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高拱的成就
關燈
小
中
大
最合适的利用工具。
高拱很快對海瑞的舉動表示了支持,并且嚴厲斥責了徐階的行為,海瑞得到了鼓勵,更加抖擻精神,逼得徐階退無可退。
于是徐階準備妥協投降了,他表示,願意退出全部的田地,在海瑞看來,問題已經得到了圓滿解決,然而就在此時,事情又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朝廷裡的言官突然發難,攻擊徐階教子不嚴,而一個叫蔡國熙的人被任命為蘇州兵備使,專職處理此案,很巧的是,這位蔡先生恰好是高拱的學生,還恰好和徐階有點矛盾。
事情鬧大了,徐階的兩個兒子被抓去充軍,家裡的所有田産都被沒收,連他的家也被一群來曆不明的人燒掉了,徐大人隻能連夜逃往外地。
看起來,海瑞赢了,然而事實證明,最後的勝利者隻有高拱。
隆慶四年(1570年),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命令——收拾東西走人。
于是僅僅當了半年多巡撫的海瑞走了,他本着改造一切的精神跑來,卻發現被改造的隻有他而已。
海瑞先生豈是好惹的,這麼走算怎麼回事?他一氣之下寫就了另一封罵人的奏疏。
在海瑞的一生中,論知名度和鬧事程度,這封奏疏大概可以排第二,僅次于罵嘉靖的那封。
要知道,罵人想要罵出新意是不容易的,既然罵過了皇帝,罵其他人也就沒啥意思了,但海瑞先生再次用行動證明了他的罵人天賦,這一次他找到了新的對象——所有的大臣(除他以外)。
而他在奏疏中,也創造了新的經典罵語——“舉朝之士,皆婦人也” 這句話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在古代罵對方是婦人,比罵盡祖宗十八代還狠,于是滿朝嘩然一片,然而奇怪的是,卻沒有人出面反擊。
究其原因,還是海瑞先生太過生猛,大家都知道,這位兄台是個不要命的主,要是和他對罵,後果不堪設想,于是所有人都原地不動,愣愣地看着海瑞大發神威。
隻有兩個人說話了 第一個是李春芳,作為朝廷的首輔,他不表态也說不過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既沒有攻擊海瑞,也沒有處分他,卻拿着海瑞的奏疏,說了一句讓人哭笑不得的話: “照海瑞的這個說法(舉朝之士,皆婦人也),我應該算是個老太婆吧!” 還真是個老實人啊。
另一個人是高拱,其實事情鬧到這個份上,也算拜他所賜,在這最後攤牌的時刻,他終于揭示了其中的奧妙: “海瑞所做的事情,如果說都是壞事,那是不對的,如果說都是好事,那也是不對的,應該說,他是一個不太能做事的人。
” 這是一個十分中肯的評價。
面對這個污濁的世界,海瑞以為隻有自己看到了黑暗,他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
然而他錯了。
海瑞是糊塗的,事實證明,徐階看到了,高拱看到了,張居正也看到了,他們不但看到了問題,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海瑞唯一能做的,隻是痛罵而已。
所以從始至終,他隻是一個傳奇的榜樣,和一件好用的工具。
隆慶五年(1571),海瑞回到了海南老家,但這位主角的戲份還沒完,十多年後,他将再次出山,把這個傳奇故事演繹到底。
在海瑞的幫助下,高拱終于料理了徐階,新仇舊怨都已解決,大展拳腳的時候到了。
其實從根本上說,高拱和徐階并沒有區别,可謂是一脈相承,他們都是實幹家,都想做事,都想報效國家,但根據中國的傳統美德,凡事都得論個資曆,排個輩分,搞清楚誰說了算,大家才好辦事。
現在敢争敢搶的都收拾了,高拱當老大了,也就該辦事了。
于是曆時三年,聞名于世的高拱**就此開始,史稱“隆慶新政”。
說實話,這個所謂新政,實在是有點名不副實,因為即使你翻遍史書,也找不出高先生搞過什麼新鮮玩意,他除了努力幹活外,即不宣誓**,也不亂喊口号,但他執政的這幾年,說是國泰民安、蒸蒸日上,也并不誇張,可見有時候不瞎折騰,就是最好的折騰。
但要說高先生一點創新進步都沒有,那也是不對的,徐階是明代公認的頂級政④治家,他的權謀手段和政務能力除張居正外,可謂無人匹敵,但這位高兄在曆史上卻能與之齊名,是因為他雖在很多地方不如徐階,卻在一點上遠遠超越了這位前輩——用人。
