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貴女始朋争
關燈
小
中
大
錦繡聽到“太子“二字,那顆比幹之心便動了一動,第二日,便上奏想請詩魁做非流的先生。
非流和重陽都到了侯學的年齡了,早有名師講了幾年的學了,隻可惜兩位媽媽都不喜歡看到彼此,所以從不在一起上學,非流的老師原本是三朝元老太子太保孟雲山,前月去南方鄂州探親,正巧趕上大理的那場疫症病逝了。
那風頭正勁的劉彥璞,也就是上次追重陽追到西楓苑的老夫子,原是先朝大儒陸邦淳數以百計的弟子之一,為人相當正直,窦周篡國那陣,他救不得恩師,也不願為窦氏伏首,便同當時很多有骨氣的知識分子一樣,帶着家小千裡逃出了窦周,一路上父親,妻子和十歲的兒子都病死在路上,隻有他同老母一路逃到了洛陽,他生内斂,做事嚴謹,有時過分耿直,又不懂阿臾,年過半百也就做個正九品儒林郎,怎麼也爬不上去。
也是機緣巧合,劉彥璞的母親患了重病,卻沒錢買一味何首烏,便想向禦藥房佘些何首烏,那天正好原非煙小産沒多久,宋明磊想親自問問原非煙的病情,正好路過禦藥房,聽到了他同禦醫的對話,許是動了恻隐之心,許是察覺了老夫子的驚人才華,總之廣袖一揮,便幫他墊付了藥錢。
于是那劉彥璞便被調進了安年公主府,成了公主府舍人,擔任世子宋重陽的老師。
一般教席先生隻要一聽南嘉郡王世子幾個字,便落荒而逃,宋明磊文韬武略,位高權重,為人又潇灑,偏生兒子重陽頑戾不堪,智商又不高,常使武婢戲弄師長,偏生老師們不敢說更不敢罵,是故重陽隻有七歲光景,老師倒換了有十七八個了,這回倒也虧了劉老師這嚴謹到可怕的治學态度,可以左腳踢開蝈蝈籠子,右腳彈走重陽讓暗人們放的毒蠍子,左手在桌上摁着重陽偷偷放的癞蛤蟆,還能面不改色的用右手拿着教棍教重陽三字經,硬是這樣挺了一年多,重陽好賴認了些字,當然這個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更辛苦,可是再辛苦,安年公主豈肯相讓,兩位貴女便命翼下群臣紛紛向皇上進言,各自效力的命婦亦親自到皇後面前俱理力争。
最後兵部侍郎陳瑞忠上奏曰,漢中王仁孝聰穎,實乃皇儲之資,豈可惜世子而妄顧皇儲之理也。
衆臣嘩然,為了一個高級家教,竟然牽扯到了未來皇儲的問題,顯然連聖上也想不到,雖然他在朝堂上來嚴厲妄議皇儲之事,可最後考慮到重陽實在不是一塊讀書的料子,而非流的确比重陽天資高上百倍,又與劉彥璞非常投緣,最後皇上把劉老師判給了自家兒子,又另派了一位當世名儒蘇子瑜給重陽,表面上看錦繡勝利了,不想事情還沒有完結。
元昌元年六月十七,是劉彥璞最後一次教導重陽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樣往書香殿走去,打算和重陽道别,雖然重陽的智商不怎麼高,總算也教了一年,孩子後來也算聽話,師徒二人多多少少有些感情,劉彥璞倒也十分不舍。
同小重陽揮淚而别時,劉彥璞還誠懇地說道:“世子以後在學問上有何疑問,盡管喚臣,必當解世子疑惑。
” 小重陽的小手拉着劉老師,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道:“重陽不聰明,先生可以不喜歡我,但求先生不要走,重陽不喜歡新老師。
” 為了挽留老師,小重陽當着諸仆其母的面,破天荒地把一本三字經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流利背了出來,衆人皆驚,難得以冷豔聞名的安年公感動地淚流滿面,劉彥璞更是連連誇着重陽:“老夫明白了,世子聰慧過人,大智若愚啊。
