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證同心姊妹談衷曲 酬素願翁媪赴華筵
關燈
小
中
大
柳條兒給張姑娘裝過袋煙來。
張姑娘一面吃着煙,便把她去年到了淮城店裡,見着公婆,怎的說起何小姐途中相救,兩下聯姻,許多好處;怎的說一時有恩可感,無報可圖,便要供這長生祿位,日夕焚香頂禮。
安老夫妻聽了怎的喜歡依允。
後來供的這日,安太太怎的要親自行禮,她怎的以為不可,攔住。
後來又要公子行禮,卻是安老爺說他不是一拜可以了事的。
這才自己挂冠,帶他尋訪到青雲山莊的話說了一遍。
何小姐聽了,心下才得稍安。
一時兩意相感,未免難過,隻不好無故傷心。
想了一想,轉勉強笑道:“我想起來了,記得公公在青雲山和我初見的那天,曾經提過怎麼一句。
那時我也不曾往下斟酌,不想妹妹你真就鬧出這些故事兒來。
如今你既把我鬧了來了,你有甚麼好花兒呀,好吃的呀,就簡直的給我戴,給我吃,不爽快些兒嗎!還要這塊木頭墩子作甚麼?你不許我拿開它,你的意思不過又是甚麼搭救性命咧,完我終身咧,感恩咧,報德咧,這些沒要緊的話;你隻想你昨日在祠堂,那一番肺腑之談,還不抵救我一命麼?還不是完我終身麼?我又該怎麼樣呢?你必定苦苦的不許我拿開這長生牌兒,我從明日起,每日清早起來,給公婆請了安,就先朝着你燒一炷香,磕一陣頭,我看你怎麼樣?”張姑娘道:“姐姐不用着急,姐姐既來了,難道我放着現佛不朝,還去面壁不成?隻這長生牌兒,卻動不得。
姐姐聽我說個道理出來。
”何小姐道:“這還有個甚麼道理呀?你倒說說我聽。
”張姑娘指了壁上罩着的那畫兒說:“姐姐要知這個道理,先看這個玩意兒,就明白了。
”說着,便叫過花鈴兒來,要扶了她自己上杌凳兒去,提起那層絹來。
這個當兒,何小姐早一擡腿上去,揭了那圖來一看,那裡是甚麼佛像,原來是一幅極豔麗的仕女圖。
隻見正面畫着一個少年,穿着個魚白春衣,靠着一張書案,案上堆積一卷書,在那裡拈筆構思;上首橫頭坐着一個美人,穿着大紅衫兒,湖色裙兒,面前安着個博山爐,在那裡添香;下首也坐着個美人,穿着藕色衫兒,松綠裙兒,面前支着個繡花繃子,在那裡挑繡;旁邊還有兩個丫頭,拂塵煮茗。
隻有那仕女的臉手是畫工,其餘衣飾都是配着顔色半紮半繡,連那頭上的鬓發珠翠,衣上的花樣摺紋都繡出來,繡得十分工緻。
何小姐不由得先贊了一句道:“好漂亮針線,這斷不是男工繡的,一定也是那位桐卿先生的手筆了。
”說着下來,轉正了細細的一看,畫的那三副臉兒,那少年竟是安公子,那穿藕色的卻宛如張姑娘,那穿紅的竟是給自己脫了個影兒,把她樂得連連說道:“難為你好心思,怎麼想出來。
你我相處了二年,我竟不知道你這麼手兒巧,還會畫呢!”張姑娘道:“姐姐打諒,真個的我有這麼大本事麼?除了這幾針活計是我作的,這稿子是人家的主意。
那臉兒是一位姓陶的畫的,連那地步身段手飾衣紋,都是她鈎出來,我照着她作的。
”何小姐道:“這姓陶的又是誰呢?”張姑娘道:“咱們這裡有位程師爺,江蘇常州人。
他有個侄兒,叫作程铨,不知在那個修書館上當供事。
這姓陶的,就是那程铨的妻子,這個人叫作陶桂冰,号叫樨禅。
我看見她這名字,還念了個白字,叫作陶桂冰,給人家笑話了去了,才告訴我這是個冰字,讀作凝,姐姐屋裡挂的那張玉堂春富貴,就是她畫的。
工筆人物,她也會畫,最擅長的是傳真。
今年夏天程師爺叫她來給婆婆請安,婆婆便請公公自己出個稿子,叫她畫幅行樂。
公公說:“我出個甚麼稿子呢?古人第一個畫小照的,是商朝的傳說,他那幅稿子,卻不是自己出的。
至漢朝裡馬伏波将軍,功标銅柱,卻是極好的一幅稿子呢。
隻是雲台二十八将裡頭,又獨獨的不曾畫着。
看我這樣年紀,一個被參開複的候補知縣,還鬧這些作甚麼?況這程世兄的令正,又是個女史,倒是數他們小孩子們畫着玩兒去罷。
我們就把她請過這屋裡來,不是容易,才商量定了這個稿子,畫成你我三個人這副小照。
