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顯灼說言。
樹王始成佛。
名之為近迹。
然我成佛來。
過去塵沙。
未來倍上數。
于華嚴經中。
未有如斯談故不及法華。
此義不然。
汝未得識所為利鈍。
故緻是言。
爾未聞乎。
回也聞一以知十。
賜也聞一以知二。
華嚴所為。
猶頑曲矣。
略說即悟。
何勞廣陳。
法華所化。
是子貢徒。
待乎廣說。
方得悟解。
四十餘年間。
察機待熟。
良神明暗劣者也。
根有利鈍。
教設廣略。
褒廣抑略。
謬之甚矣。
又汝不得言法華後段。
不被聲聞。
法華興。
由引攝二乘。
法華一部。
但以演說能乘所乘。
漸悟菩薩。
唯禀所乘。
不逮能乘。
是謂乎。
又後段文。
不簡三根。
雲何得言不參座席。
于彼宗中。
或有人雲。
十地論雲。
因分可說。
果分不可說。
彼論既言果分不可說。
明知華嚴經未明本地果。
又雲。
華嚴所明智慧。
猶爪上土。
法華所說之佛智慧。
知十方土。
三論師破雲。
汝未得論意。
彼地論意。
因果相形。
五十一位。
行相粗顯。
是名為因分可說。
本地法身。
常住之果。
微妙幽深。
心慮不及。
名聲斯絕故。
稱曰果分不可說。
非彼經中不說果故名不可說。
汝多少土之喻。
未悅智者之情。
何者六十軸之因。
廣明佛智。
與二十八篇。
亦無有異。
多少土況。
有何所施。
若言華嚴所明智慧。
是菩薩慧。
故況爪土。
此義不爾。
于彼經中。
普賢文殊等大菩薩。
被如來加。
而說因果。
甚深智慧。
何小佛智。
因位菩薩。
學于佛智。
所學之智。
甚深廣大。
亦是真實能學之慧。
雲何狹小。
亦方便。
但據明昧。
因之與果智異而已。
非謂大小及實方便。
若言因人不及果故。
其慧名亦小。
為方便。
若爾純圓一乘之菩薩慧。
亦不及佛故。
應名為滞方便之慧。
即是法花。
應滞方便。
若言法華不說其慧故名純圓。
若爾不說故純圓。
教菩薩。
應無有智慧。
禀圓教一乘。
而行一乘人。
豈無有慧乎。
若言不說而非無慧。
則有前咎。
若言華嚴菩薩智慧。
不及法華菩薩智慧。
如彌勒等。
此義後破。
又汝違經及以自言。
何者。
踴出品雲。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皆入佛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今于此經。
入于佛慧(已上)文句釋雲。
始入佛慧。
是華嚴經。
今入佛慧。
即法華教。
佛慧即齊。
了義亦等(已上)汝既言佛慧既齊。
雲何牽多少土喻。
明知汝言。
特違佛經及以自語。
若言據久成佛慧。
不及法華。
此滿前難。
不勞再征。
又汝宗。
又于法華經。
初段之經。
名迹一乘。
後分之經。
稱本一乘。
迹不如本。
華嚴一乘。
同法華迹。
而異本分。
三論師破雲。
汝所立義。
違害佛經及祖師。
其失甚多。
略出一二。
言違經者。
初分之經。
說所乘法。
後段之經。
明能乘人。
人法同體。
境智無二。
有何勝劣。
有何别異。
而分本迹。
判淺深耶。
初分經。
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二乘不知。
又雲。
開佛知見。
又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又言。
大白牛車。
如是等文。
豈非明本地之法身耶。
何由初分。
是迹而淺。
若言雖說本地法身。
而初分經。
但說未來無終之常。
而不說過去無始義如後段。
故名迹名淺者。
若爾初段身子。
既悟八相之迹。
而非本。
本身文證。
非适今也。
與後段經。
有何異哉。
利者不說。
而義準悟。
鈍根待說。
始得悟解。
因何後後。
莫迥悟斷之。
為迹一乘乎。
鈍随言得悟。
判而名本一乘。
若言身子不悟本。
迹何領解。
言如今者。
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耶。
既悟迹身。
雲何不解久證法身。
于彼宗中。
或有人雲。
初段之經。
是迹身說。
故迹一乘。
後段之經。
即本身說。
稱本一乘。
如是等言。
特違正理。
後說不說。
當破拆之。