”轉而又涕泣不已:“隻是皇命難違啊!” 在場諸人皆感傷落淚,最後劉彥璞還是垂淚走了,奇怪的就是那天以後沒有出現在非流的三省殿,兩天之後,宮人們發現他時,他已經在荒廢的添壽閣附近渾身僵硬,死不暝目,皇帝大驚,表示了高度重視,立馬派了位得力的辦案專家前去檢視,姓王名向榮,原是京城第一名捕,擁有三十多年的捕快經驗,新近調上來的,王捕快調查了三天,認為是極度憂懼引起的心疾緻死。
《金陀遺編》提到,太祖皇帝其實在暗中還派了另一個姓譚名海濤的心腹前去查驗,也是個非常有經驗的忤作兼捕快,而且另一重身份便是紫星武士,譚海濤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他秘報皇帝,劉彥璞死于謀殺,而且兇手的手段殘忍而巧妙,劉彥璞的心口處正好有一個天生的小紅痣,比芝麻還要小,兇手做得非常巧妙,以一種特殊的極細的金針快速地照着那顆紅痣刺進,瞬間刺破心髒,被害人不會立刻就死,但會四肢麻痹,一個時辰後痛苦地僵死,死狀正形同心疾所緻,故而劉彥璞死狀正是手腳,面容猙獰,顯然這是一個極擅掩蓋真相的職業殺手所做,如果沒有超常的辦案經驗和武林知識是絕對發現不了真相的,譚海濤同時判定兇器應該是武林十大暗器之一的蚊須針,而會這種暗器的人并不多,放眼天下一隻手都數不到,恰巧西營暗人中有一個名叫初義的家生暗仆,其家傳絕學恰是蚊須針,而且正好還是安年公主的手下。
雖然這一段時間壓力最大的是劉彥璞本人,譚海濤的論斷在當時隻是原氏的絕密,并不為大衆所知,可所有人還是把矛頭指向最恨手下變節的安年公主,盡管沒有任何人證,物證,或任何蛛絲馬迹顯示安年公主是兇手,可每個人還是相信:西營任何一個高級暗人可以把心疾促死的假像作得天衣無縫。
此案記入朝檔,成大塬朝十大懸案之一,史稱“太傅案”。
《金陀遺編》記載,皇貴妃惑上使彥璞教習漢中王,上準之,彥璞告别世子,泣曰:“世子若有疑,盡可喚臣。
” 世子垂淚道:“吾知不慧,但求勿走。
”内侍監傳乃見一鬼影尾随,推入無人處以極細金針狠刺心口,彥璞年衰弱,當場痛亡。
這廂裡,錦繡自然是氣勢洶洶地告禦狀,安年公主謀害朝官,公然抗旨,禍亂朝綱雲雲,那廂裡,安年公主脫簪披發,長跪崇元殿,向一直寵愛他的親父哭得凄凄慘慘:“父皇明鑒,若以兒臣手段,何在當日加害太傅,何将屍首留于皇宮,何至今日授人于柄……分明皇貴妃垂涎皇儲之位,借機嫁禍,打擊吾兄吾夫,且皇貴妃本暗人出身,加害太傅易如反掌,求父皇為兒臣做主……。
一面是和不幸的重陽,另一面是寵愛多年的皇貴妃和心愛的小兒子,手心手背都是,偉大英明正确的聖上也感到為難了一陣。
然而就這麼一小會的沉默,雙方人馬已神速地掀出對方陣營中官員欺壓百姓,貪髒枉法,中飽私囊的老底,錦繡為了洩憤,令内務府停止了所有給安年公主的俸祿和例賞,并暗中着人火燒安年公主生母孝恭皇後的祠堂,這下西營暗人為了替主子複仇,更是掀起市井勢力互相械鬥,然後圍攻錦繡的手下官員,擾亂民生安定,百姓苦不堪言,慢慢地又禍延前線,南嘉郡王為救愛妻,幾乎天天一封書信:求聖上明查,始作俑者乃錦皇貴妃,嚣張跋扈,持子行兇,禍亂朝綱。
東賢王沖動之下,甚至擅自領兵改道前往麟州欲同奉德軍火拼,引起了新朝以來最激烈的朝堂之争。
最後,震怒的聖上,在朝堂上認定了王捕頭的科學判斷,劉太傅年事已高,出事前日飲酒過度,又及與舊徒分别,傷心過度緻心疾促死。