”何小姐道:“我且不管你們是容易商量的也罷,不是容易商量的也罷,我隻問你,我是個管作甚麼兒的,怎麼會叫你們把我的模樣兒畫了來了一年之久,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啊!”張姑娘道:“豈但姐姐的模樣兒,連姐姐都叫人家娶了來了,姐姐也是一年之久,直到今日才知道哇!姐姐要問怎麼就把姐姐的模樣畫了來了,請問這裡現放着姐姐這麼個模樣的妹妹,還怕照着畫,也畫不出這麼個模樣兒的姐姐來麼?話雖這樣說,隻你這眉梢眼角的神情和那點朱砂痣個酒窩兒,還不知費了我多少話才畫成的呢!”何小姐道:“我是急于聽你方才說的那不許我撤開這長生祿位牌的道理,這話又與那長生牌兒何幹呢?”張姑娘道:“姐姐别忙啊,要留那長生牌兒的道理,正在後一幅行樂圖兒上頭。
說起來這話長着的啊!自從去年我姐妹兩個在能仁寺草草相逢、匆促分手以來,算到今日,經過了一年零兩個月。
這其間無限的離合悲歡。
今日之下,我才盼到和姐姐一室同居,長日聚首。
姐姐雖是此時才來,我這盼着姐姐來的心,可不是此時才有的。
這話大約姐姐也該信得及。
”何小姐連連點頭答應說:“豈但信得及,這話大約除了我,還沒第二個人明白。
”張姑娘道:“這就見得姐姐知道我的心了。
隻是我雖有這條心,我到了淮安見着公婆,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不知公婆心裡怎樣,這句話我可不好向公婆說。
不想公公到了青雲堡,訪着九公,見着褚姐姐。
褚大姐姐也想到你、我和他三個人這段姻緣上。
及至姐姐到了,他們早和公婆商量到這段話。
這段話,他三位老人家,自然也因為我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又不曾告訴找。
落後還是褚大姐姐卧下告訴了我,她還囑咐我先不要提起。
我隻管知道公婆的心裡是怎麼樣了,我可又不敢冒冒失失的做,那時候更摸不着你老人家的主意,我更不敢和你我這位玉郎商量。
這天閑中,我要探探他的口氣,誰知才說了一句,他講起他那番感激姐姐,說老爺說的意思來。
倒和我背了一大套《四書》,把我排揎了一陣。
這話也長,等閑了再告訴姐姐。
”何小姐道:“這話也不用你告訴我,我也深知你的甘苦,并且連你們背的那一句《四書》,我都聽見了。
”張姑娘聽了一想,便問她道:“姐姐站住。
姐姐通共昨日酉正才進門的,還不夠一周時,姐姐這話是從那裡打聽了去的?我倒要問問。
”罷了,為甚麼先哲有言,當得意時慢開口,當失意時慢開口,與氣味不投者須慢開口,與性情相投者又慢開口,這四句話,真是戒人失言的深意。
隻看何小姐這等一個精細人,當那得意的時候,和個性情相投的張姑娘說到熱鬧場中,一個忘神,也就漏了兜,益發覺得這四句格言,是個閱曆之談了。
何小姐一時說得高興,說得忘了情,被張姑娘一問,不覺羞得小臉兒通紅,本是一對喁喁兒女,促膝談心,她隻得老着臉兒笑道:“讨人嫌哪!你給我說底下怎麼着罷!”張姑娘道:“底下一直到公婆到了家,把一應的事、人都料理清楚了。
這天才叫我上去,從頭至尾告訴了我,我才委曲婉轉的告訴了你我這個玉郎。
公公才擇吉期自寫通書和請媒的全帖,這就算定規了給姐姐作合的這樁大事。
這幅行樂圖兒,可正是定規了這樁事的第三天畫的。
不然,姐姐隻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和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何小姐聽了,益發覺得她情真心細,自是暗合心意,因望着那幅小照和他說道:“是便是了。
隻是人家在那裡讀書,你我一個弄一個香爐,一個弄一堆針線在那裡攪,人家那心還肯擱在書上去呀?”張姑娘歎了一聲道:姐姐的心,怎麼就和我的心一個樣呢!姐姐那裡知道,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成的玉郎了。
自從回到京這一年的工夫;家裡本也接連不斷的事,他是弓兒也不拉,書兒也不念,說話也學得尖酸了,舉動也學得輕佻了。
