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五

關燈
提迦葉。

    三迦耶迦葉。

    四十力迦葉。

    五菩薩迦葉。

    六上座迦葉。

    真谛三藏雲。

    此中付屬是菩薩迦葉。

    今謂。

    此是上座迦葉為如來付屬。

    十誦律序雲。

    迦葉是第四上座。

    今正付屬(已上) 問。

    摩诃迦葉何年出家得道耶。

    答。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曰。

    偷羅厥叉國有一婆羅門。

    名曰迦葉。

    有三十二相。

    聰明智慧。

    即舍家事入于山林。

    心念口言。

    諸佛如來出家修道。

    我今亦當随佛出家。

    諸天語言。

    悉達出家成一切種智。

    于時迦葉聞此言已。

    即便見谛。

    乃至得于阿羅漢果。

    此經不說年歲。

    而義疏引十二遊經言。

    初成道第二年度五比丘。

    今玄言迦葉上陳如一夏。

    明知陳如第二年。

    迦葉即第三年也。

     裡書雲 法華經序品雲。

    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文)義疏雲。

    此中二十一人皆是序其出家得道前後以為次第也。

    故十二遊經雲。

    初成道第二年為五人說法。

    三年化迦葉。

    是第三人等(文)義章三聚戒義雲。

    言自誓者如大迦葉。

    聞佛出世自誓要期。

    佛為我師。

    我為弟子。

    于此言下得發具足。

    名為自誓(文)陳如上法得欤。

    所言上法得者。

    同義章雲。

    言上法者。

    或有沙彌及與俗人修道證得無學聖果。

    證得如是上增法時。

    發得出家具足禁戒。

    從其所依名上法得(文)維摩經略疏雲。

    問。

    迦葉更有上座不。

    解雲。

    迦葉上有千餘人。

    今言上座者。

    十大弟子四大聲聞之上座耳。

    如夫子領徒三千。

    入室七十二。

    英駿八十九。

    今亦爾。

    千二百五十羅漢有五百聲聞。

    複十大弟子。

    四大聲聞也(文)涅槃疏第二十雲。

    陳如最是上座。

    諸比丘中無有先陳如者(文)四論玄第十成壞義雲。

    何故不付菩薩但付聲聞者。

    夫大士随機濟物。

    形無定方。

    行無常準。

    唯有機必赴。

    不可強執一法。

    聲聞形有定規。

    行有常準。

    有出家形飾。

    邪正可分。

    是故四依出世還依聲聞出家儀。

    所以如來但付聲聞也(已上裡書) 玄。

    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等者。

    南山戒疏曰。

    大迦葉波秉宗教将事集法。

    簡練通德故五百無學。

    智論千人并是釋門達化之士。

    故号斯侶名為上座。

    元照記釋曰。

    初叙選衆。

    摩诃迦葉波此雲大飲光氏。

    秉即是持。

    通謂六通。

    德即學行。

    智論千人者示不同故。

    言達化者體佛意故(已上)問。

    智論千人何一倍耶。

    答。

    五百結集中。

    迦葉結集三藏畢。

    時長老富那奢聞王舍城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毗尼。

    即與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

    至大迦葉所。

    如是語言。

    我聞大德與五百诃羅漢共集法毗尼。

    我亦欲豫在其次聞法。

    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

    為此比丘更問優婆離。

    乃至集為三藏。

    如上所說。

