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燕歌
關燈
小
中
大
公主和上師的。
”他和秋長風不同,他總能留意到更明顯的事實。
因此,他現在還不知道,死在殿中的那個衛鐵衣是個假貨。
“公主如今回來了,可東瀛忍者為什麼帶走上師的屍體?”姚三思繼續問道。
這個問題顯然在他心頭徘徊了許久。
秋長風心思飛轉,終于恢複了鎮靜,搖搖頭道:“不知道。
” 女人說“是”的時候,通常是否定的,而她們說“不”的時候,有可能是肯定。
可秋長風說“不知道”的時候,沒有誰能知道秋長風到底知道不知道。
姚三思也不知道。
但他明白,秋長風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再讨論下去。
因此,他雖奇怪秋長風對此事的淡漠,還是換了話題道:“那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 秋長風不等回答,就聽不遠處有人道:“現在我們要去見漢王。
” 姚三思一聽那森冷如雪的聲音,立即變得畢恭畢敬。
秋長風心中微動,轉身望向說話那人,施禮道:“秋長風參見指揮使大人。
” 說話那人正是紀綱,紀綱的身邊站着孟賢。
孟賢有些嫉恨地望着秋長風,紀綱卻有些深意地看着秋長風。
紀綱額頭的劍痕似乎更深刻了些——深刻如皺紋。
見秋長風施禮,紀綱隻是淡然道:“秋千戶不必多禮。
”他對秋長風無疑很客氣。
但上司對下屬客氣,通常不是什麼好兆頭。
秋長風當然明白這點,他也知道和紀綱之間,再也回不到慶壽寺時的關系。
他隻是詢問道:“大人……我們……要去見漢王?” 紀綱點頭道:“不錯,漢王要走了……” 秋長風微愕,卻沒有出口詢問。
他本來就是如此,問該問的,想要想的。
很多事,無疑動腦比動口要好些。
姚三思卻忍不住道:“什麼?漢王要走?去哪裡?”姚三思不解,眼下大敵當前,天子朱棣親臨觀海征讨東瀛,正要依仗漢王之力,漢王為何要走? 紀綱根本不做回答,隻是道:“秋長風,漢王臨行前,想要見見你,因此讓本指揮傳傳話……你若有空,現在就可随我前往漢王的營帳。
” 秋長風心中奇怪,還是道:“好,屬下這就和大人前去。
” 紀綱眼中閃過分賞識之意,但很快泯滅。
他話也不多說,隻是轉身向軍營外走去。
孟賢如影子般跟随,有意無意地擋在秋長風和紀綱之間。
姚三思不得紀綱的命令,當然不好同去。
他有些失落地立在雪中,心中卻想,漢王為什麼要在走之前見秋千戶?漢王和秋千戶之間,還有什麼可說的? 漢王的天策衛遠在東霍群島,他跟随侯顯來到觀海,不過帶了幾百貼身侍衛。
和天子吵過之後,漢王更是負氣在禦營數裡外紮營,顯示對天子的不滿。
那軍營規模不大,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威嚴肅穆之勢,竟不亞于禦營。
紀綱、秋長風入了軍營,被人領着直奔主帳。
未及主帳前,就聽有絲竹之聲傳來,不由得都有些發怔。
漢王和天子吵翻、關系惡化,還有心情欣賞歌舞? 掀開簾帳,帳外雪落,帳内卻是溫暖如春。
有樂師輕調管樂,急出曲弦,樂聲錯落,如珠落玉盤。
歌姬如火鶴般團團而舞,裙擺紛揚,又如飄飄落落的紅雪。
紅雪那頭,漢王略帶落寞地坐在高位之上,端着酒樽。
見秋長風二人進來,不羁的雙眉一揚,目光中似乎有寒芒一閃,可那寒芒如天邊流星,轉瞬即逝,淹沒在洋洋灑灑的紅雪明燈中。
帳内早掌燈,原來天已暮。
秋長風、紀綱見到有如火般的歌姬旋舞之時,還能保持冷靜。
畢竟這二人均是身經百煉,喜怒難形于色。
可饒是二人如斯冷靜,見到漢王旁邊那人的時候,也忍不住心中詫異。