妹子是臉軟,勸着他總不大聽,即如這幅小照,依他的意思,定要畫上一個他,對面畫上一個我,兩人這麼對瞧着笑。
我說這麼啊似的算個甚麼呢?他說這叫作歡喜圖。
我問他怎麼叫歡喜圖,他就背了一大篇子給我聽。
我好容易才記住了,等我說給姐姐聽聽。
他說當日趙松雪學士有贈他夫人管夫人的一首詞。
那詞說道: 我侬兩個,忒煞情多,比如将一塊泥兒,捏一個你,塑一個我。
忽然歡喜啊,将它來都打破,重新下水,再抟再煉,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那其間,我身子裡也有了你,你身子裡也有了我。
姐姐隻說這話,有溜兒沒溜兒。
我就說趙學士這首詞兒,也太輕薄,你這意思也欠莊重。
你要畫可别畫上我,我怕人家笑話。
他盡隻鬧着不依,我就想了個主意。
我說,你要畫我,這不姐姐的事也定了麼,索性連姐姐咱們三個都畫上,你可得想一個正正經經的題目,還得把她你我三個人的這場恩義因緣聯合到一處,我可要請公婆看過,并且留着給姐姐看的。
我拿姐姐這一說,才把他的淘氣說回去了。
也虧他的聰明兒真快,就想了這幅稿子,他說他那面兒,叫作天下無如讀書樂;姐姐這面兒叫作紅袖添香伴着書;我這面兒就算給姐姐繡這幅小照呢,叫作買絲繡作平原君。
我聽了聽,這還有些正經,才請那位陶樨禅畫史畫了手臉,我補的這針線,這便是這幅行樂圖的來曆。
如今姐姐是來了,公婆又費了一番心,把你我的兩間房子給收拾得一模一樣。
我想等過了姐姐的新滿月,把那槽碧紗櫥照舊安好了,把姐姐這個長生牌兒,還留在我屋裡;把我這個小像,姐姐帶到姐姐屋裡去,這一來不但你我姐妹兩個時時刻刻寸步不離,便是他到那屋裡,有個我的小像陪着姐姐;到這屋裡,又有個姐姐的長生牌兒護着我。
他看看眼前的這番和合歡慶,自然該想起從前那番颠險艱難,你我兩個再時常的指着勸勉他,叫他一心奮志讀書,力圖上進,豈不是好?這便是我不許姐姐丢開這長生牌兒的道理。
姐姐啊!妹子說的,是也不是,請教? 張金鳳這等一套話,那何玉鳳聽了,可有個道她不是的麼?讀者莫為我燕北閑人所欺。
我燕北閑人作第十二回“安大令骨肉叙天倫”、“佟孺人姑媳祝俠女”的時候,偶然高興,寫了那麼一個十三妹的長生祿位牌兒,不過覺得是新色花樣,醒人耳目。
及至寫到這回,十三妹是娶到安家來了,這個長生牌兒不提一句罷,算漏一筆;提一句罷,沒處交代。
替她算算,何玉鳳竟看不見這件東西,斷無此理;看見不問,更無此理;看見問了,照舊供着,尤其無此理;除是劈了燒火,那便無理而又無理,無理到那頭兒了。
就讓想空了心,把那個長生牌兒,給它送到何公祠去,天下還有比那樣沒溜兒的書嗎?我燕北閑人,也是收拾不來這一筆,沒了招兒,擄了汗了,就搜索枯腸,造了這一片娓娓的謊話,成了這段賺人的文章;雖是苦了我作者,卻便宜了讀者。
假如有這樁事,卻當得未曾有;便是沒這樁事,何妨作如是觀。
何小姐聽了這話,不由得趕着張姑娘叫了聲:“好妹妹!怎的你這見識,就和我的意思一樣?可見我這雙眼,姐姐不曾錯認你了。
我正有段話要和你說。
”才說到這句,戴媽媽回道:“舅太太過來了。
”二人便把這話掩住,連忙迎出來讓座。
舅太太道:“我不坐了,我那裡給你們烙的滾熱的饸子,我才叫人給褚大姑奶奶和那兩位少奶奶送過去了。
咱們娘兒們一塊兒吃,我給你們作個和合會。
”說着,拉了二人過南屋去了。
她姐妹二個一同在舅太太屋裡吃了饽饽,便同到公婆跟前來。
安老爺正在外面陪鄧、褚諸人暢飲;安太太正和褚大娘子、張太太并兩個侄兒媳婦閑話,又引逗着褚家那個孩子玩了會子。
那天已是晚飯時候,二人伺候了婆婆晚飯。
安太太因她們還不曾過得十二日,便忙叫張姑娘和了何小姐回到新房,同公子夫妻們共桌而食。
飯罷,晚間安公子随着父親進來,阖家團聚,提了些往日世事之難,叙了些現在天倫之樂。
安老爺便和太太說道:“如今咱們的事情是完了;大後日可就是烏老大家的喜事。
他臨走再三求下太太,給他送送親。
他也為家裡沒個長輩兒,我們自然要去幫幫他才是。
”安太太道:“我也正在這裡算計着呢!這天一定是得在城裡頭住下的了,就着這一趟兒,各處看看親戚,道個乏去。
