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二

關燈
乘體(第二/體證)智度論雲。

    六波羅蜜。

    以為乘體(第三/體證)攝大乘論雲。

    乘以智為體(第四/體證)問。

    理智因果。

    俱名一乘。

    此義實爾。

    但以乘者運出之義。

    萬行名乘。

    理數應然。

    理及以果。

    無運出功。

    由何名乘。

    答。

    運出之義。

    有自有他。

    若因乘俱兼兩運。

    若理及果。

    有運他義。

    而無自運他義故名為乘。

    問。

    自運運他二義。

    若為。

    答。

    自行因至果是自運之義。

    令他出生死得至佛果。

    此運他之義。

    問。

    理及以果。

    運他義那。

    答。

    凡有三義。

    一小理運人。

    從因至果。

    謂理不動。

    能令衆生運出生死得至涅槃。

    故大品雲。

    是乘從三界出。

    到薩婆若中住(此理/運他)二以德運人。

    故法華雲。

    得如是乘令諸子等喜戲快樂。

    三以自運他。

    故涅槃雲。

    乘涅槃船。

    入生死海。

    運度衆生。

    法華經雲。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此果/運他)問。

    理之與果。

    但有運他。

    無自運耶。

    答。

    佛果衆德縱任自在。

    名運載者。

    亦有自運。

    非謂未究竟故更有所至稱運。

    問。

    言一乘者。

    若會三乘。

    而為一乘。

    若會二乘。

    而為一乘。

    答。

    凡有二義。

    一曰會三歸一。

    故名一乘。

    二曰會二歸一。

    稱曰一乘。

    問。

    言會三則三外一。

    若言會二則三内一。

    此義雲何。

    如是相違。

    答。

    會三會二。

    猶是一義。

    何者。

    智度論雲。

    于一佛乘開為三乘。

    譬如有人分一鬥半而三聚。

    亦可得言合于三聚而為一聚。

    亦可得言會于二聚而歸一聚。

    由是義故。

    會三會二。

    猶一義耳。

    問。

    若爾但有歸三中。

    而無有歸三外一耶。

     答。

    亦可得言歸三外一。

    問。

    義趣若為。

     答。

    欲顯于三乘攝出世乘盡故。

    歸三中一。

    就佛乘中。

    複開真應。

    是故亦言歸三外一。

    何者雖有五乘。

    往收不過二種。

    謂世間乘。

    出世間乘。

    因果差别。

    來而收之但是三乘。

    三乘之外。

    更亦無有出世間法。

    于彼佛乘。

    雖有權實。

    同名佛乘。

    由是義故。

    歸三中一。

    于一佛乘中。

    有真有應昔為二乘。

    說方便身。

    是故佛乘。

    名之方便。

    今教所明佛乘真實。

    是真實佛。

    異方便佛。

    其猶師子座上長者異着弊垢之長者。

    由是義故。

    歸三外一。

    問。

    譬喻品。

    明乘有三事。

    謂車。

    與牛。

    及以賓從。

    此三何異。

    答。

    車之與牛。

    并通因果。

    賓從但因。

    所以然者。

    萬行萬德。

    并稱之車。

    諸佛菩薩。

    中道正觀。

    喻之曰牛。

    明知車牛并通因果(賓從/後辨)問。

    何以得知車牛并通因之與果。

    答。

    諸佛所乘。

    名之為果。

    故下合譬。

    舉佛衆德。

    而合牛車。

    菩薩所乘。

    稱之曰因。

    故下文。

    雲乘是寶車直至道場。

    故知車通因與果。

    問。

    般若正觀。

    既是車也。

    何複喻牛。

    答。

    一正觀法。

    兩儀分之。

    導引之義。

    喻之曰牛。

    運出之義。

    譬之為車。

    自餘衆德。

    有運無引。

    唯有運故。

    譬之于車。

    無道于能。

    故無牛義。

    問。

    若因位衆行有引運。

    故容譬車牛。

    佛地萬德。

    既無引運。

    何有車牛。

    答。

    于果地内德。

    則取真慧為牛。

    外用宜取六通。

    無垢以為白牛。

    駕之遊于五道生死。

    運出衆生。

    因何無有車與牛耶。

    問。

    若言正觀。

    譬之牛者。

    何故統略取慈悲心。

    而譬白牛。

    答。

    彼統略言。

    自利利他分之車牛。

    之運動。

