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燕歌

關燈
鋒冷的眼眸中,突然現出分暖意,可那暖意不過如寒冬的哈氣,轉瞬即散:“你不是個多嘴的人。

    我在甯王府時就說過,你不過是個本分的人。

    ” 秋長風沉默片刻才道:“漢王過譽了。

    ” 他實在猜不到漢王的用意,因此對漢王的每句話都是細細咀嚼。

    他也不是說廢話的人,他更知道,漢王也很少廢話。

    漢王突然這麼評價他秋長風,心中究竟在想着什麼? “可這世上……本分的人總是會吃虧,因此你到現在還是個千戶。

    ”漢王淡淡道,“我也是個本分的人……” 漢王說自己是本分的人,這話無論誰聽到,都會想笑,可又有誰敢去笑?秋長風心頭一跳,抑制住看紀綱臉色的沖動。

    可他不用看也知道,紀綱的臉色肯定很難看。

     漢王一語雙關,暗示秋長風本應該取代紀綱的位置,又說漢王他自身本應該是太子。

    這世上本分的人卻都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本是個諷刺。

    紀綱聽到這種話,如何能不變色? 斜睨了紀綱一眼,漢王目光掠過,落在了甯王身上,笑道:“皇叔,你也是個本分的人。

    ” 甯王正在欣賞着歌舞,好似完全沉迷其中,但聽漢王一說,立即扭頭笑道:“漢王……過譽了,老夫其實……其實……”在漢王給他祝壽時,他還能稱呼一聲賢侄,因為那時是大家做戲給旁人看的。

    在這歌舞靡靡的軍營中,他卻不敢那麼稱呼。

    望着眼前這賢侄蕭索的目光,甯王“其實”了半天,終究道:“其實老夫也是本分的人。

    ” 帳中樂聲不停,歌姬舞得更急,如風火交集,鼓動不休。

     漢王不為樂聲所動,隻是道:“皇叔若不是本分的人,也不會在靖難後,乖乖地不問政事了。

    ” 甯王一聽,臉色蒼白,不發一言。

    秋長風聽到這話,都覺得漢王這次說得實在有些過火。

     原來當年朱允炆當上皇帝後,對衆叔父搶先下手。

    朱棣在順天府起兵時,隻有甯王還有些兵力。

    朱棣讓太子朱高熾堅守順天府,自己親自去說服甯王聯手出兵,借甯王三衛的八萬兵力,這才能堪堪抵住朱允炆數十萬重兵的進攻,之後反守為攻。

     若無甯王的幫助,朱棣可能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朱允炆剿滅。

    甯王的功勞可說極大。

    朱棣當初借兵時,也親口說過,若得江山,就和甯王共享。

     可甯王是個聰明人。

    他當然知道,很多人隻能同患難,但難以同富貴。

    朱棣的許諾是一回事,他若真信以為真,那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甯王在朱棣登基後,立即歸隐,空享爵祿,半點兒兵力都不敢握在手上。

    托辭是無心政事,縱情曲樂修道。

    可他終日戰戰兢兢,未老已衰。

    這次朱棣讓甯王随軍,甯王根本不敢違拗。

    這往日看似善謀、如今好似風光的人物,不過是個可憐蟲罷了。

     這種境況,秋長風知道,漢王當然也知道。

    如今漢王蓦地揭開甯王的傷疤,難道是說他心懷憤然,這才想在甯王身上撒氣? 甯王眼中已有了悲哀之意。

    他想解釋,可無從解釋;他想發怒,可無膽去怒;他想痛哭,可他必須保持尴尬的笑容。

    那一刻,他恨不得一頭撞死在地上。

     漢王望着甯王,目光中終于帶了分憐憫之意道:“我其實和皇叔是一樣的人。

    ” 甯王強笑道:“漢王過謙了。

    老夫已朽,如何及得上漢王的雄姿?” 漢王望着那火一樣迷離的歌舞,說道:“靖難之役前,皇叔不也是英姿勃勃?”不理甯王蒼白的臉色,漢王歎口氣道:“我回南京後,隻怕就會和皇叔一樣,再也不理政務了。

    ” 舞未休,衆人心思有如舞者的舞,跌宕不休。

    他們都知道漢王的意思。

     漢王的确和甯王很像。

    他們生不逢時,因為這是命——他們一出生就已注定的命運。

    甯王始終是甯王,不會是天子,就像漢王始終是漢王,不會是太子一樣。

     現在漢王若回返南京,就和甯王到了南京一樣……蹉跎數年後,會不會也變成如今的甯王? 秋長風心中宛若有雷電一閃,蓦然想到當初在金山寺前,張定邊曾說過:“我知道,我若收手就能活下去,再活個一百歲也說不定。

    可那有什麼意義?就如這棵樹一樣,就算活了千年,又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活在世上,隻為了這不甘二字。

    張定邊也不例外。

     漢王這時候,突然說出這種話來,究竟是什麼意思? 不等秋長風再想下去,漢王突然道:“皇叔精通曲樂,可知道眼下歌舞演的是哪一出?”漢王突然把話題引到歌舞之上,讓衆人心情不由得為之一輕。

    甯王更是舒了口氣,笑道:“這應該是南戲的一出《倩女離魂》。

    這出戲本是起源于唐傳奇《離魂記》,宋人改為話本,金人編調,而由元鄭光祖參照前人的流傳改編而成的。

    ” 甯王一說起詞曲,又是滔滔不絕,當然也是因為他在其中有着極深的造詣。

    見漢王不語,甯王終于讪讪不說下去,略帶恭維道:“不想漢王在觀海竟能找到這種戲班子……” 漢王微微一笑道:“本王既然有請皇叔,當然要投皇叔所好才好。

    這觀海戲班子不多,要請到好的并不容易。

    其實這出戲無論如何編來,本王最欣賞的卻是倩女的性情。

    皇叔,你如何看呢?” 秋長風一旁插不上話,也無心說話,一直琢磨着漢王的心意。

    聞言心道,《倩女離魂》這劇本寫的是張倩女和王文舉二人指腹為婚,王文舉長大應試,途經張家,欲迎娶倩女,張母卻嫌王文舉功名未就,不許二人成婚。

    王文舉無奈獨自入京應試,倩女憂思成疾,卧病在床,魂靈卻悠然離體,追趕張文舉到京城,相伴多年。

    之後張文舉狀元及第,衣錦還鄉。

     故事頗為浪漫凄美,可漢王素來不會無的放矢,突然又提及這出戲,究竟有什麼用意? 甯王輕咳一聲,強笑道:“倩女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