聖上一大把年紀,親自到
非流和重陽都到了侯學的年齡了,早有名師講了幾年的學了,隻可惜兩位媽媽都不喜歡看到彼此,所以從不在一起上學,非流的老師原本是三朝元老太子太保孟雲山,前月去南方鄂州探親,正巧趕上大理的那場疫症病逝了。
那風頭正勁的劉彥璞,也就是上次追重陽追到西楓苑的老夫子,原是先朝大儒陸邦淳數以百計的弟子之一,為人相當正直,窦周篡國那陣,他救不得恩師,也不願為窦氏伏首,便同當時很多有骨氣的知識分子一樣,帶着家小千裡逃出了窦周,一路上父親,妻子和十歲的兒子都病死在路上,隻有他同老母一路逃到了洛陽,他生内斂,做事嚴謹,有時過分耿直,又不懂阿臾,年過半百也就做個正九品儒林郎,怎麼也爬不上去。
也是機緣巧合,劉彥璞的母親患了重病,卻沒錢買一味何首烏,便想向禦藥房佘些何首烏,那天正好原非煙小産沒多久,宋明磊想親自問問原非煙的病情,正好路過禦藥房,聽到了他同禦醫的對話,許是動了恻隐之心,許是察覺了老夫子的驚人才華,總之廣袖一揮,便幫他墊付了藥錢。
于是那劉彥璞便被調進了安年公主府,成了公主府舍人,擔任世子宋重陽的老師。
一般教席先生隻要一聽南嘉郡王世子幾個字,便落荒而逃,宋明磊文韬武略,位高權重,為人又潇灑,偏生兒子重陽頑戾不堪,智商又不高,常使武婢戲弄師長,偏生老師們不敢說更不敢罵,是故重陽隻有七歲光景,老師倒換了有十七八個了,這回倒也虧了劉老師這嚴謹到可怕的治學态度,可以左腳踢開蝈蝈籠子,右腳彈走重陽讓暗人們放的毒蠍子,左手在桌上摁着重陽偷偷放的癞蛤蟆,還能面不改色的用右手拿着教棍教重陽三字經,硬是這樣挺了一年多,重陽好賴認了些字,當然這個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更辛苦,可是再辛苦,安年公主豈肯相讓,兩位貴女便命翼下群臣紛紛向皇上進言,各自效力的命婦亦親自到皇後面前俱理力争。
最後兵部侍郎陳瑞忠上奏曰,漢中王仁孝聰穎,實乃皇儲之資,豈可惜世子而妄顧皇儲之理也。
衆臣嘩然,為了一個高級家教,竟然牽扯到了未來皇儲的問題,顯然連聖上也想不到,雖然他在朝堂上來嚴厲妄議皇儲之事,可最後考慮到重陽實在不是一塊讀書的料子,而非流的确比重陽天資高上百倍,又與劉彥璞非常投緣,最後皇上把劉老師判給了自家兒子,又另派了一位當世名儒蘇子瑜給重陽,表面上看錦繡勝利了,不想事情還沒有完結。
元昌元年六月十七,是劉彥璞最後一次教導重陽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樣往書香殿走去,打算和重陽道别,雖然重陽的智商不怎麼高,總算也教了一年,孩子後來也算聽話,師徒二人多多少少有些感情,劉彥璞倒也十分不舍。
同小重陽揮淚而别時,劉彥璞還誠懇地說道:“世子以後在學問上有何疑問,盡管喚臣,必當解世子疑惑。
” 小重陽的小手拉着劉老師,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道:“重陽不聰明,先生可以不喜歡我,但求先生不要走,重陽不喜歡新老師。
” 為了挽留老師,小重陽當着諸仆其母的面,破天荒地把一本三字經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流利背了出來,衆人皆驚,難得以冷豔聞名的安年公感動地淚流滿面,劉彥璞更是連連誇着重陽:“老夫明白了,世子聰慧過人,大智若愚啊。