    彼言。

    大德迦葉。

    我盡忍可。

    準此本迦葉五百與後富那奢五百。

    合言千人欤。

    慈恩諸藏章曰。

    大智論西域記。

    雲得九百九十九人。

    唯除阿難。

    真谛雲得四百九十九人唯除慶喜。

    集藏傳雲通八十千皆是無漏。

    此傳通說有學無學。

    四分律雲。

    先有五百。

    後富樓那至更有五百。

    前後别也(準此可知) 裡書雲 玄雲。

    婆師波羅漢為主(乃至)五比丘中之一人(文)中論疏記第二下雲。

    言婆師波者。

    案最勝王經雲波濕波也。

    照法師雲。

    波濕波此雲氣息。

    即五比丘第三。

    故雲五比丘之一人也(文)五比丘者。

    一陳如。

    二十力迦葉。

    三頞鞞。

    四跋提。

    五摩男拘利(文)花玄略述第五(本)雲。

    中本起經雲。

    一拘癍。

    二十力迦葉。

    三頞鞞。

    四跋提。

    五摩诃男。

    與金光所列小殊(文)金光明最勝王經第一序品雲。

    具壽阿若憍陳如。

    具壽阿說侍多。

    具壽婆濕波。

    具壽摩诃那摩。

    具壽婆帝利迦(文)今準此經文。

    五比丘中第三者。

    指婆濕波也(已上裡書) 玄。

    二者羯磨竟故。

    四分律五百結集曰。

    大迦葉燒舍利已。

    集比丘告言。

    我先在道行時。

    聞跋難陀語。

    今可論法毗尼。

    諸長老可差比丘多聞智慧是阿羅漢者。

    時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

    皆是阿羅漢多聞智慧者。

    時諸比丘言。

    應差阿難在數中。

    迦葉言。

    勿以阿難在數中。

    何以故。

    阿難有愛恚怖癡。

    諸比丘言。

    阿難是親從世尊受所教法。

    彼必處處疑問世尊。

    是故應令在數。

    即便令在數。

    諸比丘皆作是念。

    我等當于何處集論法毗尼。

    即皆言。

    唯王舍城房舍飲食卧具衆多。

    我等今宜可共往集彼論法毗尼。

    時大迦葉即作白。

    大德僧聽。

    此諸比丘為僧所差。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往王舍城集共論法毗尼。

    白如是。

    作白已。

    俱往毗舍離。

    諸比丘從毗舍離往王舍城。

    時大迦葉知僧事。

    即作白。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集法毗尼。

    白如是。

    時阿難即從座起。

    偏露右肩右膝着地。

    白大迦葉言。

    我親從佛憶持佛語(已上) 玄。

    從是以來至佛滅度後至未有異執者。

    南山戒疏曰。

    初明教本無分意。

    以适緣授法。

    悟入為先。

    何有乖咎。

    輕重異見故。

    論雲。

    牟尼大聖主悉斷一切見等。

    大集方雲滅後分五。

    斯乃懸記。

    寂非本意。

    如世父記子後必分異。

    何以知耶。

    一者教主是一。

    無可對诤。

    二。

    百年已來師資傳化。

    三。

    時接利機。

    各體權實。

    雖聞異制不相是非。

    故但通為八十誦律。

    大毗尼藏準此可悉。

     裡書雲 四論玄第十雲。

    什法師分别論雲佛滅度後一百一十年中。

    又增一阿含說佛滅度後一百一十年中。

    又求那跛摩雲一百一十年中。

    善見毗婆沙說十八年中。

    雖複小小不同而大理是同(文)中論疏記雲。

    時雖兩處結集。

    無人異诤。

    法無異說。

    故雲未有異執也(文)(已上裡書) 玄。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兒名摩诃提婆等者。

