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者雲。
若言色是礙義。
故佛果無色者。
亦應心是緣義。
應說佛果無心。
佛遂有無緣之心。
應有無礙之色。
問。
無礙雲何名色。
答。
若爾佛無緣。
雲何有次。
江南雲旻藏等。
悉雲佛果無色故。
涅槃雲。
願得如來無色之身。
文殊十禮經雲。
無色無形相。
無根無住處。
不生不滅。
故敬禮。
無所觀也。
破有色者雲。
若言佛果有色者。
應架芎隆之屋。
帶提禁之裳。
難意雲。
法身既有無礙之色。
應處無礙之宅。
應着無礙之衣也。
肇公注淨名。
主人空洞無像。
豈國土之有恒。
竺道者。
着法身無淨土論。
明法身無淨土。
此皆用無色義也。
通初家難雲。
色與心。
此二非類。
粗心可研習為妙心。
粗色不可研習為妙色。
是故佛果。
則無色有心。
問。
若爾經雲。
何雲舍無常色。
獲得常色。
答。
蓋是妙有炳然。
故言色耳。
二家各執。
互成诤論。
今依龍樹一言決之。
中論法品雲。
諸佛或說我。
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亦應雲諸佛或說色或說于非色諸法實相中。
非色非無色。
又非色非不色。
不知何以。
目之歎美為色。
亦非心非不心。
不知何以。
目之歎美為心。
故色與無色。
義不相違。
此雖一句之經。
乃是佛法大事。
悉須用龍樹意。
通之則無所帶着也(文) 此文釋經如來色無盡之文也。
次上雲。
判其真應者。
一行半歎應身常住。
已下歎法身。
今用此意(文) 今考此意。
以色正屬應身也。
又總意。
雲。
第一義門。
非色非無色。
若對治門。
亦色亦心也。
言芎隆之屋提禁之裳者(雲雲) 義記上雲。
今此所論。
是常無盡。
○有人說言真無色。
是所不應如經中說。
菩薩廣修相好之因。
如何無果(乃至廣證有色如窟有色義其言不異可檢知之)彼雖無緣。
而有所知。
故得名心。
佛雖無礙。
而有法界諸根相好。
何為非色(文)(此明報身色。
即今所論法身所攝也) 義章涅槃義雲。
法身色者。
如來藏中。
色性法門。
顯成佛體(乃至)又若言色皆是應都無真者。
此應并難。
真處亡情。
有覺有知。
應悉是應。
應化之知。
從真智生。
真中立知。
應化之色。
從真色起。
真色中存色。
竟有何妨。
○人複釋言滅無常色。
獲常色等。
此實是心心法。
顯現義。
說為色。
此應變難。
若心顯現義。
說為色。
實無色者。
色法不顯義。
說為心。
實應無心。
又若現義說色者。
他亦應言色光照明義說為心。
佛實無心色。
光照明不得名心。
心法顯現。
何得名色。
以斯驗求。
佛真有色。
不得言無(文) 義章三佛義雲。
次就色心非色心等。
三義分别。
法佛體中。
備具三義。
法身諸根。
相好光明。
是其色法。
此義雲何。
如涅槃說。
佛性是色。
可以眼見。
彼色顯了。
為法身色。
○因滅無明。
獲得熾然三菩提燈。
以是因緣。
有是光明。
如此光明。
當知亦是法身色也。
諸根相好類亦同爾。
真識之心。
從緣顯了。
說為智慧。
三昧行等。
是其心法。
真如之空。
絕離一切色心等相是其非色非心之法。
○又涅槃雲。
入于無色大般涅槃。
當知亦是非色義也。
等文廣如文可考知之。
寶窟下雲。
問。
既有自性清淨心。
何不立自性清淨色。
答。
