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關燈
小
中
大
想起姗姗,她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記憶中已經模糊不清。
她身後鑲嵌的背景永遠是一片湛藍的大海與銀白的鹽場。
十多年的時間浩渺而滾燙,我們穿遊其中,時間不斷熔鑄我們的形體、性情與思想,鑄成繁多的花樣,甚至把很多事物消融,消除存在的痕迹。
有些記憶在時間的打磨下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愈加閃耀而峭立。
我們本以為它會在心底長久沉寂下去,然而一些莫名其妙的觸動,瞬間激起它的狂嘯。
讓時間倒流至十多年前,那時我的腹部沒有厚實的脂肪,也沒有擡頭紋。
那一年我在上大學二年級,瘦弱而腼腆,戴着一副深度近視鏡,看上去斯斯文文,内心卻飛躍着熾熱、柔韌的夢想。
我所上的大學在省城腳下的一座小城。
學校在小城東南角,距離城區大約四五裡,周圍除了一座空空蕩蕩的公園外,其餘多為農田,看上去有幾分荒靜。
學校的創辦人是一位美籍華人,他特意選址這樣的環境。
據說遠離塵嚣之地才能安頓學問,偏靜的河流才能沉積下黃金。
然而一群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即便身鎖靜室,也會迸發一片歡歌。
即便身浸冰水,也能沸湧出一派豪情。
那時這所大學已經經營十年出頭,蔚成規模,聳立着衆多五彩斑斓的歐式建築,甚至校園後側鋪擺着一座偌大的高爾夫球練習場。
校園内的餐廳、教學樓、報告廳、商業街、露天劇場等均有一個外文名字,比如賽福士餐廳、羅馬劇場、肯尼迪報告廳、雨果教學樓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聘用大量外教,而且一些外教攜帶家眷,因此漫步在校園,常有各種膚色的外國人迎面走過,恍如身在異域。
學校設有一條不長不短的商業街,擠着兩排密密匝匝小店;露天劇場上常有各種各樣的演出,比如聯誼會啦,辯論賽啦,街舞表演啦,知名人士的演講啦;圖書館如同一座龐大、神秘的洞穴,通往萬千世界,每次鑽進去就像體驗一次探險。
對我來說,上課之外生活中飄散出這麼多鮮豔的花絮,真是妙不可言!然而我内心深處湧動着愧疚與自卑的潛流。
我的心底好像矗立着一扇緊鎖的門,成為我與外界溝通的障礙,而打開它的鑰匙藏在未知的角落,我難以找尋。
那所大學是中外合作辦學,設施硬實,很多教師是高薪從名校或國外聘請來的。
它以學費昂貴著稱,很多人說它是“貴族大學”,因為很多學生家庭條件優裕。
在衆人眼裡,好像有錢或者有權就是“貴族”,與人格與素養毫不沾邊。
我想做一個清靜而清醒的“平民”,有自己的小地盤,涵養梅竹品格,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安守小幸福與小快樂。
我讀這所“貴族大學”實屬無奈,或者說是一次“超現實”的選擇。
我複讀的第三年高考成績依然不見起色,剛剛爬過三本的分數線,一本、二本的大學攀不上,讀大專心不甘,這是很尴尬的分數!那時,對于農村讀書的孩子來說,分數緊系命運,好像未來的道路是由分數堆砌而成。
分數高,上天攬月的階梯伏在腳底;分數低,種地或幹苦力的命運氣勢洶洶地橫在面前。
記得那天我用鄰居家的固定電話查詢過高考分數後,像是被雷擊了似的喪魂落魄。
想到渺茫的未來與沉重的複讀,我的眼睛滾出淚珠。
母親勸我要看得開。