    天親所造部執論(真谛譯)一曰。

    過百年後更十六年。

    有一大國名波吒梨弗多羅。

    王名阿輸柯王(即阿育王)閻浮提有大白蓋。

    覆一天下。

    如是時中大衆破散。

    破散大衆凡有四種。

    一大國衆。

    二外道衆。

    三多聞衆。

    四大德衆。

    此四大衆共說外道所立五種因緣。

    五因緣者。

    如彼偈說。

    餘人染污衣。

    無明疑他度。

    聖道言所顯。

    是諸佛正教。

    思擇此五處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

    南山戒疏曰。

    又如十八部執論。

    真谛所翻。

    随出本疏三十餘紙。

    一百一十六年後方出異執。

    極廣其緻。

    閑暇可看。

    元照釋曰。

    部執論。

    真谛陳時翻經三藏。

    所指本疏其文已亡。

    唐玄奘重翻名宗輪論(文) 四分律抄批第一曰。

    案宗輪論雲。

    如是傳聞。

    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餘年。

    去聖時淹。

    如日久沒。

    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

    号無憂。

    統攝瞻部。

    感一白蓋。

    化洽入神。

    是時佛法大衆初破。

    謂因四衆共議大天五事可不分為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言四衆者。

    一龍象衆(律師衆也)二邊鄙衆(大天衆也)三多聞衆(經師衆也)四大德衆(論師衆也) 又釋初是大天如像難制。

    二是大天弟子。

    三凡夫持戒。

    四是聖衆也。

    诤五事者。

    婆沙九十九有此緣起然與真谛部執疏說少少不同。

    不可具叙。

    今略論者。

    然此大天未出家前。

    是商主兒。

    名摩诃提婆。

    此翻大天。

    姓拘屍柯。

    其父博易往向餘國。

    留兒在家。

    年至二十。

    其兒端正。

    母懷愛染。

    密為方便與兒私通。

    遂經六年不覺是母。

    後雖發覺愛心不舍。

    其父從他國還。

    大得财物将欲至舍。

    母聞夫還。

    恐知此事。

    即取毒藥令兒殺。

    大天。

    持藥逆路殺之。

    将财物還與母共活。

    通母既久。

    恥人所知。

    将母逃隐波吒梨國。

    遇逢本國曾所供養羅漢苾刍。

    複恐彰露因遂殺之。

    複見其母與餘私通。

    複害其母。

    造三逆罪。

    深生憂悔。

    欲求滅罪因即出家衆僧既知是惡人。

    悉不度之。

    仍自出家聽習三藏。

    其既聰明。

    未久便能誦持三歲。

    有愚迷者就其受學。

    遂有徒衆。

    自稱已得阿羅漢果。

    阿育王聞數請入宮恭敬供養。

    王妃遂與大天私通。

    既稱羅漢。

    久說經律。

    非犯謂犯。

    犯謂非犯。

    後于寺中夢漏失不淨。

    而令弟子洗所污衣。

    弟子白言。

    師煩惱盡。

    何容斯事。

    彼言。

    漏失略有二種。

    一者煩惱。

    羅漢已無。

    二者不淨。

    羅漢未免。

    煩惱雖盡豈無便利涕唾等耶。

    然我漏失為魔娆故。

    汝不應怪。

    此意說雲。

    身中不淨如有涕唾。

    為魔燒故即便漏失。

    真谛叙雲。

    此是魔女欲毀我故。

    而以不淨污我衣耳。

    又自作經雲。

    佛語諸比丘。

    魔王天女毀無學人。

    故以不淨染污其衣(第一事也) 又欲令諸弟子親附。

    次第記得四沙門果。

    謂化諸弟子。

    或言已得須陀洹。

    諸弟子自疑不得。

    問師言。

    阿羅漢等應有證知。

    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得耶。

    彼言。

    羅漢亦有無知。

    無知有兩。

    一者染污。

    羅漢已無。

    二者不染。

    羅漢猶有。

    真谛雲。

    彼答弟子言。

    羅漢猶有無明障心。

    故不自知。

    仍自作經雲。

    佛告諸比丘。

    阿羅漢猶有無明覆心。

    不知自得(第二事也) 說諸弟子得須陀洹者。

    亦自疑不得。

    問師言。

    曾聞聖者已度疑惑。

    于四聖谛無複疑心。

    四谛三寶我猶懷疑。

    彼答言。

    羅漢亦有疑惑。

    疑惑有兩。

    一者随眠性疑。

    羅漢已無。

    二者處非處疑。

    羅漢猶有。

    述曰。

    稱理名處。

    不稱理者名為非處。