具體說來,他用了三個人。
第一個,叫做潘季馴。
一般說來,要是你沒有聽過這個名字,并不需要慚愧,但如果你的專業是水利,那我隻能勸你回去再讀幾年書。
幾年前,我曾看到過這樣一條新聞,大意是水利工作者們開動腦筋,調集水庫積水統一開閘,沖擊泥沙,緩解了黃河的淤積情況,意義重大雲雲。
雖說搞水利我是門外漢,但如果沒有記錯,早在四百多年前,潘季馴先生曾經這樣做過,而它的名字,叫做“束水沖沙法”。
潘季馴,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浙江吳興人,明清兩代最偉大的水利學家。
這位兄台算是個奇人,高考成功後被分配到江西九江當推官,管理司法,他的官運也不錯,十幾年就升到了監察院右佥都禦史,成為了一名高級言官。
恰好當時黃河決堤泛濫,災民無數,高拱剛剛上台,急得沒辦法,四處找人去收拾殘局,恰好有一次和都察院的一幫言官吵架,潘季馴也在場,高拱看這人比較老實,也不亂噴口水,當即拍闆:就是你了,你去吧! 張居正是個比較謹慎的人,覺得這樣太兒戲,就去查了潘季馴的底,急忙跑來告訴高拱:這人原來是個推官,法律和水利八杆子打不着,他怎麼懂得治水? 高拱卻告訴他:隻管讓他去,他要不會治水,你隻管來找我。
事實證明,高學士的眼光确實很毒,雖說沒學過水利專業,潘季馴卻實在是個水利天才,他剛一到任,堵塞缺口之後,便下令把河道收窄。
這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命令,大凡治河都是擴寬河道,這樣才有利于排水,收縮河道不是找死嗎? 施工的人不敢幹,跑來找潘季馴。
潘季馴說你隻管幹,出了事我負責。
于是奇迹出現了,收縮河道之後,黃河不但沒有泛濫,決堤的出現也大大減少,大家都驚歎不已。
看上去很神奇,實際上很簡單,在長期的觀察中,潘季馴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黃河之所以泛濫,是因為河道逐年升高,形成了岸上河,于是河堤也越來越高,稍有不慎一旦決堤,後果就會極其嚴重。
(住在黃河邊上的人應該深有體會) 而要降
高拱很快對海瑞的舉動表示了支持,并且嚴厲斥責了徐階的行為,海瑞得到了鼓勵,更加抖擻精神,逼得徐階退無可退。
于是徐階準備妥協投降了,他表示,願意退出全部的田地,在海瑞看來,問題已經得到了圓滿解決,然而就在此時,事情又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朝廷裡的言官突然發難,攻擊徐階教子不嚴,而一個叫蔡國熙的人被任命為蘇州兵備使,專職處理此案,很巧的是,這位蔡先生恰好是高拱的學生,還恰好和徐階有點矛盾。
事情鬧大了,徐階的兩個兒子被抓去充軍,家裡的所有田産都被沒收,連他的家也被一群來曆不明的人燒掉了,徐大人隻能連夜逃往外地。
看起來,海瑞赢了,然而事實證明,最後的勝利者隻有高拱。
隆慶四年(1570年),海瑞接到了朝廷的命令——收拾東西走人。
于是僅僅當了半年多巡撫的海瑞走了,他本着改造一切的精神跑來,卻發現被改造的隻有他而已。
海瑞先生豈是好惹的,這麼走算怎麼回事?他一氣之下寫就了另一封罵人的奏疏。
在海瑞的一生中,論知名度和鬧事程度,這封奏疏大概可以排第二,僅次于罵嘉靖的那封。
要知道,罵人想要罵出新意是不容易的,既然罵過了皇帝,罵其他人也就沒啥意思了,但海瑞先生再次用行動證明了他的罵人天賦,這一次他找到了新的對象——所有的大臣(除他以外)。
而他在奏疏中,也創造了新的經典罵語——“舉朝之士,皆婦人也” 這句話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在古代罵對方是婦人,比罵盡祖宗十八代還狠,于是滿朝嘩然一片,然而奇怪的是,卻沒有人出面反擊。
究其原因,還是海瑞先生太過生猛,大家都知道,這位兄台是個不要命的主,要是和他對罵,後果不堪設想,于是所有人都原地不動,愣愣地看着海瑞大發神威。
隻有兩個人說話了 第一個是李春芳,作為朝廷的首輔,他不表态也說不過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既沒有攻擊海瑞,也沒有處分他,卻拿着海瑞的奏疏,說了一句讓人哭笑不得的話: “照海瑞的這個說法(舉朝之士,皆婦人也),我應該算是個老太婆吧!” 還真是個老實人啊。
