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二 益州兵變
關燈
小
中
大
昭同一天被提拔為本州團練使。
兩人同受命為大宋國鎮守邊關,被邊境的百姓稱為宋軍二楊。
2、川中兵變 趙恒率領出征的文武百官返回京城,還在途中的時候,就接到從汴梁傳過來的急報,益州發生兵變。
趙廷順等八人主謀,推都虞侯王均為首領,打着大蜀的國号,建元化順,署置官稱,俨然一小朝廷;兵馬钤轄符昭壽被叛軍所殺,都巡檢使劉紹榮自殺身亡。
趙恒聞報後異常震怒,立即诏命戶部使雷有終為川峽招安使,李惠、石普、李守倫同為巡檢使,撥給步騎八千,前往益州平定叛亂,所有在蜀軍官,如上官正、李繼昌等都受雷有終節制。
雷有終奉诏後,攜衆将陛辭聖駕,立即領兵入川去了。
太宗朝,四川曾發生過王小波起兵的事件,太宗派宦官王繼恩率兵進川平亂,在與官兵作戰的過程中,義軍首領王小波、李順先後戰死,王繼恩率領的官兵取得勝利。
誰知王繼恩小人得志,呆在四川樂不思歸,縱兵搶掠,奸淫婦女,再次激起民變。
雷有終與張詠,一個為兩川招安使,一個為益州知州,同到四川收拾亂攤子。
一武一文兩個人到四川後,對川民采取安撫政策,使四川的局勢安定下來。
此後不久,雷有終和張詠兩人先後調離四川,改用牛冕為益州知州,符昭壽為兵馬钤轄。
牛冕懦弱無能,符昭壽驕恣不法,部下兵士對他們兩人極為不滿,背地裡策劃要推翻這兩個人。
益州的軍隊,由都虞侯王均、董福分别統轄,董福治兵有方,部下的待遇也比較優厚。
王均是個軍棍,不但好酒,而且好賭,賭輸了,克扣軍饷為賭資。
因此,他的部下的待遇與董福部下的待遇相差懸殊,顯得很寒碜。
這一天,知州牛冕、兵馬钤轄符昭壽在東郊閱兵,蜀中的百姓都趕到現場看熱鬧。
王均和董福的部下,分别站成方陣接受檢閱。
董福的軍隊甲仗鮮明、衣裝整齊;王均的軍隊裝備簡單、衣裝破舊,兩相比較,形成鮮明的反差,不僅圍觀的百姓議論紛紛,就是王均的部下也自慚形穢,羞于見人。
王均的部下有個叫趙延順的,覺得很掉面子,心生怨憤,他沒有将這個怨憤發洩到王均身上,反而遷怒于符昭壽,認為是他無事生非,搞什麼閱兵儀式,才使他和他的兄弟們丢了面子。
因怨而生恨,鹹平二年除夕夜,他糾集一幫兄弟,沖進兵馬府殺死了符昭壽。
鹹平三年(1000年)正月初一,益州的官吏和百姓都在歡天喜地、熱熱鬧鬧地過大年,走親戚,訪朋友,相互慶賀。
突然聽到兵變的消息,全城一片恐慌。
知州牛冕棄城而逃,轉運使張适也乘亂遁去,唯有都巡檢使劉紹榮留守城中。
亂兵闖進劉紹榮的署所,請他出來主持大局。
劉紹榮本是燕人,棄虜而歸順趙宋,他不願背叛朝廷而與叛兵同流合污,不僅拒絕了叛軍的請求,反而還将他們臭罵一頓。
叛兵請将不成,還挨了一頓臭罵,立即翻臉圍攻劉紹榮,劉紹榮雖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衆,退回内署,左思右想,覺得四川發生兵變,他作為都巡檢使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朝廷,他不能交待,對叛兵,他又無能為力。
求生的希望很渺茫,無奈之下,找出一條繩索,懸梁自盡了。
監軍王澤找到王均,說叛兵是他的部下,他不能袖手旁觀,必須出面解決這件事。
王均走上街頭,曉谕叛兵,叫他們不要繼續作亂。
叛兵乘機将王均圍起來,要擁戴他為叛軍主帥。
王均見這麼多人擁戴自己,頓時心花怒放,不作推辭,樂而受之。
四川的兵變是因王均克扣軍饷所起,反過來,卻又擁立王均為主,可見這些叛軍都是一些烏合之衆、沒腦子的渾球。
王均做了叛軍首領後,自立王國,國号為大蜀,建元化順,并模仿朝廷建制,任命官員。
他用一個叫張锴的人充當軍師,率領叛軍攻打漢州,一舉而下。
接着又轉攻綿州,因綿州守軍頑強抵抗,久攻不下,轉而趨兵攻打劍州,被知州李士衡擊敗,隻得又退回益州。
蜀州知州楊懷忠見王均領兵叛亂,向各州發送檄文,号召各州齊心協力,讨伐叛軍,以平叛亂。
四川各州紛紛響應,聯軍初戰告捷,乘勝追擊至一個叫三井橋的地方,突然,叛軍蜂擁而至,楊懷忠見叛軍勢大,勒兵退回蜀州,再發檄文至嘉、眉等七州,重新組成聯軍攻打叛軍。
官兵與叛兵在雞鳴原打了一仗,官兵全勝,楊懷忠命部隊暫時駐紮在雞鳴原,等待朝廷王師到來。