彼宗又雲。
彌勒菩薩。
雖是補處。
而于後分。
猶尚不識湧出菩薩。
何況得悟久證法身。
後段之經。
甚深難顯在玆矣。
三論師破雲。
彌勒不識。
為是實愚。
若言詳愚。
還同初段。
有何勝義。
若言實愚。
即違經文。
彌勒疑問。
序長行末雲。
我等雖複信随宜所說。
佛所出言未曾虛妄。
佛所知者。
皆悉通達。
然諸新發意菩薩。
于佛滅後。
若聞是語。
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已上)偈末雲。
我等從佛。
聞于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已上)何言實愚。
又汝釋文雲。
我雖未達信而已。
汝之所釋。
即違經雲皆悉通達。
何言未達。
又汝祖師。
南嶽大師。
釋此文雲。
彌勒自述既已悟解。
汝雲何違大師解釋。
而言未達。
智度論引放缽經雲。
文殊師利。
不知彌勒舉足不足(已上)文殊是往古如來。
釋迦九世之祖師。
既言不知彌勒舉足下足。
足殊不及補處大士。
文殊既達。
彌勒何疑。
而今疑問。
不知一人。
此是同迷而詳愚耳。
汝不得言是實不知。
又天台師之所立義。
多違南嶽。
南嶽大師。
應現日本。
制法華疏。
彼禦制疏。
與天台疏。
玄黃相隔。
河漢為疏。
恐繁不述(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天台)有華嚴師。
華嚴了義。
法華不了。
亦判淺深如是。
謬執依準向前三經。
不異之道理。
義而應遮破。
三車四車诤論第八 問。
三車之言。
經文皎然。
四車之證。
是何處文。
答。
法華經是。
何者。
經雲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
前三是方便。
有名而無實。
後一為真實。
有名亦有實。
問。
第三牛車。
與第四車。
有何異耶。
答。
第三牛車體。
是水牛。
其色即黑(文句譬喻品疏雲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盡于變易過本所望豈不歡/喜)譬三中。
大第四牛車體。
是白牛。
其色鮮白。
譬今一乘。
其體既異。
有何驚怪。
問。
子義甚妙。
誰靡憑仰。
但檢經文。
未為盡善。
倚大聖教。
楷定邪正。
孰以凡情。
為指南乎。
今正請問。
汝任意答。
經雲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可以遊戲(乃至)爾時長者。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其車高廣(乃至)駕以白牛。
膚色充潔。
三中牛車。
直言牛車。
不言水牛。
亦不言黑。
汝因何言水牛黑牛。
若言賜與之牛。
既言白牛故知許與之牛。
不言白名。
為黑牛。
若爾長行。
賜與之車。
名為大車。
許與之車。
不言大車。
可謂許與之車是小車耶。
若言爾者。
與羊鹿車。
亦有何異。
又違偈文言大車也。
又經不言水牛黑。
汝言水牛言黑牛者。
經不言白。
我亦白牛。
是何妨耶。
又若不言白牛車。
故是黑牛者。
又但以言駕以白牛而不言大。
即是應言小白牛車。
若言略大。
我亦如是略白字耳。
何因得言是黑牛耶。
若言賜與之大白牛。
長行及偈。
皆言白牛許與之牛。
長行與偈不言白牛。
故名黑牛。
若爾長行。
及以偈頌。
不言水黑。
汝因何言水黑牛耶。
若汝強分二牛異者。
即達比量。
立比量雲。
汝執三中牛車。
應真實(宗)汝許大車所攝故(因)如汝許大白牛車(喻)汝執大白牛車。
應非實(宗)汝許大車所攝故(因)如汝執三中牛車(喻)若汝不許三中牛車。
是大車者。
即違經故。
向來征诘。
且就喻言。
複據法征。
羊車聲聞。
鹿車緣覺。
牛車佛乘。
三外白牛。
為何喻耶。
為是菩薩。
為是佛乘。
若言二是。
若爾即是三中牛車。
應無有别大白牛車。
何者。
經合三車雲。
聲聞辟支佛佛乘。
即知佛乘是三中牛。
又經合三中牛車雲。
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乃至)利益人天。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菩薩。
