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典論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曰。
道之外無物。
物之外無道。
是天地之間無适而非道也。
即父子而父子在所親。
即君臣而君臣在所嚴。
以至為夫婦為長幼為朋友。
無所為而非道。
此道所以不可須臾離也。
然則毀人倫去四大者。
其分于道遠矣。
餘聞。
颢出入于老釋幾乎十年。
今觀其稱己道以誇矜者。
則皆潛竊言乎我大乘諸教表诠門也已。
故遂其以有為非無為也。
譬若狂者左手執刃以斷右手。
不哀哉。
其他觀釁于我而多溢惡之言者。
亦惟于小乘藩籬。
而大乘則弗殷矣。
按維摩诘謂舍利弗言。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
是為宴坐。
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
是為宴坐。
于諸見不動。
而修行三十七品。
是為宴坐等。
其處塵勞中。
而為佛事者赫如也。
然彼是之弗庸。
謂毀人倫去四大分于道遠矣。
胡為誣天下之大道也。
颢又曰。
彼釋氏學于敬以直内則有之矣。
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
夫吾佛之制戒法也。
重之則五戒十戒。
輕之則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戒。
所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
天下之學方外者豈有過此。
故瞽亦允若。
而彼特不見之。
悲夫。
颢又曰。
釋氏本怖死生為利。
豈是公道。
夫佛教言出生死者。
為化小乘之人之權說已。
非大乘法也。
夫善泅者不怖水。
善戰者不怖敵。
佛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暗蔽永盡無餘。
是以欲生便生。
欲死便死。
欲上天便上。
欲入地便入。
又何怖死生之有矣。
颢輩摩頂放踵貪瞋愚癡。
十裡之外而耳弗能聞。
帷牆之外而目弗能見。
然瞪言不怖死生。
此何異乎不善泅者入水而溺死不善戰者從軍而授馘哉。
噫躁哉。
颢之防佛教侵轶也。
是以其心兇惡浮亂。
吹毛求疵。
絕非君子之為。
謝氏曰。
渾是一團和氣。
予特不之信。
颢等又群集言性具之善惡。
其道雖顯稱易孟荀。
陰剿說天台荊溪四明之涎。
而至其宗極則大乖矣。
何以知之。
彼謂。
人生氣禀理有善惡。
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
有自幼而善。
有自幼而惡。
是氣禀有然也。
善固性也。
然亦不可不謂之性也。
如此則彼設立性惡。
惡之于性也螟蛉而已。
安能成即義乎哉。
餘惟孔氏之道颛于世務者也。
故後世以其道玄談妙論則皆非也。
然而宋儒好棄己道以學佛教。
僞固不若真。
所以緻錯也。
問者曰。
宋儒于佛教所錯本根焉在。
對曰。
佛教以三谛為要。
故修性善惡靡言不妙也。
然宋儒诎其真空以為陋見。
故中猶之屬俗谛。
又況假乎。
識者審焉耳矣。
朱熹曰。
釋氏見處隻是要。
得六用不行則本性自見。
隻此便是差處。
六用豈不是性。
若待六用不行。
然後性見則是性在六用之外别為一物矣。
譬如磨鏡垢盡明見。
私欲盡天理存耳。
非六用不行之謂也。
籲熹也。
何妒嫉怨诽猥議我之至于斯哉圓覺經曰善男子。
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圭山鮮曰。
身心及境一一自空名之法空。
然身心本空。
非今始滅。
但以迷時執有今執盡無義言滅耳。
其若是則豈為六用不行義耶。
經曰。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圭山解曰。
顯圓覺性本淨圓明獨體全真不因修得。
衆幻雖滅自性常存。
不假緣性故雲非幻。
其若是則豈為待六用不行然後性見義耶。
經曰。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圭山解曰。
雖雲磨鏡卻是磨塵。
所言修道。
祇是遣妄。
夫鏡性本明。
