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最終的亂戰
關燈
小
中
大
☆明穆宗朱載垕
公元1566年,朱載垕繼位了,年号隆慶,他等了二十多年,終于等死了自己的老子,等到了皇位。
這位仁兄能混到這個位置實在不易,因為他是奉遺诏登基的,遺诏是怎麼回事前面已經說過了,嘉靖忽悠了兒子那麼多年,臨死也沒說句接班的話。
不管怎樣,畢竟已經是皇上了,隆慶開始召集大臣們上朝。
被嘉靖冷落了那麼多年,終于有了發言的機會,大家都十分激動,滔滔不絕,唾沫橫飛,甚至在朝堂上公開對罵,然而從第一天起,大臣們就驚奇地發現,這位皇帝似乎有點不對勁。
因為無論下面吵得多熱鬧,上面的這位兄弟卻一句話都不說,始終保持沉默。
沉默的隆慶是個很可憐的人。
他是嘉靖的第三個兒子,皇位本沒有他的份,安心做個藩王,好好過日子就行,可偏偏老天爺開眼,前面兩個都沒能熬過去,于是老三就變成了老大。
但這對于他而言,實在算不上一件好事,因為嘉靖同志不但命硬,還極難伺候,能和他打交道的,也都是徐階、嚴嵩這類老滑頭,以朱載垕的智商水平,隻能是重在參與了。
而現在看着下面這幫殺氣騰騰,臉紅脖子粗的陌生人,他經常會發出點感歎:我怎麼會呆在這種地方,和這些人打交道? 他知道,如果自己開口說話,不管好壞,按照言官們的光榮傳統,一定會被罵,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說話了,看你們還能怎麼樣? 不久之後,隆慶終于明白,原來不說話也有不說話的罵法。
很快就有人找上門來了,這個人叫鄭履淳,他慷慨陳詞,嚴厲指責皇帝繼位以來,放任大臣發言,自己卻不說話,長此以往國家怎麼得了? 說來有點搞笑,因為這位鄭先生時任尚寶丞,是管機要文件的,并不是言官,就算要罵,怎麼着也輪不上他,不知是不是窮極無聊,想找點事情幹。
于是皇帝憤怒了,老子都不說話了,讓你們去罵街,竟然還是鬧到了我的頭上,說話也罵,不說話也罵,你要造反不成?! 恨得牙癢癢的皇帝終于沒能忍住,随即命令把鄭先生拖出去打屁股,然而終究還是放了他。
隆慶兄終于雄起了一次,這實在是不容易的,因為在他執政的大多數時間内,他是比較窩囊的。
除了說話的問題外,皇帝大人還驚奇地發現,原來做皇帝,也是可以很窮的。
一般說來,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作為大明帝國的統治者,剛剛登基自然也想擺擺場面,于是隆慶下令,由戶部撥款,為後宮購買一些珠寶首飾,算是送給諸位老婆的禮物,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所以在他看來,這件事情并不過分。
然而結果是,戶部尚書馬森上書表示:你買可以,我不出錢。
這句話看似聳人聽聞,卻也不是沒有來由的,要知道,在明代,财政制度是很嚴格的,戶部相當于财政部,而财政部的錢,就是國家的錢,皇帝是無權動用的,即使要用,也要經過财政部部∕長(戶部尚書)、内閣分管财政部的大學士(一般是首輔)層層審批,還要詳細說明你把錢用到什麼地方去了,準備用多久,打不打算還,什麼時候還。
要不說清楚,一個子都甭想動。
所以曆代皇帝要用錢的時候,大都會動用内庫,也就是他們自己每年的收入,除非是窮得沒辦法,一般都不會去找戶部打秋風。
既然明知,為什麼還要去觸這個黴頭呢,因為他就是窮得沒辦法了。
原先内庫還有點錢,但到他爹手上,都拿去修道和給道士發工資了,等傳到他這裡,已經是一窮二白,幹幹淨淨。
現在馬森不給,他也沒辦法,本打算再下一道谕令,希望這位部∕長大人手下留情,多少施舍點,但就在此時,大麻煩來了。
言官們不知從哪裡知道了這個消息,于是大家興奮了,這回有事幹了。
首先是給事中魏時亮上書,嚴厲批駁皇帝的浪費行為,很快禦史賀一桂跟進,分析了買珠寶的本質錯誤所在,還沒等皇帝大人回過神來,另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出場了。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詹仰庇,人送外号詹三本,很快你就會知道這個外号是怎麼來的。