求此乘故。
名為摩诃薩。
如彼諸子為求牛車。
出于火宅。
明知大乘菩薩。
亦是三中牛車。
若爾三中牛車之外。
無有别佛乘菩薩乘。
所何等法。
喻大白牛。
若言三中牛車大乘。
大乘大白牛車是一乘者。
此亦不爾。
下合譬文。
大白牛車。
合大乘故。
故彼文雲。
如彼長者。
初以三車。
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珍寶大車。
如何亦然。
初說三乘。
引導衆生。
後以大乘。
而度脫之。
又雲。
為諸聲聞。
說大乘經名妙法華。
若爾一乘。
即是大乘。
有何别耶。
若謂大乘有權有實。
三中大權。
三外大實。
汝之權實。
未許意趣。
若體有無。
而言權實。
若具不具。
而言權實。
若言後者。
我亦許之。
何者昔日佛乘。
顯說化身。
未具三身。
菩薩乘亦略說而已。
未具說行。
大品已去。
漸具三身。
廣說衆行。
若據此義。
論權實者。
我亦許故。
若言前者。
都無此義。
何者昔日佛乘實有。
今日佛乘亦是實有。
若是二乘。
昔有今無。
昔有今無。
應名為權。
本有今何名權耶。
又汝若言大品已去。
法華已前。
所明法身。
是通教身。
于今圓教。
所明法身。
與通教所明法身異。
是故三中佛乘是權。
此義不爾。
智度論雲。
為欲釋第一義悉檀故。
說般若。
彼論釋第一義悉檀。
諸法實相。
四句百非。
心言俱絕。
第一義悉檀。
即法身。
自外更有何等深理。
又彼論中。
引大雲經。
法華經等十種大經。
而言。
此中般若最大。
又彼論雲。
法華。
般若。
眼目異名。
又雲。
法華入般若中。
若爾法華。
及以般若旨趣齊等。
雲何得言通教法身。
圓教法身。
其體别異。
又汝不得言不共般若。
與法華同。
若共般若。
即異法華。
何者共與不。
等是般若。
何共般若。
不及法華。
若言三乘共學般若。
各證自果。
法華不爾故不及者。
此亦不然。
法華涅槃。
聞說一乘及以常住。
而證小果。
豈非共教耶。
聞法華經。
遠塵離垢。
豈非是聞一證三耶。
既有聞三證一。
三人何得偏判遠塵離垢而為大耶。
又天台師。
通嘉祥師索車十難。
甚為可[口*(八/天)]。
恐煩不述。
問。
汝立四車。
即違八證。
一雲。
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二雲。
十方世界中。
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
三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四雲。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五雲。
但以一乘法。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六雲。
密遣二人。
七雲。
世間無二乘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
得滅度耳。
八雲。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諸文甚多。
略舉八證。
檢向八文。
三車順文。
四車傷義。
汝之所立。
特違文義。
誰為憑信。
答。
釋第一證。
餘七準知。
嘉祥法師。
釋此文雲。
無緣覺故。
名為無二。
無聲聞故。
稱曰無三。
即存三中大乘菩薩。
若爾唯無三藏之中。
聲聞緣覺。
不無三藏中菩薩乘。
此存有餘。
何關佛乘何處經論。
以聲聞乘。
而為第三。
既無此次。
都是妄說。
若依汝解。
言無二者。
無緣覺乘。
無三即是無菩薩。
第一聲聞。
應不被無。
若如此者。
即大倒亂(已上破嘉/祥之義)今言但一佛乘者。
純說佛法之圓教乘也。
無餘乘者。
無别教帶方便。
有餘之說。
無二者。
無般若中之帶二。
無三者。
無方等中所對之三。
如此二三皆無。
況三藏中三耶(已上頂法師正/義上來并文句之/文)餘七準通。
問。
觀音品雲。
