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看不起他,他立馬把手裡的工具往地上一摞,掄起正做着的家什,這一招往往把人給吓傻了,以為張木匠要掄人頭上去,這一家夥下去,腦袋不開瓢才怪。
其實張木匠不朝人頭上掄,而是往天上掄,小家什能掄個十幾米高,落下來,在地上彈幾下,滾幾滾,絲毫無損。
張木匠是用事實來證明他的手藝,他一般不用語言來證明。
證明完後,張木匠才說,摔壞了,我賠你倆。
張小木的父親不僅繼承了張小木爺爺的手藝,也繼承了他的教法,簡單說就是棍棒教育,他以他的經曆,深信手藝不是教出來的,是用棍棒砸出來的。
張小木長大後,開始跟父親學手藝。
張小木還有個哥哥,叫張大木,兩人相差不到兩歲,一塊跟父親學手藝,學的過程,就是挨砸的過程。
哥倆在一邊學,父親就提着跟木棍,在旁邊教,如果父親再牽隻狼狗,估計跟舊社會工廠裡的監工差不多。
哪裡做的不對了,或是不合父親的心意了,“嘭”一下,張小木身上的某個部位就火辣辣的一陣疼。
張大木心眼活,見勢不對,就先溜了,等父親的火下去了,再過來。
父親就把兩個人惹起的火,合并一處,發在張小木身上。
張小木不跑,父親舉起棍子,他反而脖子一擰,一副凜然不屈的樣子,任刮任剁,随便,張小木比他哥哥吃的苦頭多。
張小木的母親擔心小兒子被管壞了,手藝學好學不好是次要的,要把人管傻了,就麻煩了。
張小木的母親撲上去護住兒子,回頭怒視小木父親,你砸,你砸,有本事你砸老娘,别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張小木的父親怕老婆是出了名的,見狀,就把木棍摞地上,氣呼呼地說,我不管了,你管吧,有本事把你兒子教成個好木匠。
幾年後,張大木倒是學的有點模樣了,張小木一點起色也沒有。
别人都以為父親把張小木管傻了,其實不是,張小木沒有起色不是因為笨或傻,是因為“擰筋”。
張小木的“擰筋”,比起他爺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你對他硬,他比你還硬。
張小木的父親不懂得什麼教育學心理學之類的,他就知道棍棒是最好的老師。
父親越是用棍棒砸他,他越是梗着脖子,專門往壞處做,砸急了,幹脆就摞挑子,不做了。
偏偏張小木父親也“擰筋”,張小木越是這樣,他越是拿棍子砸,要不是小木的母親在跟前盯着,張小木不知會被砸成什麼樣子了,兩頭犟驢在栓一起,哪能好了? 父親終究沒“擰筋”過張小木,幾年後,父親妥協了,不再管張小木了,專心教大兒子,有時喝多了,就說,不是那塊料,再怎麼搗鼓,也弄不成個像樣的家什來。
張小木雖然不如他哥心眼活,人緣卻比他哥好。
張大木性格随他舅舅,他舅舅做小生意出身,跟人打交道,隻要不賺便宜就等于吃虧了,賺點小便宜就等于持平,實際上這個社會真正傻的人并不多,時間一長,沒人願意跟他打交道。
張大木就是他舅舅的翻版,整天眼珠滴溜溜轉着,想着怎樣沾别人的便宜,結果朋友越來越少,剩下幾個朋友,性格也和他差不多,都是愛沾便宜不吃虧的貨色。
張小木心眼實,吃點虧,覺得賺了,稍微沾點别人的便宜,就覺得虧,對不住别人,非找機會補過來不可,所以,同齡人都愛跟他交朋友。
張小木若是求到别人,沒有不幫忙的。
眼看着張小木年齡越來越大,小木的父親覺得該給小兒子尋條路了,再這麼下去就把人給廢了。
大木不用操心,跟着自己幹就行,就是小兒子讓他犯愁。
思謀了幾天,張小木的父親咬咬牙,狠狠心,去了村裡小賣部,稱了二斤點心,兩瓶酒,去了五裡外的曹家窪,看他徒弟小曹去了。
他的徒弟小曹跟着他學了幾年的手藝,也挨了幾年的砸,砸也沒砸出結果來。
要說一點結果沒有也不對,結果是有一點的,就是學了一身半生不熟的夾生手藝。
小曹不是不想學,而是挨砸受不了,再學幾年恐怕連個好身體也落不下了。
小曹跟師傅說學的差不多了,可以獨立門戶了,師傅還有些惋惜,說,你看你看,再跟我學幾年差不多就成手了,你比小木的悟性高,就差那麼一點點就趕上大木了。
小曹會說話,小曹說,學這些就行了,夠吃飯的了,要是超過師傅您,這不就跟您搶飯吃了嗎?師傅一想也對,就答應了小曹出師。