    必由牛力。

    大乘化物。

    要賴慈悲。

    故利他德。

    譬之于牛。

    自利衆德。

    喻之曰車。

    問。

    統略所明。

    有何依據。

    答。

    合牛車文。

    初舉四智。

    而合大車。

    從愍念下。

    舉慈悲德。

    以合白牛。

    又涅槃經。

    歎如來曰大悲牛也。

    故知慈悲以喻白牛。

    問。

    何一師言。

    彼此乖角。

     答。

    大師自叙撰統略意。

    凡有六焉。

    彼第二雲。

    全癡舊通用。

    今新意。

    如合大事及火宅譬(已上)以是為言。

    全癡玄釋。

    應用統略。

    問。

    車牛既爾。

    賓從何物。

    答。

    大論賓從。

    凡有五階。

    一者果地萬德。

    為申因人賓從。

    二者三界内外為言。

    七地得無生忍。

    既出三界。

    名為登車。

    六地界内。

    名之賓從。

    三者約真似判。

    初地已上。

    稱為發一車。

    地前賓從。

    四者三十心内凡。

    詺曰登車。

    十信外凡。

    目之賓從。

    五者三十心十信。

    并為登車。

    舉手低頭等賓矣。

    一乘之義。

    深而且廣。

    略述大體。

    恐煩不具。

     教迹義第九 教迹之論紛紛然。

    是非之數難楷定。

    今因龍樹之遺風。

    而開三門程指南(大意門。

    釋名/門。

    問答門)原夫。

    至人玄心沖如。

    有無絕于内。

    宮商希然。

    稱謂淪乎外。

    三明弗韬乎輝。

    而七辨競流。

    撫會莫失之功。

    以八音雷動矣。

    睿機百差。

    靈緒千端。

    緻令玄籍彌布。

    聖教萬殊焉。

    萬殊之教。

    歸從難測。

    是以西夏東楚。

    競诤教迹。

    江左江右。

    各論教相。

    三教四衆。

    妄判佛經。

    四時五時。

    謬牽五味。

    競論是非。

    各判得失。

    誰免衆盲之愆哉。

    而今正牽佛經誠文。

    以釋教相。

    後進以為龜鏡者也。

    次述釋名。

    達摩郁多羅。

    釋教迹名雲教。

    謂上聖被下之言。

    迹即蹤迹之謂也。

    言聖人布教。

    各有歸從矣。

    此釋為宜。

    好老彭而不作焉。

    後叙問答。

    問。

    南北衆師成地群家。

    各釋教相。

    争判佛教。

    今龍樹宗。

    何以攝教。

    答。

    凡有十門。

    謂菩薩藏聲聞藏焉。

    大乘小乘焉。

    有餘無餘焉。

    有作無作焉。

    了焉。

    有邊無邊焉。

    頓漸焉。

    半滿焉。

    常無常焉。

    有量無量焉。

    聖教萬差。

    往收則盡。

    不以具足。

    十門方收。

    但一一門。

    攝之各盡。

    攝門非一。

    故有十門。

     問。

    且就初門。

    以其二藏。

    攝教若為。

    答。

    說小乘法。

    一切諸經。

    聲聞藏攝。

    說大乘法。

    一切諸教。

    菩薩藏攝。

    問。

    阿含經中。

    說菩薩法。

    是菩薩法。

    何藏攝耶。

    答。

    聲聞藏攝。

    何者小乘法中說佛。

    從凡至聖。

    教即未圓。

    理不具足。

    故攝屬聲聞藏也。

    問。

    于菩薩存三破二。

    其義不同。

    雲何渾亂。

    名菩薩藏。

     答。

    凡有四句。

    一但教菩薩。

    不化聲聞。

    謂華嚴是。

    初成道時。

    大機已熟。

    是故顯教大菩薩等。

    會無二乘。

    又機未熟。

    是故不密化二乘人。

    二顯教二乘。

    不密化大。

    三藏教是。

    小機已成。

    故顯教之。

    菩薩大器。

    不須小化。

    三顯教菩薩。

    密化二乘。

    般若。

    深密。

    淨名等經。

    菩薩大機。

    已成熟。

    故顯了教之。

    二乘之人。

    小執将移。

    大機遠動。

    是故密化。

    命說付财。

    即其事也。

    四顯教菩薩。

    顯教二乘。

    法華。

    法鼓。

    楞伽。

    涅槃等經是也。

    法華經雲。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謂顯教菩薩。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謂顯教二乘。

