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證同心姊妹談衷曲 酬素願翁媪赴華筵
關燈
小
中
大
的厲害了。
”二人說着,轉到卧房門口。
何小姐擡頭看門上時,也有塊小匾,寫着“瓣香室”。
心裡想道:這“瓣香”兩個字,倒還容易明白。
隻是題在卧房門上不對。
啊!這卧房裡可一瓣心香的供奉誰呢?一面想,一面看那匾上的字,隻見那縱橫波磔,一筆筆寫得俨如鐵畫銀鈎,連那墨氣都象堆起一層層似的,配着那粉白雪亮的光绫兒,越顯黑白分明得好看。
及至細看才知不是寫的,原來照紮花兒一樣,用青絨繡出來的,那下款還繡着“桐卿學繡”一行行楷小字,還繡着兩方朱紅圖書。
何小姐道:“這倒别緻,這桐卿又是誰呀?手兒怎麼這麼巧哇!這個人兒在那裡?我見得她着見不着?”張姑娘道:“姐姐豈但見得着,隻怕見着她,叫她繡個甚麼,她還不敢不繡呢!但是這個人兒,她可隻會繡不能寫,這塊匾的藍本,是她求人家寫的。
”何小姐隻顧貪看那屋子,也不往下再問。
說着将要進門,張姑娘道:“柳條兒你先進去,把玻璃上那個擋兒拉開得點亮兒。
”柳條兒答應一聲,先側着身子過去。
何小姐也随着進了屋門,見那曲折格子,是向西轉過去的,等柳條兒撤玻璃擋兒的這個當兒,回頭一看,見那格子東一面,長長短短,橫的豎的,貼着無數詩箋,都是公子的近作。
看了看,也有幾首寄懷言志的,大抵吟風弄月居多,一時也看不完;隻見内中有一幅雙紅箋紙,題着一首七言絕句。
那題目倒寫了有兩三行,寫道是: 庭前偶植梧桐二本,材似人長,日攜清泉洗之,欣欣向榮,越加繁茂。
樹猶如此,我見應憐。
口占二十八字,即呈桐卿一粲,并待蕭史就正: 亭亭恰合稱眉齊,争怪人将鳳字題。
好待幹雲垂蔭日,護他比翼效雙栖。
後面另有一行,寫着龍媒戲草。
何小姐看了這首詩,臉上登時就有個頗頗不然的樣子,倒象陡然添了一樁甚麼心事一般;才待開口,立刻就用着她那番虛心克己的工夫了,忙轉念道:“且慢!這話不是今日說的,且等閑來和我妹子仔細計較一番,再作道理。
” 讀者必然要問:“這位姑娘,好容易才安頓了,她心裡又神謀魔道的想起甚麼來了?”這句話,作者可不得知道。
何以呢?她在那裡把個臉兒望着格子看,她那臉上的神氣,連張金鳳還看不見。
她心裡的事情,我作者怎麼猜得着?你我左右閑在此,大家閑口弄閑舌,何不猜它一番。
按這書的上文猜了去,何小姐同張姑娘正在談笑,看到公子這首詩,忽然的心下不然起來,大概讀者都覺得出來。
這首詩是為何玉鳳、張金鳳而作。
那“桐卿”兩字不必講,是“鳳鳴桐生”的兩句,又暗借一個“金井梧桐”的典,含着一個“金”字在裡頭,自然是贈張金鳳的别号;那“蕭史”兩個字不必講,用的是“吹箫引鳳”的故事,又暗借一個“秦弄玉”的名号,含着一個“玉”字在裡頭,一定是贈何玉鳳的别号;由此上這位姑娘看了,便有些不然起來,也未可知。
隻是這首詩的寓意選詞、格調體裁也還不醜,便是他三個的性情才貌,彼此題個号兒,四個字兒,也還不至肉麻。
況且字緣名起,自古已然,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便是一位有号的,“仲尼曰:君子中庸,仲尼祖述堯舜,仲尼日月也。
”一部《四書》,凡三舉聖号。
私号亦通例也,似不足怪,何緻就把這位姑娘惹得不然起來呢?然而細推敲了去,那《四書》的稱号,卻有些道理在裡頭。
《中庸》兩見,明明道着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
到了孫述祖訓,筆之于書,想要垂教萬世,既不好書作孔大司寇、孔協揆,更不得書作夫執禦者魯人之子,難道竟書作“大父曰:君子中庸;家祖祖述堯舜”不成?如是除了稱号,沒得稱的,隻得仲尼長,仲尼短了。
《論語》一見,是子貢見叔孫,武叔呼着聖号,謗毀聖人,因申明聖号,說這兩個字啊,如同日月一般,謗毀不得的。
此外卻不曾見子思稱過仲尼家祖,卻也不聞子貢提過我們仲尼老師。
至于孟子,那時既無三科以前認前輩的通例可遵,以後賢稱先聖,自然合稱聖号。