非從外得。
塵覆則隐。
磨之則顯。
隐顯雖殊明性不異。
其若是則經文法譬并明。
由揭日月奈何熹斷一章。
而半釋半儒取舍瞽說乎。
不顧畏後進之尤矣。
熹又曰。
釋氏雖自謂明一心。
然實不識心體。
雖雲心生萬法。
而實心外有法。
餘平生笑。
宋儒之為道學鬼所攝而失本心焉。
今驗其所言。
率皆敖辟喬志無實可據。
蓋熹等往往為死後斷滅之論。
與西竺外道迦旃延毗羅胝子同隊。
故其心乎卒歸于灰斷。
又何生萬法。
若内外之論。
嗟乎彼以其所知識。
以欲非是我唯心之道。
何殊鼷之車馬鷃之鐘鼓也。
而如後世溝猶瞀儒從之受業者。
茲益亦末乎。
熹又曰。
格物緻知之外。
更無有高妙之道。
彼之所謂格物緻知者。
弗為弗然。
然未之其極也。
其帛何哉。
曰。
夫二帝三王所格之物。
僅在震丹一國。
不逾蔥嶺。
而況華藏重重世界哉。
又二帝三王所緻之知。
僅在初生已還。
不及前後際億劫事。
又不動地。
不放光明。
不獲意生身。
不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釋梵鬼神不恭敬也。
而彼莫術省之飏言曰。
格物緻知之外。
更無有高妙之道。
此亦井底蝦蟆不知海大者也。
熹又譏禅門頓悟漸修曰。
此躐等上達下學。
如建州人未識泉州。
須且教他從南劍州問路去。
豈可教他過漳州尋耶。
固也哉熹也。
夫如建州從南劍州問路去者。
庸衆之為耳。
若其俊賢則異于是。
曰。
于其未出室時。
畢取彼建泉劍漳山川人物之圖書詳之。
然後去。
故其所經路程不須複問人。
壹如遊故理然。
而其行之遲速勞佚。
豈容彼庸衆之與語焉。
于吾禅門頓悟漸修亦猶是。
在于因時明見佛性。
由見佛性發願。
進修則于彼漸次之學較其功德。
日劫不啻也。
是以皓月供奉問于長沙曰。
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也。
未。
沙曰。
大德問果上涅槃。
因中涅槃。
曰。
問果上涅槃。
沙曰。
天下善知識未證。
曰。
何以未證。
沙曰。
功未齊于諸聖。
曰。
功未齊于諸聖何為善知識。
沙曰。
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曰。
未審功齊何道名證大涅槃。
沙示偈曰。
摩诃般若照。
解脫甚深法。
法身寂滅體。
三一理圓常。
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
熹亦自謂。
馳心空妙域者二十年。
然未聞因中果上等差。
以為。
一朝變化氣質而為聖人之義。
可笑哉。
熹又曰。
釋氏舍君臣父子而違三綱絕人類。
夫蜀犬吠日。
越犬吠雪。
何者以其見之罕也。
熹輩亦然。
生于邊地。
迷雲所蔽罕見佛日。
是以動辄群吠。
狺狺不息矣。
案若許由·巢父·伯夷·叔齊。
不仕者甚衆。
雖以仲尼·顔回·曾子·原憲·子思·孟轲之才。
亦可言得其君乎。
如此則君臣之道于儒者未可固必之矣。
而至如吾佛之制度。
則亡論在家二衆世法宛然周妻何肉從各有累。
雖曰出家二衆。
亦其不仕君同許巢。
其孝順父母繩梵網經。
其受度牒在好寡居者。
非襲多欲人。
如此則六位之道于釋氏未嘗或礙之矣。
夫平原高阜??者[狗-句+越]者。
雌雄牝牡亵狎不别。
彼其學聖人?俪之道而然邪。
含識之類鹹皆淫心所習。
孳尾而已。
然而唯人靈知不昧。
或者懼将來過患求之出離。
于斯乎佛為說戒作律。
教以不邪淫等法。
使其得清淨之法樂。
即是天人所奉。
鬼神所敬。
豈其可以絕人類而誣焉哉按宋熙甯紹興之間。
有真淨大慧二老。
以駿雄弘辯闡明祖道。
士大夫多入諸禅。
如二程朱氏亦與焉久之無所得。
然旁竊其辯舌。
掠其意思。
自号道學之宗。
以賣于一時同輩。
意者在昔河上翁家貧。
其子沒川得千金之珠。
翁曰。
珠在骊龍颔下。
子遭其睡也。
俾其寤子當為??粉也。
三氏無然也。
當時若俾法門骊龍睡寤。
己躬亦當為??粉也已矣。
餘又屬覽茂卿辨道辨名者。
彼既已燥思孟。
騷諸儒。
糞老莊。
其勢及吾佛。
由狗之瘈無不噬也。
今其茲土愚儒蜚語。
雖不足置牙齒之間。
然睹之母亢則将噬我嬰孩兒。
故不獲已于心學。
複更為此論焉。
辨道曰。
佛無安天下之道。
豈足以為仁哉。
辨名曰。
宋儒主心。
主心而語愛則釋迦亦仁人耳。
其無安民之德則非吾所謂仁也。
又短孟子曰。
欲擴充恻隐之心以成仁。
