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典論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諸安民。
而徒以慈愛言之。
故其弊遂至以釋迦為仁人。
豈不謬乎。
餘觀茂卿所辨。
蓋錯于三義焉。
故雲爾已。
彼以為。
仁必離人人之心有之者。
其錯一矣。
以為。
仁獨可以屬先王而不屬人人者。
其錯二矣。
以為。
恻隐慈愛之心不足以安民治天下者。
其錯三矣。
彼以此三錯故。
裂天下至純之道。
俾若高山之與深溪。
若白垩之與黑漆。
不知道之所歸宿。
愚之至也。
原夫仁也者。
統道德之稱也。
諸妄有道德之人。
則其言語動作仁無乎不在焉。
是以禮記曰。
溫良者仁之本也。
慎敬者仁之地也。
寬裕者仁之作也。
遜讓者仁之能也。
禮節者仁之貌也。
言談者仁之文也。
歌樂者仁之和也。
今散者仁之施也。
夫若是則仁之于衆德也統也。
膠膠肫肫成德岡極矣。
又論語不雲乎。
子張問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
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
寬則得衆。
信則人任焉。
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
又子貢問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
友其士之仁者。
其他裡仁篇等答于仁之問者已多。
然皆屬之人人之心也。
而未聞獨以屬先王禮樂而已也。
果可獨以屬先王禮樂而已乎。
夫其仁之與先王骨皆已朽矣。
雖則孔子亦弗獲其為仁人焉。
尚何後世邦國賢士大夫哉。
弗思甚也。
夫恻隐慈愛之心仁之本也。
禮樂仁之末也。
然而其末必不依其本則不成焉。
何以覆諸。
曰。
方夫桀纣幽厲之時也。
夏造殷因者。
非不自若焉。
然禮樂不行王道坻伏。
民無所聊何也。
無他恻隐慈愛之心之外也。
當年即俾彼不外此心。
民雖請其酒池炮烙之暴得乎哉。
夫是以後世外恻隐慈愛之心者。
必與桀纣幽厲皆者也。
且也第令禮樂離人人之心有之。
則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奏鐘呂舞千揚。
恂便侃訚翕純皦繹者。
壹似傀儡之去抽牽人。
甚可笑嗤焉。
夫先王禮樂在先王之代。
安民治天下者。
誰曰弗然。
然而其禮樂不與時至。
則見。
魏文公之恐卧。
漢文帝叔孫通之不為便。
且吾東方之國固為神州風俗殊異。
君子小人不喜外國制度。
今縱有其知禮之若孔丘能樂之若夔。
俾其行諸茲。
則将何與觞爰居于大廟異焉。
然茂卿?必不移。
??然執夫遠古澶漫摘僻者何哉。
彼誠儒曲學。
于己之道不知時變。
其惡能見我佛中道實相至大之道焉。
夫不孝鳥夜能視物。
而晝不得視。
非是夜有物而晝無也。
以其生之異也。
茂卿亦有類此。
獨見先王安民而不見我佛安民。
非是先王有安民而我佛無安民。
以己見之辟也。
夫栌梨橘柚其味相反皆可于口。
反者猶然。
況于不反者誰敢差池焉。
茂卿不甘我佛百味具足者。
妄為非貳。
此訪以不逢易牙故也。
客問焉曰。
然則曷謂中道實相至大之道邪。
對曰。
中道者妙道也。
實相者無相也。
夫無相之妙道ハ也。
靜淵疏通不可得而測。
乃使左案左。
使右案右。
使高案高。
使低案低。
置之而塞乎天地。
溥之而橫乎四海。
是以其教則分三谛。
其衆則有四部。
其行則示六度。
其界則十。
其應則三十二。
其法則八萬四千矣。
今諸目置而不論。
謂其四部衆。
則二苾刍·二伊蒲塞是也。
其三置而不論。
謂其伊蒲塞。
則上自天子而下至于士庶人是也。
若乃在天子以天子之道平天下。
在諸侯以諸侯之道治封疆。
在卿大夫士庶人。
以卿大夫士庶人之道齊家修身也。
具戒以剬禮。
偈贊以作樂。
十重以示刑。
萬行以布政。
修多羅以垂诰也。
茲乃名相反而實相順。
蓋得吾道之人。
世世而善耳。
出世若出世焉。
推拍輗斷邁清濁逾升降也。
于是乎。
決絕無為而弗能出者。
蓋為諸二乘焉。