此外和孔夫子同時的,雖尊如魯哀公,他祭孔夫子的诔文中,也還稱作仲尼。
然則這号,竟不是不問張、王、李、趙,長幼親疏亂叫得。
降而中古,風雅不過謝靈運,勳業不過郭子儀,也都不聽得他有個别号。
然則稱人不稱号,也還有得可稱。
便是我作者,也還趕上聽見旗籍諸老輩的彼此稱謂。
如稱台閣大老,張則張中堂,李則李大人;遇着旗人則稱他上一個字,也有稱姓氏的,如章佳相國,富察中丞之類。
但是個大父行輩,則稱為某幾太爺。
父執,則稱為某幾老爺。
平輩相交,則稱為某老爺。
至于宗族中,隻有大爺叔叔哥哥兄弟的稱呼;即使房分稍遠,也必稱某幾大爺,叔叔家的幾哥哥幾兄弟,從不曾聽得動辄稱别号的。
舊風之淳樸如此。
到了如今,距國初進關時節,曾不百年,風氣為之一變。
旗人彼此相見,不問氏族,先問台甫,怪極;至問了是個人,他就有個号,但問過他,就會記得,更怪;一時得了,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别号,尤其怪。
照這樣從流忘反,隻恐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了。
何小姐或者有見于此,覺得安公子以世家公子,無端的從自己閨閣中,先鬧起别号來,怪他沾染時派過重,所以看了那桐卿、蕭史的稱呼,有這番心下不然,也未可知。
若果如此,這位姑娘,就未免有些積慮過遠,嫉惡過嚴了。
要知如安公子的好稱别号,是他為了難了。
怎見得呢?一個人,三間屋子裡住着兩個媳婦兒,風趣些,卿長卿短罷?畢竟孰為大卿,孰為小卿;佳懷些,若姐若妹罷?又未免名不正則言不顧;徇俗些,稱作奶奶罷?難道好分出個東屋裡奶奶、西屋裡奶奶,何家奶奶、張家奶奶來不成?這是安公子不得已之苦衷,卻不是他好趨時的陋習,便是被他稱号的人,也該加些體諒。
照這等說來,何小姐的不悅,還不為此。
既不為此,為着何來,想來其中定有個道理。
她既說了要和張姑娘商量,隻好等她們商量的時候,你我再看罷。
何玉鳳當下不把這話說破,便先擱起不提,因搭讪回頭望着張姑娘道:“好哇!我老老實實兒的一個妹妹,怎麼一年來的工夫學壞了?這桐卿分明是人贈你的号;那蕭史自然要算贈我的号了。
若然這門上‘瓣香室’三個字,竟是你繡的,你這怎麼方才還和我支支吾吾的,鬧起鬼來呢?”問得個張姑娘無言可答,隻是格格的笑。
說着,何玉鳳繞過格子,進了那間卧房,隻見靠西牆分南北擺兩座墩箱,上面一邊放着兩個衣箱;當中放着連三抽屜桌,被格上面安着鏡台妝奁,以至茶筅漱盂許多零星器具;北面靠窗盡東頭,安着一張架子床,懸着頂藕色帳子。
那曲折格子東找夾空地方,豎着架衣裳格子,上面還大大小小放着些零星匣子之類。
那衣格以北,卧床以南,靠東壁子,當中放着一張方桌,左右兩張杌子。
那桌子上不擺陳設,當中供一分爐瓶三事,兩旁一邊是個青綠花觚,應時對景的養着一枝血點兒般紅的山茶花;一邊是個有架兒的粉定盤子,裡面擺着嬌黃的幾個玲珑佛手,那上面卻供着一座小小的牌位。
牌位後面,又懸一軸堂幅,橫披,卻用銀紅蟬翼絹罩着,看不清楚是甚麼佛像。
何小姐心上暗道:“原來這裡果然供着香火,這就無怪題作瓣香室了。
隻是怎的佛像供在卧房裡?這前面又是誰的牌位呢?”一面想,走向前一看,見上面是“十三妹姐姐福德長生祿位”一行字,把她詫異得哇的一聲,問出一句傻話來,問道:“這供的是誰?是誰供的?”張姑娘笑道:“我的十三妹姐姐,你知可是誰呢?難道還有第二位不成?”何小姐正色道:“妹妹,你忒也胡鬧,這如何使得!你這等鬧法,豈不要折盡我平生的福分,還不快丢開。
”她說着,伸手就要把那長生牌兒提起來拿開。
忙得個張姑娘連忙雙手護住,說道:“姐姐動不得。
這是我奉過公婆吩咐的。
”何小姐聽了,更加着急起來,說:“越發不成事了。
你快告訴我,公婆怎的說?”張姑娘道:“姐姐别忙,咱們就在這桌兒兩旁坐下,聽我告訴你。
”二人歸座,柳條兒給張姑娘裝過袋煙來。
張姑娘一面吃着煙,便把她去年到了淮城店裡,見着公婆,怎的說起何小姐途中相救,兩下聯姻,許多好處;怎的說一時有恩可感,無報可圖,便要供這長生祿位,日夕焚香頂禮。