色從心變起。
以心為本。
所以雲心。
又色是形礙。
心法不爾。
故不立色也。
問。
何故經雲佛性亦色非色。
又言妙色湛然常安住。
答。
若色性說色。
亦得是色故。
起信論雲。
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
智性即色。
但以無形礙故不名色。
故起信論。
雲色體無形故說名智(文) 例難雲。
心體無緣應說名色。
若雖無緣。
亦無形故非色者。
雖體無形。
亦無緣故應非智乎。
答。
照智是靈妙。
于佛有之。
形礙非妙。
故佛果是無礙也。
此是無名相中。
假立心名。
亦複不妨有色義耳。
涅槃疏第十六雲。
他明法身佛性。
或雲有色。
或雲無色。
今且戲并佛果無色者。
佛果應無心。
汝研粗心成細心。
亦應研粗心成細心亦應研粗色成細色。
彼解雲。
心可研色不可研。
今更責。
心可研故。
有粗有細。
色不可研故。
應無粗無細。
今明法身佛性。
未曾色不色。
色不色具四句。
取其見了了邊。
名為色。
見不了了邊。
則非色也(文) 教迹義雲。
八識五根等始起邊名無常耳(雲雲) 此明報身有始無終也。
此義說五根以報身。
土非色相土故也。
四論玄雲。
故大品經釋論雲。
佛有二種身。
一是父母生身。
生身是相好佛。
二法性身佛。
即是常住佛。
故經雲光明無量。
徒衆無量也。
問。
法性身佛。
是無常身佛。
為是常身佛耶。
答。
亦無常亦常故大品經句義品雲。
一切種智有為也。
亦如常住佛是常身。
若至而論之。
常住亦是無常佛。
故中論涅槃品雲。
○由無常故明常。
若無常。
雲常亦去。
雲何常耶(雲雲) 意雲。
常住佛者。
是理法身。
種智是智法身。
其智法身。
同理法身常故。
雲如常住佛亦常也至論常住佛等者。
是理法身。
亦有無常義。
以常去故。
義說為無常。
非有生滅。
起盡為無常也。
今雲。
嘉祥意不爾。
論第十有文也。
華玄九雲。
問。
前文明法身不說法。
何故釋論。
雲法身說法耶。
答。
釋論明法身者。
望花台舍那。
丈六釋迦。
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
猶屬迹身。
何以知然。
經雲。
隐名如來藏。
顯名法身。
唯佛能見。
十地不睹釋論所明。
猶化菩薩即菩薩見之。
故知屬應身也(文) 論第十雲。
佛身二種。
一神通變化身。
二父母生身。
父母生身。
受人法故不如天(文) 問。
此中引釋論。
明法身者。
為是内應欤。
是外應欤。
答。
今有二義。
一雲是外應身。
化菩薩故。
即花台舍那。
問。
若爾望花台舍那。
丈六釋迦。
為法身之文。
如何破文耶。
答。
望花台舍那乎丈六釋迦。
爾可訓。
二雲是内應身。
統略釋攝論雲。
初地已上。
見應身者。
此明初地已上見真如。
故應身。
與真如相應者。
即是内應身。
取本有義。
名法身。
與真如相應。
始有之義。
名應身。
初地已上。
見此應身也(文)問。
此與花台舍那。
為同為異耶。
答。
花台舍那是外應。
此是内應。
故為異也。
既化菩薩可是外應乎。
答。
即以常身。
為菩薩所見。
不同舍那是無常也。
問。
爾者望花台舍那。
丈六釋迦之文。
何可讀耶。
答華台舍那止。
丈六釋迦止爾望天可訓。
問。
二義中。
何義勝耶。
答。
且後義為勝。
與四論玄。
符會一家之義。
而相成故。
