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故名為是因非果果佛性與他生。
而不生他。
是故名之是果非因。
觀智菩提。
有三義同。
謂因果義同焉。
智義同焉。
能生所照義同焉。
合為一句。
是故稱之是因是果。
正因佛性。
夫非緣因亦非緣果。
故名之。
為非因非果(後四句/意如是)問。
因果同等三義意何。
答。
觀智菩提。
同望前果。
形後是因。
故因果同。
觀智菩提。
明昧不同。
而體同智。
故名智同。
觀智菩提。
同起境界。
亦還同照于彼境界。
兩性能生。
及以所照。
同是境界。
是故名能生所照同。
問。
初後四句。
同明佛性。
有何别耶。
答。
初四句明佛性車輪無始終義。
後四句明佛性三世有始終義故。
初後别。
同二義趣那。
答。
初四句明境界名因。
觀智因因。
觀智名因。
境界因因。
菩提名果。
涅槃果果。
涅槃名果菩提果果。
明義無始。
亦無有終。
謂無始終。
後四句明境界但因而無果義(始而/不終)涅槃但果而無因義(終而/不始)觀智菩提望前名果形後稱因(兼始/終義)由是義故。
名有始終。
問。
據論八不。
立五佛性。
其義若為。
答。
論八不明十二因緣。
不生不滅。
不常斷等。
所觀八不。
境界佛性。
能觀八不。
觀智佛性。
觀智明了。
菩提果性。
菩提無累。
名涅槃性。
泯上四性。
稱之正性。
問。
何以得知。
中論八不。
明十二法不生滅等。
答。
論次偈雲能說是因緣。
言因緣者。
即是十二因緣之法也。
佛說八不。
即是能說十二因緣故。
言能說是因緣。
于涅槃經。
令十二因緣具十不。
而具五性。
今此論中。
令十二因緣具八不。
而具五性。
問。
若于八不。
具五性者。
未詳八不為是佛之所觀八不。
為是論主所觀八不。
答。
俱是也。
何者。
菩提果之二智。
照于二谛八不境界。
因位觀智。
亦照二谛八不境故。
問。
今者。
八不具五性者。
何八不乎。
為是佛耶。
為是論主。
答。
俱是也。
若為如是。
答。
若據曾得。
于佛亦有觀智佛性。
故具五種。
若約當得。
菩薩亦有果與果果。
亦具五性。
若于現得。
或有或無。
問。
于何等法。
立佛性耶。
答。
中論疏雲。
因緣一法。
轉而為五。
問。
疏意若為。
答。
十二因緣一法。
轉而為五性也。
即于十二因緣之法。
建立五性。
問。
疏雲。
一法。
如何今言十二法耶。
答。
十二不同。
而同是一有為法故。
名之一法。
故不相違。
問。
因緣一法。
轉而立五。
其義若為。
答。
因緣一法。
有能生義。
有所生義。
有明了義。
有無累義。
有體法上。
有此五義。
将此五義。
展轉而立五種名字。
是故疏雲。
因緣一法。
轉而為五。
問。
所謂轉者。
為是義轉。
為是體轉。
答。
日本衆師。
傳說不同。
有雲體轉。
十二舉體。
轉而為五。
有雲義轉。
一體法上。
以義而轉。
立為五性。
有雲以能生義。
呼十二法名境界時。
十二舉體。
即是境也。
以所生義。
呼十二法。
稱觀智時。
十二舉體。
亦是智也。
故言義轉。
亦言體轉。
俱無有妨。
問。
若于衆生。
得言有理内理外不。
答。
有也。
何者。
一切諸法。
有生滅者。
理外衆生。
一切諸法。
不生滅者。
理内衆生。
問。
于二種人何有佛性。
答。
于理内外。
凡有二種。
一據得失而論内外。
謂無所得。
名之理内。
有得理外。
