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守成之君 六 敲竹杠
關燈
小
中
大
件事中擇定一件。
5、花錢買和平 富弼返回汴梁,将與契丹主談判的情況向趙祯作了彙報。
趙祯同意和親與增款兩事,由契丹主任選一件進行談判。
并命富弼帶上增款、和親兩項草拟的盟約再往契丹進行談判,務求和議成功。
然後召見呂夷簡,口授了和約的内容,叮囑他辦好後交由富弼。
富弼帶上國書和随從人員再往契丹,臨出發時,覺得有一件什麼事沒有做,心裡總感到不踏實,但又想不起來是什麼事。
走到樂壽時,突然想起,他身為使者,竟然還沒有看一眼國書,雖然國書的内容是皇上當着他的面口授的,但起草國書的人會不會出錯呢?萬一裡面的内容與皇上的口授有出入,不僅他們這些人的性命不保,和談也一定要失敗。
他把自己的擔心對副使張茂實說了,并取出國書兩人同看。
富弼驚訝地發現,國書所寫的,果然與皇上的口授有出入。
他即命大家停止前進,就地休息,他自己立即返回京城。
富弼抵京時,太陽已經落山了,他也顧不得這些,立即敲宮門求見。
趙祯得知富弼突然返回,知道一定有大事,立即召見。
富弼進宮後,說呂夷簡有意陷害他,故意使國書的内容與陛下的口傳不同,呈上國書請趙祯過目,并憤憤地說,自己死了事小,和談不成,豈不是誤了國家大事? 趙祯見國書的内容果然與自己的口授不同,立即召見晏殊,問是怎麼回事。
晏殊與呂夷簡的關系非常密切,連忙說,這不關呂宰相的事,可能是抄錄的人寫錯了。
富弼當即指責晏殊是個奸臣,幫助呂夷簡欺蒙皇上,并強烈要求趙祯追究責任。
按理說,篡改國書内容,有可能使宋、遼之間的談判破裂,挑起兩國的戰争。
呂夷簡為了陷害他人,竟然棄國家利益于不顧,這可是滅九族的大罪。
誰知趙祯并沒有追究下去的意思,勸說富弼以出使契丹談判之事為重,暫時不要提追究誰的責任這件事。
富弼見趙祯要息事甯人,也不好再堅持,隻得帶上重新寫好的國書出了京城。
率領使團重新上路,談判。
富弼到達契丹後,不提和親,隻就增加賠款之事提出與契丹主談判。
宗真似乎是有意刁難,說南朝增加常年賠款,應将“賠款”改為“獻款”。
富弼當然不同意,他說,兩國相約,本來是南朝為兄,北朝為弟,沒有兄獻與弟的道理。
宗真卻說,稱“獻”不可,那就改為“納”。
富弼還是不同意。
宗真仍堅持他的意見,說賠款既然可以增加,為何區區一個字就不可改呢?并威脅富弼說,如果為了一個字而引發了戰争,到時可不要後悔。
富弼不卑不亢地說,宋廷為了不使南北的百姓生靈塗炭,才委曲求全地答應增加常年賠款,并不是害怕北朝,萬一因此而引發戰争,那就要看道理在哪一方。
宗真勸富弼不要太固執,說古時就有這樣的先例。
富弼聲色俱厲地說:“古時唯有唐高祖借兵突厥,當日贈遺粟帛,或稱做獻納,但是後來颉利被唐太宗李世民活捉了,除此之外,哪裡還有這個例呢?” 宗真知道富弼不會屈服,說他派人到汴梁去南朝皇帝商談,于是留下增款誓約,派北院樞密副使耶律仁先和劉六符,持盟約與富弼一同赴汴梁,就獻、納二字進行談判。
富弼回京之後,先求見趙祯,說為獻、納二個字雙方争執不下,并說契丹主不過乘宋與西夏交戰之機,乘機敲竹杠,想搞幾個錢罷了。
請趙祯不要答應契丹的無理要求。
趙祯也同意富弼的意見。
後來,晏殊從中調解,竟然同意了契丹人的要求,同意将“賠”改用“納”字。
宋、遼兩國再簽訂一新和約:宋每年向契丹增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契丹人敲竹杠,如願以償,宋廷拿錢買和平,保得宋、遼邊境平安無事。
其實,契丹主宗真上無蕭太後燕燕的雄才大略,下無耶律休哥的将才,富弼隻是一個文人,據理力争,便煽滅了宗真的嚣張氣焰,何必還要費那麼多的錢财,低聲下氣地與他們講和,其至連獻、納兩個帶有羞辱性的措辭也不能幸免。
宋朝君臣的懦弱、宋朝國勢的衰落,也就可見一斑了。
和議達成之後,趙祯再次命富弼為樞密直學士。
富弼懇切地說,增加賠款,不是他的本意,隻是因為本朝正在征讨元昊,無暇與契丹人打仗,所以才不得已而為之,實在是有愧于朝廷,使朝廷被契丹人勒索了一大筆錢,有損國格,不敢受賞。
過了不久,趙祯又授富弼為樞密副使,富弼仍然固辭不受,并且上表,奏請趙祯卧薪嘗膽,不忘修政。
趙祯贊歎富弼的忠心,改授他為資政殿學士。
這也算是對有功之臣的一個交待。