更思之。
璎珞經上卷雲。
敬首菩薩。
白佛言。
世尊從初地至後一地。
有果報神變。
二種法身。
一法性身。
二應化身。
為何色相。
為何心相。
佛言佛子。
出世間果報者從初地至佛地。
各有二種法身。
于第一義谛。
法流水中。
從實性生智故。
實智為法身。
法名自體。
集藏為身。
一切衆生善根。
感此實智法身。
故法身能現。
應無量法身。
所謂一切界國土身。
一切衆生身。
一切佛身。
一切菩薩身。
皆悉能現。
不可思議身。
國土(亦)然(文) 又下卷雲。
果體圓滿。
德無不備。
理無不周。
居中道第一義谛清淨國土。
無極無名無相。
○其一照相(雲雲) 又雲。
五分法身。
無罪三業。
佛寶法僧。
滅谛。
解脫。
靈智一乘。
金剛寶藏。
法身藏。
自性清淨妙藏(雲雲) 若依二種法身文。
法性身中。
唯有實智。
無有色法。
若依無罪三業文。
似有身口意業。
而非分明。
既雲實智。
亦言靈智等。
正是以智為身也。
問。
論佛身唯有三身義耶。
答。
一佛二佛三佛四佛及十佛也。
楞伽四佛。
華嚴十佛。
如法華疏明之。
壽量品疏雲(四佛有二)一者楞伽經。
明四佛。
一應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彼經雲。
初一為應。
後三為真。
此亦合應開真也。
三佛之中。
功德智慧。
為報佛。
如如為法身。
二者如七卷金光明辨四句(雲雲如文) 衆生悟時佛亦忘雲事 統略下雲。
衆生若悟。
佛亦忘故。
華嚴雲。
為度衆生故。
有佛有世界。
若于真實中。
無佛無世間。
若除妄而存真。
無衆生有佛。
此無薪有火義(文) (若除妄下。
舉他師義此無薪等以喻顯非也) 今尋。
若約真者。
不應亡。
若約應者。
不可難他義耶。
答。
名相之佛。
唯是應也。
釋迦成佛久近事 問。
就了義大乘意。
釋迦文佛為久成佛。
為新成佛耶。
答。
是久成佛也。
但仙光院傳。
雲非久成佛(雲雲) 華玄第二雲。
問。
此經但明成佛久耳。
雲何是無始終耶。
答今詳經意。
若但明成佛久遠者。
于緣有何益耶。
所以然者。
始成之與久成。
皆是無常。
今開久成。
竟有何利。
今深取佛意者。
昔明始于伽耶終乎雙樹。
故是無常之壽。
補處不見其初。
窮學不知其後。
唯佛睹佛。
其壽無量。
考斯文宗。
豈不況哉。
三看愈影。
再思已決也。
故法華論雲。
複倍上數者。
示現如來常命。
方便顯多數。
過上數量。
不可知故也。
餘見此文。
悲喜交至也。
又問。
若以近成為方便。
久成為實說者。
法華明久成。
此實說。
華嚴辨始成正覺。
便是方便。
未可然矣。
又大經雲。
我聞半偈。
超彌勒九劫。
先得成佛。
今請問之。
超九劫者。
為是實說。
為是權教。
若是實說。
則法華為方便。
又若超九劫。
為實說者。
諸小乘經論。
明超九劫。
若爾三藏為實教。
法華是權教。
若言法華明久為實。
大經明超九劫為權。
則法華為實。
涅槃為權。
又法華已明開近。
雲何涅槃更覆遠耶。
若近遠兩經回互者。
三一之教義。
亦應然。
又問。
若法華開近顯遠。
明久已成佛為本。
近成為迹者。
何故常不輕品。
更覆遠明近。
隐本辨迹耶。
不應一經之内。
前後相違。
若一經之中。
本迹或覆或開。
則三一或會。
或不會也。
又若此經明久已成佛實說者。
則初開三顯一。
諸佛共同。