安老夫妻聽了怎的喜歡依允。
後來供的這日,安太太怎的要親自行禮,她怎的以為不可,攔住。
後來又要公子行禮,卻是安老爺說他不是一拜可以了事的。
這才自己挂冠,帶他尋訪到青雲山莊的話說了一遍。
何小姐聽了,心下才得稍安。
一時兩意相感,未免難過,隻不好無故傷心。
想了一想,轉勉強笑道:“我想起來了,記得公公在青雲山和我初見的那天,曾經提過怎麼一句。
那時我也不曾往下斟酌,不想妹妹你真就鬧出這些故事兒來。
如今你既把我鬧了來了,你有甚麼好花兒呀,好吃的呀,就簡直的給我戴,給我吃,不爽快些兒嗎!還要這塊木頭墩子作甚麼?你不許我拿開它,你的意思不過又是甚麼搭救性命咧,完我終身咧,感恩咧,報德咧,這些沒要緊的話;你隻想你昨日在祠堂,那一番肺腑之談,還不抵救我一命麼?還不是完我終身麼?我又該怎麼樣呢?你必定苦苦的不許我拿開這長生牌兒,我從明日起,每日清早起來,給公婆請了安,就先朝着你燒一炷香,磕一陣頭,我看你怎麼樣?”張姑娘道:“姐姐不用着急,姐姐既來了,難道我放着現佛不朝,還去面壁不成?隻這長生牌兒,卻動不得。
姐姐聽我說個道理出來。
”何小姐道:“這還有個甚麼道理呀?你倒說說我聽。
”張姑娘指了壁上罩着的那畫兒說:“姐姐要知這個道理,先看這個玩意兒,就明白了。
”說着,便叫過花鈴兒來,要扶了她自己上杌凳兒去,提起那層絹來。
這個當兒,何小姐早一擡腿上去,揭了那圖來一看,那裡是甚麼佛像,原來是一幅極豔麗的仕女圖。
隻見正面畫着一個少年,穿着個魚白春衣,靠着一張書案,案上堆積一卷書,在那裡拈筆構思;上首橫頭坐着一個美人,穿着大紅衫兒,湖色裙兒,面前安着個博山爐,在那裡添香;下首也坐着個美人,穿着藕色衫兒,松綠裙兒,面前支着個繡花繃子,在那裡挑繡;旁邊還有兩個丫頭,拂塵煮茗。
隻有那仕女的臉手是畫工,其餘衣飾都是配着顔色半紮半繡,連那頭上的鬓發珠翠,衣上的花樣摺紋都繡出來,繡得十分工緻。
何小姐不由得先贊了一句道:“好漂亮針線,這斷不是男工繡的,一定也是那位桐卿先生的手筆了。
”說着下來,轉正了細細的一看,畫的那三副臉兒,那少年竟是安公子,那穿藕色的卻宛如張姑娘,那穿紅的竟是給自己脫了個影兒,把她樂得連連說道:“難為你好心思,怎麼想出來。
你我相處了二年,我竟不知道你這麼手兒巧,還會畫呢!”張姑娘道:“姐姐打諒,真個的我有這麼大本事麼?除了這幾針活計是我作的,這稿子是人家的主意。
那臉兒是一位姓陶的畫的,連那地步身段手飾衣紋,都是她鈎出來,我照着她作的。
”何小姐道:“這姓陶的又是誰呢?”張姑娘道:“咱們這裡有位程師爺,江蘇常州人。
他有個侄兒,叫作程铨,不知在那個修書館上當供事。
這姓陶的,就是那程铨的妻子,這個人叫作陶桂冰,号叫樨禅。
我看見她這名字,還念了個白字,叫作陶桂冰,給人家笑話了去了,才告訴我這是個冰字,讀作凝,姐姐屋裡挂的那張玉堂春富貴,就是她畫的。
工筆人物,她也會畫,最擅長的是傳真。
今年夏天程師爺叫她來給婆婆請安,婆婆便請公公自己出個稿子,叫她畫幅行樂。
公公說:“我出個甚麼稿子呢?古人第一個畫小照的,是商朝的傳說,他那幅稿子,卻不是自己出的。
至漢朝裡馬伏波将軍,功标銅柱,卻是極好的一幅稿子呢。
隻是雲台二十八将裡頭,又獨獨的不曾畫着。
看我這樣年紀,一個被參開複的候補知縣,還鬧這些作甚麼?況這程世兄的令正,又是個女史,倒是數他們小孩子們畫着玩兒去罷。
我們就把她請過這屋裡來,不是容易,才商量定了這個稿子,畫成你我三個人這副小照。
”何小姐道:“我且不管你們是容易商量的也罷,不是容易商量的也罷,我隻問你,我是個管作甚麼兒的,怎麼會叫你們把我的模樣兒畫了來了一年之久,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啊!”張姑娘道:“豈但姐姐的模樣兒,連姐姐都叫人家娶了來了,姐姐也是一年之久,直到今日才知道哇!姐姐要問怎麼就把姐姐的模樣畫了來了,請問這裡現放着姐姐這麼個模樣的妹妹,還怕照着畫,也畫不出這麼個模樣兒的姐姐來麼?話雖這樣說,隻你這眉梢眼角的神情和那點朱砂痣個酒窩兒,還不知費了我多少話才畫成的呢!”何小姐道:“我是急于聽你方才說的那不許我撤開這長生祿位牌的道理,這話又與那長生牌兒何幹呢?”張姑娘道:“姐姐别忙啊,要留那長生牌兒的道理,正在後一幅行樂圖兒上頭。
