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四

關燈
康炳,對不?”康梅被大哥所說的往事甜蜜了一下,咧着嘴笑了。

     那天,康梅接了個電話走了,不一會老爸提着一袋水果,來到了病房。

    康權從迷睡中醒來,看見了老父親,開始以為自己是在做夢,眼睛癡了一陣才反應過來。

    他不明白父母怎麼會知道自己住院的事,而且還直接就找到病房裡來了。

    那一瞬間,康權想到肯定是陶玉說給老人的,心裡就生出一絲不快的怨意來。

     康權說:“爸,你怎麼過來了,誰告訴你們我在這裡的啊?”老爸用一種蒼老而又沙啞的聲音說:“你管這幹甚,你病了,住院了,爸有點不放心,就過來了。

    ”康權自知問的不對,說:“我又不是大毛病,隻是一點小炎症,醫生說住兩天就能回去了。

    ”父親喃喃自語說:“小毛病就好,小毛病就好!”康權說:“我媽也知道了?”父親說:“她我沒給說。

    ”康權疑惑地說:“那爸,你一個人咋出來的?”父親說:“你媽睡了,我把家門都鎖了,走上過來的。

    ”康權就催父親快點回去,說:“要不然我媽醒來,又要找你的不是了。

    ”父親說:“她剛吃了藥,沒事的。

    ”康權的眼睛一下子濕了。

     父親的一生很悲劇,母親是悲劇的直接導演者,個中的酸甜苦辣外人不知,身為兒女的康權是心知肚明的。

    他從年輕的時候就同情父親,理解父親,但也從沒有埋怨過母親。

    在康權的信念中,有句古話說的好,那便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同時,他知道自家的這出人生悲劇中,母親自身既是一個因,同時也是一個果,并且是二者身體力行的受害者。

     白發滿頭的父親坐在兒子的病床前,問了兒子一些身體和治療的情況。

    康權說得輕描淡寫,好象剛剛經曆的痛苦全都沒發生過,自己也不是住在醫院裡,而是在這裡來休息的一樣。

    父親畢竟是過來人,理解兒子的苦衷,聽了後也裝做放心的樣子。

    康權挂着吊針不能下地,他讓父親從櫃子裡拿水果吃。

    父親說自己肚子飽的吃不進去。

    康權就主動說了兄弟康炳寄身的所在。

    父親聽了若有所思半天不語,最後要康權再不要操心了,說他都三十多歲的人了,就由他去吧。

     康權說:“爸,我有種預感,過不了多久,康炳自己會回來的。

    ”父親笑着說:“這個不省油的燈,但願他能懂點事,早點回來就好。

    ”康權說:“你跟我媽上回說想見見醜旦,等我好了,就去學校找他回來,或者咱們直接跟呂娥說,她說不定就同意了。

    ”父親心疼地皺了眉頭說:“這些家裡面的鎖事,你就不要去想了,好好的聽醫生的話,把藥吃上,争取早點好了比啥都當緊。

    ”康權故做輕松地說:“爸,你放心吧,我的身體我知道,沒事的。

    ”父親卻關切地提醒說:“你今後再不能那麼喝酒了。

    把身體喝壞了,人會遭罪受的。

    ”康權一下子無語了。

     父子倆沉默了一陣,康權想聊一聊母親的事,看見鄰床上的病友正在津津有味聽他們說話呢,隻好把到了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

    他督促父親早點回家去,也不讓老人再來醫院了,說自己再最多住上兩天,就準備出院。

    父親堅決反對,直到康權答應聽大夫的話,讓出院時再出院,老人才放下心來,又唠唠叨叨地叮囑了一大堆話,才離開了醫院。

     看着父親離去的背影,康權開始見好的腹腔疼痛,又隐隐的發作起來。

    他知道那不是病在做怪,那是一種恨自己人生虛度,不能建樹,不能給父母創造一個安享晚年的好的條件而心愧。

     接下來的幾天裡,在對症下藥的治療下,康權的毛病好多了,幾乎都感覺不到那種總以為是胃在痛的毛病了。

    他想出院,院方不讓,單位裡來看他的同事們也說不着急。

    大家七嘴八舌帶來的消息是,等天氣一上凍,單位的舊樓就要被拆倒了,新樓要到明年入了春才能動工,這樣,本來就閑着無事的職工們,除了在臨時租下的地方輪流上班外,大多的人都可以坐在家裡掙工資,享受一個不算短的長假了。

     遊昆哥幾個也來醫院看康權,拿了一堆水果和牛奶蛋糕,還别出心裁帶了兩瓶子好酒,說是聽一位老中醫說的偏方,隻要喝上點就能起到壓驚和舒心的功效。

    這當然是玩笑之說,康權哭笑不得,罵他們幾個是臭狗屎,是借光明的名義行落井下石的陰謀。

    孟達就推說是遊昆出的馊主意,遊昆又說是姜常的創舉,倪鵬和韓偉也湊進來,一時間把個病房搞得就跟在席面上一樣熱鬧。

     陶玉就來了,沒有看見那兩瓶酒,還給幾個人剝了香蕉吃,發言人一樣介紹了一下康權入院前後的情況,和鬧病與喝酒之間的關系。

    說得孟達和遊昆互相直眨鬼眼。

    韓偉和倪鵬比較正經,兩人關切地詢問了康權的病情,交流了一些飲食和鍛煉與身體健康的體會。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