開近顯遠。
則釋迦獨有也。
若言此義為例者。
下分别功德品。
諸菩薩皆發願。
願我于未來說壽亦如是。
豈得言釋迦獨有開近顯遠。
而餘佛無耶。
以此衆事詳之但知。
是寄無始終。
以顯法身常義。
有始終者。
皆是應迹。
以此義通上諸經。
無一毫滞也(文) 今見此文以衆事責顯久成說。
非開近顯遠宗旨。
正以所顯法身無始終義為開近顯遠之旨歸。
故諸菩薩皆願成佛時。
說壽如今也。
又以報身成佛。
屬法身成。
故義疏雲(壽量品)所證無始故。
能證亦無始(取意)故此中雲。
以無始終為法身。
以有始終為應迹。
而不論有始無終之義也。
一義雲。
若據遊意雲一切諸佛。
多具前二義。
釋迦則具三義(取意)此則久證法身。
如釋迦等有餘新成佛。
不說此久證法身。
即報身久成。
此是别開法報二佛。
始無始别。
若約此義。
新成之佛。
但說法身無始無終又說報身一證。
以後。
湛然無滅。
而不說久證法身義耳。
如遊意言。
諸佛多具前二義。
統略亦爾。
故彼文雲。
若論久已證法身者。
但是釋迦(雲雲) 觀經疏雲。
一經雲。
三世諸佛。
久已成佛。
現迹成佛。
一經雲。
十地因滿。
金剛後成佛(文) 有人謂。
此顯新成久成二佛。
今案不爾。
一經雲三世諸佛皆久成者。
此經約所證。
說為久成佛。
一經雲金剛後成佛者。
準遊意等。
約相論報即有始。
耳言不輕品更覆遠者。
以是近事故。
難言覆顯長短俱迹。
何以得知。
是事者。
以跋陀婆羅等為所化故。
此賢護等。
從初已來在會。
為釋迦所化。
不欲顯示久成故來。
故智論中。
以跋陀婆羅等。
為随世間身之眷屬也。
智論三十三。
雲随世間身眷屬者。
阿難等名内眷屬。
舍利弗。
目連。
及彌勒。
文殊。
跋陀婆羅等。
名大眷屬。
法性生身眷屬者。
如法華經從地湧出菩薩等。
是内眷屬。
大眷屬(取意略抄) 法性生身者。
淨土報身。
從法性生。
非即法性身也。
統略中末雲。
像法決疑經雲。
諸佛說法。
指近以标遠。
立像以表玄。
當意在無生正觀。
故作此喻耳(文)釋委屬家業辟也。
今以此文。
成塵數顯無始意也。
華玄略述雲。
然即我說燃燈佛等。
蓋是方便之言。
過去久成。
此為實說。
今案。
此解未當其心。
何者。
大般若等。
諸經皆雲。
燃燈授記。
又不輕品。
釋迦自言。
彼時不輕。
即我身是。
若如先解宿行菩薩之道。
但是虛設。
其大品諸大乘教皆權。
此義不可然。
準例雲。
成佛實久。
壽無始終。
就理法身。
不二正觀。
隐顯雖異。
而恒在故。
不輕修善。
燃燈授記。
就智法身。
修成之義。
要因行業。
所證得故。
然即我說燃燈佛等。
當以諸佛平等故言之。
如說十方諸佛。
同一法身。
莊嚴論曰。
一平等意。
如說昔毗婆屍佛。
即我身是(雲雲) 問。
久證法身。
則是無始。
爾一切菩薩。
皆說久證法身耶。
答。
爾玄文見此義。
又觀經雲。
三世諸佛。
久已成佛(雲雲)問。
若爾。
非有始而久成欤。
答。
善巧方便顯多數。
以顯無始。
故雲逸多不見始也。
問。
久成非實說。
諸佛何必說耶。
答。
為顯無始故。
新成佛亦說。
新成亦說故。
非實說以□□□顯遠故。
為後段宗。
問。
若爾。
何故雲釋獨具三義耶(遊意統略)答。
釋迦實久成。
餘非必久成故也。
古雲(合珍)淨土佛不說久成。
以衆生利故(雲雲)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八(終)