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
菩薩善戒經第一雲。
菩薩利根。
緣覺中根。
聲聞鈍根。
華嚴經第三十五雲。
如來慧光。
初照菩薩大山王。
次照緣覺。
後照聲聞。
如此等經。
以聲聞乘。
為其第三。
汝何得言于經論中都無此次。
嘉祥大師博賢深達。
爾雲何謗。
言是妄說。
又南嶽大師。
菩薩第一。
緣覺第二。
聲聞第三(見譬喻/品疏)若爾佛經。
及以祖師。
以聲聞乘。
為其第三。
汝何管見。
诽毀博達。
豈是非丘井蛙嗤大海乎。
又汝遮遣華嚴般若。
三中佛乘。
甚乖正理。
準前破拆。
應知其失。
恐煩不述。
答。
灌頂法師。
親承智者。
智者大師。
靈山聽法。
親禀金吻。
汝雲何敢緻诘難耶。
問。
若爾南嶽。
靈山聽衆。
亦是汝家之祖師矣。
灌頂法師。
何因破拆南嶽大師。
利見本朝。
制法華疏。
天台文句。
全破此疏。
胤資既謗于其祖匠。
師資之道。
亦何在乎。
謗毀之愆。
既在自己。
何還咎他。
此猶人自乘馬謬謂他乘而已矣。
天台師問。
汝舉乎八證。
而責我四車。
我亦牽六文。
而難汝三車。
一雲。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二雲。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三雲以方便力故。
分别說諸果。
四雲。
于一乘道。
随宜說三。
五雲。
諸子索三文皆不與。
但與珍寶大白牛車。
六。
父虛指門外。
言有三車。
諸子出門。
無三可見。
汝之三車。
違害六文。
汝義既乖。
何偏征我。
三論師答。
汝不違謂違。
與子為會釋。
以呈同歸義。
且對釋于汝之一文。
我之一證。
即汝五文。
我之七證。
符契自敬矣。
經雲。
方便說三(汝之/一文)又雲唯一是實。
餘二非真(我之/一證)今會釋雲。
唯一佛乘。
為欲引導三乘人故。
方便說三。
考實而言。
一乘是實餘二非真。
由是義故。
說三說二。
猶一意耳。
将牽近喻。
以況遠旨。
如文手中唯有一果。
欲引三子。
于但一果。
而說三果。
檢實而論。
唯有一果。
而無二果。
是故二文。
符會莫乖。
三二既明。
會義可領。
一文一證。
既為對釋。
五文七證不待通釋。
而自會矣(已上一條問者三/論答者天台)又華嚴宗。
立四車雲。
臨門三車。
俱是方便。
露地大車。
名為真實。
若三中牛。
亦是實者。
大子出宅。
即應見牛。
何不得見。
複更索耶。
亦不可說界外索車但是二乘。
以經不說彼求牛車人。
出門即得彼牛車故。
又彼經雲。
爾時諸子。
皆詣父所。
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
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以此得知。
三乘俱索。
三論師破雲。
夫論索車。
良由昔而言今無。
昔今俱有。
何更索乎。
羊鹿二車。
昔有今無。
法應求索。
三中牛車。
昔今俱有。
何須乞索。
汝言大子。
出宅不見有牛車者。
汝未得解在門外言。
故緻此謬。
今正釋文。
而示謬失。
言門外者。
是總相言。
若據二乘。
正使限城。
稱之為門。
若約菩薩無知限名之曰門。
二乘既出正使門外。
而不得見鹿羊二車(據法/華會)菩薩未出無知門外。
故不見牛。
不言出于無知門外。
而不見牛。
菩薩之子。
未至許處。
見非無牛車。
何由索耶。
又不得言三乘教之中菩薩者。
出分段。
住不退位。
為究竟。
答。
二乘教之分齊爾耳。
未出變易。
此言出在何經論耶。
勿汝牽法華以為證。
法華經言得不退者。
言約意豐。
以非但是位不退故。
且舉因故。
若不爾者。
何故。
彼經。
合三中牛。
或舉因乘。
或舉果乘。
而合之耶。
初合三車文雲。
但以智慧方便。
于三界火宅。
拔濟衆生。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此舉佛果/而合牛車)後合三車中牛車雲。
求一切智。
佛智。
自然智。
無師智。
如來知見力。
無所畏(乃至)是名大乘菩薩。
求此乘故。
名摩诃薩。
如彼諸子求牛車出于火宅(此舉/求佛果四智之菩/薩而合牛車)譬喻品言。
不退菩薩。