說起來這話長着的啊!自從去年我姐妹兩個在能仁寺草草相逢、匆促分手以來,算到今日,經過了一年零兩個月。
這其間無限的離合悲歡。
今日之下,我才盼到和姐姐一室同居,長日聚首。
姐姐雖是此時才來,我這盼着姐姐來的心,可不是此時才有的。
這話大約姐姐也該信得及。
”何小姐連連點頭答應說:“豈但信得及,這話大約除了我,還沒第二個人明白。
”張姑娘道:“這就見得姐姐知道我的心了。
隻是我雖有這條心,我到了淮安見着公婆,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不知公婆心裡怎樣,這句話我可不好向公婆說。
不想公公到了青雲堡,訪着九公,見着褚姐姐。
褚大姐姐也想到你、我和他三個人這段姻緣上。
及至姐姐到了,他們早和公婆商量到這段話。
這段話,他三位老人家,自然也因為我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又不曾告訴找。
落後還是褚大姐姐卧下告訴了我,她還囑咐我先不要提起。
我隻管知道公婆的心裡是怎麼樣了,我可又不敢冒冒失失的做,那時候更摸不着你老人家的主意,我更不敢和你我這位玉郎商量。
這天閑中,我要探探他的口氣,誰知才說了一句,他講起他那番感激姐姐,說老爺說的意思來。
倒和我背了一大套《四書》,把我排揎了一陣。
這話也長,等閑了再告訴姐姐。
”何小姐道:“這話也不用你告訴我,我也深知你的甘苦,并且連你們背的那一句《四書》,我都聽見了。
”張姑娘聽了一想,便問她道:“姐姐站住。
姐姐通共昨日酉正才進門的,還不夠一周時,姐姐這話是從那裡打聽了去的?我倒要問問。
”罷了,為甚麼先哲有言,當得意時慢開口,當失意時慢開口,與氣味不投者須慢開口,與性情相投者又慢開口,這四句話,真是戒人失言的深意。
隻看何小姐這等一個精細人,當那得意的時候,和個性情相投的張姑娘說到熱鬧場中,一個忘神,也就漏了兜,益發覺得這四句格言,是個閱曆之談了。
何小姐一時說得高興,說得忘了情,被張姑娘一問,不覺羞得小臉兒通紅,本是一對喁喁兒女,促膝談心,她隻得老着臉兒笑道:“讨人嫌哪!你給我說底下怎麼着罷!”張姑娘道:“底下一直到公婆到了家,把一應的事、人都料理清楚了。
這天才叫我上去,從頭至尾告訴了我,我才委曲婉轉的告訴了你我這個玉郎。
公公才擇吉期自寫通書和請媒的全帖,這就算定規了給姐姐作合的這樁大事。
這幅行樂圖兒,可正是定規了這樁事的第三天畫的。
不然,姐姐隻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和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何小姐聽了,益發覺得她情真心細,自是暗合心意,因望着那幅小照和他說道:“是便是了。
隻是人家在那裡讀書,你我一個弄一個香爐,一個弄一堆針線在那裡攪,人家那心還肯擱在書上去呀?”張姑娘歎了一聲道:姐姐的心,怎麼就和我的心一個樣呢!姐姐那裡知道,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成的玉郎了。
自從回到京這一年的工夫;家裡本也接連不斷的事,他是弓兒也不拉,書兒也不念,說話也學得尖酸了,舉動也學得輕佻了。
妹子是臉軟,勸着他總不大聽,即如這幅小照,依他的意思,定要畫上一個他,對面畫上一個我,兩人這麼對瞧着笑。
我說這麼啊似的算個甚麼呢?他說這叫作歡喜圖。
我問他怎麼叫歡喜圖,他就背了一大篇子給我聽。
我好容易才記住了,等我說給姐姐聽聽。
他說當日趙松雪學士有贈他夫人管夫人的一首詞。
