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五 和約背後的秘聞

關燈
二十萬匹?” “對!”曹利用緊張地說,“銀十萬,絹二十萬,合計三十萬。

    ” 趙恒聽說以區區的十萬白銀和二十萬匹絹就搞定了和約,大喜過望,當場把曹利用大大地誇獎了一番,并賞給他一筆豐厚的獎金。

     趙恒派李繼隆往契丹軍正式簽訂和約,契丹也派丁振來繳和約,姚東之來獻禦衣食物。

    趙恒禦行營南樓大宴群臣和契丹來使。

     宋與契丹簽訂為兄弟之國,兩下罷兵。

    契丹軍全部撤退出塞,宋軍也班師返京,并将契丹和約頒告兩河諸州。

     這個和約是在澶州簽訂的,而澶州的西邊有個名叫澶淵的湖泊,澶州也因此又名澶淵郡,因此,這個盟約在曆史上就被稱為“澶淵之盟”。

     在軍事上,契丹軍已經處于劣勢,雖說不大會被全殲,但前後夾擊,消滅大部分有生力量還是有可能的,等到那個時候再談判,和約的内容大概就會改寫了。

    就算真的像趙恒擔心的那樣,遼軍繞過澶州,逼近京城,看遼軍在澶州城下的戰績,估計也很難有上乘的表現。

    如果再進兵汴梁城下,要想安然撤回,恐怕要比在澶州撤軍困難得多,蕭太後真的敢冒這個險嗎?多年來,契丹軍侵犯宋境,都是充當一個搶劫犯的角色,搶到了糧食、财物就走人,有幾次似乎向内地深入過,但那隻是偶爾為之。

    這就是說,契丹軍并不敢深入宋境太遠,他們也擔心,進去了出不來。

     當時,河北近南州縣的百姓,大多住進了城寨,遼軍搶掠所得不多,圍攻岢岚軍時就是因糧草不繼被擊潰,就在和約已成、相約退軍的時候,契丹軍才向宋廷說了自己的憂慮,我們深入宋境,再回北方去,也怕你們邊境的抄了我們的後路啊! 契丹軍的處境如此險惡,竟能依靠恫吓敲詐出這麼一筆油水,與其說是蕭太後的膽略計謀過人,倒不如說大宋的皇帝和大臣目光短淺、膽小如鼠更準确。

     皇帝趙恒就不必再說了,看看另一位宰臣畢士安,趙恒親征的時候,他托病留在了京城,聽到和議成了的時候,高興得啥病都沒了,還教訓那些不滿以三十萬“買”和議的人:“不給那麼多,就打動不了契丹人的心,恐怕議和也和不了多久。

    ”看來如果他去談判,或許真的就能拍出一百萬來。

     宰相寇準确實非等閑之輩,他對形勢認識很清楚,不但反對和談,而且還要同契丹人一決雌雄,乘機收回燕雲十六州,完成太祖、太宗皇帝未完成的遺願。

    可惜,在君王要和談、奸佞耍手段的情況下,獨木是難撐的。

     敵人強大還不是最可怕的,自己要不争氣,那就算徹底沒戲了。

     契丹軍到大宋邊境走了一趟,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敲鑼打鼓地走了。

     趙恒以為送走了一隻餓狼,大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頓時神氣起來,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了《賦契丹出境》詩一首: 我為憂民切,戎車暫省方。

     旌旗明夏日,利器瑩秋霜。

     銳旅懷忠節,群兇竄北荒。

     堅冰消巨浪,輕吹集嘉祥。

     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

     上天垂助順,回旆躍龍骧。

     明明是把錢财交給了來搶劫的強盜,強盜大搖大擺地走了,居然在他的筆下變成了“群兇竄北荒”,當真是“妙筆生花”。

     那位王繼忠,也在和議中撈到了巨大的好處,宋、遼兩國都把他看成大功臣,每年宋朝派遣使者去遼國的時候,皇帝都會讓使者給他帶去大批的花紅禮物。

    遼國也沒虧待他,賜他國姓,官職一路高升,最後居然坐到樞密使,被封楚王。

     “澶淵之盟”以後,契丹貴族每年都會不勞而獲得一大筆錢财,個個心滿意足,蕭太後鞏固統治的目的達到了,五年之後,蕭太後離開了人世。

     遼聖宗也信守和約,還真把宋朝皇帝趙恒當大哥對待,宋遼一直和平相處。

    乾興元年(1022年,遼太平二年),宋真宗去世,遼聖宗還為此大病一場,大有兔死狐悲之感。

    天聖九年(1031年,遼太平十一年),遼聖宗病逝,在臨死時還囑咐“不得失宋朝之信誓”。

     此後,一百二十多年間,雙方未發生大的戰争,維持了和平的局面。

     “澶淵之盟”影響深遠,曆來也是評價不一,從經濟發展上看,宋遼可謂“雙赢”,連續數十年的流血征戰不再,百年和平降臨,邊境開通榷場,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其曆史意義不容忽視。

     但對宋朝來說,經濟上的成功不能掩蓋政治上的失敗,無論如何“澶淵之盟”是個屈辱的城下之盟,因為宋朝是在占優勢的情況下與人結城下之盟,更為惡劣的是開了妥協、不抵抗的先例,成為解決和西夏、金國争端的範本,為此後靖康年間迷信和談,坐失良機,最終覆國和南宋高宗在與金人交戰有利的情況下,達成了屈辱的紹興和議,乃至隆興和議、嘉定和議等等都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祖宗之法。

     縱觀兩宋曆史,在對外沖突中,大宋是打敗了求和,打勝了也是求和,無論勝敗都給對方錢的做法,趙恒是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