二約無得而談内外。
謂于無得有體有用。
用名理外。
體即理内。
今且就初而論有無。
謂理外人。
無有佛性。
理内即有。
問。
理内外人。
是誰等耶。
答。
有得凡夫乃至羅漢。
名之理外。
非但草木無有佛性。
如是等人。
亦無佛性。
無所得之凡夫聖人。
謂之理内。
如是等人。
皆有佛性。
非但衆生有其佛性。
草木亦有。
問。
衆生無佛性。
草木有佛性。
昔來未所聞。
為有明證耶。
為當自語耶。
答。
于涅槃經中。
失珠得珠喻。
喻衆生迷故。
無有其佛性。
悟故有佛性故。
彼經雲。
一闡提人。
無有佛性。
殺亦無罪。
維摩經雲。
二乘之人。
猶如燋種。
豈非是明凡聖無性。
大集經雲。
諸佛菩薩。
觀一初諸法。
無非是菩提。
若外萬法。
是非佛性。
雲何得言諸法菩提。
又涅槃經。
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
由是得知。
理内草木。
皆有佛性。
問。
理内草木。
有佛性者。
非情草木。
亦應加行成佛。
答。
有二種門。
謂依正不二門。
若據不二門。
實如所問也。
若約為二門。
衆生修成佛。
草木不能。
何者。
衆生有迷心故。
有覺悟期。
彼草木等。
無迷心故亦無覺悟。
問。
就後體用論有無性。
其義若為。
答。
理内無佛性。
理外有佛性。
問。
雲何如是。
答。
于寂滅理。
無衆生故。
亦無佛性。
于其用中。
有衆生故。
亦有佛性。
問。
五種佛性。
分體用那。
答。
前四性用第五為體。
問。
若爾菩薩不二境智。
于何處攝。
為用處耶。
為體處耶。
答。
本朝群師。
相傳不同。
有雲不二之境界性攝。
不二之智。
觀智性攝。
所以者何。
不二境智。
有發照義。
第五不爾故用攝。
有雲于第五攝。
于用不攝。
所以然者。
不二境智。
名之為體。
故用不攝。
若用處攝。
即有體用混亂之過。
問。
二傳誰是。
答。
二傳各有義。
不可判是非。
但以據理檢後傳以為勝。
不二境智。
即是體故。
自外無有甚深理故。
問。
十二因緣。
三乘同觀。
取誰境智。
以為滿性。
答。
但取菩薩所觀之境。
名境界性。
取能觀智。
為觀智性。
不取二乘境之與智。
彼生滅故。
生滅境智非佛性。
問。
六度萬行。
可出佛果。
何故但取智名佛性。
不取餘行而為佛性。
答。
萬行皆是可因佛性。
而稱觀智。
從主立名。
于萬行中。
慧為主故。
問。
菩提涅槃。
于總别中。
為是何乎。
答。
凡有三句。
謂俱總也。
俱别也。
一總一别也。
問。
何故爾耶。
答。
佛地般若果德涅槃皆具總别故。
有三句勿得偏執。
問。
第五正性。
為智為理為非理智。
答。
凡有二門。
若怙名門。
名理名智。
若離言門。
非理非智。
心言絕故。
不二法門義第六 夫解脫之源克沖斟酌之性罕測。
今分三門。
以叙玄趣(一大意。
二釋/名義三辯問答)不二者。
蓋是衆教之旨歸群聖之靈府。
淨名現病之本意。
妙德問疾之所由矣莫二之玄室入之諒确。
八萬肇啟。
絕句之嵩台。
陟之未易。
三階聿起。
則使悕玄之流。
[艹/叙]内玄室。
迥悟之賓。
遂登嵩台。
寔斯玄寂絕言幽緻。
至人環中之妙術也焉。
次釋名義。
一道清淨。
名之不二。
真極可軌。
稱之曰法。
至妙虛通。
門之謂也。
體不二之道故。
有不二之智。
由不二之智故。
能适化無方。
是則不二道。
體與用。
境将智者也。
後叙問答。