不屬諸先王(先王者指先王禮樂刑政)而屬諸人人。
不知歸
道之外無物。
物之外無道。
是天地之間無适而非道也。
即父子而父子在所親。
即君臣而君臣在所嚴。
以至為夫婦為長幼為朋友。
無所為而非道。
此道所以不可須臾離也。
然則毀人倫去四大者。
其分于道遠矣。
餘聞。
颢出入于老釋幾乎十年。
今觀其稱己道以誇矜者。
則皆潛竊言乎我大乘諸教表诠門也已。
故遂其以有為非無為也。
譬若狂者左手執刃以斷右手。
不哀哉。
其他觀釁于我而多溢惡之言者。
亦惟于小乘藩籬。
而大乘則弗殷矣。
按維摩诘謂舍利弗言。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
是為宴坐。
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
是為宴坐。
于諸見不動。
而修行三十七品。
是為宴坐等。
其處塵勞中。
而為佛事者赫如也。
然彼是之弗庸。
謂毀人倫去四大分于道遠矣。
胡為誣天下之大道也。
颢又曰。
彼釋氏學于敬以直内則有之矣。
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
夫吾佛之制戒法也。
重之則五戒十戒。
輕之則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戒。
所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
天下之學方外者豈有過此。
故瞽亦允若。
而彼特不見之。
悲夫。
颢又曰。
釋氏本怖死生為利。
豈是公道。
夫佛教言出生死者。
為化小乘之人之權說已。
非大乘法也。
夫善泅者不怖水。
善戰者不怖敵。
佛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暗蔽永盡無餘。
是以欲生便生。
欲死便死。
欲上天便上。
欲入地便入。
又何怖死生之有矣。
颢輩摩頂放踵貪瞋愚癡。
十裡之外而耳弗能聞。
帷牆之外而目弗能見。
然瞪言不怖死生。
此何異乎不善泅者入水而溺死不善戰者從軍而授馘哉。
噫躁哉。
颢之防佛教侵轶也。
是以其心兇惡浮亂。
吹毛求疵。
絕非君子之為。
謝氏曰。
渾是一團和氣。
予特不之信。
颢等又群集言性具之善惡。
其道雖顯稱易孟荀。
陰剿說天台荊溪四明之涎。
而至其宗極則大乖矣。
何以知之。
彼謂。
人生氣禀理有善惡。
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
有自幼而善。
有自幼而惡。
是氣禀有然也。
善固性也。
然亦不可不謂之性也。
如此則彼設立性惡。
惡之于性也螟蛉而已。
安能成即義乎哉。
餘惟孔氏之道颛于世務者也。
故後世以其道玄談妙論則皆非也。
然而宋儒好棄己道以學佛教。
僞固不若真。
所以緻錯也。
問者曰。
宋儒于佛教所錯本根焉在。
對曰。
佛教以三谛為要。
故修性善惡靡言不妙也。
然宋儒诎其真空以為陋見。
故中猶之屬俗谛。
又況假乎。
識者審焉耳矣。
朱熹曰。
釋氏見處隻是要。
得六用不行則本性自見。
隻此便是差處。
六用豈不是性。
若待六用不行。
然後性見則是性在六用之外别為一物矣。
譬如磨鏡垢盡明見。
私欲盡天理存耳。
非六用不行之謂也。
籲熹也。
何妒嫉怨诽猥議我之至于斯哉圓覺經曰善男子。
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圭山鮮曰。
身心及境一一自空名之法空。
然身心本空。
非今始滅。
但以迷時執有今執盡無義言滅耳。
其若是則豈為六用不行義耶。
經曰。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圭山解曰。
顯圓覺性本淨圓明獨體全真不因修得。
衆幻雖滅自性常存。
不假緣性故雲非幻。
其若是則豈為待六用不行然後性見義耶。
經曰。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圭山解曰。
雖雲磨鏡卻是磨塵。
所言修道。
祇是遣妄。
夫鏡性本明。
非從外得。
塵覆則隐。
磨之則顯。
隐顯雖殊明性不異。
其若是則經文法譬并明。
由揭日月奈何熹斷一章。
而半釋半儒取舍瞽說乎。
不顧畏後進之尤矣。
熹又曰。