小曹出師後,也學着師傅,走街串巷給
其實張木匠不朝人頭上掄,而是往天上掄,小家什能掄個十幾米高,落下來,在地上彈幾下,滾幾滾,絲毫無損。
張木匠是用事實來證明他的手藝,他一般不用語言來證明。
證明完後,張木匠才說,摔壞了,我賠你倆。
張小木的父親不僅繼承了張小木爺爺的手藝,也繼承了他的教法,簡單說就是棍棒教育,他以他的經曆,深信手藝不是教出來的,是用棍棒砸出來的。
張小木長大後,開始跟父親學手藝。
張小木還有個哥哥,叫張大木,兩人相差不到兩歲,一塊跟父親學手藝,學的過程,就是挨砸的過程。
哥倆在一邊學,父親就提着跟木棍,在旁邊教,如果父親再牽隻狼狗,估計跟舊社會工廠裡的監工差不多。
哪裡做的不對了,或是不合父親的心意了,“嘭”一下,張小木身上的某個部位就火辣辣的一陣疼。
張大木心眼活,見勢不對,就先溜了,等父親的火下去了,再過來。
父親就把兩個人惹起的火,合并一處,發在張小木身上。
張小木不跑,父親舉起棍子,他反而脖子一擰,一副凜然不屈的樣子,任刮任剁,随便,張小木比他哥哥吃的苦頭多。
張小木的母親擔心小兒子被管壞了,手藝學好學不好是次要的,要把人管傻了,就麻煩了。
張小木的母親撲上去護住兒子,回頭怒視小木父親,你砸,你砸,有本事你砸老娘,别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張小木的父親怕老婆是出了名的,見狀,就把木棍摞地上,氣呼呼地說,我不管了,你管吧,有本事把你兒子教成個好木匠。
幾年後,張大木倒是學的有點模樣了,張小木一點起色也沒有。
别人都以為父親把張小木管傻了,其實不是,張小木沒有起色不是因為笨或傻,是因為“擰筋”。
張小木的“擰筋”,比起他爺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你對他硬,他比你還硬。
張小木的父親不懂得什麼教育學心理學之類的,他就知道棍棒是最好的老師。
父親越是用棍棒砸他,他越是梗着脖子,專門往壞處做,砸急了,幹脆就摞挑子,不做了。
偏偏張小木父親也“擰筋”,張小木越是這樣,他越是拿棍子砸,要不是小木的母親在跟前盯着,張小木不知會被砸成什麼樣子了,兩頭犟驢在栓一起,哪能好了? 父親終究沒“擰筋”過張小木,幾年後,父親妥協了,不再管張小木了,專心教大兒子,有時喝多了,就說,不是那塊料,再怎麼搗鼓,也弄不成個像樣的家什來。
張小木雖然不如他哥心眼活,人緣卻比他哥好。
張大木性格随他舅舅,他舅舅做小生意出身,跟人打交道,隻要不賺便宜就等于吃虧了,賺點小便宜就等于持平,實際上這個社會真正傻的人并不多,時間一長,沒人願意跟他打交道。
張大木就是他舅舅的翻版,整天眼珠滴溜溜轉着,想着怎樣沾别人的便宜,結果朋友越來越少,剩下幾個朋友,性格也和他差不多,都是愛沾便宜不吃虧的貨色。
張小木心眼實,吃點虧,覺得賺了,稍微沾點别人的便宜,就覺得虧,對不住别人,非找機會補過來不可,所以,同齡人都愛跟他交朋友。
張小木若是求到别人,沒有不幫忙的。
眼看着張小木年齡越來越大,小木的父親覺得該給小兒子尋條路了,再這麼下去就把人給廢了。
大木不用操心,跟着自己幹就行,就是小兒子讓他犯愁。
思謀了幾天,張小木的父親咬咬牙,狠狠心,去了村裡小賣部,稱了二斤點心,兩瓶酒,去了五裡外的曹家窪,看他徒弟小曹去了。
他的徒弟小曹跟着他學了幾年的手藝,也挨了幾年的砸,砸也沒砸出結果來。
要說一點結果沒有也不對,結果是有一點的,就是學了一身半生不熟的夾生手藝。
小曹不是不想學,而是挨砸受不了,再學幾年恐怕連個好身體也落不下了。
小曹跟師傅說學的差不多了,可以獨立門戶了,師傅還有些惋惜,說,你看你看,再跟我學幾年差不多就成手了,你比小木的悟性高,就差那麼一點點就趕上大木了。
小曹會說話,小曹說,學這些就行了,夠吃飯的了,要是超過師傅您,這不就跟您搶飯吃了嗎?師傅一想也對,就答應了小曹出師。
小曹出師後,也學着師傅,走街串巷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