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無法解釋我内心的狂熱
關燈
小
中
大
發了财,不忿的多的是,軍師深知大将軍清廉自守,必不會要的。
他的意思是讓我軍的兄弟們也沾點光,免得我軍兄弟們眼紅傳言出去,叫項王知曉了。
楊放不語,唐真看了他一眼道:這事大将軍就依了軍師的意思吧,以大将軍與雲大将軍的交情,鬧了出去,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楊放終歎道:且放在那裡,待我去問過軍師。
正說着,外頭有人通禀,軍師請大将軍去他帳中,有項王谕令。
楊放至袁兆周處,通禀進帳後,袁兆周笑言:項王宣我等回西京呢。
項王将在中秋之日登基,同日大婚。
楊放問道:大婚?皇後是誰?袁兆周大笑道:除了赢氏,還有誰?你難道看不出來麼?他言語中便已不再稱赢雁飛為太後。
楊放一呆,過了一會才想道:确是如此,項王近來心緒不佳,若太後在他身側,他定然好受些。
于是才有些歡喜,馬上想起此來欲問之事,道:軍師,你着人送至我那裡的東西是怎麼回事?袁兆周道:我知曉你必為此而來。
楊放問道:這些東西還未入帳吧。
袁兆周道:這個自然。
那楊大将軍,袁兆周歎道:水至清而無魚呀,項王禦下極嚴,對别軍也罷了,對雲軍所求極苛,你難到沒聽到怨言麼?楊放道:就是項王從嚴治軍,才得了民心呀!袁兆周道:卻失了軍心!這次在京都城中,雲軍将士實是受了極大的刺激,如不給他們一點安撫,我總是不安。
楊放默然,心知所謂刺激,即是指雲代遙之死,也是指屠殺之事,這事由雲軍來做,實是讓一向自視極高的雲軍将士都很有些難受。
袁兆周道:但我可坦蕩說,我沒有拿過一分一毫,這事項王若是怪責下來,由我一力擔了就是。
楊放歎息,也隻得罷了。
楊放在六月二十日起程回西京,他沒有與班師的大軍一起,而是帶了幾個親兵,另走小道。
久聞南方是富足之地,這一路上見到情形卻是萬業調零,山河殘蔽,乞衆不絕于程,時常連着幾個村子都不見一個人。
問起偶見的老者,道:天災固也是一因,然最要緊的還是戰亂。
比如說這兩年水患,其實往年也發過更大的水,但從未如這次般,三省絕收。
往年一有水情,必是上上下下都關注,沐家還派軍協守堤防。
今年,唉,不必提了,打戰打的人心惶惶,還有誰在意遠江。
年年都打呀打,沒幾年太平一點,男人們都被征入軍中,婦孺老弱在田中勞作,還需供給軍糧。
若是年成好倒也罷了,遇上今年這樣的情形,隻得逃荒去。
楊放心道:北方百姓逃荒到南方,南方還能到哪裡?楊放對老者道:好在中洲終歸一統,日後可無戰事了。
老者道:那個項王,瞧上去就是暴虐的胚子,沐家待南方百姓向來不壞,他居然作得了這樣子的事,十萬條性命呀!望之不似人君。
日後無戰事?難說呀!親兵正欲喝斥,楊放止住了他們,上馬離去。
楊放一路走走停停,察問民情,行的極慢,八月初三方到了西京,此時距中秋已不足半月。
西京已是張燈結彩,修繕一新,通城百姓兵士都笑逐顔開,街上不絕有舞龍雜耍經過,路旁酒肆之中時時傳出歡呼之聲。
楊放随意進一家店,至一桌旁詢道:各位為何如此開懷。
一人答道:中洲兵荒馬亂了好些年,總算是安定下來了,本該大加慶賀。
正趕上項王登基大婚,雙喜同至,豈有不歡喜之理。
楊放問道:各位都想要項王當皇帝麼?答道:我等草民小兵也管不着皇帝姓什麼。
但若沒有項王誰能想到可以在數年之内就絕去蠻族之患,項王是天上星宿下凡為解中洲劫難而來,項王當皇帝,又有何人有異議。
