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九 五鬼亂朝
關燈
小
中
大
。
馬知節免掉現職,改任彰德留後,下放到地方去了。
這場交鋒,王欽若和馬知節弄了個兩敗俱傷。
王旦免相後,王欽若仍拜為樞密使,進任同平章事。
王欽若當了宰相之後,憤憤不平地對人說:“十年之前,我就該拜相,就是那個王子明,遲我十年做相。
” 王子明就是王旦,十年前,由于他的谏阻,打消了趙恒拜王欽若為相的念頭。
故在拜相之後,他才說出了這樣的話。
王旦病在家裡,聽說王欽若入相,悔恨不已,病情加劇。
趙恒聽說王旦病情加重,派專人到王旦家裡探視他的病情,每天達三四次之多,有時還親自到王旦家裡,親自為他煎藥、熬粥。
王旦無話可說,隻是悔恨地說,有負聖恩。
在他彌留之際,叫他的兒子把楊億請到家裡,口述遺表,請楊億代為啟奏。
他對楊億說,自己忝為宰相,抱歉很多,遺表中隻叙生平遭遇,感謝皇恩。
并請皇上親庶政,近賢臣,遠奸佞。
最後對楊億說:“你是我多年好友,所以拜托你辦理這件事情。
” 楊億依王旦的口述,給王旦過目,然後帶走了這份遺表。
晚上,王旦将幾個兒子都叫到病床邊,對他們說:“我這輩子沒什麼别的過失,就是‘天書’這件事沒有盡力谏阻,是個沒辦法彌補的大錯誤。
我死以後,要把我剃光頭發、穿上僧服入葬,就算是對天下謝罪吧!”說罷,瞑目而逝。
王旦死了以後,他的幾個兒子要遵從父親的遺囑,以僧人之禮安葬他們的父親,幸虧翰林學士楊億勸阻,王旦才沒有像和尚似的入土。
王旦病逝後,楊億便将他的遺表呈送給趙恒。
趙恒親赴王旦的家中悼念,在靈前痛哭失聲。
下诏追贈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谥文正。
下令停朝三日,并将王旦子弟、外孫、門客十數人都給予安置,幾個兒子各進一官。
王旦任宰相十八年,是宋初任宰相最長的人,稱名相。
趙恒信神弄鬼,不理朝政,朝廷的一些瑣碎事都由他處理。
但他迫于五鬼的挾持,明知五鬼亂朝,卻不敢同他們作鬥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同流合污,明知趙恒的天書是假造的,卻不敢極言谏止,緻使天書的鬧劇愈演愈烈。
但是,如果不是他總理朝政,收拾亂攤子,當時的政局和社會經濟可能會更糟。
臨終之時,他能夠深刻地剖析自己的一生,對沒有谏止趙恒天書的鬧劇痛悔不已,不失為名相的風範。
王欽若當了宰相後,并沒有什麼建樹,他除了裝神弄鬼、結黨謀私之外,似乎就沒有什麼特長,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排除異己、陷害他人。
參知政事王曾是一個直臣,對趙恒裝神弄鬼的行徑極為不滿,拒受會靈觀使之職。
王曾認為王欽若是個奸佞,盡管他做了宰相,并不附會于他,更不會與他同流合污。
王欽若做了宰相之後,身邊有這麼一位志不同、道不合的副宰相,老覺得礙手礙腳。
于是老在趙恒面前嘀咕,說王曾是一個異類,不合群,他連皇上的話都不聽,更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裡,這樣的人做參知政事,他這個宰相的工作很難開展。
趙恒對王曾上次拒任會靈觀使一事一直有些想法,他雖然不是一個明君,但也不是一個大渾蛋,所以并沒有把王曾怎麼樣。
這次王欽若舊事重提,他也覺得這兩個人實在是難以共事,于是聽信了王欽若的讒言,免去王曾的參知政事,下放到南京去。
趙恒因皇子受益年紀漸大,自己又經常患病,下诏立受益為太子,改其名為趙祯。
朝廷冊立太子,照例是大赦天下、賜宴群臣,天下同慶了。
天禧三年(1019年),永興軍巡檢使朱能,勾結宦官周懷政,在乾佑山僞造天書。
當時寇準正出鎮永興軍,便将天書上奏給出朝廷。
趙恒得知這個消息後大喜,下诏舉行隆重的儀式,将天書迎進宮裡。
魯宗道和孫奭先後上書,說這是奸臣妄誕,熒惑聖聰,請求速斬朱能以謝天下。
趙恒不但不聽他們的意見,反而下诏召寇準進京。
寇準奉诏進京之時,他的門生給他出了三個對策:到河陽之後,稱病不到京城,請求在外任官這是上策;進京面聖,當面戳穿乾佑天書是假的,這是中策;再進中樞,委屈自己的志向和氣節,這是下策。
寇準不以為然,堂而皇之地進京面聖去了。
恰巧在這個時候,商州有個叫谯天易的道士,私藏禁書,并且對人說他能驅使六丁六甲各路神仙,在搜查他住處的時候,搜出了王欽若寫給他的書信。
朝中大臣們乘機彈劾王欽若,說他借用六丁六甲之名裝神弄鬼。
這一下可擊中了趙恒的心病,同時王欽若又犯了衆怒,谯天易遭了殃,王欽若也跟着倒黴,趙恒下诏,罷了他的宰相之職,下放到杭州去了。
正好,寇準應召赴京,受任同平章事,丁謂為參知政事。
王旦在九泉之下,如果知道寇準終于又回到宰相之位,不知有何感想。