問。
言不二者。
為是教耶為是理耶。
答。
二名為教。
不二即理。
問。
理既無二。
雲何得言三階。
不二豈理三階。
答。
三階之說。
為顯不二。
顯理之教。
有其三階。
非謂三階即是理矣。
問。
理既無二辄。
何有三階。
答。
顯理之音。
有淺有深。
故成三階。
何者衆人言。
于不二未明不二。
是無言故。
稱之為淺。
文殊雖明不二無言。
猶言無言。
名之為次。
淨名鑒照不二。
無言而能無言于無言矣。
目之曰深。
問。
至理無言。
然彼文殊。
言于無言。
應得為教。
淨名鑒于理。
是無言而能無言之。
于無言此即是理。
何稱為教。
答。
淨名寄乎默然之相。
顯無言理。
所诠無言。
名之為理。
能表之相。
稱曰教矣。
是以教有三階不同。
而理無二。
問。
至理無言。
然彼文殊言無言。
故猶未極者至理也。
亦無有相。
而淨名相之于無相。
豈詣理耶。
答。
文殊既言于其無言。
亦相無相。
淨名既體理無言。
故無言無言。
亦能體乎理無相。
故無相無相。
名相斯寂。
乃窮不二。
何稱未詣。
問。
淨名既體理。
是無相。
何相無相。
答。
不相無相何等得止言。
為欲止言。
相無相耳。
問。
若也然者在言既止。
而相複存。
逃峰起壑。
奚免患乎。
答。
言猶名也。
名則為細。
相猶形也。
在形則粗。
若免細患。
必雖粗患。
粗患時未必免細。
淨名離細。
何有粗患。
峰壑俱逃。
患難何有。
問。
言不二者。
泯二辭。
無何二故。
名為不二。
答。
如色心等。
一切諸法。
無别體故。
為不二。
問。
若爾色即是心故。
名為不二耶。
答。
言不二者。
非色成心。
故名不二。
但非色心。
故曰不二。
何者色心自性。
本來寂滅。
體無二故。
問。
若言諸法本來寂滅故名不二。
是則應無能化所化。
若爾衆生。
不應成佛。
答。
以二不二義。
衆生即是佛。
何更成言佛。
但據不二二而言成佛耳。
問。
據不二義。
若言衆生即是佛者。
佛應具足一切煩惱。
答。
既言衆生本來是佛。
若爾煩惱本來寂滅。
何有煩惱。
問。
若言衆生即是佛者。
亦應得言佛即衆生。
答。
于迷衆生。
亦得雲如爾。
如言未得菩提之時。
即以菩提而為煩惱。
問。
衆生即佛之不二教。
若二緣說。
若為不二緣。
若為前緣者。
彼之二緣。
盛起二見。
何說不二。
若為後緣者。
不二之緣。
既悟不二。
何更為說。
答。
為彼二緣。
而說不二。
何者二緣二見之病将滅。
不二之悟垂生。
為說不二。
故智度論雲。
惡将滅時。
善将生時。
見佛聞法。
問。
言不二者。
為是強名。
為是定法體之名耶。
答。
此是強名。
非定體名。
何者至理未曾是二及以不二。
而強稱之曰不二矣。
是故強名。
問。
至理未曾二與不二。
若爾雲何。
強名不二而非強名之為二耶。
答。
失道之流。
多滞二見。
為泯斯二。
強名不二。
問。
彼之二見何者是乎。
答。
佛與衆生。
謂之為二。
生死涅槃謂之為二。
是二見今為欲泯此見故。
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故稱不二。
問。
汝所明義有憑據。
答。
華嚴經雲。
佛及衆生。
是無差别。
淨名經雲。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涅槃論雲。
衆生即佛。
故名為密。
中觀論雲。
生死涅槃。
