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關燈
小
中
大
母親用衣袖拭着眉頭的汗珠。
縱目望去,麥田宛如浩浩蕩蕩的綠海,萦繞着島嶼似的村莊。
平原之上的天空顯得很低,我們一伸手,仿佛能抓住飄動的雲朵;平原盡頭的地平線遼遠而纖柔,仿佛這片大地臨近世界的邊沿,一不小心會從腳下的田壟上滑落下去,墜入一片神秘而陌生的疆域。
平原的遼闊與平坦好像孕育了我們平和與坦蕩的性情,我們與這片土地能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那天吃過晚飯,我沿着昏黑的街道去找賈磊。
他和我一起長大,初中時我們睡在一張木床上,他給我叙述夢中遺精的細節,我和他毫不害臊地談起暗戀的女生。
後來我們到縣城上高中。
他上到高二突然選擇退學,因為那時候他被“上學無用論”蠱惑,比如社會上當大老闆的很多是低學曆的人,大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所用甚少,名校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在街上擺地攤,碩士畢業後送外賣或當保安,某某教授性侵多名女生,某某博士跳樓自殺、遺書曝光……諸多新聞輿論漫天飛揚。
在賈磊眼中,大學好像是兜售學曆證、培養低能兒的地方。
上大學沒什麼用途。
這種想法鑄定他退學的決心。
他計劃回家搞養殖,喂豬、喂雞、喂鴨,夢想着成為養殖大戶,成為知名的農民企業家,然而夢想被圍困在現實的八卦陣中,我們憑借智慧、勇氣與毅力,拼盡所能,沖鋒陷陣才能破出一條豁口。
他意氣風發,回家向父母宣布退學的決定與未來規劃。
他的父母不但沒有反對,反而欣然贊成,為他超人的膽識與遠見感到驕傲。
他們仿佛望到兒子靠養殖掙了一麻袋錢,開着高檔汽車、載着漂亮女友馳騁在回家的路上。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這裡我可以大有作為。
我要辦一個大型養殖場,第一年産量在一百噸以上,第二年翻一番……”他豪氣沖天,聲勢幾乎将窗戶玻璃震碎。
“産量在一百噸以上,這需要買多少頭豬崽子?錢從哪兒來呢?”他的父母陷入憂愁。
“資金的問題我已考慮到了。
我制訂‘滾雪球計劃’——先用小額資金養雞養鴨,掙些錢再養豬。
我的創業資金隻需要幾萬塊錢——你們把我高三及大學四年的學費掏出來就行。
” “咱家哪兒有這麼多錢,咱們家沒有開金礦!” 賈磊東拼西湊湊夠三四萬塊錢,在自家田地裡修蓋簡陋的雞棚,養上千百隻小雞。
他吃喝拉撒泡在雞棚裡,身上浸滿雞糞味兒。
雞吃雜糧,和人一樣會頭疼發熱。
不到一個月,小雞病死一大半兒。
他賠賠賺賺,走走退退一路走來,幾年下去,“滾雪球計劃”仍然停留在養雞階段。
經過多年的曆練與積澱,他摸索出很多養雞的竅門,小雞的死亡率大大降低,銷路也得以拓展。
那年他把積攢下來的錢買了一台收割機,算是開拓新業務。
夜色黏稠如膠,将天空與大地渾然黏合在一起,上下一片黑茫茫的,隐隐露出房屋與樹木的輪廓。
我拐出一條幽黑的村巷,前方亮起一片昏黃的燈光。
繼續前行,在燈光的映照下,隻見一台收割機猶如一隻巨獸雄踞在賈磊家門口的空地上,他正貓着腰擺置切割設備,撞出叮叮咣咣的雜響。
“這麼晚了,還在忙。
”我走到他身後,他竟然沒有察覺。
“白天忙着喂雞,晚上我抽空收拾一下收割機,過段時間它要上戰場了。
你瞧瞧這家夥,銅頭鐵臂,厲害着嘞。
”他回過身,燈影下露出得意的神色。
燈光繪出他粗壯敦實的體形。
牛仔襯衫裹着他胸部與臂膀上鼓鼓的肌肉。
他濃密的髭須繞着嘴唇排成橢圓的形狀。
“你怎麼不買輛轎車?” “在咱們農村買轎車不實用,在土路上開收割機或者拖拉機才過瘾。
來,你瞧瞧這超寬視野,這居高臨下的氣勢,還是全景天窗、純自然風,任何轎車難以媲美!”他說着鑽進收割機的駕駛室,伸出一隻粗糙的大手拉我上去。