    若爾存三之大乘教。

    是菩薩藏中密意教。

    破二一乘。

    是菩薩藏中顯了教。

    于諸大乘。

    常住無常。

    不空異。

    準上可釋。

    問。

    既有三乘。

    應立三藏。

    雲何俱立于二藏耶。

    答。

    唯立二藏。

    凡有二義。

    一大小義。

    謂以小乘。

    為聲聞藏。

    以其大乘。

    為菩薩藏。

    二乘俱小故。

    合一藏。

    二禀教義。

    謂聲聞人。

    因果二時。

    皆得禀教。

    其辟支佛。

    因果二時。

    皆不禀教。

    或有緣覺。

    因時禀教。

    而小分耳。

    由此義故。

    但立聲聞藏。

    不立緣覺藏。

    問。

    不立緣覺藏。

    其義實爾矣。

    何不立佛藏。

    答。

    亦有二義。

    一大小義。

    對小立大。

    佛與菩薩同是大故。

    合立一藏。

    二不禀教義。

    菩薩禀教。

    佛不禀教。

    由此二義。

    不立佛藏。

    問。

    何據禀教。

    而立二藏。

    于不禀教。

    而不立之。

    答。

    将所禀教。

    從能禀人。

    而判教相。

    不禀教人。

    即無有教。

    因何得論教迹之義。

    是故但據禀教之人。

    而立二藏。

    問。

    或處明五藏。

    謂三藏。

    雜藏。

    及以菩薩藏。

    今何故但立聲聞菩薩藏。

    答。

    三藏雜藏。

    即二藏攝。

    何者三藏及以雜藏。

    但通大小。

    若是大乘三藏。

    雜藏菩薩藏攝(攝大乘論說大乘有三藏也雜/阿含序雲方等大乘為雜藏也)若是小乘三藏。

    雜藏聲聞藏攝(言雜藏者一一/明戒定慧名三藏雜說三/名雜藏)問。

    所明二藏。

    出何經論。

    答。

    涅槃經雲。

    十一部經。

    二乘所持。

    方等部名菩薩所持。

    維摩經雲。

    此經菩薩藏所攝(既雲此/經菩薩藏。

    明知小乘聲聞/藏攝即有二藏)智度論雲。

    迦葉。

    阿難。

    于王舍城。

    結集三藏。

    為聲聞藏。

    文殊。

    阿難。

    于鐵圍山。

    集摩诃衍為菩薩藏。

    地持論雲。

    唯方廣部。

    菩薩藏。

    餘十一部。

    名聲聞藏。

    摩得勒伽說方等部。

    是菩薩藏餘十一部。

    是聲聞藏。

    由是經論。

    建立二藏。

    問。

    第二大乘小乘何。

    答。

    說大乘法。

    名之大乘。

    說小乘法。

    目之小乘。

    問。

    與前何異。

    答。

    前之二藏。

    從人立名。

    此之大小。

    據法立名。

    名各異。

    攝教全同。

    于前二藏。

    既有四句。

    下九例然。

    問。

    此大小乘出何經論。

    答。

    品大經雲。

    諸天子難曰。

    我于閻浮提。

    見第二法輪。

    龍樹釋曰。

    鹿苑已轉小法輪于今複轉大法輪。

    涅槃經雲。

    昔于鹿林。

    轉小法輪。

    今于雙林。

    轉大法輪。

    中觀論雲。

    前為聲聞說小法。

    後為菩薩說大法。

    由此經論立大小乘。

    以攝教也。

    問。

    菩薩法中。

    二乘實滅。

    無性定性。

    不得成佛。

    是既有餘。

    何名無餘。

    答。

    大小相對。

    論餘無餘。

    小乘有餘。

    大乘無餘。

    據具不具。

    于大乘内。

    具餘無餘。

    若深密等。

    存三大乘。

    是有餘大。

    法華涅槃等。

    無餘大。

    于大乘中。

    具餘無餘故。

    名無餘。

    聲聞法中。

    但有有餘。

    而阙無餘。

    故稱有餘。

    例如大乘具了不了。

    為了義。

    小乘法中。

    但有不可而無了義故不了(後了不了廣/辨此義)問。

    有餘無餘。

    出何經論。

    答。

    勝鬘經雲。

    羅漢辟支。

    四智究竟。

    得蘇息處。

    亦是如來方便有餘。

    不了義說(既雲二乘實滅是有餘說。

    亦可/得言二乘無滅是無餘說)涅槃經雲。

    善男子。

    我所說亦有餘義亦無餘義(乃至)迦葉菩薩。

    白佛言。

    何等名為無餘義也。

    雲何複名一切義乎。

    佛告迦葉。

    一切者。

    唯除助道。

    常樂善法。

    是名一切。

    亦名無餘。

    其餘法者。

    亦名有。

    亦名無餘。

    由是經故。

    立餘無餘。

    以攝教矣。

    問。

    第四門那。

    答。

    二乘所觀。

    名之有作。

    大乘所觀。

    稱之無作。

