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三 邊境在呻吟
關燈
小
中
大
。
趙恒沒有追究他任何責任,隻是輕描淡寫的一句“毋得再犯”就完事了。
有罪不懲處,違了軍法也不追究,難怪宋朝的将領老打敗仗。
鹹平六年(1003年)五月,知鎮戎軍李繼和向朝廷提供了一個重要情報,說六谷部酋長潘羅支願意讨伐李繼遷,請朝廷授潘羅支刺史之職。
張齊賢也上書,請封潘羅支為六谷王,兼招讨使。
趙恒命幾位輔佐大臣開會議定。
輔臣們認為,潘羅支已經是酋長,授刺史之職,未免太輕了,如果驟然封王爵,似乎又太重了。
招讨使這個官職,不應該輕意地封給外夷,經過商量後拟定,授朔方節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
趙恒同意輔臣們提出的議案,頒诏封潘羅支為朔方節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
潘羅支受封後,上表謝恩,并說他已經集結了六萬騎兵,等待朝廷王師到來之後,合兵一處,讨伐李繼遷,收複靈州。
趙恒又下诏嘉獎潘羅支。
此後不久,李繼遷攻打麟州,被知州衛居寶率領軍民擊退,轉攻西涼,殺死了西涼府丁惟清,占據了西涼城池。
潘羅支居在六谷,本來就是西涼的藩屬,他決定用詐降之計消滅李繼遷。
李繼遷不知潘羅支受職宋廷,以為他隻是一個蕃酋,畏懼他的軍威才前來投誠,絲毫不懷疑潘羅支的誠意。
見潘羅支率兵來降,立即傳令接見他。
潘羅支進城之後,向李繼遷行跪拜之禮,接着歌頌李繼遷德被塞外,威震西涼,六谷的藩部都願意歸降,給李繼遷送上幾頂高帽子,随後表示自己情願聽從他的指揮。
李繼遷接連戴了幾頂高帽子,滿面春風,立即在身邊給潘羅支擺一個座位,眉開眼笑地對潘羅支好言撫慰。
李繼遷令潘羅支招徕部落,擴充兵力。
潘羅支欣然同意,回到他的駐地,将六谷的藩部召集起來,一同來到西涼谒見李繼遷。
李繼遷親自到校場檢閱潘羅支帶來的六谷番兵,番兵們有的持刀槍,有的持弩箭,列隊魚貫而入,接受李繼遷的檢閱。
潘羅支手持弩箭走在前面,在離李繼遷十步之地站定,口裡号令帶來的番兵站好隊,不要大聲喧嘩,眼睛卻暗暗地注視着李繼遷的一舉一動,發現李繼遷正專心觀看剛進來的一隊番兵,對自己這邊毫不設防,突然彎弓搭箭,瞄準李繼遷射出一箭。
李繼遷正留心查核,猛聽得弓弦響,忙睜目四顧,恰巧一箭飛來,不偏不倚,正中左眼,李繼遷大叫一聲道:“快!快!拿匪徒!” 左右聽到李繼遷的慘叫,正要上前保護李繼遷,不料潘羅支帶來的番兵手持兵刃,一擁而上。
李繼遷部下死命抵抗,但已被殺斃多人,剩了幾個骁悍的弁目,保護着李繼遷,且戰且逃。
番兵奮勇驅殺,幾乎将李繼遷擒住。
李繼遷的幾個死黨拼命相救,終究還是讓他逃脫了。
李繼遷逃回靈州,左眼疼痛難忍,命人抽出插在眼中的飛箭,不想連眼珠也一起帶了出來,慘叫一聲,暈死過去。
終因醫治無效,一命嗚呼了。
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繼承了父親的職務,派人将父親戰死沙場的事情禀報契丹。
契丹贈李繼遷為尚書令,封李德明為西平王。
環慶的守臣,因李德明剛剛繼位,部落元氣大傷,奏請朝廷降旨招降。
趙恒頒诏靈州,招降李德明。
李德明派牙将王侁奉表歸順。
朝廷商議加封李德明,唯獨知鎮戎軍曹玮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建議乘勢滅掉西夏,并請纓出戰。
所上奏章的大概意思是: 叛酋李繼遷,擅河西地二十年,兵不解甲,使大宋有西顧之憂。
今其子危國弱,不即捕滅,後更強盛,不可制矣。
願假臣精兵,出其不意,擒德明送阙下,複河西為郡縣,此其時也。
枕戈待命,無任翹企! 曹玮,就是曹彬的二兒子,曹彬誇他有将才。
曹玮的奏章上達朝廷,趙恒看後卻不以為然。
朝中大臣們也有人說伐喪不義,不如恩加李德明。
于是授李德明充定難軍節度使,統轄夏、銀、綏、宥、靜五州。
後來聽說契丹封李德明為西平王,也就封他為西平王。