若言色是礙義。
故佛果無色者。
亦應心是緣義。
應說佛果無心。
佛遂有無緣之心。
應有無礙之色。
問。
無礙雲何名色。
答。
若爾佛無緣。
雲何有次。
江南雲旻藏等。
悉雲佛果無色故。
涅槃雲。
願得如來無色之身。
文殊十禮經雲。
無色無形相。
無根無住處。
不生不滅。
故敬禮。
無所觀也。
破有色者雲。
若言佛果有色者。
應架芎隆之屋。
帶提禁之裳。
難意雲。
法身既有無礙之色。
應處無礙之宅。
應着無礙之衣也。
肇公注淨名。
主人空洞無像。
豈國土之有恒。
竺道者。
着法身無淨土論。
明法身無淨土。
此皆用無色義也。
通初家難雲。
色與心。
此二非類。
粗心可研習為妙心。
粗色不可研習為妙色。
是故佛果。
則無色有心。
問。
若爾經雲。
何雲舍無常色。
獲得常色。
答。
蓋是妙有炳然。
故言色耳。
二家各執。
互成诤論。
今依龍樹一言決之。
中論法品雲。
諸佛或說我。
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亦應雲諸佛或說色或說于非色諸法實相中。
非色非無色。
又非色非不色。
不知何以。
目之歎美為色。
亦非心非不心。
不知何以。
目之歎美為心。
故色與無色。
義不相違。
此雖一句之經。
乃是佛法大事。
悉須用龍樹意。
通之則無所帶着也(文) 此文釋經如來色無盡之文也。
次上雲。
判其真應者。
一行半歎應身常住。
已下歎法身。
今用此意(文) 今考此意。
以色正屬應身也。
又總意。
雲。
第一義門。
非色非無色。
若對治門。
亦色亦心也。
言芎隆之屋提禁之裳者(雲雲) 義記上雲。
今此所論。
是常無盡。
○有人說言真無色。
是所不應如經中說。
菩薩廣修相好之因。
如何無果(乃至廣證有色如窟有色義其言不異可檢知之)彼雖無緣。
而有所知。
故得名心。
佛雖無礙。
而有法界諸根相好。
何為非色(文)(此明報身色。
即今所論法身所攝也) 義章涅槃義雲。
法身色者。
如來藏中。
色性法門。
顯成佛體(乃至)又若言色皆是應都無真者。
此應并難。
真處亡情。
有覺有知。
應悉是應。
應化之知。
從真智生。
真中立知。
應化之色。
從真色起。
真色中存色。
竟有何妨。
○人複釋言滅無常色。
獲常色等。
此實是心心法。
顯現義。
說為色。
此應變難。
若心顯現義。
說為色。
實無色者。
色法不顯義。
說為心。
實應無心。
又若現義說色者。
他亦應言色光照明義說為心。
佛實無心色。
光照明不得名心。
心法顯現。
何得名色。
以斯驗求。
佛真有色。
不得言無(文) 義章三佛義雲。
次就色心非色心等。
三義分别。
法佛體中。
備具三義。
法身諸根。
相好光明。
是其色法。
此義雲何。
如涅槃說。
佛性是色。
可以眼見。
彼色顯了。
為法身色。
○因滅無明。
獲得熾然三菩提燈。
以是因緣。
有是光明。
如此光明。
當知亦是法身色也。
諸根相好類亦同爾。
真識之心。
從緣顯了。
說為智慧。
三昧行等。
是其心法。
真如之空。
絕離一切色心等相是其非色非心之法。
○又涅槃雲。
入于無色大般涅槃。
當知亦是非色義也。
等文廣如文可考知之。
寶窟下雲。
問。
既有自性清淨心。
何不立自性清淨色。
答。
色從心變起。
以心為本。
所以雲心。
又色是形礙。
