官,隻有最富軍事經驗的将領才能擔當此任。

     順便說一句,當時的薊遼總督是譚綸,而他手下的兩位總兵分别是薊州總兵戚繼光,以及遼東總兵李成梁。

     看到這個豪華陣容,你就應該明白,王崇古同志找了個多麼光榮的工作。

     躊躇滿志的王崇古前去赴任了,他做夢也想不到,一個天大的金元寶即将砸到他的頭上。

     ☆飛來橫财 就在王崇古上任的幾乎同一時刻,一個人從蒙古鞑靼的帳篷中走出,在黑夜中向故鄉投去了最後仇恨的一瞥,朝着另一個方向走去,那裡是敵人的營壘。

     于是天明之時,邊關的明軍突然開始緊急戒備,并派出快馬,告知新上任的王崇古總督:橫财來了。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把漢那吉,是俺答的孫子,說起這位俺答兄,也算是老朋友了,當年闖到北京城下,殺人放火好不威風,然而現在他的孫子竟然跑到敵人那邊,當了叛徒,歸根結底,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