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九

關燈
雲雲)今謂。

    王出家已。

    稱法藏比丘。

    隻是一人兩名出之。

    故雲法藏比丘願無二乘也。

    今言聲聞者等。

    第二師會雲。

    今經言聲聞者。

    本是聲聞故。

    今雖菩薩仍本立名也。

    今謂。

    如香積已下大師許也。

    香積佛國。

    即衆香世界。

    如維摩說。

    于此評文。

    學者二義。

    一義雲。

    所無聲聞義。

    西方似如香積佛國。

    無二乘名。

    是本願故。

    然觀經雲。

    有故知應化而有聲聞也。

     如第五門雲。

    實無禽獸。

    而有應禽獸也。

     一義雲。

    如彼香積佛國。

    全無聲聞。

    然此經不同彼說。

    而言有聲聞。

    故知。

    彼國無聲聞。

    此國有聲聞也。

    此則指香積極樂有無不同。

    應有聲聞者。

    可有聲聞。

    非應化也。

     如第五門雲。

    應無胎生之應言也。

    豈言應化而無胎也。

    以應化生亦有胎生。

    故略之。

     難後義雲。

    若爾。

    何故但言有聲聞。

    然不會通無聲聞文耶。

    答。

    第一說雲退菩提心取小果。

    則已會竟。

    以退菩提心人非決定守小果故。

    說言無者無決定者也。

    如無量壽論雲。

    無譏嫌名無二乘種也(更思之) 往生論雲。

    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雲雲) 玄雲。

    第四有天人無天人者。

    經雲非天非人。

    若依文則是一相。

    豈可分别是人是天。

    而文雲。

    因順餘方故。

    有天人之名者。

    此有時勝者為天。

    劣者為人。

    欲引穢土人天生于淨土。

    實無人天别也(文) 雙卷經上雲鹹同一類形無異狀。

    但因順餘方。

    有天人之名。

    顔貌端政。

    超世稀有。

    容色微妙。

    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文) 則是一相者。

    經雲鹹同一類故。

    此有時勝者為天。

    等者。

    于彼國中。

    有時說人天名也。

    勝劣者。

    總相雖同非無少異。

    如二菩薩勝。

    餘菩薩等故。

    雲有勝劣也。

    今謂之。

    或可在地者名人。

    虛空者名天。

    此亦住處土下。

    得名勝劣。

    然非正意也。

     玄第五有胎生無胎生者。

    皆應化生。

    應無胎生。

    而經言下輩受胎生者。

    此非胞胎。

    于華台中久不出故。

    言胎生非實胎生。

    禽獸之類亦如是。

    實無禽獸。

    而有應禽獸故。

    經雲池中有凫雁等也(文)皆應化生者。

    若對實生者。

    以變化随物名為應化。

    此中約四生中胎化生。

    論故雲可是化生也。

    經言下輩受胎生者。

    平等覺經雲。

    中下輩人。

    五百歲在于胎生(過度人道經亦爾)今言下輩者。

    對上。

    通以中下也。

    禽獸亦然者。

    胎生非實。

    禽獸亦爾。

    細論之。

    胎生但有名。

    無應胞胎。

    禽獸非變化之相故有異也(若細尋非無其相耳) 雙卷下雲。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

    汝複見不。

    對曰。

    已見。

    其胎生者。

    所居宮殿。

    或百由旬。

    或五百由旬(佛告阿難也)○何因何緣。

    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

    若有衆生。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

    ○此諸衆衆。

    彼宮殿壽五百歲。

    常不見佛。

    ○是故于彼國謂之胎生(文) 疑心而生者。

    在宮殿中。

    不見佛僧。

    如穢土胎生不見外事故。

    類以為名。

    非在胞胎名胎生也。

    準此釋文既雲下輩故。

    知胎生非是九品外也。

    又此經言。

    在宮殿中。

    而釋雲在華胎者。

    寶積經雲(無量壽會。

    與雙卷同本)彼等菩薩處華胎中。

    如遊園菀宮殿之想(雲雲)或于外相唯蓮華唯宮殿。

    淨土事微妙故不相妨也。

     問。

    十信已前外凡夫人。

    生西方淨土耶。

    答。

    淨影觀經義記雲。

    善趣已前常沒罪人亦得往生(取意)嘉祥意同。

    故三福善中。

    初是世間凡夫善。

    亦名舊善。

    佛未出世已有此善。