趙恒沒有追究他任何責任,隻是輕描淡寫的一句“毋得再犯”就完事了。
有罪不懲處,違了軍法也不追究,難怪宋朝的将領老打敗仗。
鹹平六年(1003年)五月,知鎮戎軍李繼和向朝廷提供了一個重要情報,說六谷部酋長潘羅支願意讨伐李繼遷,請朝廷授潘羅支刺史之職。
張齊賢也上書,請封潘羅支為六谷王,兼招讨使。
趙恒命幾位輔佐大臣開會議定。
輔臣們認為,潘羅支已經是酋長,授刺史之職,未免太輕了,如果驟然封王爵,似乎又太重了。
招讨使這個官職,不應該輕意地封給外夷,經過商量後拟定,授朔方節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
趙恒同意輔臣們提出的議案,頒诏封潘羅支為朔方節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
潘羅支受封後,上表謝恩,并說他已經集結了六萬騎兵,等待朝廷王師到來之後,合兵一處,讨伐李繼遷,收複靈州。
趙恒又下诏嘉獎潘羅支。
此後不久,李繼遷攻打麟州,被知州衛居寶率領軍民擊退,轉攻西涼,殺死了西涼府丁惟清,占據了西涼城池。
潘羅支居在六谷,本來就是西涼的藩屬,他決定用詐降之計消滅李繼遷。
李繼遷不知潘羅支受職宋廷,以為他隻是一個蕃酋,畏懼他的軍威才前來投誠,絲毫不懷疑潘羅支的誠意。
見潘羅支率兵來降,立即傳令接見他。
潘羅支進城之後,向李繼遷行跪拜之禮,接着歌頌李繼遷德被塞外,威震西涼,六谷的藩部都願意歸降,給李繼遷送上幾頂高帽子,随後表示自己情願聽從他的指揮。
李繼遷接連戴了幾頂高帽子,滿面春風,立即在身邊給潘羅支擺一個座位,眉開眼笑地對潘羅支好言撫慰。
李繼遷令潘羅支招徕部落,擴充兵力。
潘羅支欣然同意,回到他的駐地,将六谷的藩部召集起來,一同來到西涼谒見李繼遷。
李繼遷親自到校場檢閱潘羅支帶來的六谷番兵,番兵們有的持刀槍,有的持弩箭,列隊魚貫而入,接受李繼遷的檢閱。
潘羅支手持弩箭走在前面,在離李繼遷十步之地站定,口裡号令帶來的番兵站好隊,不要大聲喧嘩,眼睛卻暗暗地注視着李繼遷的一舉一動,發現李繼遷正專心觀看剛進來的一隊番兵,對自己這邊毫不設防,突然彎弓搭箭,瞄準李繼遷射出一箭。
李繼遷正留心查核,猛聽得弓弦響,忙睜目四顧,恰巧一箭飛來,不偏不倚,正中左眼,李繼遷大叫一聲道:“快!快!拿匪徒!” 左右聽到李繼遷的慘叫,正要上前保護李繼遷,不料潘羅支帶來的番兵手持兵刃,一擁而上。
李繼遷部下死命抵抗,但已被殺斃多人,剩了幾個骁悍的弁目,保護着李繼遷,且戰且逃。
番兵奮勇驅殺,幾乎将李繼遷擒住。
李繼遷的幾個死黨拼命相救,終究還是讓他逃脫了。
李繼遷逃回靈州,左眼疼痛難忍,命人抽出插在眼中的飛箭,不想連眼珠也一起帶了出來,慘叫一聲,暈死過去。
終因醫治無效,一命嗚呼了。
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繼承了父親的職務,派人将父親戰死沙場的事情禀報契丹。
契丹贈李繼遷為尚書令,封李德明為西平王。
環慶的守臣,因李德明剛剛繼位,部落元氣大傷,奏請朝廷降旨招降。
趙恒頒诏靈州,招降李德明。
李德明派牙将王侁奉表歸順。
朝廷商議加封李德明,唯獨知鎮戎軍曹玮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建議乘勢滅掉西夏,并請纓出戰。
所上奏章的大概意思是: 叛酋李繼遷,擅河西地二十年,兵不解甲,使大宋有西顧之憂。
今其子危國弱,不即捕滅,後更強盛,不可制矣。
願假臣精兵,出其不意,擒德明送阙下,複河西為郡縣,此其時也。
枕戈待命,無任翹企! 曹玮,就是曹彬的二兒子,曹彬誇他有将才。
曹玮的奏章上達朝廷,趙恒看後卻不以為然。
朝中大臣們也有人說伐喪不義,不如恩加李德明。
于是授李德明充定難軍節度使,統轄夏、銀、綏、宥、靜五州。
後來聽說契丹封李德明為西平王,也就封他為西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