馬知節免掉現職,改任彰德留後,下放到地方去了。
這場交鋒,王欽若和馬知節弄了個兩敗俱傷。
王旦免相後,王欽若仍拜為樞密使,進任同平章事。
王欽若當了宰相之後,憤憤不平地對人說:“十年之前,我就該拜相,就是那個王子明,遲我十年做相。
” 王子明就是王旦,十年前,由于他的谏阻,打消了趙恒拜王欽若為相的念頭。
故在拜相之後,他才說出了這樣的話。
王旦病在家裡,聽說王欽若入相,悔恨不已,病情加劇。
趙恒聽說王旦病情加重,派專人到王旦家裡探視他的病情,每天達三四次之多,有時還親自到王旦家裡,親自為他煎藥、熬粥。
王旦無話可說,隻是悔恨地說,有負聖恩。
在他彌留之際,叫他的兒子把楊億請到家裡,口述遺表,請楊億代為啟奏。
他對楊億說,自己忝為宰相,抱歉很多,遺表中隻叙生平遭遇,感謝皇恩。
并請皇上親庶政,近賢臣,遠奸佞。
最後對楊億說:“你是我多年好友,所以拜托你辦理這件事情。
” 楊億依王旦的口述,給王旦過目,然後帶走了這份遺表。
晚上,王旦将幾個兒子都叫到病床邊,對他們說:“我這輩子沒什麼别的過失,就是‘天書’這件事沒有盡力谏阻,是個沒辦法彌補的大錯誤。
我死以後,要把我剃光頭發、穿上僧服入葬,就算是對天下謝罪吧!”說罷,瞑目而逝。
王旦死了以後,他的幾個兒子要遵從父親的遺囑,以僧人之禮安葬他們的父親,幸虧翰林學士楊億勸阻,王旦才沒有像和尚似的入土。
王旦病逝後,楊億便将他的遺表呈送給趙恒。
趙恒親赴王旦的家中悼念,在靈前痛哭失聲。
下诏追贈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谥文正。
下令停朝三日,并将王旦子弟、外孫、門客十數人都給予安置,幾個兒子各進一官。
王旦任宰相十八年,是宋初任宰相最長的人,稱名相。
趙恒信神弄鬼,不理朝政,朝廷的一些瑣碎事都由他處理。
但他迫于五鬼的挾持,明知五鬼亂朝,卻不敢同他們作鬥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同流合污,明知趙恒的天書是假造的,卻不敢極言谏止,緻使天書的鬧劇愈演愈烈。
但是,如果不是他總理朝政,收拾亂攤子,當時的政局和社會經濟可能會更糟。
臨終之時,他能夠深刻地剖析自己的一生,對沒有谏止趙恒天書的鬧劇痛悔不已,不失為名相的風範。
王欽若當了宰相後,并沒有什麼建樹,他除了裝神弄鬼、結黨謀私之外,似乎就沒有什麼特長,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排除異己、陷害他人。
參知政事王曾是一個直臣,對趙恒裝神弄鬼的行徑極為不滿,拒受會靈觀使之職。
王曾認為王欽若是個奸佞,盡管他做了宰相,并不附會于他,更不會與他同流合污。
王欽若做了宰相之後,身邊有這麼一位志不同、道不合的副宰相,老覺得礙手礙腳。
于是老在趙恒面前嘀咕,說王曾是一個異類,不合群,他連皇上的話都不聽,更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裡,這樣的人做參知政事,他這個宰相的工作很難開展。
趙恒對王曾上次拒任會靈觀使一事一直有些想法,他雖然不是一個明君,但也不是一個大渾蛋,所以并沒有把王曾怎麼樣。
這次王欽若舊事重提,他也覺得這兩個人實在是難以共事,于是聽信了王欽若的讒言,免去王曾的參知政事,下放到南京去。
趙恒因皇子受益年紀漸大,自己又經常患病,下诏立受益為太子,改其名為趙祯。
朝廷冊立太子,照例是大赦天下、賜宴群臣,天下同慶了。
天禧三年(1019年),永興軍巡檢使朱能,勾結宦官周懷政,在乾佑山僞造天書。
當時寇準正出鎮永興軍,便将天書上奏給出朝廷。
趙恒得知這個消息後大喜,下诏舉行隆重的儀式,将天書迎進宮裡。
魯宗道和孫奭先後上書,說這是奸臣妄誕,熒惑聖聰,請求速斬朱能以謝天下。
趙恒不但不聽他們的意見,反而下诏召寇準進京。
寇準奉诏進京之時,他的門生給他出了三個對策:到河陽之後,稱病不到京城,請求在外任官這是上策;進京面聖,當面戳穿乾佑天書是假的,這是中策;再進中樞,委屈自己的志向和氣節,這是下策。
寇準不以為然,堂而皇之地進京面聖去了。
恰巧在這個時候,商州有個叫谯天易的道士,私藏禁書,并且對人說他能驅使六丁六甲各路神仙,在搜查他住處的時候,搜出了王欽若寫給他的書信。
朝中大臣們乘機彈劾王欽若,說他借用六丁六甲之名裝神弄鬼。
這一下可擊中了趙恒的心病,同時王欽若又犯了衆怒,谯天易遭了殃,王欽若也跟着倒黴,趙恒下诏,罷了他的宰相之職,下放到杭州去了。
正好,寇準應召赴京,受任同平章事,丁謂為參知政事。
王旦在九泉之下,如果知道寇準終于又回到宰相之位,不知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