    不及小乘。

    故知十信已前亦得往生也。

    又雲。

    有所得因亦得往生故。

    知未入菩薩位者。

    并得往生也。

    雖未入菩薩位。

    要須發故一念菩提心方得生矣。

     觀經疏雲。

    二約所化論因果者。

    有通别二門。

    通論以三福十六種觀。

    皆是生淨土因。

    别則以菩提心為業主。

    餘善為緣。

    故雙觀經雲。

    十念菩提為因得生。

    此之菩提業非但生淨土而已。

    終至佛果為因。

    但衆生聞佛道長遠。

    望岸而退故。

    示淨土近果。

    作進趣之緣。

    為淨土因故。

    經曰易往而無人也。

    畢竟成佛之本故。

    經雲始發菩提心。

    能動無邊生死大海也。

    ○問。

    為方得因生無得因生。

    答。

    二義皆有之。

    問。

    以禅定為本不。

    答。

    然。

    三界禅定有二種。

    謂有得無得也(文)雙卷經雲。

    念彌陀佛十念。

    又雲。

    發菩提心。

    今合引之。

    又菩提心者。

    緣菩提心念佛。

    即念菩提心。

    故雲爾。

    問。

    既雲菩提心為業主。

    應是必入十信已上。

    故論雲大乘善根界也。

    今依何文理。

    雲十信已前亦得生耶。

    答。

    大乘善根通寬内外十信。

    要在無所得信。

    然疏解雲。

    有得無得二皆為因。

    故信位亦得生也。

    問。

    何要以無所得信為十信耶。

    答。

    法華疏雲。

    天親論主。

    以無所得為成佛因故。

    謂發菩提心所得善根。

    能證菩提心。

    非諸凡夫及二乘也(取意。

    可見方便品疏)問。

    既有所得。

    此中何故言要發菩提心為業主耶。

    ○又疏下文雲。

    滞貪所發菩提心業不得往。

    又雲。

    但觀琉璃寶地。

    不得滅罪。

    以識依正因緣悟解中道乃得滅罪(雲雲)若爾。

    要以無所得方得往生何言未入信位生耶。

    答。

    義有通别。

    通論。

    一念佛願欣淨厭穢有所得心。

    亦是菩提心。

    亦名無所得。

    順無所得故。

    得發此心。

    亦名初發心也。

    然于無所得明了悟解。

    乃名入信位也。

    阿羅漢初雖信大。

    而未入十信。

    要決定心方乃得入。

    由此應知凡夫學入遇善知識。

    聞他方淨土。

    一念欣厭。

    與無貪等三善根相應心。

    乘佛大功德緣力強故。

    得名發心。

    雖有相心亦得往生。

    小乘三果及七方便。

    一聞則生。

    何必深耶。

    下品不及故非十信。

    若依通門相攝言之。

    亦名初發菩提心者。

    亦名信位也。

     觀經疏雲(序王)○或現穢質令生厭心。

    或示淨處便修勝善。

    是以思惟夫人遇此惡緣。

    厭累苦之世。

    欣勝樂之地。

    由是佛現金台示十方界淨妙之國。

    令此今緣撰取所樂。

    夫人情感安養極樂。

    如來廣說淨土勝果正業妙因(雲雲)又雲。

    問佛普現十方淨土。

    夫人何意願生西方阿彌陀佛耶。

    如華嚴所辨。

    百萬阿僧祇品淨土。

    西方彌陀最是下品。

    既是下品。

    何故願往生耶。

    解雲。

    始舍穢入淨。

    餘淨不易可階。

    為是因緣。

    唯得往生西方淨土(文) 起信論雲。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

    欲求正信。

    其心怯弱。

    以住于此娑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

    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

    随願得生他方佛土。

    常見諸佛。

    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

    回向願求生彼世界。

    則得往生。

    常見佛故。

    修無有退。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文) 論文既雲欲求正信。

    故知未入十信位中。

     觀經疏雲。

    今明○可雲有方便生三界。

    實生三界。

    但以惑用為明之。

    何以知然。

    雙卷經雲。

    三十三天依何而住。

    佛言。

    依業報住。

    以義制之。

    有三界也。

    問。

    彼土三界。

    但就果報勝劣明三界者。

    為此地悭貪所發。

    菩提業得生得彼土不。

    答。

    滞貪所發勝業不生淨土。

    唯以一時廣濟之心為菩提心。

    雖未現起。

    而未斷之煩惱具足有之。