釋氏雖自謂明一心。
然實不識心體。
雖雲心生萬法。
而實心外有法。
餘平生笑。
宋儒之為道學鬼所攝而失本心焉。
今驗其所言。
率皆敖辟喬志無實可據。
蓋熹等往往為死後斷滅之論。
與西竺外道迦旃延毗羅胝子同隊。
故其心乎卒歸于灰斷。
又何生萬法。
若内外之論。
嗟乎彼以其所知識。
以欲非是我唯心之道。
何殊鼷之車馬鷃之鐘鼓也。
而如後世溝猶瞀儒從之受業者。
茲益亦末乎。
熹又曰。
格物緻知之外。
更無有高妙之道。
彼之所謂格物緻知者。
弗為弗然。
然未之其極也。
其帛何哉。
曰。
夫二帝三王所格之物。
僅在震丹一國。
不逾蔥嶺。
而況華藏重重世界哉。
又二帝三王所緻之知。
僅在初生已還。
不及前後際億劫事。
又不動地。
不放光明。
不獲意生身。
不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釋梵鬼神不恭敬也。
而彼莫術省之飏言曰。
格物緻知之外。
更無有高妙之道。
此亦井底蝦蟆不知海大者也。
熹又譏禅門頓悟漸修曰。
此躐等上達下學。
如建州人未識泉州。
須且教他從南劍州問路去。
豈可教他過漳州尋耶。
固也哉熹也。
夫如建州從南劍州問路去者。
庸衆之為耳。
若其俊賢則異于是。
曰。
于其未出室時。
畢取彼建泉劍漳山川人物之圖書詳之。
然後去。
故其所經路程不須複問人。
壹如遊故理然。
而其行之遲速勞佚。
豈容彼庸衆之與語焉。
于吾禅門頓悟漸修亦猶是。
在于因時明見佛性。
由見佛性發願。
進修則于彼漸次之學較其功德。
日劫不啻也。
是以皓月供奉問于長沙曰。
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也。
未。
沙曰。
大德問果上涅槃。
因中涅槃。
曰。
問果上涅槃。
沙曰。
天下善知識未證。
曰。
何以未證。
沙曰。
功未齊于諸聖。
曰。
功未齊于諸聖何為善知識。
沙曰。
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曰。
未審功齊何道名證大涅槃。
沙示偈曰。
摩诃般若照。
解脫甚深法。
法身寂滅體。
三一理圓常。
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
熹亦自謂。
馳心空妙域者二十年。
然未聞因中果上等差。
以為。
一朝變化氣質而為聖人之義。
可笑哉。
熹又曰。
釋氏舍君臣父子而違三綱絕人類。
夫蜀犬吠日。
越犬吠雪。
何者以其見之罕也。
熹輩亦然。
生于邊地。
迷雲所蔽罕見佛日。
是以動辄群吠。
狺狺不息矣。
案若許由·巢父·伯夷·叔齊。
不仕者甚衆。
雖以仲尼·顔回·曾子·原憲·子思·孟轲之才。
亦可言得其君乎。
如此則君臣之道于儒者未可固必之矣。
而至如吾佛之制度。
則亡論在家二衆世法宛然周妻何肉從各有累。
雖曰出家二衆。
亦其不仕君同許巢。
其孝順父母繩梵網經。
其受度牒在好寡居者。
非襲多欲人。
如此則六位之道于釋氏未嘗或礙之矣。
夫平原高阜??者[狗-句+越]者。
雌雄牝牡亵狎不别。
彼其學聖人?俪之道而然邪。
含識之類鹹皆淫心所習。
孳尾而已。
然而唯人靈知不昧。
或者懼将來過患求之出離。
于斯乎佛為說戒作律。
教以不邪淫等法。
使其得清淨之法樂。
即是天人所奉。
鬼神所敬。
豈其可以絕人類而誣焉哉按宋熙甯紹興之間。
有真淨大慧二老。
以駿雄弘辯闡明祖道。
士大夫多入諸禅。
如二程朱氏亦與焉久之無所得。
然旁竊其辯舌。
掠其意思。
自号道學之宗。
以賣于一時同輩。
意者在昔河上翁家貧。
其子沒川得千金之珠。
翁曰。
珠在骊龍颔下。
子遭其睡也。
俾其寤子當為??粉也。
三氏無然也。
當時若俾法門骊龍睡寤。
己躬亦當為??粉也已矣。
餘又屬覽茂卿辨道辨名者。
彼既已燥思孟。
騷諸儒。
糞老莊。
其勢及吾佛。
由狗之瘈無不噬也。
今其茲土愚儒蜚語。
雖不足置牙齒之間。
然睹之母亢則将噬我嬰孩兒。
故不獲已于心學。
複更為此論焉。
辨道曰。
佛無安天下之道。
豈足以為仁哉。
辨名曰。
宋儒主心。
主心而語愛則釋迦亦仁人耳。
其無安民之德則非吾所謂仁也。
又短孟子曰。
欲擴充恻隐之心以成仁。
不屬諸先王(先王者指先王禮樂刑政)而屬諸人人。
不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