本無二際。
故知衆生與佛不二。
問。
衆生即是佛。
何由有六道。
答。
斯處幽微。
難以言辯。
必須觀心乃契玄宗。
今仿佛言。
于道未曾二。
于緣未始一。
于道未曾二。
衆生即是佛。
于緣未始一。
六道異法身。
六道異法身。
六道覆法身。
名為如來藏。
問。
斯乃由來舊轍。
何謂即曰虛宗。
答。
隐顯之說。
親經金吻。
言不可異。
意即不同。
問語言既同。
意因何異。
答。
非别有六道而為覆法身。
亦非别法身以隐乎六道。
若别有法身。
隐在六道内。
猶壁内有柱蓋。
是身見流。
雲何得名為中道佛性耶。
問。
若非别法身隐乎六道内。
能覆所處所覆義。
雲何得成哉。
答。
道本無六。
衆生颠倒。
橫謂六道。
而不得悟。
六道即是本自法身。
是故六道覆于法身。
故法身隐之于六道。
名曰如來藏若悟六道本自法身。
即法身顯。
隐顯大宗。
其意若斯。
問。
六道衆生。
覆法身者。
何故大經雲。
佛性遍覆。
猶如虛空。
豈容得言六道衆生覆法身耶。
答。
佛性廣大。
六道衆生。
常在佛性。
倒謂衆生。
常出佛性。
常在佛性故。
佛性即覆于衆生。
恒出佛性故。
衆生即覆乎佛性(言佛性者/法身異名)問。
既得互覆。
應得互藏。
若互藏者。
六道衆生。
覆法身故。
名如來藏。
佛性法身。
覆衆生故。
亦應名為如來藏耶。
答。
亦有斯義。
衆生無六。
橫謂六道。
是故六道。
覆乎法身。
即隐于六道内。
六道能藏法身。
所藏名如來藏。
橫謂六道。
不出法身。
六藏恒在于法身内法。
法身常覆六道衆生。
法身能藏。
六道所藏。
是故亦得名衆生藏。
問。
六道衆生覆法身故。
法身不現法身佛性。
覆衆生故。
六道亦應不顯現耶。
答。
倒義不成。
何者六道衆生覆法身者。
是隐覆故。
名之為覆。
法身佛性。
覆六道者。
是廣大故。
稱覆而已。
由隐覆故。
名之為覆。
法身不現。
廣大義故。
稱之曰覆。
于緣六道每常現前。
問。
于緣六道常現前故。
可覆法身。
于道未曾六道生死。
法身雲何覆六道耶。
答。
六道異乎法身。
法身不異六道。
六道異于法身故。
六道覆法身。
法身不異六道故。
六道常在法身。
法身廣大故。
名覆六道耳。
故大品經雲無有一法出法性外。
問。
于迷六道常現前。
故但見六道。
不見法身。
于悟未曾六道生死。
但見法身。
而應不見六道衆生。
答。
誠如所問。
問。
若爾迷者。
不見法身故。
凡夫叵接乎聖矣。
悟者不見六道衆生故。
聖容不化于凡耶。
豈非凡聖兩隔。
感應斯絕乎。
答。
蓋是未領不見之崇。
故與隔絕之難而已。
向言不見。
此是于了悟。
曰無六道。
故言不見耳。
若有六道猶尚斯迷。
何名了悟。
夫雖了悟無有六道。
而複見于迷恒六道。
是故凡聖之道交接。
感應莫絕。
問。
若不見于六道生死。
可得異迷。
若見于迷恒是六道。
則應與迷同亦迷矣。
答。
雖見于迷六道生死。
而不如迷人之所見。
故不同迷。
是故法華雲。
不如三界見于三界。
華嚴經雲。
随順衆生故。
普入諸世間。
智慧常寂然。
不同世所見。
問。
不二法為盡以不。
答。
攝法即周。
何者不二莫言不窮。
靡理不周。
文約義豐。
意遠理深。
斯乃不二之矣。
問。
不二之言。
但是主理。
未互二教據三谛言。
但是非真非俗中道。
未論二谛。
雲何得言攝法即周。
答。
不二之言。
通理與教。
以不二教顯不二理故。
不二言該羅理教一。
不二亦通三谛。
