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關燈
規模制造軍火。

    軸心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使美國保持意見分歧和軟弱不堪的狀态,等到它成為沒有盟國的孤立國家時再對付它。

     這種前景近在眼前。

    一半的美國人聽到德國戰勝了蘇聯,都會歡欣鼓舞。

    直到珍珠港遭受襲擊的前一天,《租借法案》的計劃依日陷于官樣文章和惰性的泥沼,這就反映出人民中間的意見分歧和思想混亂。

     在這一方面,阿道夫-希特勒有很大的功勞。

    他是一個器量狹小的人,對于美國無知透頂。

    可是他的近于女性的直覺向他提出警告,必須不讓他的不共戴天的敵人羅斯福有機可乘,把美國人團結起來反對他。

    所以元首忍受美國總統一切公開的下流辱罵,追使德國潛艇忍耐過分的挑釁。

     但是元首的這個英明戰略被扔在珍珠港的炸彈炸得粉碎。

    一億三千萬美國人原是争吵不休、變化不定、意見分歧的,可是一夜之間,卻變成了渴望戰争的憤怒的集體。

    羅斯福向國會提出了龐大的作戰計劃和軍費,這在幾天以前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八月間,羅斯福向國會提出溫和的《征兵法案》。

    經過幾個星期的辯論,才以一票的多數通過,現在卻在幾小時内一緻通過了兇狠的宣戰決議以及羅斯福計劃已久的一切龐大的驚人的作戰計劃。

     這是珍珠港事件的主要結果,因為艦隊不久就修複并加以擴充了。

    德國本來采取戰略攻勢,世界帝國也已掌握在手,但在一個星期内,卻轉入了毫無希望的戰略守勢,除非我們的敵人犯下同樣愚蠢的自殺性錯誤,我們除了被打垮外别無出路。

    并不存在的“軸心”也許有人會問:“德國怎麼會允許發生這樣的災難呢?”回答是:日本人并沒有跟我們商量過。

    我們發現珍珠港成為進攻目标的時候也跟美國人一樣,就是說,是在魚雷和炸彈在那兒爆炸的時候。

     德國、日本和意大利軸心從來沒有作為一個軍事實體存在過。

    這是被宣傳吹脹起來的一隻貌似兇惡的橡皮氣球。

    它的目的是恐吓。

    三個國家在戰争的整個過程中都是各自為政,關于它們的進攻、入侵和戰略上的決定,通常甚至不預先通知它們的夥伴。

     正因為如此,希特勒進攻波蘭的時候,墨索裡尼忽然拒絕參加作戰,直到法國快要垮台,他才慌忙參加進去。

    意大利獨裁者并沒有通知希特勒就入侵希臘。

    希特勒進攻俄國,在戰争即将開始的時候才告訴意大利領袖。

    不過他這樣做是有充分理由的。

    我們的情報部門曾經向我們報告,凡是墨索裡 尼知道的事情都通過意大利的皇室直接傳到美國人那裡去了。

     在軸心國武裝部隊之間,沒有舉行過一次真正的參謀會議。

    在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年,英美兩國就舉行過多次這樣的會議!它們和布爾什維克密切合作,在整個戰争期間一直采取聯合作戰的戰略。

    現在他們可以從容地考慮幫助斯大林摧毀我們、把斯拉夫的洪水引到易北河是否明智了。

    然而盟國的軍事行動都是聯合作戰的榜樣,而“軸心國”的戰略卻是無效的。

    這裡是個自為戰,不幸的德國被兩個第二流的夥伴束縛住手腳,它們做出鹵莽任性的冒險,因而使它遭到毀滅。

     山本五十六的作用日本為什麼采取這種越出常軌的、注定要失敗的途徑呢? 它是靠一九○四年在旅順港偷襲俄國海軍而突然闖進現代曆史的,它大概還在留戀黃種人打敗白種人的這個方式。

    日本海軍參謀部主張采取正常的行動:先把東印度群島拿下,如果和美國海軍遭遇,就跟它在日本附近的海面上決一雌雄。

    但是襲擊珍珠港的計策是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将設想出來的,他以辭職相威脅,強迫他的海軍和政府接受他的意見。

    山本五十六完全反對和美國作戰,理由是,企圖對抗一個在工業上占七比一優勢的敵人是沒有希望的。

    可是他又堅決主張,如果一定要他作戰,他就要一開始把美國艦隊打垮。

    對于這種襲擊的更廣泛的後果,他是懵無所知的。

    海軍參謀部認為這種襲擊是一次太冒險的賭博,但是山本五十六的意見占了上風。

    當然在戰術上,他的戰績是不能磨滅的。

    隻要人們讀到或者寫到這段曆史,“珍珠港事件”必将成為成功的突襲的同義語。

    它在世界語言中跟“滑鐵盧”一樣著名。

     那麼,日本的艦隊怎樣能夠集合,橫渡太平洋駛到離夏威夷群島二百英裡以内,避開美國情報部門的一切偵察和所有的海上和空中巡邏,出其不意地襲擊美國的陸海軍呢?根據戰後的揭露,美國曾經識破日本的電報密碼,看出它秘密的外交海底電報,這就使這個謎難解了兩三倍!美國國會關于珍珠港事件的調查記錄多達幾百萬字。

    然而它依舊是個謎。

     作為德國的一個參謀軍官,我把珍珠港事件看作象薩拉米斯戰役①或者特拉法爾加戰役②那樣一個抽象的戰争問題。

    山本五十六的軍事行動之所以使美國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