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京華漫煙雲
關燈
小
中
大
永業十年三月初九,京都滿城□宮牆柳,東風過處,昭明宮春意昂然,姹紫嫣紅,然而那滿城的春意到了毓甯殿前,便驟然失去了顔色,再濃的花香亦無法舒展太醫們眉頭皺起的川字。
毓甯殿乃是熹宗的寝宮,外殿正坐一個,面色焦急,着禮部一品朱袍,姓窦名亭字雲兼,正是當今禮部尚書。
窦亭年方二十八歲,出身光耀的窦氏家族,當今權相窦英華是本家親表哥,六宮之首的皇後窦麗華的親表弟,本人長得一表人才,七年前高中狀元時,金銮殿上熹宗皇帝和藹可親地為他攢上金花,這幾年也憑着過人的才華,頻頻應召出入宮殿伴架,這幾年窦亭看着熹宗的笑臉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老去,明明隻有二十八歲的熹宗卻如四十歲一般老成,心中隐隐地難受起來,猶記去年中秋,自己陪着熹宗太液池泛舟賞月,窦亭借着三分醉意,念着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熹宗驚豔道:雲兼的詩詞真乃人間一絕。
窦亭不由驚得滿面是汗,因為此句并非他所作,而是出自一本《花西詩集》。
窦氏宿敵原氏踏雪公子為了紀念死在逃亡路上的愛妻花西夫人,便将其詩詞連同自己寫的一些詩詞編訂成集,取名為《花西詩集》,民間讀之無不動容,流傳甚廣,然而在北東庭,花西詩集卻是**,便壓低了聲音,告訴熹宗花西詩集的來曆,熹宗亦是喜好詩文,直在那裡感歎,果真是紅顔薄命,不想這原家卻有如此癡情的男子,過了許久,又望着明月暗歎,既然原家有踏雪如此癡情,時至今日,未娶一妻,那淑儀嫁得原非清應是不錯,隻是淑環前往與西突厥和番,嫁給阿史那撒魯爾,而西域諸地戰事頻繁,那撒魯爾雖是原青江在西域的私生之子,但必竟有漢家血統,且又在西安長大,應是也過得不錯吧,話未說完,卻已然吐了一口鮮血。
窦亭大驚,正要喚内侍監,卻被熹宗喚住:“雲兼莫去,想我此等軒轅氏的罪人,理應早死以謝祖宗,此事若為英華所知,天下豈非大亂?” 當晚他回到府邸,卻是夜不成寐,偷偷取了花西詩集,第二日稱到宮裡看望皇後之際,塞給了熹宗,七日之後,卻聽宮裡傳來消息,皇後與皇帝吵了一架,隻為了熹宗癡迷于一本詩集而三日不曾臨幸皇後的風藻宮,而那本詩集,正是窦亭送給熹宗的花西詩集。
為此,窦亭被罰減去半年薪俸,停職在府中面壁思過。
此事在朝野轟動極大,令窦英華震怒的是自已的本家表弟送**看,差點引起了新一輪的焚書坑儒。
然而,從此以後,熹宗的身卻從此每況愈下,這一日他終于被解了禁,遵旨進宮探望熹宗,熹宗笑着對他說道:“雲兼你可來了,這幾日皇後總算良心大發,不再禁朕的花西詩集了,朕這幾日總在想裡面的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窦亭的心中卻是一涼,皇後為何不禁熹宗的花西詩集,卻聽熹宗無限遺憾地說道:“聽說那花西夫人,去世時年僅一十六歲,一個一十六歲的韶齡婦人會寫出這樣的詩句,亦難怪踏雪公子聽到英華将這花西夫人送與段世時會如此傷心,氣得病倒在床塌之上,這幾年聽說一直隐居秦中,供奉愛妻的牌位,并未再娶,如此人才,雖是原逆的婦人,英華确不該将其作和番的禮品送與大理,她當真是為保貞節,死在路上了嗎?。