是故不二。
亦兼體用
而不生他。
是故名之是果非因。
觀智菩提。
有三義同。
謂因果義同焉。
智義同焉。
能生所照義同焉。
合為一句。
是故稱之是因是果。
正因佛性。
夫非緣因亦非緣果。
故名之。
為非因非果(後四句/意如是)問。
因果同等三義意何。
答。
觀智菩提。
同望前果。
形後是因。
故因果同。
觀智菩提。
明昧不同。
而體同智。
故名智同。
觀智菩提。
同起境界。
亦還同照于彼境界。
兩性能生。
及以所照。
同是境界。
是故名能生所照同。
問。
初後四句。
同明佛性。
有何别耶。
答。
初四句明佛性車輪無始終義。
後四句明佛性三世有始終義故。
初後别。
同二義趣那。
答。
初四句明境界名因。
觀智因因。
觀智名因。
境界因因。
菩提名果。
涅槃果果。
涅槃名果菩提果果。
明義無始。
亦無有終。
謂無始終。
後四句明境界但因而無果義(始而/不終)涅槃但果而無因義(終而/不始)觀智菩提望前名果形後稱因(兼始/終義)由是義故。
名有始終。
問。
據論八不。
立五佛性。
其義若為。
答。
論八不明十二因緣。
不生不滅。
不常斷等。
所觀八不。
境界佛性。
能觀八不。
觀智佛性。
觀智明了。
菩提果性。
菩提無累。
名涅槃性。
泯上四性。
稱之正性。
問。
何以得知。
中論八不。
明十二法不生滅等。
答。
論次偈雲能說是因緣。
言因緣者。
即是十二因緣之法也。
佛說八不。
即是能說十二因緣故。
言能說是因緣。
于涅槃經。
令十二因緣具十不。
而具五性。
今此論中。
令十二因緣具八不。
而具五性。
問。
若于八不。
具五性者。
未詳八不為是佛之所觀八不。
為是論主所觀八不。
答。
俱是也。
何者。
菩提果之二智。
照于二谛八不境界。
因位觀智。
亦照二谛八不境故。
問。
今者。
八不具五性者。
何八不乎。
為是佛耶。
為是論主。
答。
俱是也。
若為如是。
答。
若據曾得。
于佛亦有觀智佛性。
故具五種。
若約當得。
菩薩亦有果與果果。
亦具五性。
若于現得。
或有或無。
問。
于何等法。
立佛性耶。
答。
中論疏雲。
因緣一法。
轉而為五。
問。
疏意若為。
答。
十二因緣一法。
轉而為五性也。
即于十二因緣之法。
建立五性。
問。
疏雲。
一法。
如何今言十二法耶。
答。
十二不同。
而同是一有為法故。
名之一法。
故不相違。
問。
因緣一法。
轉而立五。
其義若為。
答。
因緣一法。
有能生義。
有所生義。
有明了義。
有無累義。
有體法上。
有此五義。
将此五義。
展轉而立五種名字。
是故疏雲。
因緣一法。
轉而為五。
問。
所謂轉者。
為是義轉。
為是體轉。
答。
日本衆師。
傳說不同。
有雲體轉。
十二舉體。
轉而為五。
有雲義轉。
一體法上。
以義而轉。
立為五性。
有雲以能生義。
呼十二法名境界時。
十二舉體。
即是境也。
以所生義。
呼十二法。
稱觀智時。
十二舉體。
亦是智也。
故言義轉。
亦言體轉。
俱無有妨。
問。
若于衆生。
得言有理内理外不。
答。
有也。
何者。
一切諸法。
有生滅者。
理外衆生。
一切諸法。
不生滅者。
理内衆生。
問。
于二種人何有佛性。
答。
于理内外。
凡有二種。
一據得失而論内外。
謂無所得。
名之理内。
有得理外。
二約無得而談内外。
謂于無得有體有用。
用名理外。
體即理内。
今且就初而論有無。
謂理外人。
無有佛性。
理内即有。