    于諸稱理不稱理事猶豫不決。

    名處非處疑也。

    又自作經雲。

    佛語諸比丘。

    須陀洹人于四谛猶有疑心者(第三事也) 弟子又言。

    我是羅漢應自證知。

    如何由師之濟度。

    都無現智能自證知。

    彼言。

    羅漢有由他度。

    舍利弗目連通第一。

    佛若未記彼不自知。

    況汝鈍根要由他度而能自了。

    真谛雲。

    彼答言。

    亦有聖人依他斷疑。

    又自作經雲。

    佛語諸比丘。

    聖人亦依他斷疑(第四事也) 然彼大天雖造衆惡。

    未斷善根。

    後于中夜自思惟重罪。

    當于何處受諸劇苦。

    憂惶所逼高聲唱言。

    苦哉苦哉。

    弟子聞之尋白大師若言所依已辨。

    何故唱苦。

    彼遂答言。

    我呼聖道。

    謂諸聖道若不至誠稱苦召命。

    終不現起。

    真谛雲。

    彼言年既老。

    心力劣弱。

    入觀之時若不口說。

    觀心不成。

    又自作經雲。

    佛語諸比丘。

    聖道亦有為言所顯者(第五事也) 後于布薩時。

    大天升座。

    于波羅提木叉戒後集前五事而作頌曰。

    無學漏失因魔引。

    無知疑惑由他度。

    聖道現起假聲呼。

    是謂如來真谛教。

    宗輪論頌雲。

    餘所誘無知(謂羅漢被魔所誘也)猶豫令他入。

    道因聲故起。

    是名真佛教。

    真谛雲。

    于波羅提木叉戒後複更足一偈雲。

    餘人染污衣。

    無明疑他度。

    聖道言所顯。

    是諸佛正教。

    爾時衆中有學無學多聞持戒修靜慮者。

    聞彼所說翻彼頌言。

    上三句同前。

    第四句雲是汝狂言非佛教。

    于是竟夜□诤紛纭乃至終朝。

    城中士庶乃至國王來。

    自和诤僻用律文行籌滅诤。

    用多人語。

    賢聖衆中耆年雖多而僧數少。

    大天朋内耆年雖少而衆數多。

    遂分二部。

    一上座部。

    二大衆部。

    王聞既瞋。

    送諸善衆于恒河中。

    載以破船中流墜溺。

    聖衆乘空。

    并攝同見不得通者。

    西北而去住迦濕彌羅國。

    王聞悔謝。

    如論中說。

    準部執疏^7□請還本國。

    大天改經不複如本。

    諸阿羅漢還複結集。

    故部執疏曰。

    布薩時既誦此偈。

    複語諸弟子雲。

    佛昔在世。

    諸天及四部衆弟子所說。

    佛皆印可。

    令阿難受持。

    悉稱為經。

    佛已滅度。

    若有聰明人能說法者。

    亦得作經。

    汝等若作經者。

    随意作之。

    諸阿羅漢既見其欲破滅佛法。

    有來呵責者。

    其反呼諸羅漢為凡夫輕□之言。

    不解法相。

    諸阿羅漢與其共诤。

    汝若道我是凡夫者。

    我當共汝捔其神力。

    于是諸阿羅漢現神通相。

    或從此地入從彼地出。

    其既見此神變。

    恐諸聖衆壞其徒衆。

    以白王妃。

    王妃既有勢力。

    即令取破船。

    載諸羅漢送恒河中。

    羅漢神通飛空而去。

    往罽賓國。

    或作浮鸠。

    或飛往彼國。

    至彼即複本身。

    彼國仍起寺名浮鸠寺。

    無憂王妃後遂反迷自思惟之他人供養得真羅漢。

    我雲何供養如此庶人。

    深自改悔。

    從諸有德忏謝先譬。

    咨受佛法。

    亦得須陀洹果。

    大天從此以後身自老死。

    阿輸柯王問衆人雲。

    諸阿羅漢今并何在。

    有人答雲。

    在劫賓國。

    即遣往迎。

    盡還供養。

    大天先既改轉經教。

    雜合不複如本。

    諸阿羅漢還複聚集重誦三藏。

    于此時中所執有異。

    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至此時三藏已三過誦出。

    第一于七葉岩中誦出。

    第二毗舍離國内跋阇檀行十事。

    耶舍比丘是阿難弟子。

    其人集七百人刊定重誦三藏也。

    第三即是此時也。

     上言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成兩部者。

    真谛部執疏雲。

    大天所說五事亦有虛實。

    故共思擇。

    一者魔王天女。

    實能以不淨染羅漢衣。

    二者羅漢不斷習氣。

    不具一切智。

    即為無明所覆。

    三者須陀洹人于三解脫門無不自證。

    乃無複疑。

    于餘事中猶有疑惑。

    四者鈍根初果。

    不定自知得與不得。

    問善知識。

    得須陀洹有若為事相。

    知識為說有不壞淨。

    謂若于四谛無疑。

    于戒無失。

    于三寶得不壞信者。

    此人已證初果。

    因更自觀察。

    自審知得。