” 窦亭輕歎一聲,垂目道:“臣聽聞窦相本來是想留下花西夫人的,孰料花西夫人不但拒降,終日啼哭不停,那時大理段世子正好同南诏段氏分裂,投靠在窦相的巴蜀官坻,一眼看上了花西夫人,窦相便應允了,那時南诏步步緊逼,大理段世子無睱顧忌花西夫人,她便趁機在投宿的客棧中放火自盡了。
” 熹宗連喚可惜,頓首歎息道:“好一個貞烈的夫人啊朕理當封其為。
” 熹宗沒有說下去,因為皇後不知何時陰着臉站在那裡,窦亭以為這位醋勁十足的親表姐會大大發作一番,沒想到窦皇後象是想起了什麼,隻是黯然歎了一口氣,上前拉拉皇帝的明黃錦被:“陛下若想追封花西夫人亦不是不可,隻是要先養好身子。
” 熹宗笑着說道:“麗華,朕知道這身子是好不了了,隻是想着若能見一面花西夫人,能向她探讨如何寫出這驚世絕豔的詩詞,當是此生無憾事了。
” 熹宗拉着皇後的手,讓她倚在他身邊,笑道:“你看這一首,衆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栅處多像朕第一次見到你的樣子。
” 話未說完,熹宗已口吐鮮血,皇後大聲地喚着太醫,淚如泉湧 窦亭急忙被請了出去,幾個太醫沉着臉上前診脈,紮針疚,灌藥汁,宮娥捧着明晃晃的禦用之物來去不停,那琉璃珠簾疾疾地晃動,如人心浮動。
不一刻,窦英華攜着六部重臣一個個都來了,讓窦亭感到意外的是連翰林侍講學士馮章泰也來了。
這馮章泰是現今朝中唯一活着的大儒,乃是已故禮部尚書陸邦淳的同窗,陸邦淳為首的清流一黨遭迫害時,受了牽連,由二品大員削職為民,後因其盛名,窦英華的一個本家表弟亦是馮章泰的女婿,不斷求情之下,才僅僅恢複了他翰林院大學
毓甯殿乃是熹宗的寝宮,外殿正坐一個,面色焦急,着禮部一品朱袍,姓窦名亭字雲兼,正是當今禮部尚書。
窦亭年方二十八歲,出身光耀的窦氏家族,當今權相窦英華是本家親表哥,六宮之首的皇後窦麗華的親表弟,本人長得一表人才,七年前高中狀元時,金銮殿上熹宗皇帝和藹可親地為他攢上金花,這幾年也憑着過人的才華,頻頻應召出入宮殿伴架,這幾年窦亭看着熹宗的笑臉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老去,明明隻有二十八歲的熹宗卻如四十歲一般老成,心中隐隐地難受起來,猶記去年中秋,自己陪着熹宗太液池泛舟賞月,窦亭借着三分醉意,念着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熹宗驚豔道:雲兼的詩詞真乃人間一絕。
窦亭不由驚得滿面是汗,因為此句并非他所作,而是出自一本《花西詩集》。
窦氏宿敵原氏踏雪公子為了紀念死在逃亡路上的愛妻花西夫人,便将其詩詞連同自己寫的一些詩詞編訂成集,取名為《花西詩集》,民間讀之無不動容,流傳甚廣,然而在北東庭,花西詩集卻是**,便壓低了聲音,告訴熹宗花西詩集的來曆,熹宗亦是喜好詩文,直在那裡感歎,果真是紅顔薄命,不想這原家卻有如此癡情的男子,過了許久,又望着明月暗歎,既然原家有踏雪如此癡情,時至今日,未娶一妻,那淑儀嫁得原非清應是不錯,隻是淑環前往與西突厥和番,嫁給阿史那撒魯爾,而西域諸地戰事頻繁,那撒魯爾雖是原青江在西域的私生之子,但必竟有漢家血統,且又在西安長大,應是也過得不錯吧,話未說完,卻已然吐了一口鮮血。