問。
理内外人。
是誰等耶。
答。
有得凡夫乃至羅漢。
名之理外。
非但草木無有佛性。
如是等人。
亦無佛性。
無所得之凡夫聖人。
謂之理内。
如是等人。
皆有佛性。
非但衆生有其佛性。
草木亦有。
問。
衆生無佛性。
草木有佛性。
昔來未所聞。
為有明證耶。
為當自語耶。
答。
于涅槃經中。
失珠得珠喻。
喻衆生迷故。
無有其佛性。
悟故有佛性故。
彼經雲。
一闡提人。
無有佛性。
殺亦無罪。
維摩經雲。
二乘之人。
猶如燋種。
豈非是明凡聖無性。
大集經雲。
諸佛菩薩。
觀一初諸法。
無非是菩提。
若外萬法。
是非佛性。
雲何得言諸法菩提。
又涅槃經。
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
由是得知。
理内草木。
皆有佛性。
問。
理内草木。
有佛性者。
非情草木。
亦應加行成佛。
答。
有二種門。
謂依正不二門。
若據不二門。
實如所問也。
若約為二門。
衆生修成佛。
草木不能。
何者。
衆生有迷心故。
有覺悟期。
彼草木等。
無迷心故亦無覺悟。
問。
就後體用論有無性。
其義若為。
答。
理内無佛性。
理外有佛性。
問。
雲何如是。
答。
于寂滅理。
無衆生故。
亦無佛性。
于其用中。
有衆生故。
亦有佛性。
問。
五種佛性。
分體用那。
答。
前四性用第五為體。
問。
若爾菩薩不二境智。
于何處攝。
為用處耶。
為體處耶。
答。
本朝群師。
相傳不同。
有雲不二之境界性攝。
不二之智。
觀智性攝。
所以者何。
不二境智。
有發照義。
第五不爾故用攝。
有雲于第五攝。
于用不攝。
所以然者。
不二境智。
名之為體。
故用不攝。
若用處攝。
即有體用混亂之過。
問。
二傳誰是。
答。
二傳各有義。
不可判是非。
但以據理檢後傳以為勝。
不二境智。
即是體故。
自外無有甚深理故。
問。
十二因緣。
三乘同觀。
取誰境智。
以為滿性。
答。
但取菩薩所觀之境。
名境界性。
取能觀智。
為觀智性。
不取二乘境之與智。
彼生滅故。
生滅境智非佛性。
問。
六度萬行。
可出佛果。
何故但取智名佛性。
不取餘行而為佛性。
答。
萬行皆是可因佛性。
而稱觀智。
從主立名。
于萬行中。
慧為主故。
問。
菩提涅槃。
于總别中。
為是何乎。
答。
凡有三句。
謂俱總也。
俱别也。
一總一别也。
問。
何故爾耶。
答。
佛地般若果德涅槃皆具總别故。
有三句勿得偏執。
問。
第五正性。
為智為理為非理智。
答。
凡有二門。
若怙名門。
名理名智。
若離言門。
非理非智。
心言絕故。
不二法門義第六 夫解脫之源克沖斟酌之性罕測。
今分三門。
以叙玄趣(一大意。
二釋/名義三辯問答)不二者。
蓋是衆教之旨歸群聖之靈府。
淨名現病之本意。
妙德問疾之所由矣莫二之玄室入之諒确。
八萬肇啟。
絕句之嵩台。
陟之未易。
三階聿起。
則使悕玄之流。
[艹/叙]内玄室。
迥悟之賓。
遂登嵩台。
寔斯玄寂絕言幽緻。
至人環中之妙術也焉。
次釋名義。
一道清淨。
名之不二。
真極可軌。
稱之曰法。
至妙虛通。
門之謂也。
體不二之道故。
有不二之智。
由不二之智故。
能适化無方。
是則不二道。
體與用。
境将智者也。
後叙問答。
問。
言不二者。
為是教耶為是理耶。
答。
二名為教。
不二即理。
問。
理既無二。
雲何得言三階。
不二豈理三階。