流遁有為而弗能反者。
蓋為諸人天乘焉。
不留蹛兩岸而繁興大用。
神化浩蕩罔或退息者。
蓋為諸菩薩乘焉。
夫如此三等。
乃彼三谛法門布存于人者。
學者當選擇之矣。
又複原諸佛修多羅大小雖殊。
皆極言群靈之心性者也。
是奚故也。
曰。
夫宇宙之間襲覺城而劫法财之賊。
其首翦焉無無本于心矣。
是用佛意乃欲使其舊路之從而反諸治也。
然斯指孔有深淺焉。
其淺則愚夫愚婦所共迪知。
而其深則雖以舜禹之知未之能精知而詳說也。
故其所施嘉謀。
直言諸禦賊事。
而未示賊所在之處。
或亦出縛賊繩。
而未與殺賊利刃。
由此其國未得升平。
其民猶為不善矣。
惟有我西方大聖人妙具神知而殺盡六賊也。
故其所設号令指心王。
教心所。
明二使。
及嚴戒城。
浚定池。
銳慧劍。
擒之縱之。
褒之貶之。
闊大淵深罔弗畢備。
由此其教一入漢地。
光施功德。
順服萬民。
使風化布濩無窮。
上下交樂毋為之道者。
雖三五之君莫之與京矣。
列子稱。
商大宰見孔子曰。
丘聖者欤。
孔子曰。
聖則丘何敢。
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
商大宰曰。
三王聖者欤。
孔子曰。
三王善任智勇。
聖則丘弗知。
曰。
五帝聖者欤。
孔子曰。
五帝善任仁義者。
聖則丘弗知。
商大宰大駭曰。
然則孰者為聖。
孔子動容有間曰。
西方之人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丘疑其為聖。
弗知真為聖欤。
真不聖欤。
商大宰默然心計曰。
孔丘欺我哉。
今惟孔子之不欺大宰也。
與列子之不誣後人也。
共至于東漢以來信矣。
而依其言以辨。
則是佛獨仁人而先王未足以為仁人也。
茂卿之言及孔子風馬牛甚矣。
客複曰。
然則佛故弗慭安天下之道。
然靡刑罰之事。
豈其制惡民之術未具也欤。
曰。
籲咈哉。
既号曰至大之道。
何術而弗具焉。
若夫華嚴無厭足王。
[自/依]漢明·梁武·唐太宗·明高武。
其餘蠻貊之君。
歸于我而事征伐嚴刑法者。
皆是矣。
辨道曰。
然後人迫切之見。
急欲以仁盡一切。
是以不得不跳而之理。
而究其說。
乃不過浮屠法身遍一切之歸。
悲哉。
向之所述。
溫良之為本。
慎敬之為地。
以至分散之為施。
此八者皆仁之??德之殺也。
蓋夫溫良等衆德。
非仁則不生焉。
仁非衆德則不處焉。
仁為君焉。
衆德為臣焉。
君臣相和。
方始見化道之妙矣。
其然于言以仁盡一切乎。
何有。
而茲道雖則世教哉。
與我法身總别之義吻合焉。
曰。
夫法身無為。
假物示德。
自彼天人群生之類。
以至于山川草木。
情之與無情未克逃法身所流。
譬由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
先儒黠者。
或是得于此而用于彼。
可謂通達矣。
胡如绌以迫切之見也。
茂卿素曠乎理學。
仁尚以為睽孤凝然者。
彼且奚以此之也。
彼且奚以此為也。
夫善釣者出魚乎千刃之下。
餌香也。
善射者下鳥乎百刃之上。
弓良也。
彼其弓不良餌不香。
奚以此為也。
辨道曰。
後世儒者尚知務窮理。
而先王孔子之道壞矣。
窮理之弊。
天與鬼神皆不足畏而已。
乃傲然獨立于天地間也。
是後世儒者痛病。
豈不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乎。
傳曰。
詩書者義之府也。
然義之于理也不遠矣。
以故先王孔子之道。
如孝悌忠信禮樂刑政。
皆首義理以明。
義理可棄乎。
如雲必棄之不講。
則是孝悌忠信之道不可有焉。
堯舜不可謂聖焉。
桀纣不可謂愚焉。
如爾是亂梯也。
而先王孔子之道壞矣者。
莫斯為甚也。
夫古之儒者若孟轲萬章之倫。
其不幸不遭遇也。
則退而高節厲行。
以窮性命之理。
養浩然之氣。
斯于儒術若能有濟者也。
而後儒之那道學者亦又然。
受其業繼其統。
而欲以不自棄暴奚為不可。
然今茂卿以不逮之質。
猥立己見。
專斥窮理之學。
為靡天神者。
不亦傷乎。
至其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為援。
是特穿鑿附會。
貌很惡于遺言矣。