那詞說道: 我侬兩個,忒煞情多,比如将一塊泥兒,捏一個你,
”二人說着,轉到卧房門口。
何小姐擡頭看門上時,也有塊小匾,寫着“瓣香室”。
心裡想道:這“瓣香”兩個字,倒還容易明白。
隻是題在卧房門上不對。
啊!這卧房裡可一瓣心香的供奉誰呢?一面想,一面看那匾上的字,隻見那縱橫波磔,一筆筆寫得俨如鐵畫銀鈎,連那墨氣都象堆起一層層似的,配着那粉白雪亮的光绫兒,越顯黑白分明得好看。
及至細看才知不是寫的,原來照紮花兒一樣,用青絨繡出來的,那下款還繡着“桐卿學繡”一行行楷小字,還繡着兩方朱紅圖書。
何小姐道:“這倒别緻,這桐卿又是誰呀?手兒怎麼這麼巧哇!這個人兒在那裡?我見得她着見不着?”張姑娘道:“姐姐豈但見得着,隻怕見着她,叫她繡個甚麼,她還不敢不繡呢!但是這個人兒,她可隻會繡不能寫,這塊匾的藍本,是她求人家寫的。
”何小姐隻顧貪看那屋子,也不往下再問。
說着将要進門,張姑娘道:“柳條兒你先進去,把玻璃上那個擋兒拉開得點亮兒。
”柳條兒答應一聲,先側着身子過去。
何小姐也随着進了屋門,見那曲折格子,是向西轉過去的,等柳條兒撤玻璃擋兒的這個當兒,回頭一看,見那格子東一面,長長短短,橫的豎的,貼着無數詩箋,都是公子的近作。
看了看,也有幾首寄懷言志的,大抵吟風弄月居多,一時也看不完;隻見内中有一幅雙紅箋紙,題着一首七言絕句。
那題目倒寫了有兩三行,寫道是: 庭前偶植梧桐二本,材似人長,日攜清泉洗之,欣欣向榮,越加繁茂。
樹猶如此,我見應憐。
口占二十八字,即呈桐卿一粲,并待蕭史就正: 亭亭恰合稱眉齊,争怪人将鳳字題。
好待幹雲垂蔭日,護他比翼效雙栖。
後面另有一行,寫着龍媒戲草。
何小姐看了這首詩,臉上登時就有個頗頗不然的樣子,倒象陡然添了一樁甚麼心事一般;才待開口,立刻就用着她那番虛心克己的工夫了,忙轉念道:“且慢!這話不是今日說的,且等閑來和我妹子仔細計較一番,再作道理。
” 讀者必然要問:“這位姑娘,好容易才安頓了,她心裡又神謀魔道的想起甚麼來了?”這句話,作者可不得知道。
何以呢?她在那裡把個臉兒望着格子看,她那臉上的神氣,連張金鳳還看不見。
她心裡的事情,我作者怎麼猜得着?你我左右閑在此,大家閑口弄閑舌,何不猜它一番。
按這書的上文猜了去,何小姐同張姑娘正在談笑,看到公子這首詩,忽然的心下不然起來,大概讀者都覺得出來。
這首詩是為何玉鳳、張金鳳而作。
那“桐卿”兩字不必講,是“鳳鳴桐生”的兩句,又暗借一個“金井梧桐”的典,含着一個“金”字在裡頭,自然是贈張金鳳的别号;那“蕭史”兩個字不必講,用的是“吹箫引鳳”的故事,又暗借一個“秦弄玉”的名号,含着一個“玉”字在裡頭,一定是贈何玉鳳的别号;由此上這位姑娘看了,便有些不然起來,也未可知。
隻是這首詩的寓意選詞、格調體裁也還不醜,便是他三個的性情才貌,彼此題個号兒,四個字兒,也還不至肉麻。
況且字緣名起,自古已然,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便是一位有号的,“仲尼曰:君子中庸,仲尼祖述堯舜,仲尼日月也。
”一部《四書》,凡三舉聖号。
私号亦通例也,似不足怪,何緻就把這位姑娘惹得不然起來呢?然而細推敲了去,那《四書》的稱号,卻有些道理在裡頭。
《中庸》兩見,明明道着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
到了孫述祖訓,筆之于書,想要垂教萬世,既不好書作孔大司寇、孔協揆,更不得書作夫執禦者魯人之子,難道竟書作“大父曰:君子中庸;家祖祖述堯舜”不成?如是除了稱号,沒得稱的,隻得仲尼長,仲尼短了。
《論語》一見,是子貢見叔孫,武叔呼着聖号,謗毀聖人,因申明聖号,說這兩個字啊,如同日月一般,謗毀不得的。
此外卻不曾見子思稱過仲尼家祖,卻也不聞子貢提過我們仲尼老師。
至于孟子,那時既無三科以前認前輩的通例可遵,以後賢稱先聖,自然合稱聖号。
此外和孔夫子同時的,雖尊如魯哀公,他祭孔夫子的诔文中,也還稱作仲尼。
然則這号,竟不是不問張、王、李、趙,長幼親疏亂叫得。
