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版忽悠(序)

關燈
《友版忽悠》寫作背景簡介 黃顔的《黃版忽悠》隻寫了十二集,他就不肯寫了,因為後面的故事就會設計到Jane以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他的《黃版忽悠》是以搞笑的口氣寫的,也不适合用來寫那段往事,所以無論讀者如何強烈要求,黃顔都沒再續寫下去。

    艾友友是艾米朋友的朋友,自從2007年發現《山楂樹之戀》,進而發現了艾園(艾米的博客)之後,就成了艾園的常客,後來還成為艾園的管理者。

    她自告奮勇接着黃顔的《黃版忽悠》往下寫,但因為她不是當事人,無法直接描寫艾倫的心理活動,所以采用了旁觀者的角度,寫法近乎書評和人物解讀。

     友版忽悠(序) 艾米寫了個《十年忽悠》,寫的是艾米與艾倫之間的戀愛故事,是從艾米的角度寫的,艾米将自己攤開來擺在讀者面前,但艾倫卻蒙着一層神秘的面紗,隻是艾米看到聽到感受到的艾倫。

     這種“限制性第三人稱”寫法,我早有耳聞,也自認為見到過一些樣闆,但隻有在讀了艾米寫的故事之後,才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妙處,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限制性第三人稱”寫法。

     一般小說的寫法,大多采用“非限制性”的叙述角度,也就是“上帝式”的叙述角度,叙述者像上帝一樣無所不知。

    拿艾米寫的故事做例子,如果她采用“上帝式”的叙述角度,那她就會交代艾倫在樓梯上邂逅艾米之前,就已經看到過艾米的照片,而所謂“邂逅”其實不過是他精心策劃的相遇;她也會交代《三人行》裡安潔流産掉的孩子,到底是烏鋼的,還是老康的。

     有的小說也對叙述角度做一些限制,比如《呼嘯山莊》,就隻從幾個人物的角度來展開故事,先寫人物甲看到聽到的那部分故事,再寫人物乙看到聽到的那部分故事,這樣寫,給人一種真實感,仿佛是作者問了這幾個當事人之後記錄下來的故事。

    但我們知道人物甲也好,人物乙也好,都是作者塑造出來的人物,所謂人物甲乙看到聽到的故事,也不過是作者創作出來,放進人物甲乙的嘴巴裡而已。

     但艾米寫的故事,是嚴格意義上的“限制性第三人稱”寫法,知道的她就寫,不知道的她不亂猜。

    如果她不知道,人物甲人物乙也絕不會知道。

    這樣寫,有幾個好處,一是增加了故事的懸念,二是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三是給讀者留有餘地。

     提到懸念,有人就會習慣性地想到“兇手是誰”之類的懸念,所以《山楂樹之戀》的出版商在宣傳詞裡聲稱“故事毫無懸念”,但事實是《山楂樹之戀》懸念叢生,到現在還有很多讀者在追問“老三為什麼要躲開”“丹娘的那封信到底是怎麼回事”等,這就是懸念,而且是很強的懸念,是故事讀完了都沒解決的懸念。

    《山楂樹之戀》能給讀者留下那麼長久的影響,這些持續的懸念功不可沒。

     所謂“懸念”,就是懸而未決的“念頭”,就是尚未得到回答的問題。

    艾米的小說裡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所以我說是“懸念叢生”。

    艾米是一個善用懸念的寫手,這跟她熟讀推理小說有關,跟她“沒有創作沖動”有關,跟她選擇的叙述角度有關,也跟她善于安排情節有關。

    看她的連載小說,幾乎每集都會有一兩個懸念抓住讀者,引起讀者猜測推想,使讀者一跟讀就無法停下,非得跟到結尾,跟個水落石出不可。

     用“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