”安老爺道:“豈止太太要去,我也正打算趁這個機會,出去走走。
咱們娶這兩個媳婦兒,都不曾驚動人,事情過了,到得見着了,都當面提一句,應當該帶去磕頭的地方,太太還得走一趟,不要惹人怪。
隻是你我兩個人都出了門,褚大姑奶奶沒個人陪,不是禮呀!”褚大娘子道:“這又從那裡說起?二叔真個還是拿外人瞧待我。
你位老人家隻管去。
這天我正有事,我要赴席去呢!”舅太太道:“姑奶奶那裡去呀?”褚大娘子道:“我們大哥大嫂子要請我去坐坐兒。
又不敢回二叔二嬸兒,要弄了吃的給我送進來。
我說我是借着我們老爺子分兒上,二叔二嬸才把我當個兒女待。
咱們各親兒,各眷兒,你們要這麼鬧起來,那可就是作踐我了。
如今我就定下那天,吃他們去。
”安太太道:“很好麼!這他們又有甚麼不敢說的呢?”安老爺道:“既如此,就求舅太太和親家給我們看家罷。
”安太太道:“果然的,我又想起件事來了。
”因向何小姐道:“你不說要給你媽開齋麼?這天正是個好日子,這一席我同老爺又不好陪,倒是你三口兒好好兒的弄點兒吃的。
早上先在佛堂燒了香,先通個誠,算了還了願。
把她二位請到你們屋裡吃去,這就算你們給她二位順了齋了豈不好?”張太太聽了,先說:“怎麼呀!親家。
你家那頓飯不吃肉,喂我吃上箸子,就算開了齋了,還用叫姑娘姑奶奶這麼花錢費事。
”安老爺道:“事雖如此,亦得叫他們小孩子們心裡過得去。
”舅太太聽着說完了,傻笑道:“你們站着,咱們商量商量這麼一對哪!你們行人情的行人情,認親戚的認親戚,女兒女婿給開齋的開齋,這天算都有了吃兒了。
我呢?”問得大家連安老爺也不禁大笑起來。
安太太道:“你無論他們誰家,有剩湯剩水的揀點兒就吃了,要不,我給你留兩饽饽。
”舅太太道:“可不是呢!我有辦法兒。
”因和張太太道:“親家母,到了那天,你早上同親家老爺赴了女兒女婿的席。
晚上等我弄點兒吃的請你。
我可不管親家公。
”張太太道:“他還敢驚動舅太太咧!他在外頭,那兒不吃了飯哪!”大家又談了一刻,才各各回房安歇。
金玉姐妹,這裡候公公進了屋子,服侍婆婆摘了簪子,兩個才扶了丫頭,面前仆婦打着一對手把燈引着回家。
又到舅太太屋裡閑談了片刻。
舅太太便催着他三個歸房。
何小姐這日,正是善飲的朋友入席第三杯,有名色的,叫作新來的第二晚。
安老爺、安太太一家向來睡得早,起得早。
次日清晨,兒女早來問安。
大家正在閑談,人回鄧九老爺過來了。
安老爺迎出去,一路說笑進來,到上房坐下。
鄧九公一一的應酬了一陣,便道:“老弟、老弟婦,我今日特來道謝道乏。
咱們的正事也完了。
過了明日,後日是個好日子,收拾收拾,我可要告辭了。
”這話褚大娘子聽了,先有些不願意。
她本是個活躍熱鬧人,在這裡住了幾日,處得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不合式的,内中金、玉姐妹尤其打得火熱。
更兼正要去赴華媽媽家的請,如今忽然熱剌剌的說聲要走,她如何肯呢?隻是自己不好開口,早聽安老爺說道:“九哥,你忙甚麼?雖說你在這裡幾天,正遇着舍間有事,你我究竟不曾好好兒的喝兩場。
”安太太也是在旁款留。
褚大娘子便道:“人家二叔二嬸兒既這麼留,咱們就多住兩天不好。
你老人家家裡又有些甚麼惦着的呀?”九公道:“倒不是惦着家。
在這裡,你二叔二嬸兒過于為我操心,忙了這一陣子了,也該讓他老公母倆歇歇兒。
”安老爺聽了,那裡肯放,便道:“老哥哥,來不來由你,放不放可就得由我了。
”鄧九公聽了,哈哈大笑說:“那麼着,咱們說開了。
我也難得到京一趟,往回來了,又身上有事,不得自在。
如今老弟你要留下我,你可别管我,我要到前三門外頭,熱熱鬧鬧的聽兩天戲。
這西山我也沒逛夠。
還有海澱、萬壽山、昆明湖我都要去見識見識;一直逛到香山,再看看燕台八景。
從盤山一路繞回來撒和撒和,也不要你老弟陪我。
我瞧你們那位老程師爺,有說有笑的,我們倒合得來。
還有寶珠洞那個不空和尚,這東西敢是酒肉變來,他好大量,問了問他這些地方,他都到過。