”轉而又涕泣不已:“隻是皇命難違啊!” 在場諸人皆感傷落淚,最後劉彥璞還是垂淚走了,奇怪的就是那天以後沒有出現在非流的三省殿,兩天之後,宮人們發現他時,他已經在荒廢的添壽閣附近渾身僵硬,死不暝目,皇帝大驚,表示了高度重視,立馬派了位得力的辦案專家前去檢視,姓王名向榮,原是京城第一名捕,擁有三十多年的捕快經驗,新近調上來的,王捕快調查了三天,認為是極度憂懼引起的心疾緻死。
《金陀遺編》提到,太祖皇帝其實在暗中還派了另一個姓譚名海濤的心腹前去查驗,也是個非常有經驗的忤作兼捕快,而且另一重身份便是紫星武士,譚海濤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他秘報皇帝,劉彥璞死于謀殺,而且兇手的手段殘忍而巧妙,劉彥璞的心口處正好有一個天生的小紅痣,比芝麻還要小,兇手做得非常巧妙,以一種特殊的極細的金針快速地照着那顆紅痣刺進,瞬間刺破心髒,被害人不會立刻就死,但會四肢麻痹,一個時辰後痛苦地僵死,死狀正形同心疾所緻,故而劉彥璞死狀正是手腳,面容猙獰,顯然這是一個極擅掩蓋真相的職業殺手所做,如果沒有超常的辦案經驗和武林知識是絕對發現不了真相的,譚海濤同時判定兇器應該是武林十大暗器之一的蚊須針,而會這種暗器的人并不多,放眼天下一隻手都數不到,恰巧西營暗人中有一個名叫初義的家生暗仆,其家傳絕學恰是蚊須針,而且正好還是安年公主的手下。
雖然這一段時間壓力最大的是劉彥璞本人,譚海濤的論斷在當時隻是原氏的絕密,并不為大衆所知,可所有人還是把矛頭指向最恨手下變節的安年公主,盡管沒有任何人證,物證,或任何蛛絲馬迹顯示安年公主是兇手,可每個人還是相信:西營任何一個高級暗人可以把心疾促死的假像作得天衣無縫。
此案記入朝檔,成大塬朝十大懸案之一,史稱“太傅案”。
《金陀遺編》記載,皇貴妃惑上使彥璞教習漢中王,上準之,彥璞告别世子,泣曰:“世子若有疑,盡可喚臣。
” 世子垂淚道:“吾知不慧,但求勿走。
”内侍監傳乃見一鬼影尾随,推入無人處以極細金針狠刺心口,彥璞年衰弱,當場痛亡。
這廂裡,錦繡自然是氣勢洶洶地告禦狀,安年公主謀害朝官,公然抗旨,禍亂朝綱雲雲,那廂裡,安年公主脫簪披發,長跪崇元殿,向一直寵愛他的親父哭得凄凄慘慘:“父皇明鑒,若以兒臣手段,何在當日加害太傅,何将屍首留于皇宮,何至今日授人于柄……分明皇貴妃垂涎皇儲之位,借機嫁禍,打擊吾兄吾夫,且皇貴妃本暗人出身,加害太傅易如反掌,求父皇為兒臣做主……。
一面是和不幸的重陽,另一面是寵愛多年的皇貴妃和心愛的小兒子,手心手背都是,偉大英明正确的聖上也感到為難了一陣。
然而就這麼一小會的沉默,雙方人馬已神速地掀出對方陣營中官員欺壓百姓,貪髒枉法,中飽私囊的老底,錦繡為了洩憤,令内務府停止了所有給安年公主的俸祿和例賞,并暗中着人火燒安年公主生母孝恭皇後的祠堂,這下西營暗人為了替主子複仇,更是掀起市井勢力互相械鬥,然後圍攻錦繡的手下官員,擾亂民生安定,百姓苦不堪言,慢慢地又禍延前線,南嘉郡王為救愛妻,幾乎天天一封書信:求聖上明查,始作俑者乃錦皇貴妃,嚣張跋扈,持子行兇,禍亂朝綱。
東賢王沖動之下,甚至擅自領兵改道前往麟州欲同奉德軍火拼,引起了新朝以來最激烈的朝堂之争。
最後,震怒的聖上,在朝堂上認定了王捕頭的科學判斷,劉太傅年事已高,出事前日飲酒過度,又及與舊徒分别,傷心過度緻心疾促死。
聖上一大把年紀,親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