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主題就是為德國取得“生存空間”,征服俄國的東南各省。
這兩個體系在軍事上取得和解是不可想象的。
希特勒永遠不會這樣建議。
如果他提出的話,斯大林也會認定是個圈套,決不會接受。
亨利最常聽到的反應是“幻想”和“荒誕離奇”。
可是他依舊認為這樣一個行動不但講得通,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希特勒在對波蘭進行恫吓方面已經走得太遠了。
一個獨裁者是不能後退的。
然而他在打一場世界戰争的準備上,是捉襟見肘的。
和所有那些“不要黃油要大炮”的氣勢洶洶的宣傳叫嚣正相反,他甚至還沒把他的國家置于為戰争而生産的基礎上。
這多半是為了避免使人民感到驚慌。
盡管納粹的政客和報紙的言論那樣窮兇極惡,一般德國人民并不要打仗,而這一點希特勒是明白的。
同俄國結盟将是擺脫這一困境的出路。
倘若俄國同意德國人在波蘭放手去幹,英國對波蘭所作的保證就失掉其意義了。
無論法國或英國都無法及時對波蘭提供援助,使它避免迅速被征服。
因此,波蘭人是不會抵抗的。
他們會割讓但澤市以及沿着波蘭走廊那段公路兩側的領土,希特勒目前所要的也就是這些。
也許以後他會象在捷克那樣開入軍隊,占領波蘭的其他部分,但是現在不會。
維克多-亨利論證說,夙敵突然變為盟友是歐洲的老策略,德俄兩國的外交尤其具有這一特征。
他從新近看過的大量曆史書中舉了許多例子。
他指出希特勒本人首先就是靠在政治路線上急劇倒轉而上台的——和他的死對頭弗朗茲-馮-巴本①做了交易。
①巴本(1879年生),希特勒上台前德國總理。
他把複寫紙撕碎丢進紙簍,把報告的正本和兩份副本揣在襯衫裡,和衣倒在那張紅皮躺椅上睡着了。
他睡了不久,很不安甯。
等他睜大眼睛時,太陽正從樹梢間射進微弱的霞光。
他沖了淋浴,穿上衣服,把報告又讀了一遍,就從綠林區到威廉大街走了五英裡,一路上還思索着這個文件。
比起他曾研究過的托萊佛的報告來,他這份是對全面戰略的冒昧的探讨,遠遠超出了他的能力和職位,也正是海軍作戰部長所親自告誡他不可寫的“德魯-皮爾遜專欄”①那類東西。
但另一方面,他又覺得他是根據事實來寫的。
他已經送出若幹份象基普那樣的技術性報告。
他還打算寫一篇關于斯維納蒙台的報告。
《納粹德國的戰鬥準備》是朝不可知的領域的一次探險。
在軍事學院的講習班上,隻要将級以下的軍官談起“全球戰略”,教官就會很不客氣地加以譏笑。
問題是,如今這個報告已寫成了,是把它送上去呢,還是丢在一邊?帕格-亨利曾經寫過不少這類文件,後來又撕毀了。
他不斷有一種超越例行公事範圍的傾向。
結果可能很好,也可能是災難性的。
他主動寫的那份關于軍艦防雷隔堵的備忘錄就曾使他從早應分配海上職務的名單上除了名,被安插在柏林。
作為軍械局的成員,那份報告至少還在他本行範圍之内,而在外交和全面戰略方面,他卻是個無知的新手。
福萊斯特上校對德國的情形很熟悉。
他老早就把亨利的意見看作胡說八道,推到一邊去了。
帕格又試着同代辦談一下,對方唯一的評語是微妙的一笑。
①皮爾遜是當時美國比較有名氣的專欄作家,這種專欄的内容以臆測性的内幕新聞為主。
一個外事信使上午十點鐘将飛到英國去搭乘開往紐約的“瑪麗王後号”。
這個文件可以在一個星期内送到海軍作戰部長的辦公桌上。
亨利來到大使館還沒拿定主意。
他隻有半小時可以考慮了。
除了羅達,他沒有旁人可以商量。
羅達喜歡睡懶覺,如果他現在給羅達打電話,那多半得把她吵醒。
即便那樣,他也不能在德國電話上去細談他這個報告的内容。
況且羅達又能拿得出什麼值得考慮的判斷呢?他認為不能。
這得由他來作出決定:是交給信使,還是丢進紙簍焚毀。
他坐在那間天花闆很高、亂糟糟的辦公室裡的書桌旁,啜着咖啡,望着對面赫爾曼-戈林大街那座巍峨的粉紅大理石砌成的希特勒新總理府。
哨兵正在換崗:八名戴鋼盔、穿黑制服、身材粗壯的黨衛軍列隊走過來,另外八名就随着鼓聲和笛聲列隊走開了。
從敞着的窗口,他聽到用德語尖聲發出的行禮口令、笛聲和大黑皮靴的腳步聲。
維克多-亨利決定,既然他的工作是搜集情報,而那個報告不管好賴,總是真實地反映了他迄今為止在德國的見聞。
他找到了那位信使,把文件作為呈給海軍情報處的急件交給了他。
一個星期以後,普瑞柏爾海軍上将讀了《納粹德國的戰鬥準備》,把一頁摘要轉呈給總統。
八月二十二日,納粹-蘇聯條約作為有史以來最驚人的事件震動了全世界。
二十四日,白宮把那一頁摘要裝進信封退給普瑞柏爾。
總統用鋼筆、黑墨水在信封底部以雄健粗壯的筆力潦草地批道:把維-亨利的服役記錄送我一閱。
弗-德-羅①. ①羅斯福的全名“弗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的縮寫。
