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八 積重難返,咽不下一劑猛藥
關燈
小
中
大
1、積弊如山
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身在西北前線的範仲淹、韓琦突然收到朝廷的調令,皇上要調他們回京師,進入朝廷中樞中書省和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任職。
範仲淹連續五次上表,請求留在西北鎮守邊關,朝廷一直不批準。
六月中旬,他們兩人辦完了交接手續,極不情願地離開泾州,回京城就任新的工作。
範仲淹、韓琦回京的時候,宋與西夏的和約隻是草簽,還沒有蓋上國印互換和約。
趙祯為何如此迫不及待地将他們二人從西北前線召回來呢?這要從當時的國情說起。
當時的宋,已經是積弊如山,危機四伏,國家财政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财用不足的原因在于“三冗”,即冗兵、冗吏、冗費。
冗兵。
宋代采取終身兵役制,無複員一說,緻使軍隊總數逐年增加。
太祖皇帝開國時軍隊總數為二十萬,太宗皇帝統一中國時達到六十餘萬,至趙祯慶曆年間(1041—1048年)已達一百二十五萬。
冗官。
官吏的增多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科舉取仕,科舉制度創立初年,每年取進士不過三十人。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中進士多達七百餘人,而且成為慣例執行,到淳化二年(991年),全國的進士累計多達一萬七千三百餘人。
至此,進士應試才改為三年一次。
幾十年來,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二是世襲。
宋代選拔官吏,除科舉外還有“僥幸法”,即世襲。
例如宋代規定“任學士以上官經二十年,兄弟子孫可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
推恩之廣甚至達到了多及異姓宗親甚至以門客充數的地步。
冗兵冗吏,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負。
趙祯朝中央财政收入雖然是太宗朝的六倍,但财政狀況從太宗時的盈餘大半惡化到了财政赤字的地步。
加之西北戰事,宋疲于用兵,國家财政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趙祯急召範仲淹、韓琦二人進京,是要借助他們二人在抵禦西夏入侵的聲望和才智,組建一個新的中樞機構,以“振興起弊”,刷新朝政。
在範仲淹、韓琦奏請留任、滞留西北辦理交接手續的過程中,國内又出現了一次暴亂。
京東禁軍士卒王倫在沂州結夥四五十人,殺掉巡檢使,揭竿造反的事情發生。
王倫南下江淮,“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橫行淮海,如履無人”。
王倫作亂,朝野震動,以歐陽修為首的年輕官員們紛紛上表,要求朝廷開放言路,揭露腐敗之政,呼籲進行改革以挽救朝政危機。
趙祯也有志改革,便應歐陽修等人的請求,親自提拔王素、歐陽修為知谏院,餘靖為右正言,蔡襄為秘書中丞知谏院。
這四大谏官中,歐陽修、餘靖、蔡襄三人在景祐年間,被呂夷簡視為範仲淹朋黨,現在身為谏官,言權在握,他們大張旗鼓地相互配合,不僅揭露弊政、薦舉賢才,而且對保守無為的中樞班子展開攻擊,呼籲範仲淹、韓琦進入中樞班子,對朝政進行改革。
趙祯聽從了谏官們的建議,從四月到七月,三次改組中樞班子:罷呂夷簡首相之職,夏竦剛被提拔為樞密使即被免職,罷王舉正首相職,其中夏竦被黜,完全是歐陽修幾個言官給拉下來的。
歐陽修他們彈劾夏竦的理由是:夏竦在西北戰場上損兵折将,無所作為,且為人奸詐,這樣的人,實在不能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
至七月,朝廷中樞班子組建完成:章得象為中書門下同平章事、晏殊為樞密使、範仲淹為參知政事兼陝西安撫使,韓琦為樞密副使代範仲淹宣撫陝西、富弼為樞密副使。
範仲淹就是在這種亂哄哄、毫無準備的情勢下,卷進了這場政治改革之中。
範仲淹連續五次上表,請求留在西北鎮守邊關,朝廷一直不批準。
六月中旬,他們兩人辦完了交接手續,極不情願地離開泾州,回京城就任新的工作。
範仲淹、韓琦回京的時候,宋與西夏的和約隻是草簽,還沒有蓋上國印互換和約。
趙祯為何如此迫不及待地将他們二人從西北前線召回來呢?這要從當時的國情說起。
當時的宋,已經是積弊如山,危機四伏,國家财政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财用不足的原因在于“三冗”,即冗兵、冗吏、冗費。
冗兵。
宋代采取終身兵役制,無複員一說,緻使軍隊總數逐年增加。
太祖皇帝開國時軍隊總數為二十萬,太宗皇帝統一中國時達到六十餘萬,至趙祯慶曆年間(1041—1048年)已達一百二十五萬。
冗官。
官吏的增多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科舉取仕,科舉制度創立初年,每年取進士不過三十人。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中進士多達七百餘人,而且成為慣例執行,到淳化二年(991年),全國的進士累計多達一萬七千三百餘人。
至此,進士應試才改為三年一次。
幾十年來,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二是世襲。
宋代選拔官吏,除科舉外還有“僥幸法”,即世襲。
例如宋代規定“任學士以上官經二十年,兄弟子孫可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
推恩之廣甚至達到了多及異姓宗親甚至以門客充數的地步。
冗兵冗吏,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負。
趙祯朝中央财政收入雖然是太宗朝的六倍,但财政狀況從太宗時的盈餘大半惡化到了财政赤字的地步。
加之西北戰事,宋疲于用兵,國家财政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趙祯急召範仲淹、韓琦二人進京,是要借助他們二人在抵禦西夏入侵的聲望和才智,組建一個新的中樞機構,以“振興起弊”,刷新朝政。
在範仲淹、韓琦奏請留任、滞留西北辦理交接手續的過程中,國内又出現了一次暴亂。
京東禁軍士卒王倫在沂州結夥四五十人,殺掉巡檢使,揭竿造反的事情發生。
王倫南下江淮,“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橫行淮海,如履無人”。
王倫作亂,朝野震動,以歐陽修為首的年輕官員們紛紛上表,要求朝廷開放言路,揭露腐敗之政,呼籲進行改革以挽救朝政危機。
趙祯也有志改革,便應歐陽修等人的請求,親自提拔王素、歐陽修為知谏院,餘靖為右正言,蔡襄為秘書中丞知谏院。
這四大谏官中,歐陽修、餘靖、蔡襄三人在景祐年間,被呂夷簡視為範仲淹朋黨,現在身為谏官,言權在握,他們大張旗鼓地相互配合,不僅揭露弊政、薦舉賢才,而且對保守無為的中樞班子展開攻擊,呼籲範仲淹、韓琦進入中樞班子,對朝政進行改革。
趙祯聽從了谏官們的建議,從四月到七月,三次改組中樞班子:罷呂夷簡首相之職,夏竦剛被提拔為樞密使即被免職,罷王舉正首相職,其中夏竦被黜,完全是歐陽修幾個言官給拉下來的。
歐陽修他們彈劾夏竦的理由是:夏竦在西北戰場上損兵折将,無所作為,且為人奸詐,這樣的人,實在不能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
至七月,朝廷中樞班子組建完成:章得象為中書門下同平章事、晏殊為樞密使、範仲淹為參知政事兼陝西安撫使,韓琦為樞密副使代範仲淹宣撫陝西、富弼為樞密副使。
範仲淹就是在這種亂哄哄、毫無準備的情勢下,卷進了這場政治改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