我彎腰坐在駕駛室的座位上,如同騎在馬背上,趁着昏黃的燈光望到前方一排朦胧的房屋。
“它一天能夠收割多少畝麥子?” “大概能收割一百畝。
回想一下過去,咱們用鐮刀收割麥子,一家人頂着火辣辣的日頭忙一天才能收割兩三畝,還要用拖拉機運到打麥場,用石磙來來回回碾壓……” 他的臉膛上綻露出爽朗的微笑,身上散發出臭汗與雞糞味兒。
接下來他随口談起機器人,暢想着将來村民們用機器人喂雞喂豬,用機器人灌溉田地、收割麥子,像是天方夜譚。
我和他從來不談大學的事情,我知道他内心深處是蔑視我的。
他總以為我在大學學的東西百無一用。
他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俯仰進退獲得的東西才是生活的真谛。
次日一大早我和母親去田裡種西瓜,臨近中午時母親擦擦額頭的汗說:“今日提前收工,咱們去趕埂,順便買隻雞,午飯做土豆炖雞塊吃。
” 在我的家鄉,我們将趕集說成“趕埂”,蘆灣每逢農曆的三、六、九日逢埂。
據說全國各地對“趕集”的稱呼有所不同,有的叫“趕場”“趕圩”“趕街”“趕繩”等。
鄉村集市遍布五湖四海,它們渲染生活的底色,調和生活的滋味。
蘆灣的集市靠着賈魯河河岸,與不遠處的公路對望。
從公路上分叉出一條窄窄的柏油路,爬過小小的集市,兩側蹲着大大小小的店鋪,比如五金雜貨店啦、電器店啦、藥店啦、理發店啦、鹵肉店啦,街邊堆放着賣菜、賣肉、賣水果的地攤。
向南穿過人來人往的短街,是一片衣鞋市,用磚塊壘砌着長長的貨台。
幾排楊樹像傘似的為商販遮起陽光,還幫助他們撐起衣服——幾根細繩綁在兩株楊樹上,繩子上挂滿鮮豔多彩的衣服。
顧客左看右看、挑挑揀揀,笑着和商販讨價還價。
母親從地攤上挑揀一隻褪洗得幹幹淨淨的三黃雞,一番搞價,盯着商販将雞肉放在電子秤上稱重,付錢時抹去零頭,又讓商販贈送一包炖雞的調料。
她總是這麼精打細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我
縱目望去,麥田宛如浩浩蕩蕩的綠海,萦繞着島嶼似的村莊。
平原之上的天空顯得很低,我們一伸手,仿佛能抓住飄動的雲朵;平原盡頭的地平線遼遠而纖柔,仿佛這片大地臨近世界的邊沿,一不小心會從腳下的田壟上滑落下去,墜入一片神秘而陌生的疆域。
平原的遼闊與平坦好像孕育了我們平和與坦蕩的性情,我們與這片土地能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那天吃過晚飯,我沿着昏黑的街道去找賈磊。
他和我一起長大,初中時我們睡在一張木床上,他給我叙述夢中遺精的細節,我和他毫不害臊地談起暗戀的女生。
後來我們到縣城上高中。
他上到高二突然選擇退學,因為那時候他被“上學無用論”蠱惑,比如社會上當大老闆的很多是低學曆的人,大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所用甚少,名校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在街上擺地攤,碩士畢業後送外賣或當保安,某某教授性侵多名女生,某某博士跳樓自殺、遺書曝光……諸多新聞輿論漫天飛揚。
在賈磊眼中,大學好像是兜售學曆證、培養低能兒的地方。
上大學沒什麼用途。
這種想法鑄定他退學的決心。
他計劃回家搞養殖,喂豬、喂雞、喂鴨,夢想着成為養殖大戶,成為知名的農民企業家,然而夢想被圍困在現實的八卦陣中,我們憑借智慧、勇氣與毅力,拼盡所能,沖鋒陷陣才能破出一條豁口。
他意氣風發,回家向父母宣布退學的決定與未來規劃。
他的父母不但沒有反對,反而欣然贊成,為他超人的膽識與遠見感到驕傲。
他們仿佛望到兒子靠養殖掙了一麻袋錢,開着高檔汽車、載着漂亮女友馳騁在回家的路上。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這裡我可以大有作為。