陪在漢王身邊欣賞歌舞的人,鶴發童顔,竟是甯王。
秋長風已知道甯王來到了觀海,可甯王為何前來漢王的營帳中?難道說甯王知道漢王和聖上不合,因此想做和事佬,來勸漢王?他閃念間,卻隐約覺得這猜測有些問題。
就在這時,紀綱向漢王施禮,輕聲道:“漢王殿下,聖上已同意了你回返南京之請……” 樂聲不停,營帳内的舞女還在飛舞——舞動如火,可漢王臉上,卻帶分冬的肅殺。
紀綱見到漢王的表情,心中惴惴,不解漢王究竟想着什麼,就像他也不明白天子到底想着什麼一樣。
原來,漢王來到觀海後,遭到朱棣呵斥,因不滿朱棣賞罰不明,和朱棣吵了一架,遽然提出要回南京。
漢王是矯情還是真怒,是真走還是作态?沒有人知曉。
可天子朱棣竟然準了。
紀綱這次前來,就是通知漢王此事。
漢王聽到這個消息,會如何想?紀綱不知道,但他知道的一點是,漢王很不高興。
紀綱能看出很多事情,但他無疑比秋長風更能藏得住心事,因此他說完朱棣的旨意後,保持沉默。
喧嘩的歌舞中,映襯着難言的沉默。
不知許久,漢王笑了笑,緩緩喝盡了樽中酒,擺擺手道:“指揮使請坐。
” 紀綱略有猶豫,本想立即回去複命,可見漢王這般說,不好推卻,道了個謝,緩緩落座。
漢王略帶嘲弄地望着秋長風道:“秋千戶為何不說話?現在豈非到了你說話的時候?” 秋長風有些困惑,但他平靜地道:“漢王要見卑職,不知道想要卑職說什麼?” 漢王淡淡道:“現在你豈不是應該說,‘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敵當前,本王還沉迷酒色,實不應該?” 漢王口氣中滿是揶揄,秋長風當然聽得出來。
但他沒有不滿的神色,隻是歎口氣道:“若聖上有朝一日問起,屬下當會說出此事。
但如何來看,還需聖上斷定。
”他沒有變,秦淮河上他這麼說,如今還是一樣的做法。
但誰都聽出,他對漢王并沒有幸災樂禍。
漢王
”他和秋長風不同,他總能留意到更明顯的事實。
因此,他現在還不知道,死在殿中的那個衛鐵衣是個假貨。
“公主如今回來了,可東瀛忍者為什麼帶走上師的屍體?”姚三思繼續問道。
這個問題顯然在他心頭徘徊了許久。
秋長風心思飛轉,終于恢複了鎮靜,搖搖頭道:“不知道。
” 女人說“是”的時候,通常是否定的,而她們說“不”的時候,有可能是肯定。
可秋長風說“不知道”的時候,沒有誰能知道秋長風到底知道不知道。
姚三思也不知道。
但他明白,秋長風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再讨論下去。
因此,他雖奇怪秋長風對此事的淡漠,還是換了話題道:“那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 秋長風不等回答,就聽不遠處有人道:“現在我們要去見漢王。
” 姚三思一聽那森冷如雪的聲音,立即變得畢恭畢敬。
秋長風心中微動,轉身望向說話那人,施禮道:“秋長風參見指揮使大人。
” 說話那人正是紀綱,紀綱的身邊站着孟賢。
孟賢有些嫉恨地望着秋長風,紀綱卻有些深意地看着秋長風。
紀綱額頭的劍痕似乎更深刻了些——深刻如皺紋。
見秋長風施禮,紀綱隻是淡然道:“秋千戶不必多禮。
”他對秋長風無疑很客氣。
但上司對下屬客氣,通常不是什麼好兆頭。
秋長風當然明白這點,他也知道和紀綱之間,再也回不到慶壽寺時的關系。
他隻是詢問道:“大人……我們……要去見漢王?” 紀綱點頭道:“不錯,漢王要走了……” 秋長風微愕,卻沒有出口詢問。
他本來就是如此,問該問的,想要想的。
很多事,無疑動腦比動口要好些。
