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流
關燈
小
中
大
我出身于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自我朝立國三百年來,一直是士族首領,在門閥世家中聲望最隆,與皇室世代締結姻缡,執掌朝中重權。
王氏一門,曆代鴻儒高士層出不絕,留下傳世的才名,深受天下仕人景仰,銜領文藻,是為當朝第一望族。
自王氏以下,謝氏、溫氏、衛氏、顧氏,四大望族同為中流砥柱,使士族外戚在朝野的權勢不斷擴張,鼎盛之際幾乎可與皇室比肩。
士族高門的風光,一直延續到先皇時期。
先皇登基之初,三王奪位,勾結外寇發動叛亂。
那一場戰争整整打了七年,士族精英子弟,近一半都參加了這場戰争。
太平盛世之下,誰也沒有想到,那場仗會打得這麼久。
鮮衣怒馬的貴族子弟隻想着馳馬沙場,建立不世的功業。
然而連年征戰,民間農耕荒廢,田莊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更遭逢經年不遇的大旱。
七年戰亂,死于饑荒和戰亂的黎民數以萬計。
許多年輕的士族子弟,将他們滾燙的熱血和鮮活的生命永遠留在了疆場。
這一場浩劫過後,士族元氣大傷,大片田莊被毀棄,世族不事稼穑,代代依賴田産農租為業,很多失去了财力支撐的世家,再無力支撐龐大的家族,門第傾頹于一夕之間。
恰逢亂世之際,寒族出身的軍人卻在戰争中因為軍功累升,迅速擴張勢力,掌握了龐大的兵權,一反我朝數百年來“重文輕武”的策略。
昔日備受輕慢的卑微武将,逐漸站到了權力的頂峰。
當今皇上登基之時,北方突厥與南境鄰國時時滋擾,邊患不斷。
經年大旱之後,國庫空虛,疫病橫行,窮極生惡,終于在建安六年釀成十萬災民暴亂。
各地官吏趁亂中飽私囊,大行舞弊之事,軍中武将趁征戰之機擴充實力,擁兵自重,以軍人為首的寒族勢力漸漸占了上風,逼得朝廷步步退讓。
那個煌煌盛世的時代,終于一去不返。
數十年争鬥下來,幾大世家紛紛失利,權勢不斷旁落。
唯一還能夠屹立在風口浪尖,與之相抗衡的隻剩下王謝兩族。
尤以王氏根基深厚,派系廣植,更有慶陽王手握南方駐軍二十萬之衆。
隻要國本尚存,要想動搖我的家族,隻怕沒有人可以辦到,即便是皇上也不能。
父親身為兩朝重臣,官拜右相、兼大司馬之職,封靖國公。
叔父統轄大内禁軍,官拜兵部尚書。
朝野上下乃至各地州郡,廣布父親的門生。
王氏曆來人丁不旺,傳到祖父那一代已經漸趨單薄,如今長房一門隻得我與哥哥二人。
然而旁系族人早已開枝散葉,遍布琅琊故裡,乃至京中高門,顯職要沖,王氏盤根錯節的勢力已深深植入整個皇朝的根基之中。
我的母親,是當今皇上唯一的妹妹,倍受太後寵愛的晉敏長公主。
姑母身為中宮皇後,母儀天下,一手将我的表兄推上儲君之位。
我的名字叫王儇,出生即被賜封上陽郡主。
家人卻喜歡叫我的乳名,阿妩。
小時候,總分不清皇宮與靖國公府哪個才是我的家。
童年有大半的時間是在宮闱裡度過,至今鳳池宮裡還留着我的寝殿。
母親是太後最憐愛的小女兒,我是母親唯一的女兒,姑姑曾戲言,“長公主是天朝最美麗的花,小郡主卻是花蕊上最晶瑩的一粒露珠”——那時,姑母與我都未曾想到,露珠雖柔美,卻經不起日光灼曬,太美好的事物總是不易停留。
姑母沒有女兒,常常把我帶着身邊,親自教習典儀,讓我和殿下們一起讀書,甚至縱容我玩累了就睡在昭陽殿的皇後鳳榻上。
我喜歡上了姑姑的鳳榻,纏着母親要張一摸一樣的床。
姑姑與母親相視而笑,哥哥卻在一旁壞笑説,“笨阿妩,隻有皇後才可以睡鳳榻,莫非你想嫁給太子哥哥?” 母親駭笑,姑姑卻歎息,“可惜阿妩太年幼。
” 那年,我隻七歲,還不太明白什麼是嫁人,隻是向來不喜歡蠻橫的太子哥哥。
兩年之後,太子大婚,我年方九歲,未到婚配之齡,太子妃的人選便成了謝家姐姐。
太子妃謝宛容,以才貌娴雅冠絕京華,我很喜歡她,皇上也贊她有母儀之風。
可是,姑姑卻不喜歡她,太子哥哥對她也是冷冷淡淡。
因為,宛容姐姐是皇上寵愛的謝貴妃的内侄女。
謝貴妃是姑姑多年的眼中刺。
謝家雖屢遭排擠而至沒落,姑姑卻仍不放心謝貴妃的兒子——三殿下子澹。
放眼京華,最負盛名的美男子,首推三殿下,其次才是哥哥。
我與哥哥自小入宮,給皇子伴讀,太子頑劣,二殿**弱多病,唯有三殿下與我們一起長大,常在一處讀書嬉戲,彼此親密無間。