且依後合
樹王始成佛。
名之為近迹。
然我成佛來。
過去塵沙。
未來倍上數。
于華嚴經中。
未有如斯談故不及法華。
此義不然。
汝未得識所為利鈍。
故緻是言。
爾未聞乎。
回也聞一以知十。
賜也聞一以知二。
華嚴所為。
猶頑曲矣。
略說即悟。
何勞廣陳。
法華所化。
是子貢徒。
待乎廣說。
方得悟解。
四十餘年間。
察機待熟。
良神明暗劣者也。
根有利鈍。
教設廣略。
褒廣抑略。
謬之甚矣。
又汝不得言法華後段。
不被聲聞。
法華興。
由引攝二乘。
法華一部。
但以演說能乘所乘。
漸悟菩薩。
唯禀所乘。
不逮能乘。
是謂乎。
又後段文。
不簡三根。
雲何得言不參座席。
于彼宗中。
或有人雲。
十地論雲。
因分可說。
果分不可說。
彼論既言果分不可說。
明知華嚴經未明本地果。
又雲。
華嚴所明智慧。
猶爪上土。
法華所說之佛智慧。
知十方土。
三論師破雲。
汝未得論意。
彼地論意。
因果相形。
五十一位。
行相粗顯。
是名為因分可說。
本地法身。
常住之果。
微妙幽深。
心慮不及。
名聲斯絕故。
稱曰果分不可說。
非彼經中不說果故名不可說。
汝多少土之喻。
未悅智者之情。
何者六十軸之因。
廣明佛智。
與二十八篇。
亦無有異。
多少土況。
有何所施。
若言華嚴所明智慧。
是菩薩慧。
故況爪土。
此義不爾。
于彼經中。
普賢文殊等大菩薩。
被如來加。
而說因果。
甚深智慧。
何小佛智。
因位菩薩。
學于佛智。
所學之智。
甚深廣大。
亦是真實能學之慧。
雲何狹小。
亦方便。
但據明昧。
因之與果智異而已。
非謂大小及實方便。
若言因人不及果故。
其慧名亦小。
為方便。
若爾純圓一乘之菩薩慧。
亦不及佛故。
應名為滞方便之慧。
即是法花。
應滞方便。
若言法華不說其慧故名純圓。
若爾不說故純圓。
教菩薩。
應無有智慧。
禀圓教一乘。
而行一乘人。
豈無有慧乎。
若言不說而非無慧。
則有前咎。
若言華嚴菩薩智慧。
不及法華菩薩智慧。
如彌勒等。
此義後破。
又汝違經及以自言。
何者。
踴出品雲。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皆入佛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今于此經。
入于佛慧(已上)文句釋雲。
始入佛慧。
是華嚴經。
今入佛慧。
即法華教。
佛慧即齊。
了義亦等(已上)汝既言佛慧既齊。
雲何牽多少土喻。
明知汝言。
特違佛經及以自語。
若言據久成佛慧。
不及法華。
此滿前難。
不勞再征。
又汝宗。
又于法華經。
初段之經。
名迹一乘。
後分之經。
稱本一乘。
迹不如本。
華嚴一乘。
同法華迹。
而異本分。
三論師破雲。
汝所立義。
違害佛經及祖師。
其失甚多。
略出一二。
言違經者。
初分之經。
說所乘法。
後段之經。
明能乘人。
人法同體。
境智無二。
有何勝劣。
有何别異。
而分本迹。
判淺深耶。
初分經。
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二乘不知。
又雲。
開佛知見。
又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又言。
大白牛車。
如是等文。
豈非明本地之法身耶。
何由初分。
是迹而淺。
若言雖說本地法身。
而初分經。
但說未來無終之常。
而不說過去無始義如後段。
故名迹名淺者。
若爾初段身子。
既悟八相之迹。
而非本。
本身文證。
非适今也。
與後段經。
有何異哉。
利者不說。
而義準悟。
鈍根待說。
始得悟解。
因何後後。
莫迥悟斷之。
為迹一乘乎。
鈍随言得悟。
判而名本一乘。
若言身子不悟本。
迹何領解。
言如今者。
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耶。
既悟迹身。
雲何不解久證法身。
于彼宗中。
或有人雲。
初段之經。
是迹身說。
故迹一乘。
後段之經。
即本身說。
稱本一乘。
如是等言。
特違正理。
後說不說。
當破拆之。
彼宗又雲。
彌勒菩薩。
雖是補處。
而于後分。
猶尚不識湧出菩薩。
何況得悟久證法身。
後段之經。