辨名曰。
至于楊子雲始曰。
聖人之言如天。
賢人之言如地。
自是
而徒以慈愛言之。
故其弊遂至以釋迦為仁人。
豈不謬乎。
餘觀茂卿所辨。
蓋錯于三義焉。
故雲爾已。
彼以為。
仁必離人人之心有之者。
其錯一矣。
以為。
仁獨可以屬先王而不屬人人者。
其錯二矣。
以為。
恻隐慈愛之心不足以安民治天下者。
其錯三矣。
彼以此三錯故。
裂天下至純之道。
俾若高山之與深溪。
若白垩之與黑漆。
不知道之所歸宿。
愚之至也。
原夫仁也者。
統道德之稱也。
諸妄有道德之人。
則其言語動作仁無乎不在焉。
是以禮記曰。
溫良者仁之本也。
慎敬者仁之地也。
寬裕者仁之作也。
遜讓者仁之能也。
禮節者仁之貌也。
言談者仁之文也。
歌樂者仁之和也。
今散者仁之施也。
夫若是則仁之于衆德也統也。
膠膠肫肫成德岡極矣。
又論語不雲乎。
子張問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
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
寬則得衆。
信則人任焉。
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
又子貢問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
友其士之仁者。
其他裡仁篇等答于仁之問者已多。
然皆屬之人人之心也。
而未聞獨以屬先王禮樂而已也。
果可獨以屬先王禮樂而已乎。
夫其仁之與先王骨皆已朽矣。
雖則孔子亦弗獲其為仁人焉。
尚何後世邦國賢士大夫哉。
弗思甚也。
夫恻隐慈愛之心仁之本也。
禮樂仁之末也。
然而其末必不依其本則不成焉。
何以覆諸。
曰。
方夫桀纣幽厲之時也。
夏造殷因者。
非不自若焉。
然禮樂不行王道坻伏。
民無所聊何也。
無他恻隐慈愛之心之外也。
當年即俾彼不外此心。
民雖請其酒池炮烙之暴得乎哉。
夫是以後世外恻隐慈愛之心者。
必與桀纣幽厲皆者也。
且也第令禮樂離人人之心有之。
則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奏鐘呂舞千揚。
恂便侃訚翕純皦繹者。
壹似傀儡之去抽牽人。
甚可笑嗤焉。
夫先王禮樂在先王之代。
安民治天下者。
誰曰弗然。
然而其禮樂不與時至。
則見。
魏文公之恐卧。
漢文帝叔孫通之不為便。
且吾東方之國固為神州風俗殊異。
君子小人不喜外國制度。
今縱有其知禮之若孔丘能樂之若夔。
俾其行諸茲。
則将何與觞爰居于大廟異焉。
然茂卿?必不移。
??然執夫遠古澶漫摘僻者何哉。
彼誠儒曲學。
于己之道不知時變。
其惡能見我佛中道實相至大之道焉。
夫不孝鳥夜能視物。
而晝不得視。
非是夜有物而晝無也。
以其生之異也。
茂卿亦有類此。
獨見先王安民而不見我佛安民。
非是先王有安民而我佛無安民。
以己見之辟也。
夫栌梨橘柚其味相反皆可于口。
反者猶然。
況于不反者誰敢差池焉。
茂卿不甘我佛百味具足者。
妄為非貳。
此訪以不逢易牙故也。
客問焉曰。
然則曷謂中道實相至大之道邪。
對曰。
中道者妙道也。
實相者無相也。
夫無相之妙道ハ也。
靜淵疏通不可得而測。
乃使左案左。
使右案右。
使高案高。
使低案低。
置之而塞乎天地。
溥之而橫乎四海。
是以其教則分三谛。
其衆則有四部。
其行則示六度。
其界則十。
其應則三十二。
其法則八萬四千矣。
今諸目置而不論。
謂其四部衆。
則二苾刍·二伊蒲塞是也。
其三置而不論。
謂其伊蒲塞。
則上自天子而下至于士庶人是也。
若乃在天子以天子之道平天下。
在諸侯以諸侯之道治封疆。
在卿大夫士庶人。
以卿大夫士庶人之道齊家修身也。
具戒以剬禮。
偈贊以作樂。
十重以示刑。
萬行以布政。
修多羅以垂诰也。
茲乃名相反而實相順。
蓋得吾道之人。
世世而善耳。
出世若出世焉。
推拍輗斷邁清濁逾升降也。
于是乎。
決絕無為而弗能出者。
蓋為諸二乘焉。
流遁有為而弗能反者。
蓋為諸人天乘焉。
不留蹛兩岸而繁興大用。
神化浩蕩罔或退息者。
蓋為諸菩薩乘焉。
夫如此三等。
乃彼三谛法門布存于人者。
學者當選擇之矣。