她說學習像是種莊稼,要靠勤勞,靠頭腦,也得靠天分,今年收成不好,明年再種一茬兒,總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時候。
她的言外之意是讓我繼續複讀。
“媽,我不想再複讀了。
”我決然地說。
母親理解我的痛楚與無奈,問我今年的分數能夠考上那所“貴族大學”嗎,她聽村裡的一個學姐說那所大學的畢業證與某知名大學的相差無幾,畢竟當時它是某大學的二級院校。
我說應該可以——其實我高考的第一年就能夠考上,白白浪費兩年的好時光! “春生,今年你就上吧,别怕學費貴。
你爸爸在城裡打工,家裡多喂幾頭豬、多種幾畝西瓜,你哥哥看病和你上學的錢都能湊齊。
再苦再累隻有四年,你畢業後找到工作就好了。
”她胸有成竹地說。
即将開學,她将厚厚的學費用一個小布袋裝起來,然後又用針線将布袋密密縫在我的背包裡。
這是她自制的“保險袋”,學費深藏其中防丢防盜。
“這是咱家一年多的收成,你坐公交車時注意安全,千萬别把背包落在車上,千萬要記住!”母親千叮萬囑。
我背起背包,如重萬斤,好像背包中裝滿堆積如山的麥子與玉米,壓得我喘不過氣,憋得我内心幾乎因愧疚而爆裂。
這種感覺盤繞我很多年,随着年歲漸長,時間将愧疚抖落,又将家庭的責任扶上肩頭,重壓之下的苦痛最終會被愛與信仰消釋。
我大學所就讀的專業與房地産相關。
我選擇這個專業的原因很盲目,甚至說很庸俗,因為胡潤富豪榜上很多大亨是從事房地産行業的,想必這一行業聚合大量資源與财富,大學畢業後就業前景應該不會太差——這樣可以把大學四年的學費快速回籠。
我對房地産一竅不通,更談不上心懷興趣。
我原本想就讀文學類專業,整天研讀經典,詠哦詩篇,然而那些年一些專家評論說文學類專業就業面窄,前景慘淡。
我率然改變了自己的志願。
我上大學的動機被擠壓得畸曲而單薄,好像僅僅是為了一個飯碗,為了幾枚鋼镚。
此刻想來,我
她身後鑲嵌的背景永遠是一片湛藍的大海與銀白的鹽場。
十多年的時間浩渺而滾燙,我們穿遊其中,時間不斷熔鑄我們的形體、性情與思想,鑄成繁多的花樣,甚至把很多事物消融,消除存在的痕迹。
有些記憶在時間的打磨下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愈加閃耀而峭立。
我們本以為它會在心底長久沉寂下去,然而一些莫名其妙的觸動,瞬間激起它的狂嘯。
讓時間倒流至十多年前,那時我的腹部沒有厚實的脂肪,也沒有擡頭紋。
那一年我在上大學二年級,瘦弱而腼腆,戴着一副深度近視鏡,看上去斯斯文文,内心卻飛躍着熾熱、柔韌的夢想。
我所上的大學在省城腳下的一座小城。
學校在小城東南角,距離城區大約四五裡,周圍除了一座空空蕩蕩的公園外,其餘多為農田,看上去有幾分荒靜。
學校的創辦人是一位美籍華人,他特意選址這樣的環境。
據說遠離塵嚣之地才能安頓學問,偏靜的河流才能沉積下黃金。
然而一群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即便身鎖靜室,也會迸發一片歡歌。
即便身浸冰水,也能沸湧出一派豪情。
那時這所大學已經經營十年出頭,蔚成規模,聳立着衆多五彩斑斓的歐式建築,甚至校園後側鋪擺着一座偌大的高爾夫球練習場。
校園内的餐廳、教學樓、報告廳、商業街、露天劇場等均有一個外文名字,比如賽福士餐廳、羅馬劇場、肯尼迪報告廳、雨果教學樓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聘用大量外教,而且一些外教攜帶家眷,因此漫步在校園,常有各種膚色的外國人迎面走過,恍如身在異域。
