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張小木第一次見到肖麗的時候,就覺得腦殼裡“硿”的一聲,大腦一片空白——真的“空”了,不光大腦空了,就連身體也空了,輕飄飄的,好似要飛起來。
從那一刻開始,他知道,他的魂兒丢了,丢也沒丢哪去,就丢在那個小女人身上了。
張小木平時喜歡看武俠小說,他不清楚這個個頭矮小精瘦的女人用了什麼吸魂大法,隻不過從他身邊走過,又隻不過輕輕瞄了他一眼,就把他的魂兒吸走了。
到了中午,張小木飯也沒吃,就躺在宿舍的床上,呆呆地盯着污漬斑駁的天花闆出神。
工友喊他吃飯,他“嗯”了一聲,身子動也沒動一下。
工友吃飯回來,看他還是一動不動地躺着,就問,是不是病了?拿手要摸張小木的額頭,被張小木擡手不客氣地檔開了。
工友急了,人家關心關心你又惹你了,你是不是吃了槍藥了,火氣這麼大?我看你這人完了,不可救藥了,工友賭氣不再理他。
這句話正說張小木心裡,張小木知道自己這一輩子真的完了,他沒有魂兒了,魂兒在那個小女人身上,換句話說,他這一生都離不開這個小女人了。
張小木的父親是木匠,他父親的父親也是木匠,木匠是祖傳。
張小木小時候常聽父親講他小時候跟他父親,也就是張小木的爺爺學活的事。
每回說到這裡,張小木的父親就端起那個鏽迹斑駁的大搪瓷缸子,喝一口茶水,然後抹一下胡茬上的水珠,清清嗓子,開始說起講了不知多少遍的老故事,經過多次的講,故事的情節已經演變了很多,真實的成分少了,虛構的成分多了。
末了,總是一句話結尾,這句話倒是一直沒變:“奶奶的,我這活哪是學出來的,純粹是你爺爺拿棍子砸出來的。
”張小木覺得這個時候的父親是最慈祥的。
張小木對爺爺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但有一件事卻記得很清楚,那時他還處在整天滾地上玩泥巴猴的年齡段,大人的事他不懂。
他不記得那天正在玩什麼,反正玩得正開心,卻聽得爺爺突然吼起來了,雷鳴一般的嗓音,把他和幾個小夥伴驚得擡起頭,像一群受了驚吓的鼬鼠,直起小小的胸脯,齊齊看着,就見爺爺抱起一塊大石頭,一邊吼着一邊走到父親還沒做完的一把小方桌前,舉起石頭就把小方桌砸得稀巴爛,父親規規矩矩站着,一動也不敢動,爺爺砸完,還不消氣,指着父親的額頭吼,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按我說的做,你做的這玩意兒賣給誰去?活做成這樣,還有臉吃飯?父親沒被吓哭,張小木和他的小夥伴們卻被吓哭了,爺爺回頭一看,吓着小孩子了,不再作聲,拿着長長的煙杆氣哼哼地出去了。
張小木懂事以後,常聽鄰居談起爺爺,一談起,無不豎起大拇指,贊歎有聲,好人,好人哪,方圓幾十裡都找不出來的一個好人啊,末了又來一句,就是有點“擰筋”。
“擰筋”是當地土語,大意是指一個人做事太固執,太倔強,說白了就是“一根筋”,不管什麼事,對錯都要做到底,不回頭的。
後來,張小木又斷斷續續聽人說起爺爺的事。
爺爺是周圍幾個村子裡的名人,沒幾個人不認識張木匠的。
張木匠的活好,做出的家什雖不怎麼美觀,卻實打實的墩壯瓷實,他做出的家什隻聽說用舊了的,沒聽說用壞了的。
農村人把家具叫作家什(讀shi音),他們對家什之類的不怎麼注重美觀,隻注重結實耐用,花錢做一件家什,用個幾十年,省心,更省錢。
因此,周圍村子裡,誰家需用家什了,就過來,喊一聲,張木匠,給咱家幫個忙去。
張木匠“嗯”一聲,二話不說,背起各種做家仕的工具,跟來人便走,如是大活,就喊上張小木的父親一塊去。
去老百姓家裡做活,主家是要管飯的。
這裡邊就出現問題了,既然管飯,這飯就有差别,富有的主家管的飯好,窮的主家管的飯就差些,有些别的木匠在意這些,富的主家,活做得精細,窮的主家,活做得潦草。
張木匠不是這樣,窮富一樣看待,這也是他能得到老百姓尊敬和稱贊的原因之一。
隻是張木匠人“擰筋”,話不多,但說出話能把人一砸一個楞,了解他的人知道這人話不入耳,但心眼好,做活不欺人,不了解的,往往不到半天,被張木匠拿話嗆個半死。