答。
三階之說。
為顯不二。
顯理之教。
有其三階。
非謂三階即是理矣。
問。
理既無二辄。
何有三階。
答。
顯理之音。
有淺有深。
故成三階。
何者衆人言。
于不二未明不二。
是無言故。
稱之為淺。
文殊雖明不二無言。
猶言無言。
名之為次。
淨名鑒照不二。
無言而能無言于無言矣。
目之曰深。
問。
至理無言。
然彼文殊。
言于無言。
應得為教。
淨名鑒于理。
是無言而能無言之。
于無言此即是理。
何稱為教。
答。
淨名寄乎默然之相。
顯無言理。
所诠無言。
名之為理。
能表之相。
稱曰教矣。
是以教有三階不同。
而理無二。
問。
至理無言。
然彼文殊言無言。
故猶未極者至理也。
亦無有相。
而淨名相之于無相。
豈詣理耶。
答。
文殊既言于其無言。
亦相無相。
淨名既體理無言。
故無言無言。
亦能體乎理無相。
故無相無相。
名相斯寂。
乃窮不二。
何稱未詣。
問。
淨名既體理。
是無相。
何相無相。
答。
不相無相何等得止言。
為欲止言。
相無相耳。
問。
若也然者在言既止。
而相複存。
逃峰起壑。
奚免患乎。
答。
言猶名也。
名則為細。
相猶形也。
在形則粗。
若免細患。
必雖粗患。
粗患時未必免細。
淨名離細。
何有粗患。
峰壑俱逃。
患難何有。
問。
言不二者。
泯二辭。
無何二故。
名為不二。
答。
如色心等。
一切諸法。
無别體故。
為不二。
問。
若爾色即是心故。
名為不二耶。
答。
言不二者。
非色成心。
故名不二。
但非色心。
故曰不二。
何者色心自性。
本來寂滅。
體無二故。
問。
若言諸法本來寂滅故名不二。
是則應無能化所化。
若爾衆生。
不應成佛。
答。
以二不二義。
衆生即是佛。
何更成言佛。
但據不二二而言成佛耳。
問。
據不二義。
若言衆生即是佛者。
佛應具足一切煩惱。
答。
既言衆生本來是佛。
若爾煩惱本來寂滅。
何有煩惱。
問。
若言衆生即是佛者。
亦應得言佛即衆生。
答。
于迷衆生。
亦得雲如爾。
如言未得菩提之時。
即以菩提而為煩惱。
問。
衆生即佛之不二教。
若二緣說。
若為不二緣。
若為前緣者。
彼之二緣。
盛起二見。
何說不二。
若為後緣者。
不二之緣。
既悟不二。
何更為說。
答。
為彼二緣。
而說不二。
何者二緣二見之病将滅。
不二之悟垂生。
為說不二。
故智度論雲。
惡将滅時。
善将生時。
見佛聞法。
問。
言不二者。
為是強名。
為是定法體之名耶。
答。
此是強名。
非定體名。
何者至理未曾是二及以不二。
而強稱之曰不二矣。
是故強名。
問。
至理未曾二與不二。
若爾雲何。
強名不二而非強名之為二耶。
答。
失道之流。
多滞二見。
為泯斯二。
強名不二。
問。
彼之二見何者是乎。
答。
佛與衆生。
謂之為二。
生死涅槃謂之為二。
是二見今為欲泯此見故。
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故稱不二。
問。
汝所明義有憑據。
答。
華嚴經雲。
佛及衆生。
是無差别。
淨名經雲。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涅槃論雲。
衆生即佛。
故名為密。
中觀論雲。
生死涅槃。
本無二際。
故知衆生與佛不二。
問。
衆生即是佛。
何由有六道。
答。
斯處幽微。
難以言辯。
必須觀心乃契玄宗。
今仿佛言。
