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一計劃是實際存在的。

    溫斯頓-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公開寫到這一計劃。

    他承認英國進攻日期定在我們之前,後來取消了。

    因此,我們搶先進入挪威-完全出于僥幸,是時間問題。

     蘇芬戰争使挪威問題尖銳化,因為英法完全可以利用“援芬”作為借口,在挪威登陸,并向斯堪的那維亞半島挺進。

    這對我們非常不利。

    北海兩側均設英軍基地,這對我們的潛艇形成了封鎖,從而扼住了我們在海上的主要咽喉。

    更重要的是,我們從瑞典運進鐵礦的船隻,冬季航線必須沿挪威海岸行駛。

    如果沒有這一鐵礦資源,我們就不能堅持長期戰争。

    當最高司令部向希特勒承認存在這種危險後,希特勒發布命令進行“韋塞演習”,并占領挪威,黃色方案再一次推遲。

     在紐倫堡法庭上,海軍上将雷德爾因“陰謀侵占中立國挪威”而定罪,而曾經拟定過同樣計劃的英國,卻坐在審判席上,這一事實實在令人遺憾。

    但這種不合理的現象,促使我對自己在紐倫堡的經曆處之泰然。

    我認為那不是對我個人的侮辱,而是失敗所導緻的必然政治結果。

    如果戰争的結局正好相反,我們因丘吉爾陰謀占領挪威而将他處以絞刑,世界輿論又當如何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占領挪威,是在非常優良的英國艦隊實際炮火下進行的一次驚人的水上行動,并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次成功并不是由于希特勒的指揮,而是無視他的指揮的結果。

    我們在海上遭到慘重損失,尤其後來當我們計劃進攻英國時,驅逐艦奇缺。

    但比起我們獲得的戰果,我們所付出的代價就微乎其微了。

    我們先發制人,阻止了英國,開辟了更廣闊的海岸線,粉粹了對我們的封鎖,并且保證了整個戰争年代瑞典鐵礦石的供應。

     在挪威的錯誤 希特勒的外行在挪威暴露得很糟糕。

    每個戰役中都一再發生,并且越來越厲害。

    無論在哪一方面,外行的标志就是在困難面前驚慌失措。

    而内行的标志則是危急關頭善于随機應變,最高超的用兵藝術就是要求在戰雲密布的時刻作出正确的判斷。

    希特勒的驚慌失措表現為兩種形式:當部隊正在運動的時候,他突然命令部隊停止作戰;在戰役的中途突然變更目标。

    這兩個弱點在韋塞演習中都表現出來。

    我在分析挪威戰役時,詳細記述了希特勒整天歇斯底裡大發作,堅持要我們放棄納爾維克這個真正的據點,以及他突然瘋狂策劃用“不來梅号”大郵船攻占特隆赫姆港等等。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能成功占領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呢?那完全是因為法爾肯霍斯特将軍在挪威不顧元首的幹擾,進行了有效而幹練的工作,統率了一支精銳部隊,拟定了正确的計劃。

     這種來自上面的偶然幹擾往往影響整個作戰行動。

    阿道夫-希特勒多年來為了達到控制軍隊的目的,不僅使用暴力手段,而且耍盡了狡猾的政治手腕。

    毫無疑問,此人對權力的欲望是貪得無厭的,很遺憾德國人民不了解他的真實本性,等到真正了解,已經為時太晚。

    對這次篡權的背景,我要作粗略的說明,因為它對六年戰争的全部進程有重大的影響。

     希特勒如何篡奪了軍權 一九三八年他和他的一批納粹寵臣,竟然肆無忌憚,捏造罪名,指控最高統帥部的一些有名望的将軍行為不檢。

    一方面他們也利用了幾個犯有這類性質錯誤的實例,關于這方面的細節,不在此贅述。

    納粹分子準備利用這個罪名暗中把一批有經驗的将領大膽搞掉。

    而希特勒本人居然一躍而為最高司令!他強迫德國武裝部隊的全體官兵宣誓效忠于他本人。

    這一行動表明他了解德國人的忠誠性格,他們一旦宣誓,就将始終不渝地忠于這一誓言。

     由于對我們的一批有名望的将領進行了人身攻擊,捏造了罪名,我們參謀部就被堵住了嘴,解了體,因而對這次篡權沒有提出任何相應的抗議。

    德國軍隊一向不受政治控制,這使德國軍隊長久以來成為我國一支堅強力量,現在德國軍隊的絕對獨立宣告結束,世界上一支最強大的軍隊的指揮權,在戰争開始前一年光景,落到一個奧地利街頭鼓動者的掌握之中。

     就這件事本身而論,還不算是一次災難性的變化。

    希特勒對軍事還不是完全無知。

    他在戰場上當過四年步兵,而學會作戰還有比這更壞的辦法呢。

    他貪婪地閱讀過曆史和軍事著作。

    他對曆史事件有非凡的記憶力。

    更重要的是,遇到重大問題,他善于追根究源。

    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他甚至具有和婦女同樣的直覺感。

    如果一個政治家經常向士兵聽取命令執行的情況,在戰争中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