隻是,對于那些禍國殃民的佞臣,卻又是姑息養奸,實在是一件憾事。
5、花錢買和平 富弼返回汴梁,将與契丹主談判的情況向趙祯作了彙報。
趙祯同意和親與增款兩事,由契丹主任選一件進行談判。
并命富弼帶上增款、和親兩項草拟的盟約再往契丹進行談判,務求和議成功。
然後召見呂夷簡,口授了和約的内容,叮囑他辦好後交由富弼。
富弼帶上國書和随從人員再往契丹,臨出發時,覺得有一件什麼事沒有做,心裡總感到不踏實,但又想不起來是什麼事。
走到樂壽時,突然想起,他身為使者,竟然還沒有看一眼國書,雖然國書的内容是皇上當着他的面口授的,但起草國書的人會不會出錯呢?萬一裡面的内容與皇上的口授有出入,不僅他們這些人的性命不保,和談也一定要失敗。
他把自己的擔心對副使張茂實說了,并取出國書兩人同看。
富弼驚訝地發現,國書所寫的,果然與皇上的口授有出入。
他即命大家停止前進,就地休息,他自己立即返回京城。
富弼抵京時,太陽已經落山了,他也顧不得這些,立即敲宮門求見。
趙祯得知富弼突然返回,知道一定有大事,立即召見。
富弼進宮後,說呂夷簡有意陷害他,故意使國書的内容與陛下的口傳不同,呈上國書請趙祯過目,并憤憤地說,自己死了事小,和談不成,豈不是誤了國家大事? 趙祯見國書的内容果然與自己的口授不同,立即召見晏殊,問是怎麼回事。
晏殊與呂夷簡的關系非常密切,連忙說,這不關呂宰相的事,可能是抄錄的人寫錯了。
富弼當即指責晏殊是個奸臣,幫助呂夷簡欺蒙皇上,并強烈要求趙祯追究責任。
按理說,篡改國書内容,有可能使宋、遼之間的談判破裂,挑起兩國的戰争。
呂夷簡為了陷害他人,竟然棄國家利益于不顧,這可是滅九族的大罪。
誰知趙祯并沒有追究下去的意思,勸說富弼以出使契丹談判之事為重,暫時不要提追究誰的責任這件事。
富弼見趙祯要息事甯人,也不好再堅持,隻得帶上重新寫好的國書出了京城。
率領使團重新上路,談判。
富弼到達契丹後,不提和親,隻就增加賠款之事提出與契丹主談判。
宗真似乎是有意刁難,說南朝增加常年賠款,應将“賠款”改為“獻款”。
富弼當然不同意,他說,兩國相約,本來是南朝為兄,北朝為弟,沒有兄獻與弟的道理。
宗真卻說,稱“獻”不可,那就改為“納”。
富弼還是不同意。
宗真仍堅持他的意見,說賠款既然可以增加,為何區區一個字就不可改呢?并威脅富弼說,如果為了一個字而引發了戰争,到時可不要後悔。
富弼不卑不亢地說,宋廷為了不使南北的百姓生靈塗炭,才委曲求全地答應增加常年賠款,并不是害怕北朝,萬一因此而引發戰争,那就要看道理在哪一方。
宗真勸富弼不要太固執,說古時就有這樣的先例。
富弼聲色俱厲地說:“古時唯有唐高祖借兵突厥,當日贈遺粟帛,或稱做獻納,但是後來颉利被唐太宗李世民活捉了,除此之外,哪裡還有這個例呢?” 宗真知道富弼不會屈服,說他派人到汴梁去南朝皇帝商談,于是留下增款誓約,派北院樞密副使耶律仁先和劉六符,持盟約與富弼一同赴汴梁,就獻、納二字進行談判。
富弼回京之後,先求見趙祯,說為獻、納二個字雙方争執不下,并說契丹主不過乘宋與西夏交戰之機,乘機敲竹杠,想搞幾個錢罷了。
請趙祯不要答應契丹的無理要求。
趙祯也同意富弼的意見。
後來,晏殊從中調解,竟然同意了契丹人的要求,同意将“賠”改用“納”字。
宋、遼兩國再簽訂一新和約:宋每年向契丹增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契丹人敲竹杠,如願以償,宋廷拿錢買和平,保得宋、遼邊境平安無事。
其實,契丹主宗真上無蕭太後燕燕的雄才大略,下無耶律休哥的将才,富弼隻是一個文人,據理力争,便煽滅了宗真的嚣張氣焰,何必還要費那麼多的錢财,低聲下氣地與他們講和,其至連獻、納兩個帶有羞辱性的措辭也不能幸免。
宋朝君臣的懦弱、宋朝國勢的衰落,也就可見一斑了。
和議達成之後,趙祯再次命富弼為樞密直學士。
富弼懇切地說,增加賠款,不是他的本意,隻是因為本朝正在征讨元昊,無暇與契丹人打仗,所以才不得已而為之,實在是有愧于朝廷,使朝廷被契丹人勒索了一大筆錢,有損國格,不敢受賞。
過了不久,趙祯又授富弼為樞密副使,富弼仍然固辭不受,并且上表,奏請趙祯卧薪嘗膽,不忘修政。
趙祯贊歎富弼的忠心,改授他為資政殿學士。
這也算是對有功之臣的一個交待。
隻是,對于那些禍國殃民的佞臣,卻又是姑息養奸,實在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