降而中古,風雅不過謝靈運,勳業不過郭子儀,也都不聽得他有個别号。
然則稱人不稱号,也還有得可稱。
便是我作者,也還趕上聽見旗籍諸老輩的彼此稱謂。
如稱台閣大老,張則張中堂,李則李大人;遇着旗人則稱他上一個字,也有稱姓氏的,如章佳相國,富察中丞之類。
但是個大父行輩,則稱為某幾太爺。
父執,則稱為某幾老爺。
平輩相交,則稱為某老爺。
至于宗族中,隻有大爺叔叔哥哥兄弟的稱呼;即使房分稍遠,也必稱某幾大爺,叔叔家的幾哥哥幾兄弟,從不曾聽得動辄稱别号的。
舊風之淳樸如此。
到了如今,距國初進關時節,曾不百年,風氣為之一變。
旗人彼此相見,不問氏族,先問台甫,怪極;至問了是個人,他就有個号,但問過他,就會記得,更怪;一時得了,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别号,尤其怪。
照這樣從流忘反,隻恐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了。
何小姐或者有見于此,覺得安公子以世家公子,無端的從自己閨閣中,先鬧起别号來,怪他沾染時派過重,所以看了那桐卿、蕭史的稱呼,有這番心下不然,也未可知。
若果如此,這位姑娘,就未免有些積慮過遠,嫉惡過嚴了。
要知如安公子的好稱别号,是他為了難了。
怎見得呢?一個人,三間屋子裡住着兩個媳婦兒,風趣些,卿長卿短罷?畢竟孰為大卿,孰為小卿;佳懷些,若姐若妹罷?又未免名不正則言不顧;徇俗些,稱作奶奶罷?難道好分出個東屋裡奶奶、西屋裡奶奶,何家奶奶、張家奶奶來不成?這是安公子不得已之苦衷,卻不是他好趨時的陋習,便是被他稱号的人,也該加些體諒。
照這等說來,何小姐的不悅,還不為此。
既不為此,為着何來,想來其中定有個道理。
她既說了要和張姑娘商量,隻好等她們商量的時候,你我再看罷。
何玉鳳當下不把這話說破,便先擱起不提,因搭讪回頭望着張姑娘道:“好哇!我老老實實兒的一個妹妹,怎麼一年來的工夫學壞了?這桐卿分明是人贈你的号;那蕭史自然要算贈我的号了。
若然這門上‘瓣香室’三個字,竟是你繡的,你這怎麼方才還和我支支吾吾的,鬧起鬼來呢?”問得個張姑娘無言可答,隻是格格的笑。
說着,何玉鳳繞過格子,進了那間卧房,隻見靠西牆分南北擺兩座墩箱,上面一邊放着兩個衣箱;當中放着連三抽屜桌,被格上面安着鏡台妝奁,以至茶筅漱盂許多零星器具;北面靠窗盡東頭,安着一張架子床,懸着頂藕色帳子。
那曲折格子東找夾空地方,豎着架衣裳格子,上面還大大小小放着些零星匣子之類。
那衣格以北,卧床以南,靠東壁子,當中放着一張方桌,左右兩張杌子。
那桌子上不擺陳設,當中供一分爐瓶三事,兩旁一邊是個青綠花觚,應時對景的養着一枝血點兒般紅的山茶花;一邊是個有架兒的粉定盤子,裡面擺着嬌黃的幾個玲珑佛手,那上面卻供着一座小小的牌位。
牌位後面,又懸一軸堂幅,橫披,卻用銀紅蟬翼絹罩着,看不清楚是甚麼佛像。
何小姐心上暗道:“原來這裡果然供着香火,這就無怪題作瓣香室了。
隻是怎的佛像供在卧房裡?這前面又是誰的牌位呢?”一面想,走向前一看,見上面是“十三妹姐姐福德長生祿位”一行字,把她詫異得哇的一聲,問出一句傻話來,問道:“這供的是誰?是誰供的?”張姑娘笑道:“我的十三妹姐姐,你知可是誰呢?難道還有第二位不成?”何小姐正色道:“妹妹,你忒也胡鬧,這如何使得!你這等鬧法,豈不要折盡我平生的福分,還不快丢開。
”她說着,伸手就要把那長生牌兒提起來拿開。
忙得個張姑娘連忙雙手護住,說道:“姐姐動不得。
這是我奉過公婆吩咐的。
”何小姐聽了,更加着急起來,說:“越發不成事了。
你快告訴我,公婆怎的說?”張姑娘道:“姐姐别忙,咱們就在這桌兒兩旁坐下,聽我告訴你。
”二人歸座,柳條兒給張姑娘裝過袋煙來。
張姑娘一面吃着煙,便把她去年到了淮城店裡,見着公婆,怎的說起何小姐途中相救,兩下聯姻,許多好處;怎的說一時有恩可感,無報可圖,便要供這長生祿位,日夕焚香頂禮。
安老夫妻聽了怎的喜歡依允。
後來供的這日,安太太怎的要親自行禮,她怎的以為不可,攔住。