心法不爾。
故不立色也。
問。
何故經雲佛性亦色非色。
又言妙色湛然常安住。
答。
若色性說色。
亦得是色故。
起信論雲。
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
智性即色。
但以無形礙故不名色。
故起信論。
雲色體無形故說名智(文) 例難雲。
心體無緣應說名色。
若雖無緣。
亦無形故非色者。
雖體無形。
亦無緣故應非智乎。
答。
照智是靈妙。
于佛有之。
形礙非妙。
故佛果是無礙也。
此是無名相中。
假立心名。
亦複不妨有色義耳。
涅槃疏第十六雲。
他明法身佛性。
或雲有色。
或雲無色。
今且戲并佛果無色者。
佛果應無心。
汝研粗心成細心。
亦應研粗心成細心亦應研粗色成細色。
彼解雲。
心可研色不可研。
今更責。
心可研故。
有粗有細。
色不可研故。
應無粗無細。
今明法身佛性。
未曾色不色。
色不色具四句。
取其見了了邊。
名為色。
見不了了邊。
則非色也(文) 教迹義雲。
八識五根等始起邊名無常耳(雲雲) 此明報身有始無終也。
此義說五根以報身。
土非色相土故也。
四論玄雲。
故大品經釋論雲。
佛有二種身。
一是父母生身。
生身是相好佛。
二法性身佛。
即是常住佛。
故經雲光明無量。
徒衆無量也。
問。
法性身佛。
是無常身佛。
為是常身佛耶。
答。
亦無常亦常故大品經句義品雲。
一切種智有為也。
亦如常住佛是常身。
若至而論之。
常住亦是無常佛。
故中論涅槃品雲。
○由無常故明常。
若無常。
雲常亦去。
雲何常耶(雲雲) 意雲。
常住佛者。
是理法身。
種智是智法身。
其智法身。
同理法身常故。
雲如常住佛亦常也至論常住佛等者。
是理法身。
亦有無常義。
以常去故。
義說為無常。
非有生滅。
起盡為無常也。
今雲。
嘉祥意不爾。
論第十有文也。
華玄九雲。
問。
前文明法身不說法。
何故釋論。
雲法身說法耶。
答。
釋論明法身者。
望花台舍那。
丈六釋迦。
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
猶屬迹身。
何以知然。
經雲。
隐名如來藏。
顯名法身。
唯佛能見。
十地不睹釋論所明。
猶化菩薩即菩薩見之。
故知屬應身也(文) 論第十雲。
佛身二種。
一神通變化身。
二父母生身。
父母生身。
受人法故不如天(文) 問。
此中引釋論。
明法身者。
為是内應欤。
是外應欤。
答。
今有二義。
一雲是外應身。
化菩薩故。
即花台舍那。
問。
若爾望花台舍那。
丈六釋迦。
為法身之文。
如何破文耶。
答。
望花台舍那乎丈六釋迦。
爾可訓。
二雲是内應身。
統略釋攝論雲。
初地已上。
見應身者。
此明初地已上見真如。
故應身。
與真如相應者。
即是内應身。
取本有義。
名法身。
與真如相應。
始有之義。
名應身。
初地已上。
見此應身也(文)問。
此與花台舍那。
為同為異耶。
答。
花台舍那是外應。
此是内應。
故為異也。
既化菩薩可是外應乎。
答。
即以常身。
為菩薩所見。
不同舍那是無常也。
問。
爾者望花台舍那。
丈六釋迦之文。
何可讀耶。
答華台舍那止。
丈六釋迦止爾望天可訓。
問。
二義中。
何義勝耶。
答。
且後義為勝。
與四論玄。
符會一家之義。
而相成故。
更思之。
璎珞經上卷雲。
敬首菩薩。
白佛言。