再帶上女婿,我們就走下去了。
我回家
張姑娘一面吃着煙,便把她去年到了淮城店裡,見着公婆,怎的說起何小姐途中相救,兩下聯姻,許多好處;怎的說一時有恩可感,無報可圖,便要供這長生祿位,日夕焚香頂禮。
安老夫妻聽了怎的喜歡依允。
後來供的這日,安太太怎的要親自行禮,她怎的以為不可,攔住。
後來又要公子行禮,卻是安老爺說他不是一拜可以了事的。
這才自己挂冠,帶他尋訪到青雲山莊的話說了一遍。
何小姐聽了,心下才得稍安。
一時兩意相感,未免難過,隻不好無故傷心。
想了一想,轉勉強笑道:“我想起來了,記得公公在青雲山和我初見的那天,曾經提過怎麼一句。
那時我也不曾往下斟酌,不想妹妹你真就鬧出這些故事兒來。
如今你既把我鬧了來了,你有甚麼好花兒呀,好吃的呀,就簡直的給我戴,給我吃,不爽快些兒嗎!還要這塊木頭墩子作甚麼?你不許我拿開它,你的意思不過又是甚麼搭救性命咧,完我終身咧,感恩咧,報德咧,這些沒要緊的話;你隻想你昨日在祠堂,那一番肺腑之談,還不抵救我一命麼?還不是完我終身麼?我又該怎麼樣呢?你必定苦苦的不許我拿開這長生牌兒,我從明日起,每日清早起來,給公婆請了安,就先朝着你燒一炷香,磕一陣頭,我看你怎麼樣?”張姑娘道:“姐姐不用着急,姐姐既來了,難道我放着現佛不朝,還去面壁不成?隻這長生牌兒,卻動不得。
姐姐聽我說個道理出來。
”何小姐道:“這還有個甚麼道理呀?你倒說說我聽。
”張姑娘指了壁上罩着的那畫兒說:“姐姐要知這個道理,先看這個玩意兒,就明白了。
”說着,便叫過花鈴兒來,要扶了她自己上杌凳兒去,提起那層絹來。
這個當兒,何小姐早一擡腿上去,揭了那圖來一看,那裡是甚麼佛像,原來是一幅極豔麗的仕女圖。
隻見正面畫着一個少年,穿着個魚白春衣,靠着一張書案,案上堆積一卷書,在那裡拈筆構思;上首橫頭坐着一個美人,穿着大紅衫兒,湖色裙兒,面前安着個博山爐,在那裡添香;下首也坐着個美人,穿着藕色衫兒,松綠裙兒,面前支着個繡花繃子,在那裡挑繡;旁邊還有兩個丫頭,拂塵煮茗。
隻有那仕女的臉手是畫工,其餘衣飾都是配着顔色半紮半繡,連那頭上的鬓發珠翠,衣上的花樣摺紋都繡出來,繡得十分工緻。
何小姐不由得先贊了一句道:“好漂亮針線,這斷不是男工繡的,一定也是那位桐卿先生的手筆了。
”說着下來,轉正了細細的一看,畫的那三副臉兒,那少年竟是安公子,那穿藕色的卻宛如張姑娘,那穿紅的竟是給自己脫了個影兒,把她樂得連連說道:“難為你好心思,怎麼想出來。
你我相處了二年,我竟不知道你這麼手兒巧,還會畫呢!”張姑娘道:“姐姐打諒,真個的我有這麼大本事麼?除了這幾針活計是我作的,這稿子是人家的主意。
那臉兒是一位姓陶的畫的,連那地步身段手飾衣紋,都是她鈎出來,我照着她作的。
”何小姐道:“這姓陶的又是誰呢?”張姑娘道:“咱們這裡有位程師爺,江蘇常州人。
他有個侄兒,叫作程铨,不知在那個修書館上當供事。
這姓陶的,就是那程铨的妻子,這個人叫作陶桂冰,号叫樨禅。
我看見她這名字,還念了個白字,叫作陶桂冰,給人家笑話了去了,才告訴我這是個冰字,讀作凝,姐姐屋裡挂的那張玉堂春富貴,就是她畫的。
工筆人物,她也會畫,最擅長的是傳真。
今年夏天程師爺叫她來給婆婆請安,婆婆便請公公自己出個稿子,叫她畫幅行樂。
公公說:“我出個甚麼稿子呢?古人第一個畫小照的,是商朝的傳說,他那幅稿子,卻不是自己出的。
至漢朝裡馬伏波将軍,功标銅柱,卻是極好的一幅稿子呢。
隻是雲台二十八将裡頭,又獨獨的不曾畫着。
看我這樣年紀,一個被參開複的候補知縣,還鬧這些作甚麼?況這程世兄的令正,又是個女史,倒是數他們小孩子們畫着玩兒去罷。
我們就把她請過這屋裡來,不是容易,才商量定了這個稿子,畫成你我三個人這副小照。