    五者聖道亦有因言顯者。

    如舍利弗等。

    當口誦偈時即得聖道。

    若不如此說者即名為虛。

    既有虛實故共思擇。

    因思擇此五事。

    所執不同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

    大衆部者。

    本梵音摩诃僧祇。

    此翻大衆。

    是初結集時波師波所教授界外大衆。

    還是此徒黨。

    自為一部。

    存本名故稱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者。

    本梵音名梯毗梨。

    而此翻為上座弟子部。

    即結集時迦葉所教授界内諸阿羅漢相傳承習。

    并迦葉弟子。

    故稱上座弟子部。

    不同婆沙一往即分為二部也(已上) 慈恩宗輪疏曰。

    于後大天因遊城邑。

    有占相人遇爾見之竊記其言。

    今此釋子^7□後七日定當命終。

    弟子聞之憂惶啟告。

    彼便報曰。

    吾已久知。

    還至^8□園。

    遣諸弟子分散遍告波吒厘城王及諸臣長者居士等。

    ^7□後七日吾當涅槃。

    王等聞之無不傷歎。

    至第七日彼遂命終。

    王及諸臣城中士庶悲哀戀慕。

    各辨香薪并諸蘇油花香等物。

    積置一處而焚葬之。

    持火來燒。

    随至随滅。

    種種方計竟不能燃。

    有占相師。

    謂衆人曰。

    彼不能燒此殊勝葬具。

    宜以狗糞灑穢之。

    便用其言。

    火遂炎發。

    須臾焚蕩俄成灰燼。

    暴風卒至。

    飄散無遺。

    此即大天乖诤由序。

    諸有智者應知避之。

    如毗婆沙九十九說。

    今此五事聖衆不許。

    所以紛纭為議論此事。

    遂分二部。

    二部者何。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佛初入滅。

    七葉岩中二部結集。

    界内即有迦葉婆。

    時為上座。

    有滿慈子當結集阿毗達磨鄡波離當結集毗奈耶。

    慶喜當結集素怛纜。

    界外亦有萬數無學。

    界内既以迦葉為上座部。

    界外無列标首。

    但總言大衆。

    皆由未生怨王為大檀越種種供養。

    恐界内人多難可和合。

    所以兩處弘宣。

    時雖兩處結集人無異诤。

    法無異說。

    界内耆年至少。

    界外年少極多。

    乃至大天乖诤。

    昔時界外少年之僧。

    門人苗裔共為一朋。

    名大衆部。

    取昔為名。

    往昔界内耆年之僧共為一徒。

    名上座部。

    取結集時。

    迦葉是也。

    此二乃是根本诤起之先首(已上) 上依部執論宗輪論等說。

    明分部由緒已。

    又舍利弗問經說離分所由。

    故開宗記曰。

    離分部别者。

    但以□多末僧徒見異悟解既殊。

    各為楷。

    唯至傳聖教不能均融。

    于是離分遂成多部。

    舍利弗問經雲。

    于優婆笈多之後有孔雀輪柯王出世。

    盛弘經律。

    其孫名曰弗沙蜜多羅。

    嗣正王位。

    顧問群臣。

    雲何令我名事不滅。

    時有臣言。

    唯有二事。

    何等為二。

    猶如先王造八萬四千塔。

    傾舍國物供養三寶。

    此其一也。

    若不爾者。

    便應反之毀塔滅法殘害息心(沙門)此其二也。

    名雖好惡俱不朽也。

    王曰。

    我無威德以及先王。

    當遠次葉以成名行。

    即禦四兵破塔滅法一切都盡。

    唯有五百羅漢。

    登高山獲免。

    山谷隐險軍甲不能至。

    于後即有山神。

    手捧大山。

    壓王及四兵衆一時皆死。

    其後有王性甚良善。

    彌勒菩薩化作三百童子。

    下于人間以求佛道。

    從五百羅漢咨受法教。

    國土男女複共出家。

    如是比丘比丘尼衆還複滋多。

    時有一長老比丘好于名聞。

    極立诤論。

    抄治戒律。

    開長增廣迦葉所結各申大衆律。

    外采綜所遺。

    诳諸始學。

    别為群黨互相是非。

    時有比丘求王判決。

    王集二部行黑白籌。

    宣令衆曰。

    若樂舊律可取黑籌。

    若樂新律可取白籌。

    爾時取黑籌者乃有萬數。

    取白籌者止有百數。

    王以皆多佛說好樂不同。

    不得共處。

    學舊者多。

    從次為名。

    名摩诃僧祇。

    學新者少而是上座。

    從上座為名。

    名他俾羅(此雲上座)如是于後上座部中。

    本末離分成十一部。

    複次大衆部中始末離分總有九部。

    如是合成二十部。

    又雲。

    如是衆部久後流轉。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已上) 裡書雲 中論疏記第二(末)雲。