那時仗着太後的寵溺,我們總
琅琊王氏,自我朝立國三百年來,一直是士族首領,在門閥世家中聲望最隆,與皇室世代締結姻缡,執掌朝中重權。
王氏一門,曆代鴻儒高士層出不絕,留下傳世的才名,深受天下仕人景仰,銜領文藻,是為當朝第一望族。
自王氏以下,謝氏、溫氏、衛氏、顧氏,四大望族同為中流砥柱,使士族外戚在朝野的權勢不斷擴張,鼎盛之際幾乎可與皇室比肩。
士族高門的風光,一直延續到先皇時期。
先皇登基之初,三王奪位,勾結外寇發動叛亂。
那一場戰争整整打了七年,士族精英子弟,近一半都參加了這場戰争。
太平盛世之下,誰也沒有想到,那場仗會打得這麼久。
鮮衣怒馬的貴族子弟隻想着馳馬沙場,建立不世的功業。
然而連年征戰,民間農耕荒廢,田莊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更遭逢經年不遇的大旱。
七年戰亂,死于饑荒和戰亂的黎民數以萬計。
許多年輕的士族子弟,将他們滾燙的熱血和鮮活的生命永遠留在了疆場。
這一場浩劫過後,士族元氣大傷,大片田莊被毀棄,世族不事稼穑,代代依賴田産農租為業,很多失去了财力支撐的世家,再無力支撐龐大的家族,門第傾頹于一夕之間。
恰逢亂世之際,寒族出身的軍人卻在戰争中因為軍功累升,迅速擴張勢力,掌握了龐大的兵權,一反我朝數百年來“重文輕武”的策略。
昔日備受輕慢的卑微武将,逐漸站到了權力的頂峰。
當今皇上登基之時,北方突厥與南境鄰國時時滋擾,邊患不斷。
經年大旱之後,國庫空虛,疫病橫行,窮極生惡,終于在建安六年釀成十萬災民暴亂。
各地官吏趁亂中飽私囊,大行舞弊之事,軍中武将趁征戰之機擴充實力,擁兵自重,以軍人為首的寒族勢力漸漸占了上風,逼得朝廷步步退讓。
那個煌煌盛世的時代,終于一去不返。
數十年争鬥下來,幾大世家紛紛失利,權勢不斷旁落。
唯一還能夠屹立在風口浪尖,與之相抗衡的隻剩下王謝兩族。
尤以王氏根基深厚,派系廣植,更有慶陽王手握南方駐軍二十萬之衆。
隻要國本尚存,要想動搖我的家族,隻怕沒有人可以辦到,即便是皇上也不能。
父親身為兩朝重臣,官拜右相、兼大司馬之職,封靖國公。
叔父統轄大内禁軍,官拜兵部尚書。
朝野上下乃至各地州郡,廣布父親的門生。
王氏曆來人丁不旺,傳到祖父那一代已經漸趨單薄,如今長房一門隻得我與哥哥二人。
然而旁系族人早已開枝散葉,遍布琅琊故裡,乃至京中高門,顯職要沖,王氏盤根錯節的勢力已深深植入整個皇朝的根基之中。
我的母親,是當今皇上唯一的妹妹,倍受太後寵愛的晉敏長公主。
姑母身為中宮皇後,母儀天下,一手将我的表兄推上儲君之位。
我的名字叫王儇,出生即被賜封上陽郡主。
家人卻喜歡叫我的乳名,阿妩。
小時候,總分不清皇宮與靖國公府哪個才是我的家。
童年有大半的時間是在宮闱裡度過,至今鳳池宮裡還留着我的寝殿。
母親是太後最憐愛的小女兒,我是母親唯一的女兒,姑姑曾戲言,“長公主是天朝最美麗的花,小郡主卻是花蕊上最晶瑩的一粒露珠”——那時,姑母與我都未曾想到,露珠雖柔美,卻經不起日光灼曬,太美好的事物總是不易停留。
姑母沒有女兒,常常把我帶着身邊,親自教習典儀,讓我和殿下們一起讀書,甚至縱容我玩累了就睡在昭陽殿的皇後鳳榻上。
我喜歡上了姑姑的鳳榻,纏着母親要張一摸一樣的床。
姑姑與母親相視而笑,哥哥卻在一旁壞笑説,“笨阿妩,隻有皇後才可以睡鳳榻,莫非你想嫁給太子哥哥?” 母親駭笑,姑姑卻歎息,“可惜阿妩太年幼。
” 那年,我隻七歲,還不太明白什麼是嫁人,隻是向來不喜歡蠻橫的太子哥哥。
兩年之後,太子大婚,我年方九歲,未到婚配之齡,太子妃的人選便成了謝家姐姐。
太子妃謝宛容,以才貌娴雅冠絕京華,我很喜歡她,皇上也贊她有母儀之風。
可是,姑姑卻不喜歡她,太子哥哥對她也是冷冷淡淡。
因為,宛容姐姐是皇上寵愛的謝貴妃的内侄女。
謝貴妃是姑姑多年的眼中刺。
謝家雖屢遭排擠而至沒落,姑姑卻仍不放心謝貴妃的兒子——三殿下子澹。
放眼京華,最負盛名的美男子,首推三殿下,其次才是哥哥。
我與哥哥自小入宮,給皇子伴讀,太子頑劣,二殿**弱多病,唯有三殿下與我們一起長大,常在一處讀書嬉戲,彼此親密無間。
那時仗着太後的寵溺,我們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