張木匠不介意别人問你做的這玩意兒好看不好看,他介意的是,這玩意兒結實不結實,若問了後一句話,張木匠會以為你
從那一刻開始,他知道,他的魂兒丢了,丢也沒丢哪去,就丢在那個小女人身上了。
張小木平時喜歡看武俠小說,他不清楚這個個頭矮小精瘦的女人用了什麼吸魂大法,隻不過從他身邊走過,又隻不過輕輕瞄了他一眼,就把他的魂兒吸走了。
到了中午,張小木飯也沒吃,就躺在宿舍的床上,呆呆地盯着污漬斑駁的天花闆出神。
工友喊他吃飯,他“嗯”了一聲,身子動也沒動一下。
工友吃飯回來,看他還是一動不動地躺着,就問,是不是病了?拿手要摸張小木的額頭,被張小木擡手不客氣地檔開了。
工友急了,人家關心關心你又惹你了,你是不是吃了槍藥了,火氣這麼大?我看你這人完了,不可救藥了,工友賭氣不再理他。
這句話正說張小木心裡,張小木知道自己這一輩子真的完了,他沒有魂兒了,魂兒在那個小女人身上,換句話說,他這一生都離不開這個小女人了。
張小木的父親是木匠,他父親的父親也是木匠,木匠是祖傳。
張小木小時候常聽父親講他小時候跟他父親,也就是張小木的爺爺學活的事。
每回說到這裡,張小木的父親就端起那個鏽迹斑駁的大搪瓷缸子,喝一口茶水,然後抹一下胡茬上的水珠,清清嗓子,開始說起講了不知多少遍的老故事,經過多次的講,故事的情節已經演變了很多,真實的成分少了,虛構的成分多了。
末了,總是一句話結尾,這句話倒是一直沒變:“奶奶的,我這活哪是學出來的,純粹是你爺爺拿棍子砸出來的。
”張小木覺得這個時候的父親是最慈祥的。
張小木對爺爺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但有一件事卻記得很清楚,那時他還處在整天滾地上玩泥巴猴的年齡段,大人的事他不懂。
他不記得那天正在玩什麼,反正玩得正開心,卻聽得爺爺突然吼起來了,雷鳴一般的嗓音,把他和幾個小夥伴驚得擡起頭,像一群受了驚吓的鼬鼠,直起小小的胸脯,齊齊看着,就見爺爺抱起一塊大石頭,一邊吼着一邊走到父親還沒做完的一把小方桌前,舉起石頭就把小方桌砸得稀巴爛,父親規規矩矩站着,一動也不敢動,爺爺砸完,還不消氣,指着父親的額頭吼,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按我說的做,你做的這玩意兒賣給誰去?活做成這樣,還有臉吃飯?父親沒被吓哭,張小木和他的小夥伴們卻被吓哭了,爺爺回頭一看,吓着小孩子了,不再作聲,拿着長長的煙杆氣哼哼地出去了。
張小木懂事以後,常聽鄰居談起爺爺,一談起,無不豎起大拇指,贊歎有聲,好人,好人哪,方圓幾十裡都找不出來的一個好人啊,末了又來一句,就是有點“擰筋”。
“擰筋”是當地土語,大意是指一個人做事太固執,太倔強,說白了就是“一根筋”,不管什麼事,對錯都要做到底,不回頭的。
後來,張小木又斷斷續續聽人說起爺爺的事。
爺爺是周圍幾個村子裡的名人,沒幾個人不認識張木匠的。
張木匠的活好,做出的家什雖不怎麼美觀,卻實打實的墩壯瓷實,他做出的家什隻聽說用舊了的,沒聽說用壞了的。
農村人把家具叫作家什(讀shi音),他們對家什之類的不怎麼注重美觀,隻注重結實耐用,花錢做一件家什,用個幾十年,省心,更省錢。
因此,周圍村子裡,誰家需用家什了,就過來,喊一聲,張木匠,給咱家幫個忙去。
張木匠“嗯”一聲,二話不說,背起各種做家仕的工具,跟來人便走,如是大活,就喊上張小木的父親一塊去。
去老百姓家裡做活,主家是要管飯的。
這裡邊就出現問題了,既然管飯,這飯就有差别,富有的主家管的飯好,窮的主家管的飯就差些,有些别的木匠在意這些,富的主家,活做得精細,窮的主家,活做得潦草。
張木匠不是這樣,窮富一樣看待,這也是他能得到老百姓尊敬和稱贊的原因之一。
隻是張木匠人“擰筋”,話不多,但說出話能把人一砸一個楞,了解他的人知道這人話不入耳,但心眼好,做活不欺人,不了解的,往往不到半天,被張木匠拿話嗆個半死。
張木匠不介意别人問你做的這玩意兒好看不好看,他介意的是,這玩意兒結實不結實,若問了後一句話,張木匠會以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