學校設有一條不長不短的商業街,擠着兩排密密匝匝小店;露天劇場上常有各種各樣的演出,比如聯誼會啦,辯論賽啦,街舞表演啦,知名人士的演講啦;圖書館如同一座龐大、神秘的洞穴,通往萬千世界,每次鑽進去就像體驗一次探險。
對我來說,上課之外生活中飄散出這麼多鮮豔的花絮,真是妙不可言!然而我内心深處湧動着愧疚與自卑的潛流。
我的心底好像矗立着一扇緊鎖的門,成為我與外界溝通的障礙,而打開它的鑰匙藏在未知的角落,我難以找尋。
那所大學是中外合作辦學,設施硬實,很多教師是高薪從名校或國外聘請來的。
它以學費昂貴著稱,很多人說它是“貴族大學”,因為很多學生家庭條件優裕。
在衆人眼裡,好像有錢或者有權就是“貴族”,與人格與素養毫不沾邊。
我想做一個清靜而清醒的“平民”,有自己的小地盤,涵養梅竹品格,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安守小幸福與小快樂。
我讀這所“貴族大學”實屬無奈,或者說是一次“超現實”的選擇。
我複讀的第三年高考成績依然不見起色,剛剛爬過三本的分數線,一本、二本的大學攀不上,讀大專心不甘,這是很尴尬的分數!那時,對于農村讀書的孩子來說,分數緊系命運,好像未來的道路是由分數堆砌而成。
分數高,上天攬月的階梯伏在腳底;分數低,種地或幹苦力的命運氣勢洶洶地橫在面前。
記得那天我用鄰居家的固定電話查詢過高考分數後,像是被雷擊了似的喪魂落魄。
想到渺茫的未來與沉重的複讀,我的眼睛滾出淚珠。
母親勸我要看得開。
她說學習像是種莊稼,要靠勤勞,靠頭腦,也得靠天分,今年收成不好,明年再種一茬兒,總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時候。
她的言外之意是讓我繼續複讀。
“媽,我不想再複讀了。
”我決然地說。
母親理解我的痛楚與無奈,問我今年的分數能夠考上那所“貴族大學”嗎,她聽村裡的一個學姐說那所大學的畢業證與某知名大學的相差無幾,畢竟當時它是某大學的二級院校。
我說應該可以——其實我高考的第一年就能夠考上,白白浪費兩年的好時光! “春生,今年你就上吧,别怕學費貴。
你爸爸在城裡打工,家裡多喂幾頭豬、多種幾畝西瓜,你哥哥看病和你上學的錢都能湊齊。
再苦再累隻有四年,你畢業後找到工作就好了。
”她胸有成竹地說。
即将開學,她将厚厚的學費用一個小布袋裝起來,然後又用針線将布袋密密縫在我的背包裡。
這是她自制的“保險袋”,學費深藏其中防丢防盜。
“這是咱家一年多的收成,你坐公交車時注意安全,千萬别把背包落在車上,千萬要記住!”母親千叮萬囑。
我背起背包,如重萬斤,好像背包中裝滿堆積如山的麥子與玉米,壓得我喘不過氣,憋得我内心幾乎因愧疚而爆裂。
這種感覺盤繞我很多年,随着年歲漸長,時間将愧疚抖落,又将家庭的責任扶上肩頭,重壓之下的苦痛最終會被愛與信仰消釋。
我大學所就讀的專業與房地産相關。
我選擇這個專業的原因很盲目,甚至說很庸俗,因為胡潤富豪榜上很多大亨是從事房地産行業的,想必這一行業聚合大量資源與财富,大學畢業後就業前景應該不會太差——這樣可以把大學四年的學費快速回籠。
我對房地産一竅不通,更談不上心懷興趣。
我原本想就讀文學類專業,整天研讀經典,詠哦詩篇,然而那些年一些專家評論說文學類專業就業面窄,前景慘淡。
我率然改變了自己的志願。
我上大學的動機被擠壓得畸曲而單薄,好像僅僅是為了一個飯碗,為了幾枚鋼镚。
此刻想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