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關燈
小
中
大
《溱洧》《缁衣》《風雨》《有女同車》《出其東門》等,因此這座公園叫作“鄭風苑”。
據那些詩篇記載,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人們喜歡春遊,暖春時節青年男女相聚在溱水河畔,在清冽的河水裡濯足洗面,在碧綠的草地上戲耍歡娛。
看到中意的人,向對方贈送芍藥花。
公園臨河的平地上盤踞着一座滑冰場,整天嘶吼出勁爆的音樂。
我好幾次站在滑冰場的門口偷偷向裡面張望,望到黃璐瑤腳蹬旱冰鞋,穿着寶藍色的運動衣,一副矯健飒爽的樣子。
她猶如一隻輕快靈敏的燕子在冰面上旋轉、飄翔。
她的注意力聚焦在冰面上,并沒有留意到我。
我不想讓她看到我,悄悄地離開。
我将對她的好感深鎖在心底,然而我常常對她矯健飒爽的身體虛拟出幻想。
學校的那些花樹被春光的溫情打動,渾身插滿鮮豔的花朵裝扮自己,彌漫出濃郁的芬芳。
它們将最美好的姿态獻給春天。
那節外教的口語課結束後,外教說周末想去春遊,有想同行的報名。
我們八九個人舉了手。
既能飽賞春光,又能練習口語,這種一石二鳥的好事不容錯過! 那天天氣晴好,春光像是擁有神奇的法力,将天空擦洗得蔚藍而明朗,将花草裝點得清鮮而俏麗。
我們在校門口集合,每人花一元錢租了一輛單車,然後騎着單車跟在外教後頭,迎面吹着暖風。
外教來自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三十歲左右,他讓我們叫他湯姆。
他身材高大,嘴角上面翹着一撇濃黑的胡須,頂着一頭金黃的卷發,眼睛裡閃出藍光,像是煤爐上的光焰。
他單車騎得很飛快,我們在後面吃勁地跟着,額頭上沁出汗珠。
我們在麥田放風筝,又來到鄭風苑,在溱水中歡快地劃船。
陽光照耀着清澈的水面,幾隻潔白的水鳥在水裡遊動,宛如随風漂流的白蓮。
河岸的垂柳伸出嫩綠的柳條輕輕戳了一下水面,好像是孩子戲弄動物園裡的動物,激起粼粼的笑紋。
臨近中午,我們快樂中帶着疲憊。
我已是饑腸辘辘。
我們問湯姆想吃什麼。
湯姆說想吃面條或餃子。
“出了鄭風苑,向右走,有一家餐館,叫‘飲食男女’,它家有包間,面條做得很勁道,餃子很可口,大盤雞也很開胃。
”一個男生說。
那家叫“飲食男女”的餐館在學校側門斜對面,夾在一排花花綠綠的店鋪中不是很起眼。
它一樓裝着大櫥窗,擺放着一些木桌椅,二樓布置了幾個精緻的包間。
我們沿着狹仄的樓梯上了二樓的包間,擠了滿滿一桌人。
湯姆用英語叽裡咕噜講着中西餐飲的區别,很多内容我沒有聽懂。
他大概說中國餐飲以面食或米飯為主,美國人午餐會吃牛排、雞肉、龍蝦,還會配上甜品、雞尾酒、葡萄酒等。
他來中國兩年多了,漸漸喜歡上吃面條與餃子。
現在課餘時間他也在學習中文。
“我如果每天吃牛排,一定會長胖——長到二百斤。
”一個男生操着蹩腳的英語說。
服務員把熱氣騰騰的飯菜端上圓桌。
我們拿起筷子開始吃飯。
湯姆抓起筷子,卻不得其法,晃晃悠悠挑起幾根面條。
面條好像一下子被注入了生命力,像猴子似的迅速逃離筷子的羁絆,倏然掉在桌子上。
我們看着湯姆用筷子的姿勢被逗笑了,紛紛教他用筷子。
他吃了一碗面條,又吃了一碗牛肉餡兒的餃子,打了個飽嗝兒。
春遊在歡聲笑語中結束。
我們的英語口語貌似有所長進。