這兩個體系在軍事上取得和解是不可想象的。
希特勒永遠不會這樣建議。
如果他提出的話,斯大林也會認定是個圈套,決不會接受。
亨利最常聽到的反應是“幻想”和“荒誕離奇”。
可是他依舊認為這樣一個行動不但講得通,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希特勒在對波蘭進行恫吓方面已經走得太遠了。
一個獨裁者是不能後退的。
然而他在打一場世界戰争的準備上,是捉襟見肘的。
和所有那些“不要黃油要大炮”的氣勢洶洶的宣傳叫嚣正相反,他甚至還沒把他的國家置于為戰争而生産的基礎上。
這多半是為了避免使人民感到驚慌。
盡管納粹的政客和報紙的言論那樣窮兇極惡,一般德國人民并不要打仗,而這一點希特勒是明白的。
同俄國結盟将是擺脫這一困境的出路。
倘若俄國同意德國人在波蘭放手去幹,英國對波蘭所作的保證就失掉其意義了。
無論法國或英國都無法及時對波蘭提供援助,使它避免迅速被征服。
因此,波蘭人是不會抵抗的。
他們會割讓但澤市以及沿着波蘭走廊那段公路兩側的領土,希特勒目前所要的也就是這些。
也許以後他會象在捷克那樣開入軍隊,占領波蘭的其他部分,但是現在不會。
維克多-亨利論證說,夙敵突然變為盟友是歐洲的老策略,德俄兩國的外交尤其具有這一特征。
他從新近看過的大量曆史書中舉了許多例子。
他指出希特勒本人首先就是靠在政治路線上急劇倒轉而上台的——和他的死對頭弗朗茲-馮-巴本①做了交易。
①巴本(1879年生),希特勒上台前德國總理。
他把複寫紙撕碎丢進紙簍,把報告的正本和兩份副本揣在襯衫裡,和衣倒在那張紅皮躺椅上睡着了。
他睡了不久,很不安甯。
等他睜大眼睛時,太陽正從樹梢間射進微弱的霞光。
他沖了淋浴,穿上衣服,把報告又讀了一遍,就從綠林區到威廉大街走了五英裡,一路上還思索着這個文件。
比起他曾研究過的托萊佛的報告來,他這份是對全面戰略的冒昧的探讨,遠遠超出了他的能力和職位,也正是海軍作戰部長所親自告誡他不可寫的“德魯-皮爾遜專欄”①那類東西。
但另一方面,他又覺得他是根據事實來寫的。
他已經送出若幹份象基普那樣的技術性報告。
他還打算寫一篇關于斯維納蒙台的報告。
《納粹德國的戰鬥準備》是朝不可知的領域的一次探險。
在軍事學院的講習班上,隻要将級以下的軍官談起“全球戰略”,教官就會很不客氣地加以譏笑。
問題是,如今這個報告已寫成了,是把它送上去呢,還是丢在一邊?帕格-亨利曾經寫過不少這類文件,後來又撕毀了。
他不斷有一種超越例行公事範圍的傾向。
結果可能很好,也可能是災難性的。
他主動寫的那份關于軍艦防雷隔堵的備忘錄就曾使他從早應分配海上職務的名單上除了名,被安插在柏林。
作為軍械局的成員,那份報告至少還在他本行範圍之内,而在外交和全面戰略方面,他卻是個無知的新手。
福萊斯特上校對德國的情形很熟悉。
他老早就把亨利的意見看作胡說八道,推到一邊去了。
帕格又試着同代辦談一下,對方唯一的評語是微妙的一笑。
①皮爾遜是當時美國比較有名氣的專欄作家,這種專欄的内容以臆測性的内幕新聞為主。
一個外事信使上午十點鐘将飛到英國去搭乘開往紐約的“瑪麗王後号”。
這個文件可以在一個星期内送到海軍作戰部長的辦公桌上。
亨利來到大使館還沒拿定主意。
他隻有半小時可以考慮了。
除了羅達,他沒有旁人可以商量。
羅達喜歡睡懶覺,如果他現在給羅達打電話,那多半得把她吵醒。
即便那樣,他也不能在德國電話上去細談他這個報告的内容。
況且羅達又能拿得出什麼值得考慮的判斷呢?他認為不能。
這得由他來作出決定:是交給信使,還是丢進紙簍焚毀。
他坐在那間天花闆很高、亂糟糟的辦公室裡的書桌旁,啜着咖啡,望着對面赫爾曼-戈林大街那座巍峨的粉紅大理石砌成的希特勒新總理府。
哨兵正在換崗:八名戴鋼盔、穿黑制服、身材粗壯的黨衛軍列隊走過來,另外八名就随着鼓聲和笛聲列隊走開了。
從敞着的窗口,他聽到用德語尖聲發出的行禮口令、笛聲和大黑皮靴的腳步聲。
維克多-亨利決定,既然他的工作是搜集情報,而那個報告不管好賴,總是真實地反映了他迄今為止在德國的見聞。
他找到了那位信使,把文件作為呈給海軍情報處的急件交給了他。
一個星期以後,普瑞柏爾海軍上将讀了《納粹德國的戰鬥準備》,把一頁摘要轉呈給總統。
八月二十二日,納粹-蘇聯條約作為有史以來最驚人的事件震動了全世界。
二十四日,白宮把那一頁摘要裝進信封退給普瑞柏爾。
總統用鋼筆、黑墨水在信封底部以雄健粗壯的筆力潦草地批道:把維-亨利的服役記錄送我一閱。
弗-德-羅①. ①羅斯福的全名“弗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的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