甚深難顯在玆矣。
三論師破雲。
彌勒不識。
為是實愚。
若言詳愚。
還同初段。
有何勝義。
若言實愚。
即違經文。
彌勒疑問。
序長行末雲。
我等雖複信随宜所說。
佛所出言未曾虛妄。
佛所知者。
皆悉通達。
然諸新發意菩薩。
于佛滅後。
若聞是語。
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已上)偈末雲。
我等從佛。
聞于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已上)何言實愚。
又汝釋文雲。
我雖未達信而已。
汝之所釋。
即違經雲皆悉通達。
何言未達。
又汝祖師。
南嶽大師。
釋此文雲。
彌勒自述既已悟解。
汝雲何違大師解釋。
而言未達。
智度論引放缽經雲。
文殊師利。
不知彌勒舉足不足(已上)文殊是往古如來。
釋迦九世之祖師。
既言不知彌勒舉足下足。
足殊不及補處大士。
文殊既達。
彌勒何疑。
而今疑問。
不知一人。
此是同迷而詳愚耳。
汝不得言是實不知。
又天台師之所立義。
多違南嶽。
南嶽大師。
應現日本。
制法華疏。
彼禦制疏。
與天台疏。
玄黃相隔。
河漢為疏。
恐繁不述(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天台)有華嚴師。
華嚴了義。
法華不了。
亦判淺深如是。
謬執依準向前三經。
不異之道理。
義而應遮破。
三車四車诤論第八 問。
三車之言。
經文皎然。
四車之證。
是何處文。
答。
法華經是。
何者。
經雲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
前三是方便。
有名而無實。
後一為真實。
有名亦有實。
問。
第三牛車。
與第四車。
有何異耶。
答。
第三牛車體。
是水牛。
其色即黑(文句譬喻品疏雲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盡于變易過本所望豈不歡/喜)譬三中。
大第四牛車體。
是白牛。
其色鮮白。
譬今一乘。
其體既異。
有何驚怪。
問。
子義甚妙。
誰靡憑仰。
但檢經文。
未為盡善。
倚大聖教。
楷定邪正。
孰以凡情。
為指南乎。
今正請問。
汝任意答。
經雲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可以遊戲(乃至)爾時長者。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其車高廣(乃至)駕以白牛。
膚色充潔。
三中牛車。
直言牛車。
不言水牛。
亦不言黑。
汝因何言水牛黑牛。
若言賜與之牛。
既言白牛故知許與之牛。
不言白名。
為黑牛。
若爾長行。
賜與之車。
名為大車。
許與之車。
不言大車。
可謂許與之車是小車耶。
若言爾者。
與羊鹿車。
亦有何異。
又違偈文言大車也。
又經不言水牛黑。
汝言水牛言黑牛者。
經不言白。
我亦白牛。
是何妨耶。
又若不言白牛車。
故是黑牛者。
又但以言駕以白牛而不言大。
即是應言小白牛車。
若言略大。
我亦如是略白字耳。
何因得言是黑牛耶。
若言賜與之大白牛。
長行及偈。
皆言白牛許與之牛。
長行與偈不言白牛。
故名黑牛。
若爾長行。
及以偈頌。
不言水黑。
汝因何言水黑牛耶。
若汝強分二牛異者。
即達比量。
立比量雲。
汝執三中牛車。
應真實(宗)汝許大車所攝故(因)如汝許大白牛車(喻)汝執大白牛車。
應非實(宗)汝許大車所攝故(因)如汝執三中牛車(喻)若汝不許三中牛車。
是大車者。
即違經故。
向來征诘。
且就喻言。
複據法征。
羊車聲聞。
鹿車緣覺。
牛車佛乘。
三外白牛。
為何喻耶。
為是菩薩。
為是佛乘。
若言二是。
若爾即是三中牛車。
應無有别大白牛車。
何者。
經合三車雲。
聲聞辟支佛佛乘。
即知佛乘是三中牛。
又經合三中牛車雲。
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乃至)利益人天。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菩薩。
求此乘故。