隻是太後極為賢德,對百姓恩情極深,若是項王當皇帝,太後就不是太後了,想來讓人心裡不痛快。
這下卻極好,太後成了皇後,還是我們的國母。
實是十全十美,再好不過。
旁有其它人道:項王與太後,一個英明神武,一個端麗仁德,真個太相配了。
極是極是,不瞞各位,我原先就想過此事,沒料倒居然成真了。
楊放回到西京聽到的話就覺得分外入耳,想道:到底北方百姓與項王同甘共苦多年,對項王為人知的深些,北方人心如此,國勢自安,對南方多加安撫,數年過去,自也能讓人心歸順。
于是精神大振,回府更衣,便往項王府上來。
到了項王府中求見,不一會便被宣了進去。
見到雲行天正與袁兆周商談着什麼,楊放行着禮,心頭忐忑。
雲行天瞪着他好一會,終是展顔一笑道:起來吧。
你沒進來之前,我總琢磨着怎麼整治你一下,小東西,居然敢要挾起我來了。
不過見到你,卻又氣不起來,便宜你了,一邊坐着吧。
楊放聽到雲行天以好久未聽過的昵稱相喚,心頭一熱,叩頭道:未将知罪,請項王重罰。
雲行天搖搖手道:算了算了,在京都的事如今想起來,也是做過頭了。
你阻了我,也算是減了我的罪業。
别人瞧着你是好人,我還不知你犟起來的性子麼?袁兆周笑道:楊将軍來的正好,看,這是剛剛傳來的信,雁脊關的子母堡已修好了,那座殺了哈爾可達的廢城也已重建一新,全是依着項王手繪的圖紙造的,可算是個小西京呢。
就在請項王題名了。
這麼快!楊放也十分高興,他南下之日,雁脊關的母堡已是建成,相配的子堡尚隻修了不到一半,那座新城才剛剛築基,他心道:看來項王對這事可是急的很哪。
楊放問:不知項王給這座新城起個什麼名字?雲行天想了片刻,提筆在紙上寫下鎮風堡三字。
道:昔日蠻族自稱是乘風而來,長驅入中洲,銳不可擋,他們卻敗于此處,此處有此堅城,必當鎮住這股子邪風,保我中洲萬世太平。
楊放連連叫好,袁兆周心道:這名兒雖好,但與項王的名諱卻有些沖撞了,雲行于天,必借風勢,這風一鎮不過難得見雲行天如此高興,卻不好攪了他的興緻,這話也就不提。
雲行天高興起來,站起道:我還有一事,要與你們商議。
我建這鎮風堡,并不單為了防範蠻族入侵,若是單為此,也不必修的這般急。
我更将此堡用作北進攻打蠻族的基地。
北進攻打蠻族?楊放臉色一下子變了,袁兆周也是頭一回聽說此事,忙問道:項王預備着何時動手?雲行天道:今年是不成了,明年,明年二三月間,正是蠻族馬匹過了一冬,最為疲瘦之時,我将傾舉國之兵遠征,管教蠻族從此在白河草原上消失無蹤! 可是項王,中洲真的不能再經戰火了,中洲的百姓好苦呀!項王,你可知如今便是南方也是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項王,白河草原的情形我們都不熟,深入未明之敵境,兵家大忌!楊放極力壓着自已的情緒,但依舊聽得出來激動無比。
雲行天極不悅的道:你怎麼和女人一樣的見識。
楊放道:太後也是這樣看的麼?請項王三思! 袁兆周卻和楊放不同,他深知雲行天的性子,直挺着勸,定是不成的,于是委婉的道:遠征蠻族也不是不可。
不過中洲多年戰亂,軍糧難征,風涯山脈以北鮮有中洲人涉足,總要用個三五年準備停當才好。
雲行天道:你們隻見着我們眼下的難處,卻沒見着蠻族比我們更難。
那傑可丹可是等人的麼?過三五年或者他已整合了蠻族諸部,而中洲人性好逸樂,這五十多年的戰亂,才好不容易有了點尚武之風,三五年的太平歲月一過,定然又是不願再戰了的。