那天我走出圖書館,在廣場宣傳欄上看到文學社招募社員的海報,便報了名。
文學社大概有二三十名社員,規模遠比不上舞蹈社、歌唱社、籃球隊等。
文學好像越來越小衆,越來越邊緣,越來越荒誕,不被人們青睐與理解。
文學社每月印制一份薄薄的月刊,刊登一些投稿或文摘,也會組織一些集體活動,比如征文比賽啦、閱讀會啦、參觀名勝古迹啦。
那段時間我酷愛閱讀《紅樓夢》,向社長提議舉辦一場《紅樓夢》讀書交流會。
社長考慮幾天後鄭重其事地回複我說:“你的提議很好,但是經過調查,文學社大部分成員沒有從頭到尾讀過《紅樓夢》,沒有什麼心得,所以即使舉辦讀書交流會,也沒人參加。
這年代誰還愛看這種老的掉渣兒的書,建議你讀一些時下當紅作家的書,比如韓某、劉某、馮某。
” 清明節前的一個周末文學社組織登山活動。
我們坐着中巴車去具茨山,據說山中有黃帝遺迹,隻見漫山遍野開滿迎春花、桃花與杏花,将天空染上一片鮮豔而浩蕩的花色。
我們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爬到山頂。
山頂有一座破舊的廟宇,裡面供奉着黃帝與嫘祖。
社長在神像前畢恭畢敬地下跪祈禱,口中念念有詞。
此後社團的活動我隔三差五參加,要麼聽社長朗誦勵志文章,要麼進行索然無味的知識競賽,不久我退出了社團。
那一學期我選修課學的是跆拳道,每周隻有一節課。
我們穿着寬松的衣服,跟着老師學習高擡腿、前踢、橫踢等,如今這些動作我已經忘得一幹二淨。
在白衣翩翩中,一個身材高挑、膚色白皙、紮着馬尾辮的女生映入我的視野——她就是姗姗。
那時我們互不認識,隻是同在體育館學習跆拳道。
下課後,我們匆匆走開。
即使在街上遇見,也不會點頭緻意。
我們僅僅是存在一絲牽連的陌生人。
據那些詩篇記載,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人們喜歡春遊,暖春時節青年男女相聚在溱水河畔,在清冽的河水裡濯足洗面,在碧綠的草地上戲耍歡娛。
看到中意的人,向對方贈送芍藥花。
公園臨河的平地上盤踞着一座滑冰場,整天嘶吼出勁爆的音樂。
我好幾次站在滑冰場的門口偷偷向裡面張望,望到黃璐瑤腳蹬旱冰鞋,穿着寶藍色的運動衣,一副矯健飒爽的樣子。
她猶如一隻輕快靈敏的燕子在冰面上旋轉、飄翔。
她的注意力聚焦在冰面上,并沒有留意到我。
我不想讓她看到我,悄悄地離開。
我将對她的好感深鎖在心底,然而我常常對她矯健飒爽的身體虛拟出幻想。
學校的那些花樹被春光的溫情打動,渾身插滿鮮豔的花朵裝扮自己,彌漫出濃郁的芬芳。
它們将最美好的姿态獻給春天。
那節外教的口語課結束後,外教說周末想去春遊,有想同行的報名。
我們八九個人舉了手。
既能飽賞春光,又能練習口語,這種一石二鳥的好事不容錯過! 那天天氣晴好,春光像是擁有神奇的法力,将天空擦洗得蔚藍而明朗,将花草裝點得清鮮而俏麗。
我們在校門口集合,每人花一元錢租了一輛單車,然後騎着單車跟在外教後頭,迎面吹着暖風。
外教來自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三十歲左右,他讓我們叫他湯姆。
他身材高大,嘴角上面翹着一撇濃黑的胡須,頂着一頭金黃的卷發,眼睛裡閃出藍光,像是煤爐上的光焰。
他單車騎得很飛快,我們在後面吃勁地跟着,額頭上沁出汗珠。
我們在麥田放風筝,又來到鄭風苑,在溱水中歡快地劃船。