後來又要公子行禮,卻是安老爺說他不是一拜可以了事的。
這才自己挂冠,帶他尋訪到青雲山莊的話說了一遍。
何小姐聽了,心下才得稍安。
一時兩意相感,未免難過,隻不好無故傷心。
想了一想,轉勉強笑道:“我想起來了,記得公公在青雲山和我初見的那天,曾經提過怎麼一句。
那時我也不曾往下斟酌,不想妹妹你真就鬧出這些故事兒來。
如今你既把我鬧了來了,你有甚麼好花兒呀,好吃的呀,就簡直的給我戴,給我吃,不爽快些兒嗎!還要這塊木頭墩子作甚麼?你不許我拿開它,你的意思不過又是甚麼搭救性命咧,完我終身咧,感恩咧,報德咧,這些沒要緊的話;你隻想你昨日在祠堂,那一番肺腑之談,還不抵救我一命麼?還不是完我終身麼?我又該怎麼樣呢?你必定苦苦的不許我拿開這長生牌兒,我從明日起,每日清早起來,給公婆請了安,就先朝着你燒一炷香,磕一陣頭,我看你怎麼樣?”張姑娘道:“姐姐不用着急,姐姐既來了,難道我放着現佛不朝,還去面壁不成?隻這長生牌兒,卻動不得。
姐姐聽我說個道理出來。
”何小姐道:“這還有個甚麼道理呀?你倒說說我聽。
”張姑娘指了壁上罩着的那畫兒說:“姐姐要知這個道理,先看這個玩意兒,就明白了。
”說着,便叫過花鈴兒來,要扶了她自己上杌凳兒去,提起那層絹來。
這個當兒,何小姐早一擡腿上去,揭了那圖來一看,那裡是甚麼佛像,原來是一幅極豔麗的仕女圖。
隻見正面畫着一個少年,穿着個魚白春衣,靠着一張書案,案上堆積一卷書,在那裡拈筆構思;上首橫頭坐着一個美人,穿着大紅衫兒,湖色裙兒,面前安着個博山爐,在那裡添香;下首也坐着個美人,穿着藕色衫兒,松綠裙兒,面前支着個繡花繃子,在那裡挑繡;旁邊還有兩個丫頭,拂塵煮茗。
隻有那仕女的臉手是畫工,其餘衣飾都是配着顔色半紮半繡,連那頭上的鬓發珠翠,衣上的花樣摺紋都繡出來,繡得十分工緻。
何小姐不由得先贊了一句道:“好漂亮針線,這斷不是男工繡的,一定也是那位桐卿先生的手筆了。
”說着下來,轉正了細細的一看,畫的那三副臉兒,那少年竟是安公子,那穿藕色的卻宛如張姑娘,那穿紅的竟是給自己脫了個影兒,把她樂得連連說道:“難為你好心思,怎麼想出來。
你我相處了二年,我竟不知道你這麼手兒巧,還會畫呢!”張姑娘道:“姐姐打諒,真個的我有這麼大本事麼?除了這幾針活計是我作的,這稿子是人家的主意。
那臉兒是一位姓陶的畫的,連那地步身段手飾衣紋,都是她鈎出來,我照着她作的。
”何小姐道:“這姓陶的又是誰呢?”張姑娘道:“咱們這裡有位程師爺,江蘇常州人。
他有個侄兒,叫作程铨,不知在那個修書館上當供事。
這姓陶的,就是那程铨的妻子,這個人叫作陶桂冰,号叫樨禅。
我看見她這名字,還念了個白字,叫作陶桂冰,給人家笑話了去了,才告訴我這是個冰字,讀作凝,姐姐屋裡挂的那張玉堂春富貴,就是她畫的。
工筆人物,她也會畫,最擅長的是傳真。
今年夏天程師爺叫她來給婆婆請安,婆婆便請公公自己出個稿子,叫她畫幅行樂。
公公說:“我出個甚麼稿子呢?古人第一個畫小照的,是商朝的傳說,他那幅稿子,卻不是自己出的。
至漢朝裡馬伏波将軍,功标銅柱,卻是極好的一幅稿子呢。
隻是雲台二十八将裡頭,又獨獨的不曾畫着。
看我這樣年紀,一個被參開複的候補知縣,還鬧這些作甚麼?況這程世兄的令正,又是個女史,倒是數他們小孩子們畫着玩兒去罷。
我們就把她請過這屋裡來,不是容易,才商量定了這個稿子,畫成你我三個人這副小照。
”何小姐道:“我且不管你們是容易商量的也罷,不是容易商量的也罷,我隻問你,我是個管作甚麼兒的,怎麼會叫你們把我的模樣兒畫了來了一年之久,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啊!”張姑娘道:“豈但姐姐的模樣兒,連姐姐都叫人家娶了來了,姐姐也是一年之久,直到今日才知道哇!姐姐要問怎麼就把姐姐的模樣畫了來了,請問這裡現放着姐姐這麼個模樣的妹妹,還怕照着畫,也畫不出這麼個模樣兒的姐姐來麼?話雖這樣說,隻你這眉梢眼角的神情和那點朱砂痣個酒窩兒,還不知費了我多少話才畫成的呢!”何小姐道:“我是急于聽你方才說的那不許我撤開這長生祿位牌的道理,這話又與那長生牌兒何幹呢?”張姑娘道:“姐姐别忙啊,要留那長生牌兒的道理,正在後一幅行樂圖兒上頭。