”何小姐道:“我且不管你們是容易商量的也罷,不是容易商量的也罷,我隻問你,我是個管作甚麼兒的,怎麼會叫你們把我的模樣兒畫了來了一年之久,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啊!”張姑娘道:“豈但姐姐的模樣兒,連姐姐都叫人家娶了來了,姐姐也是一年之久,直到今日才知道哇!姐姐要問怎麼就把姐姐的模樣畫了來了,請問這裡現放着姐姐這麼個模樣的妹妹,還怕照着畫,也畫不出這麼個模樣兒的姐姐來麼?話雖這樣說,隻你這眉梢眼角的神情和那點朱砂痣個酒窩兒,還不知費了我多少話才畫成的呢!”何小姐道:“我是急于聽你方才說的那不許我撤開這長生祿位牌的道理,這話又與那長生牌兒何幹呢?”張姑娘道:“姐姐别忙啊,要留那長生牌兒的道理,正在後一幅行樂圖兒上頭。
說起來這話長着的啊!自從去年我姐妹兩個在能仁寺草草相逢、匆促分手以來,算到今日,經過了一年零兩個月。
這其間無限的離合悲歡。
今日之下,我才盼到和姐姐一室同居,長日聚首。
姐姐雖是此時才來,我這盼着姐姐來的心,可不是此時才有的。
這話大約姐姐也該信得及。
”何小姐連連點頭答應說:“豈但信得及,這話大約除了我,還沒第二個人明白。
”張姑娘道:“這就見得姐姐知道我的心了。
隻是我雖有這條心,我到了淮安見着公婆,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不知公婆心裡怎樣,這句話我可不好向公婆說。
不想公公到了青雲堡,訪着九公,見着褚姐姐。
褚大姐姐也想到你、我和他三個人這段姻緣上。
及至姐姐到了,他們早和公婆商量到這段話。
這段話,他三位老人家,自然也因為我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又不曾告訴找。
落後還是褚大姐姐卧下告訴了我,她還囑咐我先不要提起。
我隻管知道公婆的心裡是怎麼樣了,我可又不敢冒冒失失的做,那時候更摸不着你老人家的主意,我更不敢和你我這位玉郎商量。
這天閑中,我要探探他的口氣,誰知才說了一句,他講起他那番感激姐姐,說老爺說的意思來。
倒和我背了一大套《四書》,把我排揎了一陣。
這話也長,等閑了再告訴姐姐。
”何小姐道:“這話也不用你告訴我,我也深知你的甘苦,并且連你們背的那一句《四書》,我都聽見了。
”張姑娘聽了一想,便問她道:“姐姐站住。
姐姐通共昨日酉正才進門的,還不夠一周時,姐姐這話是從那裡打聽了去的?我倒要問問。
”罷了,為甚麼先哲有言,當得意時慢開口,當失意時慢開口,與氣味不投者須慢開口,與性情相投者又慢開口,這四句話,真是戒人失言的深意。
隻看何小姐這等一個精細人,當那得意的時候,和個性情相投的張姑娘說到熱鬧場中,一個忘神,也就漏了兜,益發覺得這四句格言,是個閱曆之談了。
何小姐一時說得高興,說得忘了情,被張姑娘一問,不覺羞得小臉兒通紅,本是一對喁喁兒女,促膝談心,她隻得老着臉兒笑道:“讨人嫌哪!你給我說底下怎麼着罷!”張姑娘道:“底下一直到公婆到了家,把一應的事、人都料理清楚了。
這天才叫我上去,從頭至尾告訴了我,我才委曲婉轉的告訴了你我這個玉郎。
公公才擇吉期自寫通書和請媒的全帖,這就算定規了給姐姐作合的這樁大事。
這幅行樂圖兒,可正是定規了這樁事的第三天畫的。
不然,姐姐隻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和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何小姐聽了,益發覺得她情真心細,自是暗合心意,因望着那幅小照和他說道:“是便是了。
隻是人家在那裡讀書,你我一個弄一個香爐,一個弄一堆針線在那裡攪,人家那心還肯擱在書上去呀?”張姑娘歎了一聲道:姐姐的心,怎麼就和我的心一個樣呢!姐姐那裡知道,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成的玉郎了。
自從回到京這一年的工夫;家裡本也接連不斷的事,他是弓兒也不拉,書兒也不念,說話也學得尖酸了,舉動也學得輕佻了。
妹子是臉軟,勸着他總不大聽,即如這幅小照,依他的意思,定要畫上一個他,對面畫上一個我,兩人這麼對瞧着笑。
我說這麼啊似的算個甚麼呢?他說這叫作歡喜圖。
