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七 小人物掀翻了大宰相

關燈
勢奪下敵寨,放了一把火,将敵營帳篷付之一炬。

     西羌木征與部下酋長瞎藥領兵來援。

    被王韶率兵擊敗,宋軍乘勝占領了武勝,擇險築城,建為鎮洮軍,然後上表向朝廷告捷。

     趙顼得知西線大捷,下令設置熙河路,領熙河、洮、岷三州及通遠軍,升鎮池軍為熙州,命王韶為經略安撫使、兼知熙州。

    其實,這時的河、洮、岷三州并沒有收複。

     王韶攻克武勝後,率兵長驅直入,用了五十四天時間,行程一千八百裡,殺敵數千,獲牛馬萬餘頭,一舉收複河州、洮州、岷州。

     捷報傳到東京,趙顼喜不自禁,駕臨紫宸殿接受群臣祝賀。

     趙顼對群臣說,這次西線大捷是王安石的功勞,他解了腰間自佩的玉帶賜給王安石,下诏升王韶為左谏議大夫,兼端明殿學士。

     王韶剛班師回朝。

    番将木征就收集殘兵敗将,誘合董氈的部将青宜結鬼章等,用詐敗計殺敗宋軍,河州知州景思立戰死。

    木征乘勝進攻岷州,被包順率兵擊退,回頭圍攻河州。

     王韶正在回京途中,突然接到朝廷命令,說木征反叛,命他立即回師平叛。

    當他趕到興平的時候,傳來河州被圍的消息。

    他率軍日夜兼程趕到熙州,挑選精英二萬,下令輕裝上陣,殺奔定羌城。

     河州被圍,盼望救兵,大軍不救河州,反而殺奔定羌城。

    衆将不解王韶的行軍意圖。

     王韶解釋說,木征之所以敢圍攻河州,是因為有定羌城作為外援,如果攻克定羌城,斷絕他的外援,河州之圍不救自解。

     果然,當王韶率兵殺奔定羌城,破西蕃,結和川族,切斷木征的歸路之後。

    木征慌忙引兵退去,保守踏白城。

    河州之圍不救自解。

     王韶還兵熙州,派輕騎繞出踏白城後,出其不意,殺入羌營,焚燒八十帳,殺敵七千。

    木征計窮勢蹙,無路可逃,隻得帶領酋長八十餘人,到王韶軍前乞降。

     王韶命李憲将木征解送京師,報捷獻俘。

     當景思立兵敗身亡,木征威勢大振的時候,朝野震駭,很多人主張放棄熙河。

    趙顼也為此急得吃不安,睡不甯,幾次下诏告誡王韶,要穩紮穩打,不可貿然輕進。

     王韶卻輕裝簡從,直搗敵巢,獻俘京師。

    朝臣驚歎,說王韶立下奇功。

     趙顼更覺喜出望外,禦殿受俘,特别加恩,命木征為營州團練使,賜姓名趙思忠。

    授王韶觀文殿學士,兼禮部侍郎,不久,又召為樞密副使。

     王韶青雲直上,破格任用。

    當時有人給王韶一個美名,叫做三奇副使:獻奇計,奏奇捷,受奇賞。

     王安石覺得自己慧眼識人,也是意氣風發。

     熙、河、洮、岷、疊、宕等州在内的千裡土地,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就被吐蕃各部落占領,至此全部收歸宋統轄。

    這無疑是北宋王朝數十年來一次巨大的勝利。

    熙河一役,不僅阻止了西夏的南侵,而且鼓舞了趙顼收複失地、重振國威的信心。

     2、難民圖 熙甯六年(1073年),南嶽華山發生山崩,一時間人心惶惶,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機抨擊新法,說這是上天對人間的警告。

    趙顼更為慌亂,按照習俗,他遷居另一宮殿居住,以示對神靈的敬仰,并下令吃粗粝的糧食,以求上天的寬恕。

     文彥博在朝堂上公開說華山崩裂是民怨驚動上天。

    王安石指責文彥博诋毀新法,兩人在朝堂上發生了激烈的争吵。

    文彥博一氣之下請求辭職。

     趙顼見他去意已決,便命他為河東節度使,判河陽,遷徙大名府。

     熙甯六年七月,北方發生嚴重旱災,赤地千裡,水田曬開的裂縫可以躲進一個小孩子,莊稼顆粒無收,民不聊生。

    宮廷内外,朝野上下,都将此歸咎于新法,說是新法惹的禍。

    趙顼憂心忡忡,唉聲歎氣,他也開始相信這是上天的某種警告。

    并對自己繼位以來所實行的一系列新法進行反思。

     王安石得到這個消息,連忙進宮勸慰,說旱、澇都是天災,在堯湯的時候也是經常發生的,陛下即位以來,連年豐稔,如今數月不雨,當沒有什麼大害。

    我們能夠做的,隻是力行善政而已。

     趙顼緊鎖眉頭說:“朕所擔心的也是此事,恐怕我們報行的不是善政。

    朕聽說商稅太重,外面都怨聲載道了,朝野上下,宮内宮外鬧得滿城風雨,連皇後、太後都知道這件事。

    都說這是弊政,朕的想法,不如罷免了吧!” 參政馮京也在場,他随聲附和:“臣也聽說有這回事。

    ” 王安石見馮京在皇上面前公然與自己作對,憤然說道:“為什麼我沒聽說?蚊子之所以要叮咬臭雞蛋,是因它聞到了那股味。

    馮大人之所以聽說,大概是所有發怨言的人都圍在你身邊吧!” 馮京見王安石将他比成一個臭雞蛋,氣得臉色大變。

     趙顼似乎不想糾纏,一言不發,起身進内殿去了。

     王安石和馮京,各自懷恨而退。

     幾天之後,趙顼公開發了一份罪己诏,他在罪己诏中痛責自己,說因為自己治國無方,得罪了上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