于道未曾二。
于緣未始一。
于道未曾二。
衆生即是佛。
于緣未始一。
六道異法身。
六道異法身。
六道覆法身。
名為如來藏。
問。
斯乃由來舊轍。
何謂即曰虛宗。
答。
隐顯之說。
親經金吻。
言不可異。
意即不同。
問語言既同。
意因何異。
答。
非别有六道而為覆法身。
亦非别法身以隐乎六道。
若别有法身。
隐在六道内。
猶壁内有柱蓋。
是身見流。
雲何得名為中道佛性耶。
問。
若非别法身隐乎六道内。
能覆所處所覆義。
雲何得成哉。
答。
道本無六。
衆生颠倒。
橫謂六道。
而不得悟。
六道即是本自法身。
是故六道覆于法身。
故法身隐之于六道。
名曰如來藏若悟六道本自法身。
即法身顯。
隐顯大宗。
其意若斯。
問。
六道衆生。
覆法身者。
何故大經雲。
佛性遍覆。
猶如虛空。
豈容得言六道衆生覆法身耶。
答。
佛性廣大。
六道衆生。
常在佛性。
倒謂衆生。
常出佛性。
常在佛性故。
佛性即覆于衆生。
恒出佛性故。
衆生即覆乎佛性(言佛性者/法身異名)問。
既得互覆。
應得互藏。
若互藏者。
六道衆生。
覆法身故。
名如來藏。
佛性法身。
覆衆生故。
亦應名為如來藏耶。
答。
亦有斯義。
衆生無六。
橫謂六道。
是故六道。
覆乎法身。
即隐于六道内。
六道能藏法身。
所藏名如來藏。
橫謂六道。
不出法身。
六藏恒在于法身内法。
法身常覆六道衆生。
法身能藏。
六道所藏。
是故亦得名衆生藏。
問。
六道衆生覆法身故。
法身不現法身佛性。
覆衆生故。
六道亦應不顯現耶。
答。
倒義不成。
何者六道衆生覆法身者。
是隐覆故。
名之為覆。
法身佛性。
覆六道者。
是廣大故。
稱覆而已。
由隐覆故。
名之為覆。
法身不現。
廣大義故。
稱之曰覆。
于緣六道每常現前。
問。
于緣六道常現前故。
可覆法身。
于道未曾六道生死。
法身雲何覆六道耶。
答。
六道異乎法身。
法身不異六道。
六道異于法身故。
六道覆法身。
法身不異六道故。
六道常在法身。
法身廣大故。
名覆六道耳。
故大品經雲無有一法出法性外。
問。
于迷六道常現前。
故但見六道。
不見法身。
于悟未曾六道生死。
但見法身。
而應不見六道衆生。
答。
誠如所問。
問。
若爾迷者。
不見法身故。
凡夫叵接乎聖矣。
悟者不見六道衆生故。
聖容不化于凡耶。
豈非凡聖兩隔。
感應斯絕乎。
答。
蓋是未領不見之崇。
故與隔絕之難而已。
向言不見。
此是于了悟。
曰無六道。
故言不見耳。
若有六道猶尚斯迷。
何名了悟。
夫雖了悟無有六道。
而複見于迷恒六道。
是故凡聖之道交接。
感應莫絕。
問。
若不見于六道生死。
可得異迷。
若見于迷恒是六道。
則應與迷同亦迷矣。
答。
雖見于迷六道生死。
而不如迷人之所見。
故不同迷。
是故法華雲。
不如三界見于三界。
華嚴經雲。
随順衆生故。
普入諸世間。
智慧常寂然。
不同世所見。
問。
不二法為盡以不。
答。
攝法即周。
何者不二莫言不窮。
靡理不周。
文約義豐。
意遠理深。
斯乃不二之矣。
問。
不二之言。
但是主理。
未互二教據三谛言。
但是非真非俗中道。
未論二谛。
雲何得言攝法即周。
答。
不二之言。
通理與教。
以不二教顯不二理故。
不二言該羅理教一。
不二亦通三谛。
是故不二。
亦兼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