我問他怎麼叫歡喜圖,他就背了一大篇子給我聽。
我好容易才記住了,等我說給姐姐聽聽。
他說當日趙松雪學士有贈他夫人管夫人的一首詞。
那詞說道: 我侬兩個,忒煞情多,比如将一塊泥兒,捏一個你,塑一個我。
忽然歡喜啊,将它來都打破,重新下水,再抟再煉,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那其間,我身子裡也有了你,你身子裡也有了我。
姐姐隻說這話,有溜兒沒溜兒。
我就說趙學士這首詞兒,也太輕薄,你這意思也欠莊重。
你要畫可别畫上我,我怕人家笑話。
他盡隻鬧着不依,我就想了個主意。
我說,你要畫我,這不姐姐的事也定了麼,索性連姐姐咱們三個都畫上,你可得想一個正正經經的題目,還得把她你我三個人的這場恩義因緣聯合到一處,我可要請公婆看過,并且留着給姐姐看的。
我拿姐姐這一說,才把他的淘氣說回去了。
也虧他的聰明兒真快,就想了這幅稿子,他說他那面兒,叫作天下無如讀書樂;姐姐這面兒叫作紅袖添香伴着書;我這面兒就算給姐姐繡這幅小照呢,叫作買絲繡作平原君。
我聽了聽,這還有些正經,才請那位陶樨禅畫史畫了手臉,我補的這針線,這便是這幅行樂圖的來曆。
如今姐姐是來了,公婆又費了一番心,把你我的兩間房子給收拾得一模一樣。
我想等過了姐姐的新滿月,把那槽碧紗櫥照舊安好了,把姐姐這個長生牌兒,還留在我屋裡;把我這個小像,姐姐帶到姐姐屋裡去,這一來不但你我姐妹兩個時時刻刻寸步不離,便是他到那屋裡,有個我的小像陪着姐姐;到這屋裡,又有個姐姐的長生牌兒護着我。
他看看眼前的這番和合歡慶,自然該想起從前那番颠險艱難,你我兩個再時常的指着勸勉他,叫他一心奮志讀書,力圖上進,豈不是好?這便是我不許姐姐丢開這長生牌兒的道理。
姐姐啊!妹子說的,是也不是,請教? 張金鳳這等一套話,那何玉鳳聽了,可有個道她不是的麼?讀者莫為我燕北閑人所欺。
我燕北閑人作第十二回“安大令骨肉叙天倫”、“佟孺人姑媳祝俠女”的時候,偶然高興,寫了那麼一個十三妹的長生祿位牌兒,不過覺得是新色花樣,醒人耳目。
及至寫到這回,十三妹是娶到安家來了,這個長生牌兒不提一句罷,算漏一筆;提一句罷,沒處交代。
替她算算,何玉鳳竟看不見這件東西,斷無此理;看見不問,更無此理;看見問了,照舊供着,尤其無此理;除是劈了燒火,那便無理而又無理,無理到那頭兒了。
就讓想空了心,把那個長生牌兒,給它送到何公祠去,天下還有比那樣沒溜兒的書嗎?我燕北閑人,也是收拾不來這一筆,沒了招兒,擄了汗了,就搜索枯腸,造了這一片娓娓的謊話,成了這段賺人的文章;雖是苦了我作者,卻便宜了讀者。
假如有這樁事,卻當得未曾有;便是沒這樁事,何妨作如是觀。
何小姐聽了這話,不由得趕着張姑娘叫了聲:“好妹妹!怎的你這見識,就和我的意思一樣?可見我這雙眼,姐姐不曾錯認你了。
我正有段話要和你說。
”才說到這句,戴媽媽回道:“舅太太過來了。
”二人便把這話掩住,連忙迎出來讓座。
舅太太道:“我不坐了,我那裡給你們烙的滾熱的饸子,我才叫人給褚大姑奶奶和那兩位少奶奶送過去了。
咱們娘兒們一塊兒吃,我給你們作個和合會。
”說着,拉了二人過南屋去了。
她姐妹二個一同在舅太太屋裡吃了饽饽,便同到公婆跟前來。
安老爺正在外面陪鄧、褚諸人暢飲;安太太正和褚大娘子、張太太并兩個侄兒媳婦閑話,又引逗着褚家那個孩子玩了會子。
那天已是晚飯時候,二人伺候了婆婆晚飯。
安太太因她們還不曾過得十二日,便忙叫張姑娘和了何小姐回到新房,同公子夫妻們共桌而食。
飯罷,晚間安公子随着父親進來,阖家團聚,提了些往日世事之難,叙了些現在天倫之樂。
安老爺便和太太說道:“如今咱們的事情是完了;大後日可就是烏老大家的喜事。
他臨走再三求下太太,給他送送親。
他也為家裡沒個長輩兒,我們自然要去幫幫他才是。
”安太太道:“我也正在這裡算計着呢!這天一定是得在城裡頭住下的了,就着這一趟兒,各處看看親戚,道個乏去。
”安老爺道:“豈止太太要去,我也正打算趁這個機會,出去走走。