名為摩诃薩。
如彼諸子為求牛車。
出于火宅。
明知大乘菩薩。
亦是三中牛車。
若爾三中牛車之外。
無有别佛乘菩薩乘。
所何等法。
喻大白牛。
若言三中牛車大乘。
大乘大白牛車是一乘者。
此亦不爾。
下合譬文。
大白牛車。
合大乘故。
故彼文雲。
如彼長者。
初以三車。
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珍寶大車。
如何亦然。
初說三乘。
引導衆生。
後以大乘。
而度脫之。
又雲。
為諸聲聞。
說大乘經名妙法華。
若爾一乘。
即是大乘。
有何别耶。
若謂大乘有權有實。
三中大權。
三外大實。
汝之權實。
未許意趣。
若體有無。
而言權實。
若具不具。
而言權實。
若言後者。
我亦許之。
何者昔日佛乘。
顯說化身。
未具三身。
菩薩乘亦略說而已。
未具說行。
大品已去。
漸具三身。
廣說衆行。
若據此義。
論權實者。
我亦許故。
若言前者。
都無此義。
何者昔日佛乘實有。
今日佛乘亦是實有。
若是二乘。
昔有今無。
昔有今無。
應名為權。
本有今何名權耶。
又汝若言大品已去。
法華已前。
所明法身。
是通教身。
于今圓教。
所明法身。
與通教所明法身異。
是故三中佛乘是權。
此義不爾。
智度論雲。
為欲釋第一義悉檀故。
說般若。
彼論釋第一義悉檀。
諸法實相。
四句百非。
心言俱絕。
第一義悉檀。
即法身。
自外更有何等深理。
又彼論中。
引大雲經。
法華經等十種大經。
而言。
此中般若最大。
又彼論雲。
法華。
般若。
眼目異名。
又雲。
法華入般若中。
若爾法華。
及以般若旨趣齊等。
雲何得言通教法身。
圓教法身。
其體别異。
又汝不得言不共般若。
與法華同。
若共般若。
即異法華。
何者共與不。
等是般若。
何共般若。
不及法華。
若言三乘共學般若。
各證自果。
法華不爾故不及者。
此亦不然。
法華涅槃。
聞說一乘及以常住。
而證小果。
豈非共教耶。
聞法華經。
遠塵離垢。
豈非是聞一證三耶。
既有聞三證一。
三人何得偏判遠塵離垢而為大耶。
又天台師。
通嘉祥師索車十難。
甚為可[口*(八/天)]。
恐煩不述。
問。
汝立四車。
即違八證。
一雲。
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二雲。
十方世界中。
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
三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四雲。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五雲。
但以一乘法。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六雲。
密遣二人。
七雲。
世間無二乘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
得滅度耳。
八雲。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諸文甚多。
略舉八證。
檢向八文。
三車順文。
四車傷義。
汝之所立。
特違文義。
誰為憑信。
答。
釋第一證。
餘七準知。
嘉祥法師。
釋此文雲。
無緣覺故。
名為無二。
無聲聞故。
稱曰無三。
即存三中大乘菩薩。
若爾唯無三藏之中。
聲聞緣覺。
不無三藏中菩薩乘。
此存有餘。
何關佛乘何處經論。
以聲聞乘。
而為第三。
既無此次。
都是妄說。
若依汝解。
言無二者。
無緣覺乘。
無三即是無菩薩。
第一聲聞。
應不被無。
若如此者。
即大倒亂(已上破嘉/祥之義)今言但一佛乘者。
純說佛法之圓教乘也。
無餘乘者。
無别教帶方便。
有餘之說。
無二者。
無般若中之帶二。
無三者。
無方等中所對之三。
如此二三皆無。
況三藏中三耶(已上頂法師正/義上來并文句之/文)餘七準通。
問。
觀音品雲。
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
菩薩善戒經第一雲。
菩薩利根。
緣覺中根。
聲聞鈍根。