陽光照耀着清澈的水面,幾隻潔白的水鳥在水裡遊動,宛如随風漂流的白蓮。
河岸的垂柳伸出嫩綠的柳條輕輕戳了一下水面,好像是孩子戲弄動物園裡的動物,激起粼粼的笑紋。
臨近中午,我們快樂中帶着疲憊。
我已是饑腸辘辘。
我們問湯姆想吃什麼。
湯姆說想吃面條或餃子。
“出了鄭風苑,向右走,有一家餐館,叫‘飲食男女’,它家有包間,面條做得很勁道,餃子很可口,大盤雞也很開胃。
”一個男生說。
那家叫“飲食男女”的餐館在學校側門斜對面,夾在一排花花綠綠的店鋪中不是很起眼。
它一樓裝着大櫥窗,擺放着一些木桌椅,二樓布置了幾個精緻的包間。
我們沿着狹仄的樓梯上了二樓的包間,擠了滿滿一桌人。
湯姆用英語叽裡咕噜講着中西餐飲的區别,很多内容我沒有聽懂。
他大概說中國餐飲以面食或米飯為主,美國人午餐會吃牛排、雞肉、龍蝦,還會配上甜品、雞尾酒、葡萄酒等。
他來中國兩年多了,漸漸喜歡上吃面條與餃子。
現在課餘時間他也在學習中文。
“我如果每天吃牛排,一定會長胖——長到二百斤。
”一個男生操着蹩腳的英語說。
服務員把熱氣騰騰的飯菜端上圓桌。
我們拿起筷子開始吃飯。
湯姆抓起筷子,卻不得其法,晃晃悠悠挑起幾根面條。
面條好像一下子被注入了生命力,像猴子似的迅速逃離筷子的羁絆,倏然掉在桌子上。
我們看着湯姆用筷子的姿勢被逗笑了,紛紛教他用筷子。
他吃了一碗面條,又吃了一碗牛肉餡兒的餃子,打了個飽嗝兒。
春遊在歡聲笑語中結束。
我們的英語口語貌似有所長進。
那天我走出圖書館,在廣場宣傳欄上看到文學社招募社員的海報,便報了名。
文學社大概有二三十名社員,規模遠比不上舞蹈社、歌唱社、籃球隊等。
文學好像越來越小衆,越來越邊緣,越來越荒誕,不被人們青睐與理解。
文學社每月印制一份薄薄的月刊,刊登一些投稿或文摘,也會組織一些集體活動,比如征文比賽啦、閱讀會啦、參觀名勝古迹啦。
那段時間我酷愛閱讀《紅樓夢》,向社長提議舉辦一場《紅樓夢》讀書交流會。
社長考慮幾天後鄭重其事地回複我說:“你的提議很好,但是經過調查,文學社大部分成員沒有從頭到尾讀過《紅樓夢》,沒有什麼心得,所以即使舉辦讀書交流會,也沒人參加。
這年代誰還愛看這種老的掉渣兒的書,建議你讀一些時下當紅作家的書,比如韓某、劉某、馮某。
” 清明節前的一個周末文學社組織登山活動。
我們坐着中巴車去具茨山,據說山中有黃帝遺迹,隻見漫山遍野開滿迎春花、桃花與杏花,将天空染上一片鮮豔而浩蕩的花色。
我們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爬到山頂。
山頂有一座破舊的廟宇,裡面供奉着黃帝與嫘祖。
社長在神像前畢恭畢敬地下跪祈禱,口中念念有詞。
此後社團的活動我隔三差五參加,要麼聽社長朗誦勵志文章,要麼進行索然無味的知識競賽,不久我退出了社團。
那一學期我選修課學的是跆拳道,每周隻有一節課。
我們穿着寬松的衣服,跟着老師學習高擡腿、前踢、橫踢等,如今這些動作我已經忘得一幹二淨。
在白衣翩翩中,一個身材高挑、膚色白皙、紮着馬尾辮的女生映入我的視野——她就是姗姗。
那時我們互不認識,隻是同在體育館學習跆拳道。
下課後,我們匆匆走開。
即使在街上遇見,也不會點頭緻意。
我們僅僅是存在一絲牽連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