我要辦一個大型養殖場,第一年産量在一百噸以上,第二年翻一番……”他豪氣沖天,聲勢幾乎将窗戶玻璃震碎。
“産量在一百噸以上,這需要買多少頭豬崽子?錢從哪兒來呢?”他的父母陷入憂愁。
“資金的問題我已考慮到了。
我制訂‘滾雪球計劃’——先用小額資金養雞養鴨,掙些錢再養豬。
我的創業資金隻需要幾萬塊錢——你們把我高三及大學四年的學費掏出來就行。
” “咱家哪兒有這麼多錢,咱們家沒有開金礦!” 賈磊東拼西湊湊夠三四萬塊錢,在自家田地裡修蓋簡陋的雞棚,養上千百隻小雞。
他吃喝拉撒泡在雞棚裡,身上浸滿雞糞味兒。
雞吃雜糧,和人一樣會頭疼發熱。
不到一個月,小雞病死一大半兒。
他賠賠賺賺,走走退退一路走來,幾年下去,“滾雪球計劃”仍然停留在養雞階段。
經過多年的曆練與積澱,他摸索出很多養雞的竅門,小雞的死亡率大大降低,銷路也得以拓展。
那年他把積攢下來的錢買了一台收割機,算是開拓新業務。
夜色黏稠如膠,将天空與大地渾然黏合在一起,上下一片黑茫茫的,隐隐露出房屋與樹木的輪廓。
我拐出一條幽黑的村巷,前方亮起一片昏黃的燈光。
繼續前行,在燈光的映照下,隻見一台收割機猶如一隻巨獸雄踞在賈磊家門口的空地上,他正貓着腰擺置切割設備,撞出叮叮咣咣的雜響。
“這麼晚了,還在忙。
”我走到他身後,他竟然沒有察覺。
“白天忙着喂雞,晚上我抽空收拾一下收割機,過段時間它要上戰場了。
你瞧瞧這家夥,銅頭鐵臂,厲害着嘞。
”他回過身,燈影下露出得意的神色。
燈光繪出他粗壯敦實的體形。
牛仔襯衫裹着他胸部與臂膀上鼓鼓的肌肉。
他濃密的髭須繞着嘴唇排成橢圓的形狀。
“你怎麼不買輛轎車?” “在咱們農村買轎車不實用,在土路上開收割機或者拖拉機才過瘾。
來,你瞧瞧這超寬視野,這居高臨下的氣勢,還是全景天窗、純自然風,任何轎車難以媲美!”他說着鑽進收割機的駕駛室,伸出一隻粗糙的大手拉我上去。
我彎腰坐在駕駛室的座位上,如同騎在馬背上,趁着昏黃的燈光望到前方一排朦胧的房屋。
“它一天能夠收割多少畝麥子?” “大概能收割一百畝。
回想一下過去,咱們用鐮刀收割麥子,一家人頂着火辣辣的日頭忙一天才能收割兩三畝,還要用拖拉機運到打麥場,用石磙來來回回碾壓……” 他的臉膛上綻露出爽朗的微笑,身上散發出臭汗與雞糞味兒。
接下來他随口談起機器人,暢想着将來村民們用機器人喂雞喂豬,用機器人灌溉田地、收割麥子,像是天方夜譚。
我和他從來不談大學的事情,我知道他内心深處是蔑視我的。
他總以為我在大學學的東西百無一用。
他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俯仰進退獲得的東西才是生活的真谛。
次日一大早我和母親去田裡種西瓜,臨近中午時母親擦擦額頭的汗說:“今日提前收工,咱們去趕埂,順便買隻雞,午飯做土豆炖雞塊吃。
” 在我的家鄉,我們将趕集說成“趕埂”,蘆灣每逢農曆的三、六、九日逢埂。
據說全國各地對“趕集”的稱呼有所不同,有的叫“趕場”“趕圩”“趕街”“趕繩”等。
鄉村集市遍布五湖四海,它們渲染生活的底色,調和生活的滋味。
蘆灣的集市靠着賈魯河河岸,與不遠處的公路對望。
從公路上分叉出一條窄窄的柏油路,爬過小小的集市,兩側蹲着大大小小的店鋪,比如五金雜貨店啦、電器店啦、藥店啦、理發店啦、鹵肉店啦,街邊堆放着賣菜、賣肉、賣水果的地攤。
向南穿過人來人往的短街,是一片衣鞋市,用磚塊壘砌着長長的貨台。
幾排楊樹像傘似的為商販遮起陽光,還幫助他們撐起衣服——幾根細繩綁在兩株楊樹上,繩子上挂滿鮮豔多彩的衣服。
顧客左看右看、挑挑揀揀,笑着和商販讨價還價。
母親從地攤上挑揀一隻褪洗得幹幹淨淨的三黃雞,一番搞價,盯着商販将雞肉放在電子秤上稱重,付錢時抹去零頭,又讓商販贈送一包炖雞的調料。
她總是這麼精打細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