這位詹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進士,換句話說,他剛當官才兩三年,雖說資曆淺,可謂是人混膽子大,看見大家上書,他也上了一本: “陛下你要知道,曆史上的賢君都不喜歡珠寶,比如某某某某(此處略去),現在您剛剛登基,就開始喜歡這類東西,一旦放縱後果不堪設想,我聽說兩廣還在打仗,您怎麼能夠本末倒置呢?” 皇帝又憤怒了,戶部又不給錢,我也沒追究,你們還一撥一撥地上,老子不還沒買嗎,你們到底想幹什麼?! 然而這一次,他忍了下來,沒有發作,繼續保持沉默,珠寶的事情也不提了,就當沒這回事。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詹三本又行動了。
不久之後,這位仁兄在宮裡閑逛,偶然看見了太醫,就上前打招呼,一問,是進宮給皇後看病的,換了别人,這事也就完了,但詹三本不是别人,他就開始琢磨了,這皇後怎麼就生了病呢,再一打聽,原來是夫妻雙方鬧矛盾,皇後搬到别處去住了。
好了,好了,用功的時候又到了,詹三本琢磨來琢磨去,又上了第二本: “臣最近聽說皇後已經搬到别處居住,而且已經住了近一年,最近身體還不好,臣覺得這件事情陛下不應該不理啊,要知道皇後是先皇選定的,而且一向賢淑,現在您不去看望皇後,萬一有個什麼三長兩短,那可怎麼得了?” “所以希望皇上聽我的話,前去看望皇後,臣就算死,也好過活着了(雖死賢于生)。
” 這就是無理取鬧了,人家夫妻倆吵架,與你何幹,還要你尋死覓活? 隆慶收到奏疏,大為惱火卻不便發作,不回答又不行,隻好回了個話: “皇後生了病,所以才住到别處去養病,我的家事你怎麼知道,今後不要亂講話!” 就這樣,詹仰庇出名了,他本來預計這次投機是要挨闆子的,而現在居然毫發無傷,這筆生意做得太值了,正是所謂——中外驚喜過望,仰庇益感奮(史料原文)。
于是感奮不已的詹仰庇再次感奮了,他決定再接再厲,把彈劾進行到底,很快,他就上了第三本,這一次他把矛頭對準了宮内的宦官,說他們多占田産,收取賦稅,希望皇帝陛下驅逐他
這位仁兄能混到這個位置實在不易,因為他是奉遺诏登基的,遺诏是怎麼回事前面已經說過了,嘉靖忽悠了兒子那麼多年,臨死也沒說句接班的話。
不管怎樣,畢竟已經是皇上了,隆慶開始召集大臣們上朝。
被嘉靖冷落了那麼多年,終于有了發言的機會,大家都十分激動,滔滔不絕,唾沫橫飛,甚至在朝堂上公開對罵,然而從第一天起,大臣們就驚奇地發現,這位皇帝似乎有點不對勁。
因為無論下面吵得多熱鬧,上面的這位兄弟卻一句話都不說,始終保持沉默。
沉默的隆慶是個很可憐的人。
他是嘉靖的第三個兒子,皇位本沒有他的份,安心做個藩王,好好過日子就行,可偏偏老天爺開眼,前面兩個都沒能熬過去,于是老三就變成了老大。
但這對于他而言,實在算不上一件好事,因為嘉靖同志不但命硬,還極難伺候,能和他打交道的,也都是徐階、嚴嵩這類老滑頭,以朱載垕的智商水平,隻能是重在參與了。
而現在看着下面這幫殺氣騰騰,臉紅脖子粗的陌生人,他經常會發出點感歎:我怎麼會呆在這種地方,和這些人打交道? 他知道,如果自己開口說話,不管好壞,按照言官們的光榮傳統,一定會被罵,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說話了,看你們還能怎麼樣? 不久之後,隆慶終于明白,原來不說話也有不說話的罵法。
很快就有人找上門來了,這個人叫鄭履淳,他慷慨陳詞,嚴厲指責皇帝繼位以來,放任大臣發言,自己卻不說話,長此以往國家怎麼得了? 說來有點搞笑,因為這位鄭先生時任尚寶丞,是管機要文件的,并不是言官,就算要罵,怎麼着也輪不上他,不知是不是窮極無聊,想找點事情幹。
于是皇帝憤怒了,老子都不說話了,讓你們去罵街,竟然還是鬧到了我的頭上,說話也罵,不說話也罵,你要造反不成?! 恨得牙癢癢的皇帝終于沒能忍住,随即命令把鄭先生拖出去打屁股,然而終究還是放了他。
隆慶兄終于雄起了一次,這實在是不容易的,因為在他執政的大多數時間内,他是比較窩囊的。
除了說話的問題外,皇帝大人還驚奇地發現,原來做皇帝,也是可以很窮的。