    以勝劣業回向淨土。

    命終得生(文) 問。

    何故悭貪菩提心。

    又何雲一時廣濟之心耶。

    答。

    凡論滞貪者。

    未斷煩惱人所發有漏善心。

    皆名滞貪。

    以未斷故。

    以所緣縛故。

    今不依此義。

    具足煩惱亦生彼故。

    問。

    若爾。

    雲何滞悭貪而發菩提心耶。

    答。

    雖未斷貪。

    而伏不起。

    不名滞貪。

    若數起貪适發勝業為悭貪心之耶。

     陵雜名為滞貪。

    亦非與貪相應而起。

    若相應者。

    是染污心何名勝業。

    故知此中為貪所引。

    而性是名滞貪耳。

    問。

    如何悭貪引勝業耶。

    答。

    欣樂西方。

    五塵妙境。

    為自受樂。

    因此願生。

    如難陀為欲求上天。

    有一比丘願生妙善等也。

    所言一時廣濟心者。

    欲令衆生同離雜惡淨佛國不唯自身。

    名為廣濟。

    此心非恒(乃至)一念十念。

    故名一時。

    此是無貪所引勝業。

    翻上可知。

    問。

    此心雖是十念一時。

    凡夫惡人何辄起。

    答。

    易往無人。

    良由此也。

    然由如來勝方便故。

    任運得發廣大心也。

    如念觀音三毒不起。

    以念佛故。

    似佛心生。

    是名親近熏習力也。

    如衣無香熏之今有。

    凡夫本無廣濟之心。

    由佛勝緣。

    自然得發廣濟心也。

     疏又雲。

    何意說此淨業耶。

    為未來世一切衆生故。

    說此淨業也。

     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等文。

     三福業 疏雲。

    此三種攝一切盡。

    何者。

    初一是世間凡夫善。

    第二是小乘善。

    第三是大乘善。

    所以第一是世間凡夫善者。

    文雲孝養父母修行十善等。

    受三歸五戒。

    第二始明受三歸五戒前。

    宜明孝養父母修行十善。

    故知。

    是世間凡夫善。

    亦是舊善。

    佛未生時。

    已有此善故。

    名舊善(雲雲)餘二如文。

     經雲○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問。

    十善勝五戒。

    然何第二始受五戒前修十善耶。

    答。

    十善是舊善。

    五戒佛始制。

    别依作法而得故。

    作如此次第也。

     又雲。

    然此三善得是三人。

    得是一人。

    三人者如向。

    得是一人者。

    始從凡夫任運修習此善。

    次入佛法。

    受三歸五戒。

    乃至從小入大乘。

    始終一人具足修此三善也(文) 既有三人别修。

    故知有以世善。

    但由十念願助之生。

     又雲。

    今此中明三種善生一淨土。

    何以知爾今明三種善西方彌陀淨土故。

    知三種一種土(文)(名三福業。

    為三福善) 次文雲。

    問。

    既有三種善因。

    那得俱生一種淨土耶。

    解雲。

    此三種雖同生一種淨土。

    于此淨土中果報不同。

    因有淺深。

    得果亦勝劣。

    如此間穢土中。

    衆生雖同在穢土。

    而貴賤升沉不同。

    生彼國亦爾也(文) 三種善人生彼已所受相通無有障礙不同人天欲色界等故。

    故一土也。

     又雲。

    此三種皆是淨心。

    孝養父母心。

    此心亦淨(乃至)發菩提心亦淨。

    以三種心皆淨故。

    得土亦淨。

    所以維摩雲。

    以其心淨故佛土淨也。

    若得此心。

    亦此則是西方淨土(雲雲) 又雲。

    上品則大乘善。

    中品則聲聞人天善(文) 問。

    安養世界分段變易中何。

    答。

    分段。

    問。

    香積佛國。

    及華藏世界。

    二種生死所攝欤。

    答。

    華藏世界。

    地上菩薩所居。

    是變易也。

    然地前菩薩見舍那淨土故。

    應通分段。

    香積佛土應是地前所見外應身土。

    地前未離分段。

    未受變易故維摩經見阿●品說。

    請香飯于香積。

    人天二乘俱受用之。

    故非變易果報土也(更思之) 仁王疏雲。

    三賢。

    住分段同居報土。

    十聖。

    實報無障礙報土(文)違之。

    香積非同居故非分段。

     疏雲。

    今雲。

    此應是分段生死。

    何以知之。

    世自在王佛所為國王而發心出家。

    始發四十八願。

    造此淨土。

    又彼土壽雖無量。

    必終訖故。

    知彼土分段生死(乃至)蓮華藏世界是分段變易。

    無量壽土是變易分段(變易分段者變易之分段雲也)又雲(大乘小乘觀生滅無生滅觀)乃是彼大乘中生滅觀耶。