說起來這話長着的啊!自從去年我姐妹兩個在能仁寺草草相逢、匆促分手以來,算到今日,經過了一年零兩個月。
這其間無限的離合悲歡。
今日之下,我才盼到和姐姐一室同居,長日聚首。
姐姐雖是此時才來,我這盼着姐姐來的心,可不是此時才有的。
這話大約姐姐也該信得及。
”何小姐連連點頭答應說:“豈但信得及,這話大約除了我,還沒第二個人明白。
”張姑娘道:“這就見得姐姐知道我的心了。
隻是我雖有這條心,我到了淮安見着公婆,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不知公婆心裡怎樣,這句話我可不好向公婆說。
不想公公到了青雲堡,訪着九公,見着褚姐姐。
褚大姐姐也想到你、我和他三個人這段姻緣上。
及至姐姐到了,他們早和公婆商量到這段話。
這段話,他三位老人家,自然也因為我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又不曾告訴找。
落後還是褚大姐姐卧下告訴了我,她還囑咐我先不要提起。
我隻管知道公婆的心裡是怎麼樣了,我可又不敢冒冒失失的做,那時候更摸不着你老人家的主意,我更不敢和你我這位玉郎商量。
這天閑中,我要探探他的口氣,誰知才說了一句,他講起他那番感激姐姐,說老爺說的意思來。
倒和我背了一大套《四書》,把我排揎了一陣。
這話也長,等閑了再告訴姐姐。
”何小姐道:“這話也不用你告訴我,我也深知你的甘苦,并且連你們背的那一句《四書》,我都聽見了。
”張姑娘聽了一想,便問她道:“姐姐站住。
姐姐通共昨日酉正才進門的,還不夠一周時,姐姐這話是從那裡打聽了去的?我倒要問問。
”罷了,為甚麼先哲有言,當得意時慢開口,當失意時慢開口,與氣味不投者須慢開口,與性情相投者又慢開口,這四句話,真是戒人失言的深意。
隻看何小姐這等一個精細人,當那得意的時候,和個性情相投的張姑娘說到熱鬧場中,一個忘神,也就漏了兜,益發覺得這四句格言,是個閱曆之談了。
何小姐一時說得高興,說得忘了情,被張姑娘一問,不覺羞得小臉兒通紅,本是一對喁喁兒女,促膝談心,她隻得老着臉兒笑道:“讨人嫌哪!你給我說底下怎麼着罷!”張姑娘道:“底下一直到公婆到了家,把一應的事、人都料理清楚了。
這天才叫我上去,從頭至尾告訴了我,我才委曲婉轉的告訴了你我這個玉郎。
公公才擇吉期自寫通書和請媒的全帖,這就算定規了給姐姐作合的這樁大事。
這幅行樂圖兒,可正是定規了這樁事的第三天畫的。
不然,姐姐隻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和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何小姐聽了,益發覺得她情真心細,自是暗合心意,因望着那幅小照和他說道:“是便是了。
隻是人家在那裡讀書,你我一個弄一個香爐,一個弄一堆針線在那裡攪,人家那心還肯擱在書上去呀?”張姑娘歎了一聲道:姐姐的心,怎麼就和我的心一個樣呢!姐姐那裡知道,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成的玉郎了。
自從回到京這一年的工夫;家裡本也接連不斷的事,他是弓兒也不拉,書兒也不念,說話也學得尖酸了,舉動也學得輕佻了。
妹子是臉軟,勸着他總不大聽,即如這幅小照,依他的意思,定要畫上一個他,對面畫上一個我,兩人這麼對瞧着笑。
我說這麼啊似的算個甚麼呢?他說這叫作歡喜圖。
我問他怎麼叫歡喜圖,他就背了一大篇子給我聽。
我好容易才記住了,等我說給姐姐聽聽。
他說當日趙松雪學士有贈他夫人管夫人的一首詞。
那詞說道: 我侬兩個,忒煞情多,比如将一塊泥兒,捏一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