另一個人是高拱,其實事情鬧到這個份上,也算拜他所賜,在這最後攤牌的時刻,他終于揭示了其中的奧妙: “海瑞所做的事情,如果說都是壞事,那是不對的,如果說都是好事,那也是不對的,應該說,他是一個不太能做事的人。
” 這是一個十分中肯的評價。
面對這個污濁的世界,海瑞以為隻有自己看到了黑暗,他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
然而他錯了。
海瑞是糊塗的,事實證明,徐階看到了,高拱看到了,張居正也看到了,他們不但看到了問題,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海瑞唯一能做的,隻是痛罵而已。
所以從始至終,他隻是一個傳奇的榜樣,和一件好用的工具。
隆慶五年(1571),海瑞回到了海南老家,但這位主角的戲份還沒完,十多年後,他将再次出山,把這個傳奇故事演繹到底。
在海瑞的幫助下,高拱終于料理了徐階,新仇舊怨都已解決,大展拳腳的時候到了。
其實從根本上說,高拱和徐階并沒有區别,可謂是一脈相承,他們都是實幹家,都想做事,都想報效國家,但根據中國的傳統美德,凡事都得論個資曆,排個輩分,搞清楚誰說了算,大家才好辦事。
現在敢争敢搶的都收拾了,高拱當老大了,也就該辦事了。
于是曆時三年,聞名于世的高拱**就此開始,史稱“隆慶新政”。
說實話,這個所謂新政,實在是有點名不副實,因為即使你翻遍史書,也找不出高先生搞過什麼新鮮玩意,他除了努力幹活外,即不宣誓**,也不亂喊口号,但他執政的這幾年,說是國泰民安、蒸蒸日上,也并不誇張,可見有時候不瞎折騰,就是最好的折騰。
但要說高先生一點創新進步都沒有,那也是不對的,徐階是明代公認的頂級政④治家,他的權謀手段和政務能力除張居正外,可謂無人匹敵,但這位高兄在曆史上卻能與之齊名,是因為他雖在很多地方不如徐階,卻在一點上遠遠超越了這位前輩——用人。
具體說來,他用了三個人。
第一個,叫做潘季馴。
一般說來,要是你沒有聽過這個名字,并不需要慚愧,但如果你的專業是水利,那我隻能勸你回去再讀幾年書。
幾年前,我曾看到過這樣一條新聞,大意是水利工作者們開動腦筋,調集水庫積水統一開閘,沖擊泥沙,緩解了黃河的淤積情況,意義重大雲雲。
雖說搞水利我是門外漢,但如果沒有記錯,早在四百多年前,潘季馴先生曾經這樣做過,而它的名字,叫做“束水沖沙法”。
潘季馴,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浙江吳興人,明清兩代最偉大的水利學家。
這位兄台算是個奇人,高考成功後被分配到江西九江當推官,管理司法,他的官運也不錯,十幾年就升到了監察院右佥都禦史,成為了一名高級言官。
恰好當時黃河決堤泛濫,災民無數,高拱剛剛上台,急得沒辦法,四處找人去收拾殘局,恰好有一次和都察院的一幫言官吵架,潘季馴也在場,高拱看這人比較老實,也不亂噴口水,當即拍闆:就是你了,你去吧! 張居正是個比較謹慎的人,覺得這樣太兒戲,就去查了潘季馴的底,急忙跑來告訴高拱:這人原來是個推官,法律和水利八杆子打不着,他怎麼懂得治水? 高拱卻告訴他:隻管讓他去,他要不會治水,你隻管來找我。
事實證明,高學士的眼光确實很毒,雖說沒學過水利專業,潘季馴卻實在是個水利天才,他剛一到任,堵塞缺口之後,便下令把河道收窄。
這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命令,大凡治河都是擴寬河道,這樣才有利于排水,收縮河道不是找死嗎? 施工的人不敢幹,跑來找潘季馴。
潘季馴說你隻管幹,出了事我負責。
于是奇迹出現了,收縮河道之後,黃河不但沒有泛濫,決堤的出現也大大減少,大家都驚歎不已。
看上去很神奇,實際上很簡單,在長期的觀察中,潘季馴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黃河之所以泛濫,是因為河道逐年升高,形成了岸上河,于是河堤也越來越高,稍有不慎一旦決堤,後果就會極其嚴重。
(住在黃河邊上的人應該深有體會) 而要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