咱們娶這兩個媳婦兒,都不曾驚動人,事情過了,到得見着了,都當面提一句,應當該帶去磕頭的地方,太太還得走一趟,不要惹人怪。
隻是你我兩個人都出了門,褚大姑奶奶沒個人陪,不是禮呀!”褚大娘子道:“這又從那裡說起?二叔真個還是拿外人瞧待我。
你位老人家隻管去。
這天我正有事,我要赴席去呢!”舅太太道:“姑奶奶那裡去呀?”褚大娘子道:“我們大哥大嫂子要請我去坐坐兒。
又不敢回二叔二嬸兒,要弄了吃的給我送進來。
我說我是借着我們老爺子分兒上,二叔二嬸才把我當個兒女待。
咱們各親兒,各眷兒,你們要這麼鬧起來,那可就是作踐我了。
如今我就定下那天,吃他們去。
”安太太道:“很好麼!這他們又有甚麼不敢說的呢?”安老爺道:“既如此,就求舅太太和親家給我們看家罷。
”安太太道:“果然的,我又想起件事來了。
”因向何小姐道:“你不說要給你媽開齋麼?這天正是個好日子,這一席我同老爺又不好陪,倒是你三口兒好好兒的弄點兒吃的。
早上先在佛堂燒了香,先通個誠,算了還了願。
把她二位請到你們屋裡吃去,這就算你們給她二位順了齋了豈不好?”張太太聽了,先說:“怎麼呀!親家。
你家那頓飯不吃肉,喂我吃上箸子,就算開了齋了,還用叫姑娘姑奶奶這麼花錢費事。
”安老爺道:“事雖如此,亦得叫他們小孩子們心裡過得去。
”舅太太聽着說完了,傻笑道:“你們站着,咱們商量商量這麼一對哪!你們行人情的行人情,認親戚的認親戚,女兒女婿給開齋的開齋,這天算都有了吃兒了。
我呢?”問得大家連安老爺也不禁大笑起來。
安太太道:“你無論他們誰家,有剩湯剩水的揀點兒就吃了,要不,我給你留兩饽饽。
”舅太太道:“可不是呢!我有辦法兒。
”因和張太太道:“親家母,到了那天,你早上同親家老爺赴了女兒女婿的席。
晚上等我弄點兒吃的請你。
我可不管親家公。
”張太太道:“他還敢驚動舅太太咧!他在外頭,那兒不吃了飯哪!”大家又談了一刻,才各各回房安歇。
金玉姐妹,這裡候公公進了屋子,服侍婆婆摘了簪子,兩個才扶了丫頭,面前仆婦打着一對手把燈引着回家。
又到舅太太屋裡閑談了片刻。
舅太太便催着他三個歸房。
何小姐這日,正是善飲的朋友入席第三杯,有名色的,叫作新來的第二晚。
安老爺、安太太一家向來睡得早,起得早。
次日清晨,兒女早來問安。
大家正在閑談,人回鄧九老爺過來了。
安老爺迎出去,一路說笑進來,到上房坐下。
鄧九公一一的應酬了一陣,便道:“老弟、老弟婦,我今日特來道謝道乏。
咱們的正事也完了。
過了明日,後日是個好日子,收拾收拾,我可要告辭了。
”這話褚大娘子聽了,先有些不願意。
她本是個活躍熱鬧人,在這裡住了幾日,處得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不合式的,内中金、玉姐妹尤其打得火熱。
更兼正要去赴華媽媽家的請,如今忽然熱剌剌的說聲要走,她如何肯呢?隻是自己不好開口,早聽安老爺說道:“九哥,你忙甚麼?雖說你在這裡幾天,正遇着舍間有事,你我究竟不曾好好兒的喝兩場。
”安太太也是在旁款留。
褚大娘子便道:“人家二叔二嬸兒既這麼留,咱們就多住兩天不好。
你老人家家裡又有些甚麼惦着的呀?”九公道:“倒不是惦着家。
在這裡,你二叔二嬸兒過于為我操心,忙了這一陣子了,也該讓他老公母倆歇歇兒。
”安老爺聽了,那裡肯放,便道:“老哥哥,來不來由你,放不放可就得由我了。
”鄧九公聽了,哈哈大笑說:“那麼着,咱們說開了。
我也難得到京一趟,往回來了,又身上有事,不得自在。
如今老弟你要留下我,你可别管我,我要到前三門外頭,熱熱鬧鬧的聽兩天戲。
這西山我也沒逛夠。
還有海澱、萬壽山、昆明湖我都要去見識見識;一直逛到香山,再看看燕台八景。
從盤山一路繞回來撒和撒和,也不要你老弟陪我。
我瞧你們那位老程師爺,有說有笑的,我們倒合得來。
還有寶珠洞那個不空和尚,這東西敢是酒肉變來,他好大量,問了問他這些地方,他都到過。
再帶上女婿,我們就走下去了。
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