又複原諸佛修多羅大小雖殊。
皆極言群靈之心性者也。
是奚故也。
曰。
夫宇宙之間襲覺城而劫法财之賊。
其首翦焉無無本于心矣。
是用佛意乃欲使其舊路之從而反諸治也。
然斯指孔有深淺焉。
其淺則愚夫愚婦所共迪知。
而其深則雖以舜禹之知未之能精知而詳說也。
故其所施嘉謀。
直言諸禦賊事。
而未示賊所在之處。
或亦出縛賊繩。
而未與殺賊利刃。
由此其國未得升平。
其民猶為不善矣。
惟有我西方大聖人妙具神知而殺盡六賊也。
故其所設号令指心王。
教心所。
明二使。
及嚴戒城。
浚定池。
銳慧劍。
擒之縱之。
褒之貶之。
闊大淵深罔弗畢備。
由此其教一入漢地。
光施功德。
順服萬民。
使風化布濩無窮。
上下交樂毋為之道者。
雖三五之君莫之與京矣。
列子稱。
商大宰見孔子曰。
丘聖者欤。
孔子曰。
聖則丘何敢。
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
商大宰曰。
三王聖者欤。
孔子曰。
三王善任智勇。
聖則丘弗知。
曰。
五帝聖者欤。
孔子曰。
五帝善任仁義者。
聖則丘弗知。
商大宰大駭曰。
然則孰者為聖。
孔子動容有間曰。
西方之人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丘疑其為聖。
弗知真為聖欤。
真不聖欤。
商大宰默然心計曰。
孔丘欺我哉。
今惟孔子之不欺大宰也。
與列子之不誣後人也。
共至于東漢以來信矣。
而依其言以辨。
則是佛獨仁人而先王未足以為仁人也。
茂卿之言及孔子風馬牛甚矣。
客複曰。
然則佛故弗慭安天下之道。
然靡刑罰之事。
豈其制惡民之術未具也欤。
曰。
籲咈哉。
既号曰至大之道。
何術而弗具焉。
若夫華嚴無厭足王。
[自/依]漢明·梁武·唐太宗·明高武。
其餘蠻貊之君。
歸于我而事征伐嚴刑法者。
皆是矣。
辨道曰。
然後人迫切之見。
急欲以仁盡一切。
是以不得不跳而之理。
而究其說。
乃不過浮屠法身遍一切之歸。
悲哉。
向之所述。
溫良之為本。
慎敬之為地。
以至分散之為施。
此八者皆仁之??德之殺也。
蓋夫溫良等衆德。
非仁則不生焉。
仁非衆德則不處焉。
仁為君焉。
衆德為臣焉。
君臣相和。
方始見化道之妙矣。
其然于言以仁盡一切乎。
何有。
而茲道雖則世教哉。
與我法身總别之義吻合焉。
曰。
夫法身無為。
假物示德。
自彼天人群生之類。
以至于山川草木。
情之與無情未克逃法身所流。
譬由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
先儒黠者。
或是得于此而用于彼。
可謂通達矣。
胡如绌以迫切之見也。
茂卿素曠乎理學。
仁尚以為睽孤凝然者。
彼且奚以此之也。
彼且奚以此為也。
夫善釣者出魚乎千刃之下。
餌香也。
善射者下鳥乎百刃之上。
弓良也。
彼其弓不良餌不香。
奚以此為也。
辨道曰。
後世儒者尚知務窮理。
而先王孔子之道壞矣。
窮理之弊。
天與鬼神皆不足畏而已。
乃傲然獨立于天地間也。
是後世儒者痛病。
豈不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乎。
傳曰。
詩書者義之府也。
然義之于理也不遠矣。
以故先王孔子之道。
如孝悌忠信禮樂刑政。
皆首義理以明。
義理可棄乎。
如雲必棄之不講。
則是孝悌忠信之道不可有焉。
堯舜不可謂聖焉。
桀纣不可謂愚焉。
如爾是亂梯也。
而先王孔子之道壞矣者。
莫斯為甚也。
夫古之儒者若孟轲萬章之倫。
其不幸不遭遇也。
則退而高節厲行。
以窮性命之理。
養浩然之氣。
斯于儒術若能有濟者也。
而後儒之那道學者亦又然。
受其業繼其統。
而欲以不自棄暴奚為不可。
然今茂卿以不逮之質。
猥立己見。
專斥窮理之學。
為靡天神者。
不亦傷乎。
至其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為援。
是特穿鑿附會。
貌很惡于遺言矣。
辨名曰。
至于楊子雲始曰。
聖人之言如天。
賢人之言如地。
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