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鈴:一

關燈
康權的爺爺是清朝末年,随了逃荒之人從口裡的府谷,流浪來到了西遠,落腳生根,先佃後農,生兒育女,同時接下一片姻親。

    老輩人們一個個落土之後,兒女們便分出了各自的枝蔓,條分縷析起來,親戚六人還是非常之多。

    康權的父親從小上過幾年學,先在當地的農村完小裡任教,文化革命一家人融入城市市民的隊伍裡,并光榮的成為西遠市的老市民,成為了無論是言語發音,還是飲食習俗都名副其實的西遠本地人。

     康權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的幾個鐵哥們遊昆、孟達等也幾乎沒什麼例外。

    按照當地的習俗,城裡人們過春節除了放假吃好的,便是喝酒玩樂,打麻将,耍賭,拜年,串親戚。

    其中,用個成語來形容喝酒成“瘋”一點都不為過。

     從正月初一起,康權和陶玉領了女兒囡囡,一起回了外父家一趟,和大兄哥小舅子喝了個不亦樂呼,同時就算完成了習俗中的拜年議式。

    到了正月初二,陶玉領了女兒就留在娘家沒回家,康權在自己家裡,一個人懶睡到上午十點多鐘,才起來跑到父母處繞了一趟,發現老父老母孤坐着看電視,心裡不覺有點不是滋味。

     康權問父親說:“爸,咱們昨天家裡都有誰來拜過年?”父親搖了搖頭說:“沒人,要來大概看今天吧。

    ”康權又問:“康梅他們沒回來?”父親說:“打電話了,說明天回來。

    她們家今年事多。

    ”康權沒吱聲,到廚房一通忙亂,又把屋裡屋外整理了一通,回來說:“爸,媽,我給你們把要招待的吃食和煙酒準備好了,就放在客廳的茶幾上,來了人你們招呼着就行。

    我得去給我姑夫拜個年,完了就回來,中午咱們吃餃子吧。

    ”老父親嗯了一聲,隻說:“要去,你把年前二栓子來看我們時,拿得那些東西裡,挑幾樣合适的帶上當個禮物,不要再亂買東西了。

    ”康權說:“不用了,我自己會安排的。

    ”父親執意說:“能省就省吧,反正這些東西都是個面子上的用途。

    真吃喝起來,我們也不習慣。

    ” 父親和兒子兩個人各執己見,母親在一邊低下腦袋,歪着頭用一種詭秘的眼神偷偷地瞅着兒子。

    康權突然問:“媽,過年你有甚想法?”母親嘴唇一抿說:“去你們的,不要管我。

    過年我死不了的。

    ”話說得有點恨恨的意謂,也不好聽,康權沒有理會。

    他太了解自己的娘,知道老人有時的話,完全是一種脫口而出。

    父親打岔說:“去了你姑夫家,人家要留你吃飯,你就吃去,不要操心家裡了。

    ”母親卻插話反對說:“不要吃,吃了媽就餓死了。

    ”康權琢磨不通母親話裡的意思,隻是笑了笑說:“我知道。

    ” 康權終沒有拿父親提說的禮物,而是到市中心的一家還在營業的大超市裡,買了點經濟實惠,日常能用得着的禮物,馱在自行車後,一路七拐八繞往姑夫家來。

     姑夫雖不是什麼大官,但也是當地有名氣的人物,屬于榮光的領導階層,所以每年的正月天裡,到家裡拜年的人都很多。

    今年,姑夫家除了國外的大表哥沒回來,表弟和表妹都拉家帶口回來了,加上不時有上門拜年的老師,使諾大的一個屋子你來我往都顯得有點擁擠。

     康權是自家的人,被姑姑安排着到裡屋坐,由表妹夫作陪,兩人慣慣熟熟聊了一會,還喝了幾盅子茅台酒。

    等送走了拜年客,他才被叫到客廳裡,坐下和姑姑姑夫啦了一會話。

     姑姑穿着一身綢緞式的便服,問說:“權兒,你大姐一家過年沒回來?”康權說:“沒回來,在那邊過去了。

    ”姑姑埋怨了幾句,突然說:“你怎麼沒把陶玉和囡囡也領過來。

    ”康權撒了個謊,說:“她們都在家裡,還要幫着做飯招呼人呢。

    ”姑姑誇獎說:“權兒找了個好媳婦,人模樣俊不說了,還挺孝敬老人的。

    ”康權模棱兩可回應說:“姑,你就不要誇她了,好不好我們這都快二十年了。

    ”姑姑感歎說:“是啊,原來你們都是毛娃娃,一晃,都快二十年了。

    真快呀,怪道我們老呢。

    ” 自家人啦話,有時說道着就走了題,不知怎麼,表妹問起說:“權哥,你那娃今年高考了吧?”康權說:“咋不是,這就剩幾個月時間了。

    ”表弟說:“聽我媽說學習挺好的,完了準備報考哪所學校?”康權說:“這我們還沒想過呢。

    就怕分數上了不線呢。

    ”姑夫一直坐在皮沙發裡,慢慢悠悠地磕着瓜籽,這時接話說:“上一次我去四中有點事,問起囡囡,人家班主任老師說學習好着呢。

    ”康權高興地說:“要真是這樣就好了。

    那個班主任老師,挺傲氣的一個人,我們有時想問一下,人家都愛理不理的。

    ”說完,又自嘲說:“其實,娃娃學習上的事,都是陶玉一天操心着呢。

    我很少去問。

    ”這是一句大實話,姑夫聽了笑笑說:“這最後的沖刺階段,你們兩口子可要好好的給娃娃鼓勵着點。

    要知道,教育孩子,鼓勵比指責強一百倍。

    ”康權苦恹恹地說:“鼓勵着呢,現在我們全家都把囡囡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