世尊從初地至後一地。
有果報神變。
二種法身。
一法性身。
二應化身。
為何色相。
為何心相。
佛言佛子。
出世間果報者從初地至佛地。
各有二種法身。
于第一義谛。
法流水中。
從實性生智故。
實智為法身。
法名自體。
集藏為身。
一切衆生善根。
感此實智法身。
故法身能現。
應無量法身。
所謂一切界國土身。
一切衆生身。
一切佛身。
一切菩薩身。
皆悉能現。
不可思議身。
國土(亦)然(文) 又下卷雲。
果體圓滿。
德無不備。
理無不周。
居中道第一義谛清淨國土。
無極無名無相。
○其一照相(雲雲) 又雲。
五分法身。
無罪三業。
佛寶法僧。
滅谛。
解脫。
靈智一乘。
金剛寶藏。
法身藏。
自性清淨妙藏(雲雲) 若依二種法身文。
法性身中。
唯有實智。
無有色法。
若依無罪三業文。
似有身口意業。
而非分明。
既雲實智。
亦言靈智等。
正是以智為身也。
問。
論佛身唯有三身義耶。
答。
一佛二佛三佛四佛及十佛也。
楞伽四佛。
華嚴十佛。
如法華疏明之。
壽量品疏雲(四佛有二)一者楞伽經。
明四佛。
一應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彼經雲。
初一為應。
後三為真。
此亦合應開真也。
三佛之中。
功德智慧。
為報佛。
如如為法身。
二者如七卷金光明辨四句(雲雲如文) 衆生悟時佛亦忘雲事 統略下雲。
衆生若悟。
佛亦忘故。
華嚴雲。
為度衆生故。
有佛有世界。
若于真實中。
無佛無世間。
若除妄而存真。
無衆生有佛。
此無薪有火義(文) (若除妄下。
舉他師義此無薪等以喻顯非也) 今尋。
若約真者。
不應亡。
若約應者。
不可難他義耶。
答。
名相之佛。
唯是應也。
釋迦成佛久近事 問。
就了義大乘意。
釋迦文佛為久成佛。
為新成佛耶。
答。
是久成佛也。
但仙光院傳。
雲非久成佛(雲雲) 華玄第二雲。
問。
此經但明成佛久耳。
雲何是無始終耶。
答今詳經意。
若但明成佛久遠者。
于緣有何益耶。
所以然者。
始成之與久成。
皆是無常。
今開久成。
竟有何利。
今深取佛意者。
昔明始于伽耶終乎雙樹。
故是無常之壽。
補處不見其初。
窮學不知其後。
唯佛睹佛。
其壽無量。
考斯文宗。
豈不況哉。
三看愈影。
再思已決也。
故法華論雲。
複倍上數者。
示現如來常命。
方便顯多數。
過上數量。
不可知故也。
餘見此文。
悲喜交至也。
又問。
若以近成為方便。
久成為實說者。
法華明久成。
此實說。
華嚴辨始成正覺。
便是方便。
未可然矣。
又大經雲。
我聞半偈。
超彌勒九劫。
先得成佛。
今請問之。
超九劫者。
為是實說。
為是權教。
若是實說。
則法華為方便。
又若超九劫。
為實說者。
諸小乘經論。
明超九劫。
若爾三藏為實教。
法華是權教。
若言法華明久為實。
大經明超九劫為權。
則法華為實。
涅槃為權。
又法華已明開近。
雲何涅槃更覆遠耶。
若近遠兩經回互者。
三一之教義。
亦應然。
又問。
若法華開近顯遠。
明久已成佛為本。
近成為迹者。
何故常不輕品。
更覆遠明近。
隐本辨迹耶。
不應一經之内。
前後相違。
若一經之中。
本迹或覆或開。
則三一或會。
或不會也。
又若此經明久已成佛實說者。
則初開三顯一。
諸佛共同。
開近顯遠。
則釋迦獨有也。
若言此義為例者。
下分别功德品。