華嚴經第三十五雲。
如來慧光。
初照菩薩大山王。
次照緣覺。
後照聲聞。
如此等經。
以聲聞乘。
為其第三。
汝何得言于經論中都無此次。
嘉祥大師博賢深達。
爾雲何謗。
言是妄說。
又南嶽大師。
菩薩第一。
緣覺第二。
聲聞第三(見譬喻/品疏)若爾佛經。
及以祖師。
以聲聞乘。
為其第三。
汝何管見。
诽毀博達。
豈是非丘井蛙嗤大海乎。
又汝遮遣華嚴般若。
三中佛乘。
甚乖正理。
準前破拆。
應知其失。
恐煩不述。
答。
灌頂法師。
親承智者。
智者大師。
靈山聽法。
親禀金吻。
汝雲何敢緻诘難耶。
問。
若爾南嶽。
靈山聽衆。
亦是汝家之祖師矣。
灌頂法師。
何因破拆南嶽大師。
利見本朝。
制法華疏。
天台文句。
全破此疏。
胤資既謗于其祖匠。
師資之道。
亦何在乎。
謗毀之愆。
既在自己。
何還咎他。
此猶人自乘馬謬謂他乘而已矣。
天台師問。
汝舉乎八證。
而責我四車。
我亦牽六文。
而難汝三車。
一雲。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二雲。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三雲以方便力故。
分别說諸果。
四雲。
于一乘道。
随宜說三。
五雲。
諸子索三文皆不與。
但與珍寶大白牛車。
六。
父虛指門外。
言有三車。
諸子出門。
無三可見。
汝之三車。
違害六文。
汝義既乖。
何偏征我。
三論師答。
汝不違謂違。
與子為會釋。
以呈同歸義。
且對釋于汝之一文。
我之一證。
即汝五文。
我之七證。
符契自敬矣。
經雲。
方便說三(汝之/一文)又雲唯一是實。
餘二非真(我之/一證)今會釋雲。
唯一佛乘。
為欲引導三乘人故。
方便說三。
考實而言。
一乘是實餘二非真。
由是義故。
說三說二。
猶一意耳。
将牽近喻。
以況遠旨。
如文手中唯有一果。
欲引三子。
于但一果。
而說三果。
檢實而論。
唯有一果。
而無二果。
是故二文。
符會莫乖。
三二既明。
會義可領。
一文一證。
既為對釋。
五文七證不待通釋。
而自會矣(已上一條問者三/論答者天台)又華嚴宗。
立四車雲。
臨門三車。
俱是方便。
露地大車。
名為真實。
若三中牛。
亦是實者。
大子出宅。
即應見牛。
何不得見。
複更索耶。
亦不可說界外索車但是二乘。
以經不說彼求牛車人。
出門即得彼牛車故。
又彼經雲。
爾時諸子。
皆詣父所。
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
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以此得知。
三乘俱索。
三論師破雲。
夫論索車。
良由昔而言今無。
昔今俱有。
何更索乎。
羊鹿二車。
昔有今無。
法應求索。
三中牛車。
昔今俱有。
何須乞索。
汝言大子。
出宅不見有牛車者。
汝未得解在門外言。
故緻此謬。
今正釋文。
而示謬失。
言門外者。
是總相言。
若據二乘。
正使限城。
稱之為門。
若約菩薩無知限名之曰門。
二乘既出正使門外。
而不得見鹿羊二車(據法/華會)菩薩未出無知門外。
故不見牛。
不言出于無知門外。
而不見牛。
菩薩之子。
未至許處。
見非無牛車。
何由索耶。
又不得言三乘教之中菩薩者。
出分段。
住不退位。
為究竟。
答。
二乘教之分齊爾耳。
未出變易。
此言出在何經論耶。
勿汝牽法華以為證。
法華經言得不退者。
言約意豐。
以非但是位不退故。
且舉因故。
若不爾者。
何故。
彼經。
合三中牛。
或舉因乘。
或舉果乘。
而合之耶。
初合三車文雲。
但以智慧方便。
于三界火宅。
拔濟衆生。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此舉佛果/而合牛車)後合三車中牛車雲。
求一切智。
佛智。
自然智。
無師智。
如來知見力。
無所畏(乃至)是名大乘菩薩。
求此乘故。
名摩诃薩。
如彼諸子求牛車出于火宅(此舉/求佛果四智之菩/薩而合牛車)譬喻品言。
不退菩薩。
且依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