    昔末土羅國有一商主。

    少聘妻室生一男子。

    顔容瑞正。

    字曰大天(文)又雲。

    由彼不斷善根力故深生憂悔。

    寝處不安自惟重罪何緣當滅。

    五欲綜華嚴般若等諸大乘經。

    雜三藏說。

    彼後傳聞沙門釋子有滅罪法。

    遂往^8□園僧伽藍所。

    于其門外見一比丘。

    徐步經行誦伽陀曰。

    若人造重罪。

    修善以滅除。

    彼能照世間。

    如月出雲翳。

    時彼聞已歡喜。

    知歸知教。

    定當罪滅。

    因即往詣一比丘所。

    請求度出家。

    時彼比丘既見固請不審檢問。

    遂度出家。

    還字大天。

    教受教誡。

    大天聰慧。

    出家未久。

    便能誦持三藏文義。

    言辭清巧。

    善能化導。

    波吒厘城無不歸仰(文) 聰明事。

    寶窟上(本)雲。

    智之在耳曰聽。

    智之在心曰慧。

    速疾達理秤利能生妙解為根。

    故雲聰慧利根也。

    通敏易悟者。

    上歎其内解。

    今美其外學。

    情達事理曰通。

    内明在心為敏等(文) 天魔女事。

    花玄略述第一(本)雲。

    梵語魔羅。

    此雲殺者。

    壞于善故(文)又雲。

    天魔。

    謂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子(文)惠均師彌勒經遊意雲。

    第七波旬魔天事。

    魔天宮在欲色二天中間住也○身無不淨大小便利(文)無明事。

    法華義疏第八雲。

    言無明者。

    一顯通隐别故說無明。

    過去世中一切煩惱皆有闇惑迷理之義。

    就此通義故說無明。

    二者無明煩惱迷于本際。

    集起生死。

    其力最強。

    從強為名故說無明(乃至)若依成實論。

    唯愛能潤餘但遠助。

    若據斯義。

    潤生即狹唯在于愛。

    受生則廣通于餘結。

    此經亦然。

    故彼經言。

    愛水為潤。

    無明覆弊。

    我心溉灌。

    毗昙雲。

    潤生受生諸結皆能。

    但纏垢等能潤不能受生(文)中論疏第十。

    言無明者。

    從所無受稱。

    謂無智慧之明。

    稱為無明(文)義章十使義雲。

    言無明者。

    依毗昙癡闇之心體無慧明。

    故曰無明。

    若依成實。

    邪心分别無正慧明。

    故曰無明(文)中論疏記下(仙光)雲。

    無明有二。

    謂與十使相應無明。

    又十使中無明(文)中論疏第十雲。

    問。

    十使中無明三毒中無明與無明支有何異也。

    答。

    十使中無明唯取無明使為無明。

    三毒中無明除貪嗔二使已外。

    餘皆是無明。

    今此中通取一切煩惱悉為無明。

    為發業故。

    又雖通此一切煩惱。

    示無明是生死本故。

    但說無明(文)此玄言三界受生無明者。

    十二因緣中無明也。

     無知習氣事。

    花玄略述雲。

    習氣者。

    習謂習行氣謂氣分。

    即宿世習貪等氣分。

    在而現前。

    譬如蜜婆私吒阿羅漢。

    以五百世在猕猴中。

    今雖得果猶騰樹木。

    無煩惱心而有本習○此身口煩惱習氣二乘不盡。

    佛愛恚等一切煩惱習氣都盡○言無知者此有二種。

    一染無知即十煩惱中無明。

    此妨證無學果。

    二者不染無知。

    五住地中無明住地。

    此妨證佛果矣(文)又雲。

    三界無明名無明住地。

    此有二義。

    一染污。

    二者不染污。

    迷理無明名曰染污。

    事中無知名不染污。

    無有明解。

    染污如此雲無明也(文)仙光中論疏記十卷雲。

    問。

    二乘斷見修。

    與佛斷見修何異。

    答。

    異。

    何者。

    二乘染污無知耳。

    佛斷染無知不染無知故異也。

    染污無知者。

    見修之中無明是也。

    不染污無知者。

    不知草木幾塵所成之心。

    餘物準之(文)義章第六十使義雲。

    問曰。

    何故小乘法中不染無明非無明使。

    大乘是使。

    小乘法中但為斷除染污煩惱得滅使。

    不求如來一切種智。

    故不說使。

    大乘法中求佛種智。

    不染無明障佛種智。

    故說為使(文)中論疏記中(仙光)雲。

    不染污無知者。

    不知草木幾塵所成之心(文) 須陀洹果事。

    金剛疏第三雲。

    須陀洹者。

    此言修習無漏。

    亦名逆生死流。

    流有二種。

    一生死流即是煩惱。

    二者道流名為正觀。

    今此中具明二流(文)義章賢聖義雲。

    問曰。

    向說須陀洹果證斷見惑。

    亦見非見兩義不定。

    阿羅漢果證