諸菩薩皆發願。
願我于未來說壽亦如是。
豈得言釋迦獨有開近顯遠。
而餘佛無耶。
以此衆事詳之但知。
是寄無始終。
以顯法身常義。
有始終者。
皆是應迹。
以此義通上諸經。
無一毫滞也(文) 今見此文以衆事責顯久成說。
非開近顯遠宗旨。
正以所顯法身無始終義為開近顯遠之旨歸。
故諸菩薩皆願成佛時。
說壽如今也。
又以報身成佛。
屬法身成。
故義疏雲(壽量品)所證無始故。
能證亦無始(取意)故此中雲。
以無始終為法身。
以有始終為應迹。
而不論有始無終之義也。
一義雲。
若據遊意雲一切諸佛。
多具前二義。
釋迦則具三義(取意)此則久證法身。
如釋迦等有餘新成佛。
不說此久證法身。
即報身久成。
此是别開法報二佛。
始無始别。
若約此義。
新成之佛。
但說法身無始無終又說報身一證。
以後。
湛然無滅。
而不說久證法身義耳。
如遊意言。
諸佛多具前二義。
統略亦爾。
故彼文雲。
若論久已證法身者。
但是釋迦(雲雲) 觀經疏雲。
一經雲。
三世諸佛。
久已成佛。
現迹成佛。
一經雲。
十地因滿。
金剛後成佛(文) 有人謂。
此顯新成久成二佛。
今案不爾。
一經雲三世諸佛皆久成者。
此經約所證。
說為久成佛。
一經雲金剛後成佛者。
準遊意等。
約相論報即有始。
耳言不輕品更覆遠者。
以是近事故。
難言覆顯長短俱迹。
何以得知。
是事者。
以跋陀婆羅等為所化故。
此賢護等。
從初已來在會。
為釋迦所化。
不欲顯示久成故來。
故智論中。
以跋陀婆羅等。
為随世間身之眷屬也。
智論三十三。
雲随世間身眷屬者。
阿難等名内眷屬。
舍利弗。
目連。
及彌勒。
文殊。
跋陀婆羅等。
名大眷屬。
法性生身眷屬者。
如法華經從地湧出菩薩等。
是内眷屬。
大眷屬(取意略抄) 法性生身者。
淨土報身。
從法性生。
非即法性身也。
統略中末雲。
像法決疑經雲。
諸佛說法。
指近以标遠。
立像以表玄。
當意在無生正觀。
故作此喻耳(文)釋委屬家業辟也。
今以此文。
成塵數顯無始意也。
華玄略述雲。
然即我說燃燈佛等。
蓋是方便之言。
過去久成。
此為實說。
今案。
此解未當其心。
何者。
大般若等。
諸經皆雲。
燃燈授記。
又不輕品。
釋迦自言。
彼時不輕。
即我身是。
若如先解宿行菩薩之道。
但是虛設。
其大品諸大乘教皆權。
此義不可然。
準例雲。
成佛實久。
壽無始終。
就理法身。
不二正觀。
隐顯雖異。
而恒在故。
不輕修善。
燃燈授記。
就智法身。
修成之義。
要因行業。
所證得故。
然即我說燃燈佛等。
當以諸佛平等故言之。
如說十方諸佛。
同一法身。
莊嚴論曰。
一平等意。
如說昔毗婆屍佛。
即我身是(雲雲) 問。
久證法身。
則是無始。
爾一切菩薩。
皆說久證法身耶。
答。
爾玄文見此義。
又觀經雲。
三世諸佛。
久已成佛(雲雲)問。
若爾。
非有始而久成欤。
答。
善巧方便顯多數。
以顯無始。
故雲逸多不見始也。
問。
久成非實說。
諸佛何必說耶。
答。
為顯無始故。
新成佛亦說。
新成亦說故。
非實說以□□□顯遠故。
為後段宗。
問。
若爾。
何故雲釋獨具三義耶(遊意統略)答。
釋迦實久成。
餘非必久成故也。
古雲(合珍)淨土佛不說久成。
以衆生利故(雲雲)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