一般說來,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作為大明帝國的統治者,剛剛登基自然也想擺擺場面,于是隆慶下令,由戶部撥款,為後宮購買一些珠寶首飾,算是送給諸位老婆的禮物,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所以在他看來,這件事情并不過分。
然而結果是,戶部尚書馬森上書表示:你買可以,我不出錢。
這句話看似聳人聽聞,卻也不是沒有來由的,要知道,在明代,财政制度是很嚴格的,戶部相當于财政部,而财政部的錢,就是國家的錢,皇帝是無權動用的,即使要用,也要經過财政部部∕長(戶部尚書)、内閣分管财政部的大學士(一般是首輔)層層審批,還要詳細說明你把錢用到什麼地方去了,準備用多久,打不打算還,什麼時候還。
要不說清楚,一個子都甭想動。
所以曆代皇帝要用錢的時候,大都會動用内庫,也就是他們自己每年的收入,除非是窮得沒辦法,一般都不會去找戶部打秋風。
既然明知,為什麼還要去觸這個黴頭呢,因為他就是窮得沒辦法了。
原先内庫還有點錢,但到他爹手上,都拿去修道和給道士發工資了,等傳到他這裡,已經是一窮二白,幹幹淨淨。
現在馬森不給,他也沒辦法,本打算再下一道谕令,希望這位部∕長大人手下留情,多少施舍點,但就在此時,大麻煩來了。
言官們不知從哪裡知道了這個消息,于是大家興奮了,這回有事幹了。
首先是給事中魏時亮上書,嚴厲批駁皇帝的浪費行為,很快禦史賀一桂跟進,分析了買珠寶的本質錯誤所在,還沒等皇帝大人回過神來,另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出場了。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詹仰庇,人送外号詹三本,很快你就會知道這個外号是怎麼來的。
這位詹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進士,換句話說,他剛當官才兩三年,雖說資曆淺,可謂是人混膽子大,看見大家上書,他也上了一本: “陛下你要知道,曆史上的賢君都不喜歡珠寶,比如某某某某(此處略去),現在您剛剛登基,就開始喜歡這類東西,一旦放縱後果不堪設想,我聽說兩廣還在打仗,您怎麼能夠本末倒置呢?” 皇帝又憤怒了,戶部又不給錢,我也沒追究,你們還一撥一撥地上,老子不還沒買嗎,你們到底想幹什麼?! 然而這一次,他忍了下來,沒有發作,繼續保持沉默,珠寶的事情也不提了,就當沒這回事。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詹三本又行動了。
不久之後,這位仁兄在宮裡閑逛,偶然看見了太醫,就上前打招呼,一問,是進宮給皇後看病的,換了别人,這事也就完了,但詹三本不是别人,他就開始琢磨了,這皇後怎麼就生了病呢,再一打聽,原來是夫妻雙方鬧矛盾,皇後搬到别處去住了。
好了,好了,用功的時候又到了,詹三本琢磨來琢磨去,又上了第二本: “臣最近聽說皇後已經搬到别處居住,而且已經住了近一年,最近身體還不好,臣覺得這件事情陛下不應該不理啊,要知道皇後是先皇選定的,而且一向賢淑,現在您不去看望皇後,萬一有個什麼三長兩短,那可怎麼得了?” “所以希望皇上聽我的話,前去看望皇後,臣就算死,也好過活着了(雖死賢于生)。
” 這就是無理取鬧了,人家夫妻倆吵架,與你何幹,還要你尋死覓活? 隆慶收到奏疏,大為惱火卻不便發作,不回答又不行,隻好回了個話: “皇後生了病,所以才住到别處去養病,我的家事你怎麼知道,今後不要亂講話!” 就這樣,詹仰庇出名了,他本來預計這次投機是要挨闆子的,而現在居然毫發無傷,這筆生意做得太值了,正是所謂——中外驚喜過望,仰庇益感奮(史料原文)。
于是感奮不已的詹仰庇再次感奮了,他決定再接再厲,把彈劾進行到底,很快,他就上了第三本,這一次他把矛頭對準了宮内的宦官,說他們多占田産,收取賦稅,希望皇帝陛下驅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