3、赴川平
兩人同受命為大宋國鎮守邊關,被邊境的百姓稱為宋軍二楊。
2、川中兵變 趙恒率領出征的文武百官返回京城,還在途中的時候,就接到從汴梁傳過來的急報,益州發生兵變。
趙廷順等八人主謀,推都虞侯王均為首領,打着大蜀的國号,建元化順,署置官稱,俨然一小朝廷;兵馬钤轄符昭壽被叛軍所殺,都巡檢使劉紹榮自殺身亡。
趙恒聞報後異常震怒,立即诏命戶部使雷有終為川峽招安使,李惠、石普、李守倫同為巡檢使,撥給步騎八千,前往益州平定叛亂,所有在蜀軍官,如上官正、李繼昌等都受雷有終節制。
雷有終奉诏後,攜衆将陛辭聖駕,立即領兵入川去了。
太宗朝,四川曾發生過王小波起兵的事件,太宗派宦官王繼恩率兵進川平亂,在與官兵作戰的過程中,義軍首領王小波、李順先後戰死,王繼恩率領的官兵取得勝利。
誰知王繼恩小人得志,呆在四川樂不思歸,縱兵搶掠,奸淫婦女,再次激起民變。
雷有終與張詠,一個為兩川招安使,一個為益州知州,同到四川收拾亂攤子。
一武一文兩個人到四川後,對川民采取安撫政策,使四川的局勢安定下來。
此後不久,雷有終和張詠兩人先後調離四川,改用牛冕為益州知州,符昭壽為兵馬钤轄。
牛冕懦弱無能,符昭壽驕恣不法,部下兵士對他們兩人極為不滿,背地裡策劃要推翻這兩個人。
益州的軍隊,由都虞侯王均、董福分别統轄,董福治兵有方,部下的待遇也比較優厚。
王均是個軍棍,不但好酒,而且好賭,賭輸了,克扣軍饷為賭資。
因此,他的部下的待遇與董福部下的待遇相差懸殊,顯得很寒碜。
這一天,知州牛冕、兵馬钤轄符昭壽在東郊閱兵,蜀中的百姓都趕到現場看熱鬧。
王均和董福的部下,分别站成方陣接受檢閱。
董福的軍隊甲仗鮮明、衣裝整齊;王均的軍隊裝備簡單、衣裝破舊,兩相比較,形成鮮明的反差,不僅圍觀的百姓議論紛紛,就是王均的部下也自慚形穢,羞于見人。
王均的部下有個叫趙延順的,覺得很掉面子,心生怨憤,他沒有将這個怨憤發洩到王均身上,反而遷怒于符昭壽,認為是他無事生非,搞什麼閱兵儀式,才使他和他的兄弟們丢了面子。
因怨而生恨,鹹平二年除夕夜,他糾集一幫兄弟,沖進兵馬府殺死了符昭壽。
鹹平三年(1000年)正月初一,益州的官吏和百姓都在歡天喜地、熱熱鬧鬧地過大年,走親戚,訪朋友,相互慶賀。
突然聽到兵變的消息,全城一片恐慌。
知州牛冕棄城而逃,轉運使張适也乘亂遁去,唯有都巡檢使劉紹榮留守城中。
亂兵闖進劉紹榮的署所,請他出來主持大局。
劉紹榮本是燕人,棄虜而歸順趙宋,他不願背叛朝廷而與叛兵同流合污,不僅拒絕了叛軍的請求,反而還将他們臭罵一頓。
叛兵請将不成,還挨了一頓臭罵,立即翻臉圍攻劉紹榮,劉紹榮雖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衆,退回内署,左思右想,覺得四川發生兵變,他作為都巡檢使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朝廷,他不能交待,對叛兵,他又無能為力。
求生的希望很渺茫,無奈之下,找出一條繩索,懸梁自盡了。
監軍王澤找到王均,說叛兵是他的部下,他不能袖手旁觀,必須出面解決這件事。
王均走上街頭,曉谕叛兵,叫他們不要繼續作亂。
叛兵乘機将王均圍起來,要擁戴他為叛軍主帥。
王均見這麼多人擁戴自己,頓時心花怒放,不作推辭,樂而受之。
四川的兵變是因王均克扣軍饷所起,反過來,卻又擁立王均為主,可見這些叛軍都是一些烏合之衆、沒腦子的渾球。
王均做了叛軍首領後,自立王國,國号為大蜀,建元化順,并模仿朝廷建制,任命官員。
他用一個叫張锴的人充當軍師,率領叛軍攻打漢州,一舉而下。
接着又轉攻綿州,因綿州守軍頑強抵抗,久攻不下,轉而趨兵攻打劍州,被知州李士衡擊敗,隻得又退回益州。
蜀州知州楊懷忠見王均領兵叛亂,向各州發送檄文,号召各州齊心協力,讨伐叛軍,以平叛亂。
四川各州紛紛響應,聯軍初戰告捷,乘勝追擊至一個叫三井橋的地方,突然,叛軍蜂擁而至,楊懷忠見叛軍勢大,勒兵退回蜀州,再發檄文至嘉、眉等七州,重新組成聯軍攻打叛軍。
官兵與叛兵在雞鳴原打了一仗,官兵全勝,楊懷忠命部隊暫時駐紮在雞鳴原,等待朝廷王師到來。
3、赴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