    此雖通生滅無生滅。

    觀但生滅觀。

    ○但彼劫數長此之間。

    此間一劫為彼一日一夜。

    又彼佛生異此王宮。

    彼佛真坐菩提樹下化生。

    徒衆亦化生。

    随此五種故。

    知生滅觀(雲雲) 時節。

    化主。

    所化。

    發心。

    徒衆。

    為五種淨也。

     疏又雲。

    此佛壽半閻浮提微塵數劫滅度(雲雲) 問。

    餘經中說(鼓音聲經)阿彌陀有父母。

    今何雲直座菩提樹下化生耶。

    答。

    有父母者。

    據穢土佛。

    今淨土故雲化生不相違矣。

     問。

    淨土中彌陀是化生者有文證耶。

    答。

    今所未見。

    然且應言所化衆生皆是化生故。

    能化佛亦随化生。

    尋之。

     問。

    阿彌陀佛身量相好如何。

    答。

    觀經雲。

    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文) 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随形好(雲雲) 疏雲。

    是身則三十二相。

    則是應身(雲雲)想像觀文中。

     又雲(相像觀真觀)此并就應身中作如此二觀。

    前想像觀應身。

    今真觀應身。

    則是觀無量壽佛之真身也。

    ○然釋迦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彼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好。

    ○然複有佛身相。

    遍滿虛空。

    所有徒衆亦遍滿虛空。

    所以有如此不同者皆為适緣所見故也(文) 雙卷經雲。

    其道場樹四百萬裡(略) 若以觀經定量者。

    此樹是化身所居也。

    或約彼方說數量(矣) 有人雲。

    八萬四千相好者。

    觀想境界也。

    非凡夫所見。

    學者多雲。

    中下品生人凡夫二乘輩。

    生彼得見八萬四千相好(雲雲) 難前義雲。

    前像觀未見極樂能化實身。

    今是真實見彼佛身故。

    知分段凡夫二乘所見也。

    今通雲像者約初門以名。

    故疏雲前依丈六身觀初想像彼佛花台。

    經雲。

    此花是法藏比丘願力所成(略)既雲願力所成。

    故知像中則觀彼佛願力所成依正二果。

    然以後觀為真身者。

    十地所見。

    是凡夫所見之本。

    如此方舍那釋迦故。

    雲作本迹名(疏釋)難後義雲。

    心地觀經說。

    為化十地菩薩現八萬四千相好(雲雲) 又道場樹量小故。

    知極樂凡夫化生。

    是三十二相。

    非八萬四千相也。

    有人引觀佛三昧經雲。

    毗婆屍佛有八萬四千相。

    故知凡夫所見亦有此相。

    此佛娑婆七佛初故。

    難雲。

    此亦觀想境界。

    如彌陀例之。

    又有引觀佛經雲。

    為諸菩薩八萬四千相(雲雲)極樂雖是分段猶為大乘善根界。

    以菩薩正為所化故。

    知八萬四千相。

    非心地上之所見也。

     問。

    造惡衆生臨終聞彼土得者。

    四重五逆謗法等罪人皆得生耶。

    答。

    十惡四重五逆并得往生。

    謗法闡提不明生也。

     疏雲。

    明惡。

    有三人。

    初明作十惡。

    次明四重。

    後明作五逆。

    不明謗法闡提。

    故明惡不盡。

    十惡四重五逆。

    并得生西方。

    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闡提不信法。

    臨終雖為說有無量壽佛。

    彼經不信故。

    不得往生。

    又謗法亦爾。

    如小乘人。

    聞說有十方佛。

    不信故不得往生也(文) 此文二義。

    一義雲。

    謗法闡提二人不生。

    一義雲。

    謗法此身中信改悔。

    雖未滅罪但先信受歸已罪滅亦得往生。

    闡提亦爾。

    續亦生故。

    雲明惡不盡。

    但說不盡。

    非無義也。

    又言不信故不生。

    明知謗時不生。

    然逆罪造惡時短。

    後時得生。

    謗法時長。

    多分不信。

    故隐不說。

    又小乘人不信不生。

    然經言生故。

    且就不信之者言不生也。

    問。

    大經說往生人除五逆罪。

    此經何故說得生耶。

    答。

    有十五異釋。

    且淨影記以二義釋。

    一依人上下善趣造逆亦得生。

    常沒造逆不能得生。

    大經據常沒故。

    造逆不生。

    餘皆得生也。

    二行有定散。

    觀經據定善得生。

    大經據散善不得生也。

     今疏無别釋 疏雲。

    又下品所以得大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