楊放道:為何非要與蠻族一戰?即
他的意思是讓我軍的兄弟們也沾點光,免得我軍兄弟們眼紅傳言出去,叫項王知曉了。
楊放不語,唐真看了他一眼道:這事大将軍就依了軍師的意思吧,以大将軍與雲大将軍的交情,鬧了出去,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楊放終歎道:且放在那裡,待我去問過軍師。
正說着,外頭有人通禀,軍師請大将軍去他帳中,有項王谕令。
楊放至袁兆周處,通禀進帳後,袁兆周笑言:項王宣我等回西京呢。
項王将在中秋之日登基,同日大婚。
楊放問道:大婚?皇後是誰?袁兆周大笑道:除了赢氏,還有誰?你難道看不出來麼?他言語中便已不再稱赢雁飛為太後。
楊放一呆,過了一會才想道:确是如此,項王近來心緒不佳,若太後在他身側,他定然好受些。
于是才有些歡喜,馬上想起此來欲問之事,道:軍師,你着人送至我那裡的東西是怎麼回事?袁兆周道:我知曉你必為此而來。
楊放問道:這些東西還未入帳吧。
袁兆周道:這個自然。
那楊大将軍,袁兆周歎道:水至清而無魚呀,項王禦下極嚴,對别軍也罷了,對雲軍所求極苛,你難到沒聽到怨言麼?楊放道:就是項王從嚴治軍,才得了民心呀!袁兆周道:卻失了軍心!這次在京都城中,雲軍将士實是受了極大的刺激,如不給他們一點安撫,我總是不安。
楊放默然,心知所謂刺激,即是指雲代遙之死,也是指屠殺之事,這事由雲軍來做,實是讓一向自視極高的雲軍将士都很有些難受。
袁兆周道:但我可坦蕩說,我沒有拿過一分一毫,這事項王若是怪責下來,由我一力擔了就是。
楊放歎息,也隻得罷了。
楊放在六月二十日起程回西京,他沒有與班師的大軍一起,而是帶了幾個親兵,另走小道。
久聞南方是富足之地,這一路上見到情形卻是萬業調零,山河殘蔽,乞衆不絕于程,時常連着幾個村子都不見一個人。
問起偶見的老者,道:天災固也是一因,然最要緊的還是戰亂。
比如說這兩年水患,其實往年也發過更大的水,但從未如這次般,三省絕收。
往年一有水情,必是上上下下都關注,沐家還派軍協守堤防。
今年,唉,不必提了,打戰打的人心惶惶,還有誰在意遠江。
年年都打呀打,沒幾年太平一點,男人們都被征入軍中,婦孺老弱在田中勞作,還需供給軍糧。
若是年成好倒也罷了,遇上今年這樣的情形,隻得逃荒去。
楊放心道:北方百姓逃荒到南方,南方還能到哪裡?楊放對老者道:好在中洲終歸一統,日後可無戰事了。
老者道:那個項王,瞧上去就是暴虐的胚子,沐家待南方百姓向來不壞,他居然作得了這樣子的事,十萬條性命呀!望之不似人君。
日後無戰事?難說呀!親兵正欲喝斥,楊放止住了他們,上馬離去。
楊放一路走走停停,察問民情,行的極慢,八月初三方到了西京,此時距中秋已不足半月。
西京已是張燈結彩,修繕一新,通城百姓兵士都笑逐顔開,街上不絕有舞龍雜耍經過,路旁酒肆之中時時傳出歡呼之聲。
楊放随意進一家店,至一桌旁詢道:各位為何如此開懷。
一人答道:中洲兵荒馬亂了好些年,總算是安定下來了,本該大加慶賀。
正趕上項王登基大婚,雙喜同至,豈有不歡喜之理。
楊放問道:各位都想要項王當皇帝麼?答道:我等草民小兵也管不着皇帝姓什麼。
但若沒有項王誰能想到可以在數年之内就絕去蠻族之患,項王是天上星宿下凡為解中洲劫難而來,項王當皇帝,又有何人有異議。
隻是太後極為賢德,對百姓恩情極深,若是項王當皇帝,太後就不是太後了,想來讓人心裡不痛快。