窦亭大驚,正要喚内侍監,卻被熹宗喚住:“雲兼莫去,想我此等軒轅氏的罪人,理應早死以謝祖宗,此事若為英華所知,天下豈非大亂?” 當晚他回到府邸,卻是夜不成寐,偷偷取了花西詩集,第二日稱到宮裡看望皇後之際,塞給了熹宗,七日之後,卻聽宮裡傳來消息,皇後與皇帝吵了一架,隻為了熹宗癡迷于一本詩集而三日不曾臨幸皇後的風藻宮,而那本詩集,正是窦亭送給熹宗的花西詩集。
為此,窦亭被罰減去半年薪俸,停職在府中面壁思過。
此事在朝野轟動極大,令窦英華震怒的是自已的本家表弟送**看,差點引起了新一輪的焚書坑儒。
然而,從此以後,熹宗的身卻從此每況愈下,這一日他終于被解了禁,遵旨進宮探望熹宗,熹宗笑着對他說道:“雲兼你可來了,這幾日皇後總算良心大發,不再禁朕的花西詩集了,朕這幾日總在想裡面的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窦亭的心中卻是一涼,皇後為何不禁熹宗的花西詩集,卻聽熹宗無限遺憾地說道:“聽說那花西夫人,去世時年僅一十六歲,一個一十六歲的韶齡婦人會寫出這樣的詩句,亦難怪踏雪公子聽到英華将這花西夫人送與段世時會如此傷心,氣得病倒在床塌之上,這幾年聽說一直隐居秦中,供奉愛妻的牌位,并未再娶,如此人才,雖是原逆的婦人,英華确不該将其作和番的禮品送與大理,她當真是為保貞節,死在路上了嗎?。
” 窦亭輕歎一聲,垂目道:“臣聽聞窦相本來是想留下花西夫人的,孰料花西夫人不但拒降,終日啼哭不停,那時大理段世子正好同南诏段氏分裂,投靠在窦相的巴蜀官坻,一眼看上了花西夫人,窦相便應允了,那時南诏步步緊逼,大理段世子無睱顧忌花西夫人,她便趁機在投宿的客棧中放火自盡了。
” 熹宗連喚可惜,頓首歎息道:“好一個貞烈的夫人啊朕理當封其為。
” 熹宗沒有說下去,因為皇後不知何時陰着臉站在那裡,窦亭以為這位醋勁十足的親表姐會大大發作一番,沒想到窦皇後象是想起了什麼,隻是黯然歎了一口氣,上前拉拉皇帝的明黃錦被:“陛下若想追封花西夫人亦不是不可,隻是要先養好身子。
” 熹宗笑着說道:“麗華,朕知道這身子是好不了了,隻是想着若能見一面花西夫人,能向她探讨如何寫出這驚世絕豔的詩詞,當是此生無憾事了。
” 熹宗拉着皇後的手,讓她倚在他身邊,笑道:“你看這一首,衆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栅處多像朕第一次見到你的樣子。
” 話未說完,熹宗已口吐鮮血,皇後大聲地喚着太醫,淚如泉湧 窦亭急忙被請了出去,幾個太醫沉着臉上前診脈,紮針疚,灌藥汁,宮娥捧着明晃晃的禦用之物來去不停,那琉璃珠簾疾疾地晃動,如人心浮動。
不一刻,窦英華攜着六部重臣一個個都來了,讓窦亭感到意外的是連翰林侍講學士馮章泰也來了。
這馮章泰是現今朝中唯一活着的大儒,乃是已故禮部尚書陸邦淳的同窗,陸邦淳為首的清流一黨遭迫害時,受了牽連,由二品大員削職為民,後因其盛名,窦英華的一個本家表弟亦是馮章泰的女婿,不斷求情之下,才僅僅恢複了他翰林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