    何者小乘所觀。

    望後更有應作。

    名為有作。

    大乘所觀。

    形後更無餘觀可作。

    稱曰無作。

    問。

    此二攝教。

    其趣若為。

    答。

    說二乘所觀法。

    一切皆名有作。

    說大乘所觀法。

    一切悉稱無作。

    問。

    第六邊無邊。

    第十量無量。

    與有作無作。

    是有何差别。

    答。

    此之三門。

    于四谛法。

    由義不同。

    而立三名。

    問。

    義不同那。

     答作無作名。

    從行而立(如前所釋又從人/立名如寶窟釋)邊無邊。

    及量無量名。

    随人而得。

    謂二乘智。

    乃有限量。

    如來之智。

    無有限量。

    名量無量。

    二乘之智。

    有岸極故。

    名為有邊。

    如來之智。

    無有岸極。

    名之無邊。

    是故此二從人立名(又據所觀之法立名二乘所觀法名有量有/邊大乘所觀法目無量無邊如法華疏明)。

     問。

    據何等義。

    名量無量。

    答。

    小乘法中。

    雖觀四谛。

    總相粗智。

    名為有量。

    大乘法中。

    别相細知。

    稱曰無量(寶窟有四義法華疏/三義如彼明矣)。

     問。

    此之三門。

    有何明據。

    答。

    勝鬘經雲。

    有作聖谛。

    無作聖谛。

    有量聖谛。

    無量聖谛。

    有量即有邊。

    無量是無邊。

    問。

    但舉一種義則矣。

    何勞須三。

    答。

    義實爾也。

    但以為示名義不同。

    具題三名。

    問。

    第五義何。

    答。

    說二乘法。

    名之不了。

    說大乘法。

    稱曰了義。

    問。

    就大乘教。

    自有了義及不了義。

    為新發意。

    說生死是如。

    涅槃不如化。

    名為不了義為久學人。

    說一切皆如化。

    稱為了義教。

    若爾大乘中。

    具有了不了。

    雲何今言小乘不了大乘了義。

    答。

    大小相對。

    小乘不了。

    大乘了義。

    據具不具。

    于大乘内。

    具了不了。

    故名了義。

    彼小乘。

    但有不了義。

    而無了義。

    故稱不了。

    問。

    此了不了。

    出何經論。

     答。

    涅槃經雲。

    其聲聞乘。

    名不了義。

    無上大乘。

    乃名了義。

    若言如來無常變易。

    名不了義。

    若言如來常住不變。

    是名了義。

    佛性論雲。

    說無性經。

    名不了義。

    說有性經。

    名了義經。

    如是經論。

    是其良證。

    問。

    第七頓漸。

    其義若為。

    答。

    頓說深理名之頓教。

    淺之深稱教。

    問。

    此門與前有何差别。

     答。

    頓漸一門。

    與餘九異。

    何者頓教全是大乘。

    于漸教内。

    兼大小教故九異。

    問。

    于漸教中。

    有幾何教。

    答。

    于漸教中。

    四雙八隻。

    謂漸教中。

    開之為二。

    一世間教。

    即人天教。

    二出世教。

    鹿園已去。

    終竟涅槃。

    就出世中。

    又有二種。

    一小乘教。

    阿含等是。

    二大乘教。

    般若已去。

    就大乘内。

    又有二種。

    一曰自教。

    即大品是。

    二他教。

    大品已後。

    諸方等經。

    就他教内。

    又有二種。

    一曰密教。

    法華已前。

    諸大乘經(大品亦是/密教大乘)二曰顯教。

    法華已後。

    諸方等。

    問。

    于漸教中。

    從淺至深。

    為是一人。

    為是二人。

    答。

    此是人同時異義耳。

    法寶師之所立五時。

    與此符契。

    但是攝教枝流而已。

    非是攝教之正意焉。

    問。

    頓漸二教。

    出何佛經。

    答。

    楞伽經雲。

    如來淨除衆生現流漸淨非頓。

    如庵羅果漸熟非頓。

    如來淨除衆生現流。

    頓淨非漸。

    譬如明鏡頓色像。

    由是得知。

    有頓漸教。

    問。

    第八門那。

    答。

    說聲聞法。

    名之半字。

    說大乘法。

    稱曰滿字(菩提流支亦/立半滿)問。

    半滿之言。

    出何處耶。

    答。

    涅槃經。

    為諸聲聞。

    說半字經。

    為諸菩薩。

    說毗伽論(毗伽羅論/即是滿字)問。

    第九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