姚三思卻忍不住道:“什麼?漢王要走?去哪裡?”姚三思不解,眼下大敵當前,天子朱棣親臨觀海征讨東瀛,正要依仗漢王之力,漢王為何要走? 紀綱根本不做回答,隻是道:“秋長風,漢王臨行前,想要見見你,因此讓本指揮傳傳話……你若有空,現在就可随我前往漢王的營帳。
” 秋長風心中奇怪,還是道:“好,屬下這就和大人前去。
” 紀綱眼中閃過分賞識之意,但很快泯滅。
他話也不多說,隻是轉身向軍營外走去。
孟賢如影子般跟随,有意無意地擋在秋長風和紀綱之間。
姚三思不得紀綱的命令,當然不好同去。
他有些失落地立在雪中,心中卻想,漢王為什麼要在走之前見秋千戶?漢王和秋千戶之間,還有什麼可說的? 漢王的天策衛遠在東霍群島,他跟随侯顯來到觀海,不過帶了幾百貼身侍衛。
和天子吵過之後,漢王更是負氣在禦營數裡外紮營,顯示對天子的不滿。
那軍營規模不大,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威嚴肅穆之勢,竟不亞于禦營。
紀綱、秋長風入了軍營,被人領着直奔主帳。
未及主帳前,就聽有絲竹之聲傳來,不由得都有些發怔。
漢王和天子吵翻、關系惡化,還有心情欣賞歌舞? 掀開簾帳,帳外雪落,帳内卻是溫暖如春。
有樂師輕調管樂,急出曲弦,樂聲錯落,如珠落玉盤。
歌姬如火鶴般團團而舞,裙擺紛揚,又如飄飄落落的紅雪。
紅雪那頭,漢王略帶落寞地坐在高位之上,端着酒樽。
見秋長風二人進來,不羁的雙眉一揚,目光中似乎有寒芒一閃,可那寒芒如天邊流星,轉瞬即逝,淹沒在洋洋灑灑的紅雪明燈中。
帳内早掌燈,原來天已暮。
秋長風、紀綱見到有如火般的歌姬旋舞之時,還能保持冷靜。
畢竟這二人均是身經百煉,喜怒難形于色。
可饒是二人如斯冷靜,見到漢王旁邊那人的時候,也忍不住心中詫異。
陪在漢王身邊欣賞歌舞的人,鶴發童顔,竟是甯王。
秋長風已知道甯王來到了觀海,可甯王為何前來漢王的營帳中?難道說甯王知道漢王和聖上不合,因此想做和事佬,來勸漢王?他閃念間,卻隐約覺得這猜測有些問題。
就在這時,紀綱向漢王施禮,輕聲道:“漢王殿下,聖上已同意了你回返南京之請……” 樂聲不停,營帳内的舞女還在飛舞——舞動如火,可漢王臉上,卻帶分冬的肅殺。
紀綱見到漢王的表情,心中惴惴,不解漢王究竟想着什麼,就像他也不明白天子到底想着什麼一樣。
原來,漢王來到觀海後,遭到朱棣呵斥,因不滿朱棣賞罰不明,和朱棣吵了一架,遽然提出要回南京。
漢王是矯情還是真怒,是真走還是作态?沒有人知曉。
可天子朱棣竟然準了。
紀綱這次前來,就是通知漢王此事。
漢王聽到這個消息,會如何想?紀綱不知道,但他知道的一點是,漢王很不高興。
紀綱能看出很多事情,但他無疑比秋長風更能藏得住心事,因此他說完朱棣的旨意後,保持沉默。
喧嘩的歌舞中,映襯着難言的沉默。
不知許久,漢王笑了笑,緩緩喝盡了樽中酒,擺擺手道:“指揮使請坐。
” 紀綱略有猶豫,本想立即回去複命,可見漢王這般說,不好推卻,道了個謝,緩緩落座。
漢王略帶嘲弄地望着秋長風道:“秋千戶為何不說話?現在豈非到了你說話的時候?” 秋長風有些困惑,但他平靜地道:“漢王要見卑職,不知道想要卑職說什麼?” 漢王淡淡道:“現在你豈不是應該說,‘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敵當前,本王還沉迷酒色,實不應該?” 漢王口氣中滿是揶揄,秋長風當然聽得出來。
但他沒有不滿的神色,隻是歎口氣道:“若聖上有朝一日問起,屬下當會說出此事。
但如何來看,還需聖上斷定。
”他沒有變,秦淮河上他這麼說,如今還是一樣的做法。
但誰都聽出,他對漢王并沒有幸災樂禍。
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