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七 粉飾太平

關燈
的老百姓齊聲高呼萬歲,歡呼聲震動山谷, 趙恒下诏大赦天下,文武百官,晉級加薪,賜宴天下百姓,大吃大喝三天;改泰山所在地的乾封縣為奉符縣,在穆清殿大宴群臣,在殿門賜宴泰山父老。

     封禅大典第二天,趙恒又在附近的社首山舉行“禅地祗”的儀式,其過程與封泰山大緻相同。

    不過,這次圍觀的百姓更多。

     人越多越好,趙恒要的就是這個熱鬧。

     返程途中,趙恒率領文武百官繞道去了山東曲阜祭拜孔子廟。

     在孔子廟裡,趙恒虔誠地祭拜孔聖人,加谥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并與群臣分别祭奠七十二弟子。

    然後,帶着嫔妃和文武百官,遊覽了孔林,盡興而歸。

     十一月,封禅隊伍回京,趙恒駕臨朝元殿,受“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的尊号。

    封禅大典算是落下帷幕。

     群臣要迎合趙恒,争相獻頌贊,奏符瑞。

    三司使丁謂上《封禅祥瑞圖》及《大中祥符封禅記》;集賢校理晏殊獻《河清頌》。

    趙恒見了,喜得眉飛色舞,于是親自撰寫《奉天庇民述》,頒示群臣,群臣又歌頌了一番。

     東封以後,又有人提議西封。

    恰在此時,徐州、兖州發大水,江、淮又出現幹旱,無為起了風災,金陵又發大火,各地的災情接二連三地上報京師,盡管佞臣會制造一些祥瑞的假象,但真正的災情報來之後,想将其變成祥瑞,恐怕就不行了。

    接二連三的災情,朝廷隻得暫緩西嶽封禅之事。

     第二年舊事提起,群臣上表,奏請皇上祭後土。

    這一次,趙恒就不像泰山封禅那樣假惺惺地推辭了,立即作出決定,次年仲春祭後土。

     後土祠在河中府汾陰,祭祀後土要到汾陰。

     傳說當年漢武帝在汾陰發現一隻大鼎,他也是一個喜好神仙之術的人,就将大鼎迎接到長安,在路上出現吉祥的“天兆”,有黃雲籠罩在鼎上,恰巧還跑來一隻鹿,武帝親自射殺鹿祭鼎,使這件事更是充滿了神奇的色彩。

    因為鼎在當時不僅僅是煮食物的器具,更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

    自大禹鑄成九鼎以後,“問鼎”一詞就有了謀取天下的意思。

    鹿也不僅僅是動物,“逐鹿”一詞的意思也和天下有關。

    為此武帝在汾陰建後土祠,親自祭奠。

    由于汾陰在東京開封的西邊,故稱西祀汾陰。

     轉眼冬盡春來,西祀汾陰的時間臨近,朝中大臣又忙碌起來。

    恰在此時,京畿發生旱災,農作物在地裡曬成了幹柴,眼看糧食無收,市場上米價暴漲,龍圖閣待制孫奭上疏,勸谏趙恒取消西祀汾陰,還是考慮一下如何赈災的問題。

     趙恒看了孫奭的奏疏後,丢進了廢紙簍。

    他在弄虛作假、粉飾太平這條道上越走越遠,一發而不可收了。

    念在孫奭是個忠臣,沒有計較他言語過激的行為。

    西祀汾陰的計劃還是照常進行。

     春天,選了一個吉祥的日子,趙恒又帶着文武百官、後宮嫔妃前往河中府祭祀後土,接着又去亳州親谒太清宮,舉行冊封老子的儀式。

    兩次行動的規模都很大,不亞于泰山封禅。

     趙恒不但導演了一場造假運動,還導演了一場造神運動。

    他頻頻傳召隐士李渎、劉巽、鄭隐、李甯見駕,李渎不願逢迎,推說腿腳不方便,沒有來,鄭隐和李甯雖然來了,吃了一頓素餐後,又回山中隐居去了,唯劉巽願意做官,趙恒封他為大理評事。

     劉巽為官之後,到處找道教中人下山做官,隻是可惜,這些隐世高人大多對功名不感興趣。

    然而,這樣折騰來,折騰去的,耗費的人力、财力難以計算。

     國家再富也經不起這樣窮折騰,有資料記載,東封泰山,耗費國庫八百三十餘萬貫,西祀汾陰,又耗費一百二十萬貫。

    還有各地祭祀的耗費無法統計,加起來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折騰下來的結果,不僅把鹹平、景德年間積累的财富消耗殆盡,就連太祖趙匡胤、太宗趙炅積攢的家底也給弄個精光。

     趙恒完全能做一個承前啟後的皇帝,他繼承了前兩代君主開創的江山和财富,又消除了北方和西邊邊境的戰争,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