這下卻極好,太後成了皇後,還是我們的國母。
實是十全十美,再好不過。
旁有其它人道:項王與太後,一個英明神武,一個端麗仁德,真個太相配了。
極是極是,不瞞各位,我原先就想過此事,沒料倒居然成真了。
楊放回到西京聽到的話就覺得分外入耳,想道:到底北方百姓與項王同甘共苦多年,對項王為人知的深些,北方人心如此,國勢自安,對南方多加安撫,數年過去,自也能讓人心歸順。
于是精神大振,回府更衣,便往項王府上來。
到了項王府中求見,不一會便被宣了進去。
見到雲行天正與袁兆周商談着什麼,楊放行着禮,心頭忐忑。
雲行天瞪着他好一會,終是展顔一笑道:起來吧。
你沒進來之前,我總琢磨着怎麼整治你一下,小東西,居然敢要挾起我來了。
不過見到你,卻又氣不起來,便宜你了,一邊坐着吧。
楊放聽到雲行天以好久未聽過的昵稱相喚,心頭一熱,叩頭道:未将知罪,請項王重罰。
雲行天搖搖手道:算了算了,在京都的事如今想起來,也是做過頭了。
你阻了我,也算是減了我的罪業。
别人瞧着你是好人,我還不知你犟起來的性子麼?袁兆周笑道:楊将軍來的正好,看,這是剛剛傳來的信,雁脊關的子母堡已修好了,那座殺了哈爾可達的廢城也已重建一新,全是依着項王手繪的圖紙造的,可算是個小西京呢。
就在請項王題名了。
這麼快!楊放也十分高興,他南下之日,雁脊關的母堡已是建成,相配的子堡尚隻修了不到一半,那座新城才剛剛築基,他心道:看來項王對這事可是急的很哪。
楊放問:不知項王給這座新城起個什麼名字?雲行天想了片刻,提筆在紙上寫下鎮風堡三字。
道:昔日蠻族自稱是乘風而來,長驅入中洲,銳不可擋,他們卻敗于此處,此處有此堅城,必當鎮住這股子邪風,保我中洲萬世太平。
楊放連連叫好,袁兆周心道:這名兒雖好,但與項王的名諱卻有些沖撞了,雲行于天,必借風勢,這風一鎮不過難得見雲行天如此高興,卻不好攪了他的興緻,這話也就不提。
雲行天高興起來,站起道:我還有一事,要與你們商議。
我建這鎮風堡,并不單為了防範蠻族入侵,若是單為此,也不必修的這般急。
我更将此堡用作北進攻打蠻族的基地。
北進攻打蠻族?楊放臉色一下子變了,袁兆周也是頭一回聽說此事,忙問道:項王預備着何時動手?雲行天道:今年是不成了,明年,明年二三月間,正是蠻族馬匹過了一冬,最為疲瘦之時,我将傾舉國之兵遠征,管教蠻族從此在白河草原上消失無蹤! 可是項王,中洲真的不能再經戰火了,中洲的百姓好苦呀!項王,你可知如今便是南方也是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項王,白河草原的情形我們都不熟,深入未明之敵境,兵家大忌!楊放極力壓着自已的情緒,但依舊聽得出來激動無比。
雲行天極不悅的道:你怎麼和女人一樣的見識。
楊放道:太後也是這樣看的麼?請項王三思! 袁兆周卻和楊放不同,他深知雲行天的性子,直挺着勸,定是不成的,于是委婉的道:遠征蠻族也不是不可。
不過中洲多年戰亂,軍糧難征,風涯山脈以北鮮有中洲人涉足,總要用個三五年準備停當才好。
雲行天道:你們隻見着我們眼下的難處,卻沒見着蠻族比我們更難。
那傑可丹可是等人的麼?過三五年或者他已整合了蠻族諸部,而中洲人性好逸樂,這五十多年的戰亂,才好不容易有了點尚武之風,三五年的太平歲月一過,定然又是不願再戰了的。
楊放道:為何非要與蠻族一戰?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